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自他不二

谓人我一体。人类向来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然而佛教则主张护己者亦必须护他人。即爱护自己之同时,亦须爱护他人犹...

自他平等供养

即平等供养自、他之意。自供养,系供养自身本觉之诸如来;他供养,系供养过去已成之诸佛及一切众生。凡密教行者修...

自他供养

乃自作供养与他作供养之并称。自身供养佛、舍利塔、灵庙等,称为自作供养;尽心化导他人修行供养,称为他作供养,...

自由

谓随自己之意志行动而不受拘束。于禅林中,即指从烦恼束缚中获得解脱,达到自在无碍之状态。禅籍中之同类用语尚有...

自共二相

指自相与共相。自相,即自体个别之体相;共相,即诸法共通之义相。据佛地经论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等所举,凡...

自同品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双方不共许(同意、认可)之同品,其为立者所许而为敌者所...

自回

宋代临济宗僧。台州(浙江临海)人。生卒年不详。业石工,不识文字,惟慕空宗教法,故常求人诵读法华经,闻后即口...

自在

梵语 ī?vara(音译伊湿伐罗), va?itā,巴利语 issara。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

自在三昧

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林间录序(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

自在女天

梵名 Raudrī。列于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外院之南方。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称为咾捺利。据大日经及大日经疏...

自在心

西藏语 dbav-phyug-gi sems。凡夫六十种妄心之第二十心。即真言行者希愿如自在天外道,随意成...

自在等因宗

为印度古代外道十六宗之一。又作自在等作者论。主张诸法皆为自在天所生、所灭。谓其身有八分:虚空为头,日月为眼...

自在黑

梵名 ī?vara-krsna。音译伊湿伐罗讫哩史拏。四、五世纪顷,印度婆罗门种之数论派学者,姓拘式(梵K...

自行

为“化他”之对称。指自利之修行。又作自利。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所载,菩萨若自身修习法行,则得化导众生...

自行化他

自行与化他之并称。指自己修行正法,并以该正法教化他人。又作自利利他。据法华文句卷八上所载,自行化他有总、别...

自利利他

自利,梵语 svārtha,巴利语 attattha;利他,梵语 parārtha,巴利语 paratth...

自身观

为密教行者观想自身与大日如来等同一如之观法。行此观法时,先结法界定印,观想心中有白莲,台上有 (a,阿)字...

自受用

指诸佛自己享受其悟境之乐。若令其他众生亦能享受其乐,则称他受用。诸佛之受用身具足此二面。又于法身、报身、应...

自受用三昧

又作自证三昧。为诸佛自悟而自受用法乐之境界。系法身之境界,非他人能知。此亦即佛祖正传殊妙真髓之坐禅所能及之...

自受用土

唯识宗所立四种佛土之一。指自受用身之所依,即大圆镜智与相应净识所变现之无漏纯净佛土。此土周遍无际,以众宝庄...

自受法乐

指诸佛享受自己开悟的广大境地之法乐。据传佛陀初成道时,尝暂时自享法乐,此称“自受用”。其后,佛陀为救度众生...

自性

(一)梵语 svabhāva, sva-laksan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

自性分别

梵语 svabhāva-vikalpa。三分别之一。又作自性思惟、任运分别。于心识之认知作用,指任运觉知现...

自性戒

(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

自性身

梵语 svabhāva-kāya。又作自性法身(梵 svābhāvika-dharma-kāya)。乃三身...

自性唯心

谓心外无法,一切万法仅为自己本性之自心所变现。自性,指自己之本性,亦即本来具有之佛性;唯心,即“三界唯一心...

自性清净心

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又作性净心、本性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

自性清净佛性观

谓观众生本具之佛性。自性者,自己之心性,即如来藏。众生本有之佛性,其体清净而无妄染。于佛性论卷二,则称为自...

自性无自性

指存在与非存在。自性,梵语 svabhāva,即自身,指存在而固定之实体;无自性,梵语 asvabhāva...

自性善

指本质即善之法。四种善之一。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称...

自性会

即自性法身大日如来和自眷属之圣众共同集会之会场。自性身与从心流出之自眷属共为自受法乐,而各说三密门,故演成...

自性极成

因明用语。因明四种极成之一。极成,至极成就之意;自性,即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有法、所别。自性之条...

自性轮身

三轮身之一。指诸佛教化众生之“本地”自性佛位。如大日如来系以本地自性之佛体化导众生,称为自性轮身;大日“垂...

自性禅

九种大禅之一。此禅法以观心之实性为主。即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生起,心摄于一切,如“如意珠”之变现种种珍宝。或...

自明

清代僧。湖南常德人。持戒习禅,真诚无伪。游参访道,至镇江凉篷山,见四面幽寂,乱冢垒垒,间有白骨狼藉。据住民...

自知录

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

自信教人信

谓于自己信受胜法之外,亦使他人信受之。小乘佛教仅重自利一行,致力于自度、自信;大乘佛教则誓愿自利与利他。然...

自持施他印

即持此印者,能将自己所持有之财宝等施与他人。此印即各舒二手之五指,屈中指与拇指之指端相合而作宝形;右手之印...

自相

(一)梵语 sva-laksana 或 svabhāva。为“共相”之对称。又作自性。指自体个别之体相。亦...

自相惑

梵语 sva-laksana-kle?a。“共相惑”之对称。指缘色、声等一一法之自相所生起之烦恼。又作自相...

自恣

梵语 pravāranā,巴利语 pavāranā。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

自恣犍度

巴利名 Pavārana-kkandhaka。二十犍度之第四。内容规定自恣之作法、非法之自恣、自恣之时间与...

自教相违过

因明用语。自教相违,梵语 sva?āstra-viruddha。因明三十三过中,宗九过之一。指立者(立论者...

自叙

又作自序。禅门师家于普说、小参,演法之际,所用自谦之语。禅林象器笺第十一类垂说门:“大鉴清规开堂云:‘垂语...

自杀

(一)即自己动手杀害任何有情之生命。佛陀一本“慈爱与乐,悲愍拔苦”之精神而制定杀戒,严禁伤害任何有情众生,...

自异品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意义不均等之品类,称为异品。异品若仅为敌(问难者)所许(同意),而为立(立论者)所...

自许

因明用语。于因明对论中,立论者自身,称为自;立论者以外之人,称为他。他,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证义者)...

自然外道

古代印度诸外道之一。主张万物非依因缘而系自然所生者。为大日经所说三十种外道之一,与无因外道相同。据注维摩诘...

自然宗教

指以自然事物与自然力为崇拜对象之宗教,广泛存在于远古原始社会。由于对自然现象之无知、依赖与畏惧,初民认为自...

自然悟道

指依本觉内薰,不依他教而自然开悟。依此而谓最初之佛系无师而自行悟道成佛者。 p2532...

自然神

早期先民将不可理解、驾驭之自然体与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并视之为具有生命、意志之神灵,此称自然神。初时对具体之...

自然智

梵语 svayambhū-jāna。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又作自然智慧。隋代吉藏于法华义疏卷...

自发宗教

从群众中自然产生之宗教。多无明显之创教者,主要为原始宗教,或于文明社会由下层群众中自然形成者。原始宗教与氏...

自超

(1327~1405)高丽僧。岭南三岐郡人,俗姓朴。号无学,世称无学自超,又称溪月轩。十八岁投小止禅师落发...

自损损他

指自害害人。为“自利利他”之对称。即外道、恶人之所行,不仅自招现在、当来二世之损失,亦且损及他人。善导般舟...

自业自得

谓无论善行、恶行,凡自身之所行,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之苦、乐结果。又称自作自受。一般称受到自身恶业所招感之苦...

自语相违过

因明用语。自语相违,梵语 svavacana-viruddha。因明三十三过中,宗九过之一。即于因明对论中...

自誓受戒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为十种得戒之一。又作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

自障障他

信服不当之教法,非仅障害自身,且障害他人,称为自障障他。其不善之行业,与自利利他之菩萨行相违。据唐代净土宗...

自堕落

谓志操不坚,憍慢放纵,欲求利养,而自任堕落。德光太子经列举菩萨有四种自任堕落之事,即:(一)憍慢而不恭敬。...

自扑法

为一种消灭罪障之仪礼。又作自扑忏法。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载,此法基于占察善恶业报经而行,流行于隋代。其法以五...

自调自度

指二乘人之自利修行。自调,即自我调伏;自度,即自行解脱。二乘人不起利他弘愿,唯持戒以自求调伏,修智慧以自求...

自融

(1615~1691)清朝临济宗僧。新安(广东宝安)人,俗姓程。字幻[舟*聿],号巨灵。于庐山得度后,参谒...

自证

指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二载,所谓自证者,唯佛能自证,非从他人而得;且佛所自证之甚深智...

自证分

(一)因明用语。于因明中,指自己认知之作用。[因明正理门论] (二)又作自体分。指唯识家于心之作用所立“四...

自证寿

为“化他寿”之对称。日本真言宗尝谓无量寿佛之寿命为无量,此无量之寿,若就佛所自证法身不坏之德常住不变而言,...

自觉

(一)觉悟自我本具之佛性。三觉之一。(参阅“自觉觉他”2537) (二)(?~1117)宋代曹洞宗僧。青州...

自觉圣智

指如来之智。又称清净法界智。即密教所说大日如来自然觉知“诸法本不生”之智。于显教诸宗,通常将佛智概分为大圆...

自觉觉他

指大乘菩萨自己觉悟所修之法,又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之。然唯有佛已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据净影慧远之无量...

自摄

为“他摄”之对称。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等三业,使不放逸。又以自己发愿修行之力摄持而证得果位,亦称自摄。此...

自观

密教行者于自身心月轮上观想本尊,即将自己全身观想成本尊之观法。于修护摩法之各段中,行者在心月轮上观想本尊之...

自赞毁他

梵语 ātmotkarsa-para-pajsaka。指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

至不至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又作至非至相似过类、至不至难。印度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八。系以“因”(理...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凡十卷。元代庆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诏撰集。略称至元录。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敕命帝师拔合思巴等通...

至心回向

乃“随心回向”之对称。指以真实、至诚之心,将所修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故佛以真实心施善根功德予众生,众生为...

至那仆底国

至那仆底,梵名 Cīnabhukti,意译汉封。北印度之古王国。位于阇烂陀罗国之西,即今拜亚斯河(Bias...

至相寺

位于陕西长安终南山。系隋初[青*彡]渊创建。嗣后有智正仰慕[青*彡]渊之风,来住此寺二十八年。隋代大业七年...

至高神

指被奉为至高无上之神,即天地万物之最高主宰,或世界、人类之创造者。并不限于一神教之独一神和创世主,有些多神...

至教量

因明用语。又作圣教量、声量、正教量。三量之一,四量之一。即于因明论式中,随顺圣贤所说之言教,依此而量知其义...

至节陈贺

节,指四节(结、解、冬、年)。禅林于入四节之际,书榜以示之,乃陈贺之仪。[禅苑清规卷二冬年人事] p254...

至道场门观

密教之修法,即行者入道场时,至堂门之前住入无能胜明王之三摩地。系门外之作法。此作法又称为门前之作法、门下之...

舌相

(一)为诸佛与转轮圣王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七相,即广长舌相(梵 prabhūta-jihvatā)。诸佛与转轮...

舌根

梵语 jihvendriya,巴利语 jivhendriya。五根之一,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

舌识

梵语 jihvā-vijāna,巴利语 jivhā-viāna。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八识之一。以舌根为所依...

梵语 rūpa,巴利语同。rūpa 系自 rū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

色光

乃“心光”之对称。指佛菩萨色身所放之光明。又作外光、身光。于各种色光之中,由佛之全身发出之光,称为举身光;...

色有

三有之一。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与欲、色、无色三界同义。以色界四禅天之果报乃实有者,故称色有。[菩萨...

色衣

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之法衣。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世间戒品第十载,以异色袈裟区别五部,后世却以之表示僧阶之高下,意...

色即是空

梵语 rūpaj ?ūnyatā 或 yad rūpaj sā ?ūnyatā。出自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为“...

色究竟天

色究竟,梵名 Akanistha 或 Aghanistha,巴利名 Akanittha,音译阿迦尼吒、阿迦...

色身

梵语 rūpa-kāya,巴利语同。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

色身圆德

指如来色身之德圆满。属三种圆德中之果圆德。依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色身圆德有四:(一)具三十二相。(二)具八...

色法

梵语 rūpa-dharma。广义言之,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之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

色金刚

梵名 Rūpa-vajra。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相当于四摄菩萨之钩菩萨。住理趣会外院之东门。色,指...

色界

(一)梵语 rūpa-dhātu,巴利语同。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

色界十八天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载,色界之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二禅三天,...

色界系

指系缚于色界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二(大二七·二七一下):“系在欲,故名欲界系;系在色,故名色界系;系在无...

色相

(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

色相土

指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为五土之一。此土万德成就,众宝庄严,且周圆无际。[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参阅“五...

色彩

佛教以青、黄、赤、白、黑等五种基本色为五正色,乃美丽庄严之色。如弥陀净土之五色光、药师经中之五色丝、千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