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先德

指古德。即先辈之有德者。禅苑清规卷二(卍续一一一·四四四上):“有底偎刀避箭,不肯荷负丛林,既非同死同生,...

先导师

指法会仪式时,立于行列之首,领导大众行事者。又立于法会仪式导师之前,做接待招呼工作之僧,亦称先导师。 p2...

先觉宗乘

凡五卷。明代僧语风圆信(1571~1647)校订,郭凝之汇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收录师承明确之居士...

全分一分

因明用语。就一名相而言,其所指事物之全体,或联系多种名相而总说之,称为全分;指一名相之部分,或指多种名相中...

全分戒

指受持五戒、十戒中之全部者。若仅受持其中之一条戒,则称一分戒。又受持全分戒者,称为全分受。[菩萨璎珞本业经...

全哲学纲要

梵名 Sarvadar?ana-sajgraha。印度吠檀多(梵 Vedānta)学派之学者马达瓦(梵 M...

全真教

又称全真道、全真派。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之两大派。开祖王重阳,相传曾受异人吕洞宾传授秘道,于金大定七年...

全祭

梵名 Sarvamedha。又作诸祠。为印度婆罗门教僧侣出家前所举行之一种祭祀,为期十天。要求祭祀者将财产...

全机

机,机用之意。全机,即禅者自在无碍之活动。若生时,以独立绝对之机用究竟法界,死时亦以死之独立绝对之机用究竟...

全缠派

巴利名 Pārupananikāya。又称通肩派。为缅甸上座部佛教派别,约形成于十八世纪初。以比丘外出化缘...

共不共

(一)为“共”与“不共”之并称。共,即共通之意;不共,则指特殊而不共通之意。关于“共”与“不共”之分别,有...

共不共四变

据宗镜录卷四十九载,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分为四种,即:(一)不共中不共变,...

共不定过

因明用语。共,梵语 sādhārana;不定,梵语 anaikāntika。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十四...

共分修三昧

为成实论所举之一分修、共分修、圣正等三三昧之一。指修行禅定时,定与慧共修之三昧法。成实论卷十二(大三二·三...

共天

即释尊于过去世普守如来时,作转轮圣王之名号。佛藏经卷下(大一五·七九七下):“我于尔时,梵世命终,生阎浮提...

共比量

因明用语。指以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许(共同认可)之法所构成之比量。略称共比。乃三比量之一。亦即...

共功

为曹洞宗祖洞山良价(807~869)所主张修行“功勋五位”中之第四。即彻见本具佛性之悟境,而固守已证悟之功...

共同品

因明用语。指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共同许可之同品。同品系指与宗(命题)之后陈(述语)同类者,有“宗同品...

共有法

(一)又称俱有法、俱有。即指同时存在之法。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中):“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

共依

指为二识以上共通之所依者。若就前七识而论,则前五识之四依中,除同境依外,其余之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均为共...

共法

又作共功德。为“不共法”之对称。指佛所具有之无量功德中,与其他圣者、异生所共通之功德法,称为共法。如佛无量...

共相

梵语 sāmānya-laksana。(一)为“自相”之对称。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而与其他诸...

共相惑

梵语 sāmānya-kle?a。指缘共相而起之惑。略称共惑。乃“自相惑”之对称。即诸法缘共通之苦、空、无...

共舍生定

即舍离第三禅之妙乐,而得不苦不乐感受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第四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四禅”1843)...

共教

指般若波罗蜜之法门为三乘共学之教。又作共般若、三乘共教、共教大乘。乃“不共教”之对称。依天台宗之化法四教而...

共异品

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许(共同认可)其不具所立法中所说之义。共异品与共同...

共许法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同认可立论之事物为实在,称为共许。又称立敌共许法、...

共喜生定

即脱离欲界,而得喜、乐感受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初禅、二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二禅”249、“四禅”...

共发菩提心授记

乃四种授记之一。即菩萨为度化众生,与众生共发菩提心,誓愿同成正觉,而蒙佛授记。[菩提资粮论卷三](参阅“授...

共发意转轮菩萨

共发意转轮,梵名 Saha cittotpāda dharma cakra。音译娑诃质都怛跛陀达磨斫羯罗。...

共业不共业

共业,谓众生共通之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之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此乃依报之业;而个人之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

共种子

指共相之种子。即生自他共变之境的识变种子。又作共相种子、共相种。乃“不共种子”之对称。此共相种子细别之,有...

共乐生定

即舍离第二禅之喜、乐,而得“离喜妙乐”之禅定。即色界四禅中之第三禅。[解脱道论卷二](参阅“三禅天”686...

再生

即重生。指死后重新复活;或指入于某一信仰,开始一种新生活;或指再次出生于世间。佛教采用印度固有之轮回思想,...

再生族

梵语 dvija。婆罗门教认为在四大种姓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三大种姓有权拜神和礼诵吠陀经,故特别赋与...

再请

禅林用语。又作再进。即再度请食之意。后则转为“再添一碗”之意。然据禅林象器笺第二十五类饮啖门载,“再进”为...

再请禅

即于定式(定时)坐禅之后,再继续坐禅之意。亦即于定钟鸣响后,再次坐禅,故又称定钟坐禅。定钟,又称坐钟,乃于...

冰上燃火喻

为显示凡夫藉由称念弥陀名号而往生之譬喻。我国净土教大德昙鸾于所著之往生论注卷下,先阐明十七种依报庄严之后,...

冰揭罗天

冰揭罗,梵名 Pivgala。乃鬼子母神诃哩底母(梵 Hārītī)之爱子。又作冰迦罗天、冰誐罗天、冰羯罗...

冰揭罗天童子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p22...

冰想

指对坚冰之观想。此乃为入正观之一种方便观,藉此观想可入极乐世界之真观。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见...

列子

(一)战国时郑人。姓列,名御寇。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约后于老子,先于庄子,即西元前四世纪时。著有列子一书,...

列祖提纲录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

劣慧

全称有漏无染劣慧。指尘沙惑之体。盖此惑之体为不染污无知,故为有漏;非润生之烦恼,故为无染;于化他法不能堪任...

劣应身

天台宗将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萨所见佛之应身,分别为胜、劣二种。劣应身者,即藏教之教主,示现丈六之相,居四土中之...

匡仁

唐末五代曹洞宗僧。生卒年不详。又称光仁。出家后,参谒香严智闲等人,后嗣洞山良价之法,住抚州(江西临川)之疏...

印可

指印证认可。即弟子修道成就时,为师者加以印证过后,承认、许可其所悟境界之意。此词屡见于维摩经卷上之经文。禅...

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为古老之宗教,亦为新兴之宗教。西元五世纪初,爪哇岛上已有少数佛教徒,法显访问该岛时(414),...

印正

(1617~1694)清代临济宗僧。四川岳池人,俗姓姜。讳道正。号莲月。尝以刀自断发,初听闻楞严、唯识等讲...

印母

即密教用来作为一切印契基础之基本印。有十二合掌、六种拳两种。合掌,表示未开敷之莲花;拳,表示月轮。又以合掌...

印光

(一)佛陀之心印所发之光明。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七上):“心莲花眼遇菩提印光。” (二)(1862~...

印佛作法

印佛,即以香、土砂、木材等做成佛形而以香薰之。印佛作法,则指以土砂、木材等画或雕成佛像约九公分左右,燃香薰...

印刷术

兴于我国,原系因应佛教徒之需要,而发达于文化圈。由印刷遗物而推论,最古或为隋代所刻,然年代不详。日本方面,...

印咒

又作印明、印言、契明。乃印相与陀罗尼之并称。即手结诸佛菩萨之印契,口诵真言陀罗尼。印,乃诸尊之身密;咒,则...

印宗

(627~713)唐代僧。吴郡(江苏吴县)人。唐咸亨元年(670)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恳辞不受,往蕲春参...

印定

指印可决定。即师家洞观学人心地,加以证明认可其悟境圆熟之义。 p2209...

印法灌顶

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离作业灌顶。乃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所说三种灌顶之一。指未办备支具作业,仅以少量供...

印信

(一)在禅林中,指师家授法于弟子之信物。 (二)乃密教于阿阇黎付嘱弟子时之法门授受印可书。印,印可之意;信...

印前恢廓

印,指印字、印刷;印前,超越语言文字所能表诠之境界;恢廓,广大貌。即本来之自性。从容录第四十四则(大四八·...

印度古文明

指印度西北境印度河流域,盛于西元前三千年顷,前后约五百年间之文明。由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

印度佛教

自佛陀以来,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观、瑜伽派等次第衍出,印度佛教之概况,分述如次: (一)原始佛教:瞿昙佛陀于...

印度佛教美术

释尊在世期间,优填王曾以旃檀木雕制佛像,然此仅系传闻而已,自现在之尼泊尔境内所发掘出土之舍利瓶,上有释迦族...

印度佛教仪制

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此乃佛教僧团形成之嚆矢。于僧团中,佛陀为比丘订定理想之生活...

印度河

(Indus)梵名 Sindhu(信度)。乃印度之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

印度哲学

印度称哲学为“见解”(梵 dar?ana),其特色是不受自然科学所限,以探究一切万物普遍之根本真理为主,且...

印度教

(Hinduism)通常指新婆罗门教。即印度古来正统思想之婆罗门教,摄取佛教与耆那教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

印度藏志

乃日本平田笃胤所撰。本书原预定编成二十五卷至三十卷,然尚未完成。今仅存一至八卷,及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

印相

梵语 mudrā,巴利语 muddā。音译作母捺罗、慕捺罗、母陀罗、牟陀罗、目陀罗。又作手印、契印、印契、...

印纸

(一)禅林以小纸片,朱印其寺号,称为印纸。[禅林象器笺第二十三类簿券门] (二)印与纸之并称。 (三)指已...

印顺定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之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般之...

印经院

位于河南开封太平兴国寺之西侧。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天息灾、法天、施护等僧,于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从...

印简

(1202~1257)宋末元初临济宗僧。山西宁远(五寨)人,俗姓宋。字海云。七岁受读儒书,过目成诵,每发妙...

印坏文成

指以蜡印印泥,蜡印虽毁坏,然其迹则显成印文。诸经论中多以其为生死相续之譬喻。即以印坏喻死,文成譬生,显示死...

危宿

梵名 ?ata-bhisā。为密教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密教北斗曼荼罗、胎藏旧图样、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北方。...

吉山明兆

(1352~1431)日本临济宗佛画师。淡路(兵库县)人。号破草鞋、赤脚子。师事东福寺之大道,后任东福寺殿...

吉日良辰

指吉祥良妙而可得福祉之时日。我国、印度等国,自古即有依星宿运行之法,以订定时日之善恶,而论人与事之吉凶成败...

吉河

指印度境内之恒河。印度上古之圣人,于将成圣道时,皆沐浴于恒河中,故一般人多称恒河为吉河,并认为入此河沐浴者...

吉迦夜

梵名 Kivkara。意译何事。北魏之译经僧,西域人。师以游化传道为志,于北魏文成帝时抵达平城,众人钦服其...

吉栗瑟拏

梵名 Krsna。印度教诸神之一。又称黑天。系毗湿奴之化身。古代梨俱吠陀与奥义书中即出现其名,后至摩诃婆罗...

吉栗瑟拏系谱

梵名 Harivaj?a。系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梵 Mahābhārata)之附录。内容叙述自太古造物主(...

吉祥

梵语 ?rī。音译作室利、师利、尸利。又称为吉羊。关于吉祥之用语,散见于诸经典中,如吉祥果、吉祥草等。吉祥...

吉祥天

梵名 ?rī-mahā-devī。音译作室利摩诃提毗。为施福德之女神。又称摩诃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

吉祥寺

(一)位于山西五台山脉中台山腰。址海拔二四四○公尺,气候清凉,寺外有清凉桥,遂以清凉著名。相传始建于北魏,...

吉祥坐

坐法之一。凡三种:(一)出自不空罥索经卷九、慧琳音义卷八、希麟音义卷二等,即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

吉祥果

即石榴。为鬼子母神右掌中所持之果物。以此果可破除魔障,故称吉祥果。据诃利帝母真言经载,鬼子母神以左手抱一孩...

吉祥悔过

又称吉祥天悔过法、吉祥天女法、吉祥悔过法。即于每年正月,以吉祥天为本尊,诵念金光明最胜王经,以忏悔罪过,及...

立川流

日本真言宗与天台宗所产生之邪派。又作立河流。仁宽为其始祖。主张以男女爱欲之交会而成就佛道。真言宗醍醐三宝院...

圭峰碑

指唐代圭峰禅师碑。圭峰禅师即华严宗第五祖宗密禅师,示寂后葬于陕西鄠县东南之圭峰,唐大中九年(855),门人...

悉昙字 (ta)。又作哆、怛、他。悉昙体文“五类声”中齿声之第一,或为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大品般...

多口阿师

禅林用语。谓多言之人。碧岩录第五十则(大四八·一八五中):“颂云:‘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多子塔

梵名 Bahuputraka-caitya,巴利名 Bahuputtaka-cetiya, Bahuput...

多列派

为云南德宏地区傣族小乘佛教宗派之一。信徒严格持守佛教五戒而不杀生,除报晓之公鸡外,不蓄养家禽。此外,亦不信...

多多

梵语 tāta。为印度古语,父之意。至于“母”之梵语为 ambā,巴利语为 ammā(音译作阿摩)。 p2...

多字成一

为“一字成多”之对称。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十六玄门,即密教用以解释梵字真言等之十六字门。多字成一,即结合...

多字破一

为“一字破多”之对称。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即以悉昙诸字之字义,破释对一字之字相迷执。例如吾人认为诸法有本...

多字释一

为“一字释多”之对称。密教所立十六玄门之一。即以多字之义理解释一字之字义。如大日经疏卷七载,以 (ka,迦...

多伽罗香

多伽罗,梵语 tagara。又作多揭罗香、多伽留香、多伽娄香、多劫罗香。意译作根、不没、木香。多伽罗香系采...

多念灭罪

谓称念佛名,可消灭罪障;若于一念间即可灭罪者,称为一念灭罪;若于二念以上称名而灭罪者,则称为多念灭罪。如观...

多神教

指崇拜、信仰众多神祇之宗教。此类多神教,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的人类经由生活上之学习,而对大自然产生恐惧或...

多跢婆和

又作多跢嘙啝。多跢,谓幼儿学习步行之形态;婆和,谓幼儿习语之声。即以幼儿之习行、习语比喻极为初步之问题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