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有顶惑

指有顶地之惑。又作非想之惑。据俱舍论卷二十四载,有顶地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于此地所起之惑,有见惑、修惑二...

有胜天经

为中阿含经卷十九之第二小经经名。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阿那律陀尊者为仙余财主讲说光...

有喜定

巴利语 sappītika-samādhi。禅定之境界分有喜、无喜等多种。于四禅中之初禅、二禅,及五种禅中...

有寻有伺

巴利语 savitakka-savicāra。与寻、伺二心所相应之意。据俱舍论卷二载,十八界之法中,就寻、...

有寻有伺三摩地

梵语 savitarka-savicāra-samādhi,巴利语 savitakka-savicāra-...

有无

梵语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

有无二见

指有见与无见。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有见为常见,无见为断见,由此二见可产生六十二种错误之见解。此外,若执著有...

有无力待缘

为华严宗所立“因六义”之一。系依准唯识家“种子六义”中之“恒随转义”而立。盖缘起之诸法,皆具空、有二义,真...

有无四句

佛教以外诸派学说,有关形上学方面之见解,可分成有、无、亦、非等四句。即:(一)有句,如执着必有我身,此即常...

有无邪见

指有见与无见二者,皆非中道之正见。以其偏狭不正,故称邪见。(参阅“常见”4526) p2445...

有结

有,生死之果报;结,可招感果报之烦恼。谓贪、瞋、痴等诸烦恼,能束缚人,而使住于生死境界之中,不得出离,故称...

有量诸相

指有限量且能计算之诸种事相。广义指迷界之诸法而言,狭义则指迷界之众生。谓众生在迷界中,心、身皆有限量而互异...

有想

梵语 sajjin,巴利语 sain。为“无想”之对称。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

有想执着

认为人之感官所感知之事物为实有,而于诸事物固执不舍,称为有想执着。 p2449...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想,梵语 sajjā,指感受、观念、概念、意识等心及心所之作用。有想,梵语 sajjin,巴利语 sain...

有想论

系认为众生于未来死后仍保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之见解。于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中,属...

有爱住地

又作无色爱住地。指无色界之思惑。为五住地惑之一。无色界之烦恼中,除无明、见外,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称...

有愧

即有惭愧心之意。亦即对自己之所做所为,产生反省、惭愧之心。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一中):“有愧之人,则有善...

有义无义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称宗(命题)之后陈(述词)为义。义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所共同认可者,称为有义...

有解

为“空解”之对称。即认为诸法为有而非无之见解。于摩诃止观卷十下,即有“作此有解”一语。若执着诸法为有之见解...

有对

梵语 sa-pratigha。为“无对”之对称。对,为碍之意。有对,即法有碍之意。碍有二种,即障碍与拘碍。...

有对触

为“增语触”之对称。于六触之中,与前五识相应的触之心所,如眼触、耳触等五触,称为有对触;而与第六意识相应之...

有漏

(一)梵语 sā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 ā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

有漏四过

有漏,即漏落三界受生死之义。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载,有漏有四种过失,即:(一)不寂静过失,谓众生随逐根尘,...

有漏因

指招感三界果报之业因。如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皆为有漏因。相当于四谛中之集谛。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

有漏行

(一)谓以有漏智(世俗智)行世俗之善恶等行为。亦即以有漏心所修之行法,称为有漏行。如见道以前之修行,及修道...

有漏定

又作有漏禅、世间禅。世间乃有漏之别名。与有漏心相应之定,称为有漏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于下地观粗、苦、障...

有漏果

指由有漏因所招感之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地狱等三界六道,皆为有漏之果报。相当于四谛中之苦谛。(参阅“四谛”...

有漏法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

有漏净土

指凡夫以有漏心修行,由此善业力所招感之净土。此净土不离烦恼之过非,故称有漏;此净土之相状清净,故称净土。唯...

有漏智

梵语 sāsrava-jāna。为“无漏智”之对称。指烦恼未断尽的世间智慧。又作俗智、世间智、世智、世俗智...

有漏无漏

为有漏与无漏之并称。漏,为漏泄之义,即指烦恼。有烦恼而轮回生死,称为有漏;无烦恼而能出离生死,称为无漏。于...

有漏善

为“无漏善”之对称。又作有漏善法。谓生起无漏智以前,凡夫所发之善根。如五戒、十善,及见道以前之善根皆是。若...

有漏业

为“无漏业”之对称。指不离烦恼过非之诸善恶业。在黑白等四业中,以招欲界恶果之黑黑业、招色界善果之白白业及招...

有漏道

梵语 sāsravamārga。又作世间道、世俗道、有漏路。为“无漏道”之对称。有漏之修道,系能招感人天等...

有漏缘

亦即以有漏法为缘取之对象。为“无漏缘”之对称。据俱舍论卷十九载,在九十八随眠中,灭、道二谛所断之邪见、疑、...

有漏禅

又作有漏定、世间禅。为“无漏禅”之对称。即有漏凡夫所修之禅定。亦即依欣上厌下有漏之六行观而修之禅定。如四禅...

有漏断

为“无漏断”之对称。即以有漏道断除烦恼之意。亦即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以断除八地七十二品之修惑,称为有漏断。...

有漏识

为“无漏识”之对称。唯识家以佛果之净识为无漏识,而以因位至第十地之金刚无间道等为有漏识。然第六、第七识,于...

行钵

禅林规定以钵盂吃粥饭,称为行钵。又公示行钵排位(略称钵位)之名牌,称行钵排位榜。 p2564...

有德女

为波罗奈城有德婆罗门之女。此女因见佛之相好,而生起净信心,向佛请益深法,佛遂宣说诸法实相、空无自性之理,因...

有德女所问经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572~727)译于长寿二年(693)。又作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

有缘

即有因缘关系之意。一般指于佛道有缘者。亦即指有闻法得解脱机缘之众生。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四上):“有缘...

有诤

梵语 sa-rana,巴利语同。为有漏之异称。诤,烦恼之别称。烦恼与善品相抵触,损害自他之身,故称诤。有,...

有轮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犹如转轮。亦即比喻众生在生死迷界中,受因果业力牵引而轮回不息;犹如车轮之旋转...

有余

(一)梵语 sopadhi-?esa。指未究竟至极,尚有余存之义。乃“无余”之对称。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大二...

有余师

又称有余、余师、有诸师、有人。即指正统派以外之论师,或不列于大家之学匠。在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论部中,主张...

有余涅槃

梵语 sopadhi-?esa-nirvāna。全称有余依涅槃。乃“无余涅槃”之对称。依,指依身,即人之身...

有学

梵语 ?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

有随眠心

梵语 sānu?aya-citta。随眠,即烦恼。有随眠心,即指有烦恼之心。据俱舍论卷二十、俱舍论光记卷二...

有职

日本僧官名。又作有职三纲。乃已讲(三会之讲师)、内供(任职于内道场之法师)、阿阇梨(纠正弟子行为之师)三职...

有覆无记

梵语 nivrtāvyā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为无记之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又能蔽心,使心不净,...

有边

指有之边际。边,指偏于一方之极端。计执世间一切诸法,系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现诸法之作用,故称为...

有边无边论

又作边无边等宗。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依止世间之诸种静虑,而计执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

有严

(1021~1101)宋代天台宗学僧。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胡。号昙武。九岁时,依兄宗本出家,十四岁时受...

有权

(?~1180)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临安府昌化(位于浙江)人,俗姓祁。号伊庵(庵),世称伊庵有权。十四岁出...

有验

验,证、效之义。由修法或祈祷等而产生之灵验现象,称为有验。恒常显示其灵验者,即称为有验者。 p2461...

有体

梵语 bhāva 或 sattva。指有实体者。为“无体”之对称。如俱舍论所立之七十五法、成实论所立之八十...

有体施设假

为二假之一。即于无名之法体上,施设假名之义。据宗镜录卷六十七载,圣教之所说虽有法体,然非我法,体本无名,乃...

有体无体

(一)为有体与无体之并称。体,指实体。有体,即指有实体;无体,即指无实体。关于诸法之实体,说一切有部主张法...

有狱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犹如牢狱。亦即比喻众生在生死迷界中,因烦恼、业、苦等辗转不尽,而难以超出迷界...

朱士行

(203~282)三国魏僧。为我国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谓亦为我国最早出家之僧。颍川(河南许州东北)人。又...

朱士行汉录

为东汉时代之译经目录,曹魏朱士行编录。于现存佛典中,最早援引本书者,为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然于历代三宝...

朱昭之

南朝钱塘(浙江杭县)人。生卒年不详。曾批判顾欢之“夷夏论”,而著作“难顾道士夷夏论”一文,文中对顾欢重视道...

朱伞

又作朱盖、朱柄伞、大伞。指以朱染之油纸所制之伞。乃于屋外行道或法会时,遮翳导师或主要僧伽所用。伞柄长八尺,...

朱轴

为经卷之异称。又作赤轴。盖古代佛教之经卷,多用黄纸赤轴成卷,故称为朱轴。 p2464...

朱广之

南齐钱塘(浙江杭县)人,字处深。生卒年不详。氏为南齐时代临川王常侍,擅长清言。尝针对顾欢之“夷夏论”而作“...

朱熹

(1130~1200)南宋理学家。徽州婺源(位于安徽)人,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世称朱子或朱文...

次第

梵语 anukrama。顺序之意。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

次第三观

为天台化法四教中,别教所立之观法。又作别相三观、隔历三观。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假、中三观之意。对此而言,圆...

次第乞食

巴利语 sapadānacārin。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藉此行,可培养平等...

次第证

又作次第断。小乘声闻之人,为证得阿罗汉果,而顺序经四向四果之阶位,称为次第证。反之,未经四向之阶位,超越初...

此土

(一)指娑婆世界。为“他土”、“彼土”之对称。众生所住之娑婆世界称为此土,而他方世界则称为他土。至于彼土,...

此山妙在

(?~1377)日本临济宗僧。信浓(长野县)人。师事高峰显日,且承继高峰之法。元代时,渡海东来,参访诸师。...

此岸

指生死之世界。为“彼岸”之对称。彼岸,则指涅槃而言。注维摩诘经卷九(大三八·四一○下):“此岸者生死也,彼...

梵语 marana,巴利语同。音译末剌諵。即寿命终尽之意。亦即丧失寿(命)、暖(体温)、识(心)三者,以致...

死亡

即生命断绝之意。在佛教中系指人丧失寿、暖、识三者,而身体开始变坏之相;然在医学上则指呼吸、心跳、循环,乃至...

死亡更生经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464)译于孝建二年(455)。又称弟子死复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

死心悟新禅师语录

全一卷。宋代僧死心悟新(1044~1115)撰,绍兴十一年(114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

死水

(一)指静止而不流动之水;藉以比喻如枯木般之安住不动,而毫无生机之人。碧岩录第二十则中,即有“死水何曾振古...

死王

即阎魔(罗)王。系掌管地狱之主神。为死者之王,冥界之统理者,故称为死王。无常经(大一七·七四六上):“死王...

死出山

又作死天山、四手山、死山。指人死后,在冥途中所必经之险山。据地藏十王经所举,死者于冥途中,初七日之间,须至...

死后

梵名 Mrti。音译没[口*栗]底。又作阎(焰)摩天妃、死王。然于密教各经典、仪轨中所载之死后与阎摩后之异...

死有

为四有之一。指最后命终之刹那。亦即于本有之后,中有之前,寿命方尽时之色心,称为死有。(参阅“四有”1688...

死狗

指死亡之狗;藉以比喻污秽之身体。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大一二·三六七上):“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此外,亦...

死门

又作死关。与“鬼门关”同义。即以死为由此世至他世之门关,故称死门。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之往生正念文中有“死门...

死尸

即死人之尸体;藉以比喻犯罪之比丘。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二、金光明经文句卷三等所举,比丘犯四重罪者,则断除比丘之...

死相

(一)指九无学之一。即思法阿罗汉恐惧退失所证之果,而欲求死以保所得。[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参阅...

死苦

梵语 marana-duhkha,巴利语 marana-dukkha。为四苦之一,八苦之一。即五阴坏时或寿...

死海

谓生死无尽,犹如大海般之无有边际,故称死海。无常经(大一七·七四五下):“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

死期

即死亡之时期。又作死时、化期、命终之期。释尊于入灭前三月时,即预告不久将入灭之事,此系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等所...

死汉

禅林用语。指执著于空寂之处,因而失去自由运作之人。亦即指槁木死灰之徒。碧岩录第七十五则(大四八·二○二中)...

死禅和子

禅林用语。禅和子,又作禅和,即指一般禅僧。死禅和子,即是骂缺乏正见,而执著于邪思、邪见之禅僧。[宏智禅师广...

死魔

梵语 mrtyu-māra,巴利语 maccu-māra。为四魔之一。断人生命而致死殁者,称为死魔。与俗称...

死灵

即死者之灵魂。与亡灵同义。灵魂有善、恶之分,若为害于人者,称为恶灵、恶魂;若不害人,反助人者,称为善灵、善...

汝霖良佐

日本临济宗僧。远江(静冈县)人。早年出家,遍游讲肆,深通宗典,兼长诗文。应安元年(1368)与绝海中津相伴...

汗栗驮

梵语 hrd 之音译。又作肝栗大、干栗多、诃栗多、干栗太、矣栗驮、污栗驮、干栗陀多。或为 hrdaya 之...

江天寺

位于江苏镇江西北,即在突出于长江中之金山西麓。据传创建于东晋元帝或明帝之时,初称泽心寺。梁武帝于天监四年(...

江西龙派

(1375~1446)日本临济宗僧。别号豩庵、续翠。东常缘之叔父。早岁即入建仁寺,师事绝海中律。曾住于建仁...

江湖

原指江西与湖南,或指扬子江(长江)与洞庭湖,或指三江(湖北荆江、江苏松江、浙江省浙江)与五湖(江西鄱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