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佛护

梵名 Buddhapālita,西藏名 Savs-rgyas bskyavs。印度中观佛教之论师,为中观具...

佛魔一如

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则佛中并无佛性,魔中亦无魔性;盖诸法本...

佛龛

安置佛像,外形如厨柜之器具,多以石、木材制成。又据鸡林志所载,佛寺亦称佛龛。此外,于岩壁掘室以安置佛像之处...

佛岩山

位于四川成都仁寿县之东约十四公里之处。又称佛龛山。山中有石像,石像面岩而造,其背临虚挺立,故俗称倒座寺。相...

佛篱祖室

祖,指禅宗之达磨祖师。佛篱,即佛门;祖室,即禅门。佛篱祖室,即泛指佛教、佛道、佛门。[猿蓑集幻住庵记] p...

佛观五事降生

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载,佛陀于兜率天宫,将欲降生,乃先观五事而后托胎,五事即:(一)观诸众生熟与未熟,谓观...

佛赞

赞呗之一。乃赞叹、歌诵佛宝之偈颂。若于法会之后唱诵,则称后赞。 p2758...

佛

唐代僧。属南岳怀让法系,为马祖道一之法嗣。住温州(浙江永嘉)之佛[山*奥],常以“花奴”一语接化学人,显现...

何履

梵语 harina。又作阿履那、曷利拏、贺哩拏、何履那。总为麑鹿等之名。大威德陀罗尼经译为山羊。大威德陀罗...

何充

(292~346)晋代灊县(安徽霍山)人。字道次。俊逸而能文章,成帝时(337)为宰相。后辅佐幼主,尊王攘...

何似生

禅林用语。(一)又作何似。即“如何”之意。庞居士语录卷上(卍续一二○·三○上):“士才接茶,林乃抽身退后曰...

何姓

为我国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之机缘问答语句。据景德传灯录卷三“五祖弘忍章”载,弘忍七岁时,在黄梅路遇道信,...

何承天

(370~447)刘宋山东郯城人。性情刚愎。博学强记,通达诸学。武帝时官拜尚书祠部郎,出为衡阳内史。文帝时...

何东莲觉

(1875~1937)清末民初人。本姓张,广东新安人。香港何东晓生爵士之夫人。因游南京栖霞山寺,见舍利塔放...

何耶揭唎婆像法

全一卷。译者佚名。为密教有关马头观音之仪轨。又称贺耶揭哩婆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何耶揭唎婆,为梵语 ...

何晏

(?~249)三国曹魏南阳宛人。字平叔。早年即以才秀出名。曹操纳其母为夫人,故与王室关系密切。态度倔傲,好...

佉梨

梵语 khārī 或 khāra,巴利语 khāri。又作佉利、佉梨、佉黎。译作斛、十斛、石。为物之数量单...

估唱

全称估衣唱衣。又称提衣、卖衣。亡故比丘之遗物分与现前众僧时,须先预估其价,称为估衣;次于大众前提示竞售,以...

佑顺寺

位于热河朝阳南塔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破土,四十六年落成,后续有增建,占地万余平方公尺。寺中有佑顺...

(一)悉昙字 (gha)。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系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牙声之第四。又作[口*...

伽陀

(一)梵语 gāthā,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

伽耶

梵语 gayā 之音译。意译作象。翻译名义集卷二(大五四·一○八八中):“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云象。”...

伽耶山

伽耶,梵名 Gayā。又作伽種山、誐耶山、羯闍尸利沙山。意譯象頭山。以山頂似象頭,故有此名。有二處,一在菩...

伽耶山顶经

全一卷。有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伽耶山顶经。(二)元...

伽耶始成

又作伽耶近成。释迦佛于久远之过去实已成佛,然为示现教化世人,乃于印度伽耶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此系一种权假方...

伽耶舍多

(?~13 B.C.)西元前一世纪印度摩提国人。又称僧佉耶舍。禅宗付法藏第十八祖(景德传灯录卷二),或称第...

伽耶城

伽耶,梵名 Gayā。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城。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Patna)西南九十六公里处之伽耶市,...

伽耶迦叶

梵名 Gayā-kā?yapa。又作誐耶迦叶、迦夷迦叶、竭夷迦叶。(一)为佛陀之弟子。三迦叶之一,即优楼频...

伽梵达摩

梵名 Bhagavat-dharma。意译尊法。唐代译经僧。七世纪西印度人。永徽、显庆年间来华,译有千手千...

伽经

指于亡者棺前读经之仪式。即将死者行汤灌等作法后,并移入棺内,于棺前读诵经文,称为伽经。然此种仪式之采用与否...

伽驮棒

为密教胎藏曼荼罗金刚部院之金刚拳菩萨等所持之法器。伽驮,梵语 gadā,为棒之意。在密教经轨中,伽驮棒多指...

伽蓝

(一)梵语 sajghārāma 之略译。全译为僧伽蓝摩。又作僧伽蓝。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

伽蓝法

为日本佛教法系传承制度之一。又称伽蓝相续。在我国禅林,传承之方法采用嗣法制,即宗派系统皆由师家传付弟子,而...

伽蓝神

又作伽蓝十八善神、护伽蓝神、守伽蓝神、寺神。狭义指伽蓝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七佛八菩萨所...

伽蓝堂

安置伽蓝守护神之堂宇。在宋代之寺院中,伽蓝堂与祖师堂分建于法堂左右两侧,伽蓝堂内安置伽蓝守护神;或谓伽蓝堂...

伽蓝开基记

凡十卷。日本黄檗宗怀玉道温着。乃记述日本著名寺院之创立年代、缘起、开山事迹等。以畿内、四国、京都、镰仓与诸...

伽罗

(一)梵语 tagara 之略译。又作多伽罗、伽南、伽蓝、奇南香。意译作香炉木。为香木之一种。或谓与沉香...

伽罗陀

(一)意译度边地。为鸠摩罗什译仁王经卷下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位。此阶位位于“无相阇陀波罗位”之后,“须陀洹位”...

君徒钵叹

梵名 Kundapadhaniyaka。乃护法住世四大声闻之一。又作军头婆汉。其名于经论中少见。据舍利弗问...

梵语 vicāra,巴利语同。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旧译为观。即细心伺察思惟诸法名义...

(一)梵语 pratibhāsa。显现之义。[中边分别论卷上] (二)梵语 ābhāsa。因明用语。系误谬...

似天

类似天眼、天耳之通力。乃饿鬼、畜生等起胜业所引之眼根、耳根,能见远色、闻远声。[俱舍论卷二十七] p277...

似心

指依于外在因缘而起的假有不实之心;此心似有非有,故称似心。即唯识上所说“依他起性”之心。秘藏宝钥卷下(大七...

似比量

梵语 anumānāb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八门之第八门。类似比量(比知之量),而实则谬误,即错误之推...

似同喻五过

因明用语。又作同喻五过、似同法喻五过。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举十种过失之前五种。即:(一)能立法...

似因

梵语 hetv-āb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因明论式中,似是而非之理由。...

似我似法

似我、似法之合称。又作似我法、假我假法。指内识生起时,所变现之类似我、类似法之相。盖凡夫所执之实我实法虽非...

似宗

梵语 paksa-ābhāsā。因明用语。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又称似立宗。指错误之主张、命...

似虎奔山

禅林用语。为“如龙得水”之对句。又作似虎靠山。谓老虎本有之威风,若不靠山,即难发挥其本能威力;于禅林中,转...

似则似是则未是

禅林用语。谓乍看之下,虽甚相似,然实则并非原本之物。此语常用来贬指学人装模作样之动作、语句等,或形容禅徒未...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禅林用语。即指佛性及法性;谓佛性、法性之真理,如如不动,犹如大海之深、山岳之坚固。碧岩录第五十七则(大四八...

似能立

梵语 sādhanābhāsa。因明用语。“真能立”之对称。为因明八门之第三门。因明之论式正当而无错误时,...

似能破

梵语 dūsanābhāsa。因明用语。“真能破”之对称。略称似破。为因明八门之第四门。因明对论之中,若能...

似现量

梵语 pratyaksābhāsa。因明用语。指谬误之现量。为因明八门之第七门。似,似是而非之义;现量,即...

似异喻五过

因明用语。又作异喻五过、似异法喻五过。为因明三支作法喻(比喻)支中,所举十种过失之后五种。即:(一)所立法...

似喻

梵语 drstāntād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错误之譬喻。可大别为似同...

但中

“不但中”之对称。天台四教中别教说三谛隔历,于空假之外别立中道一理,称为但中。此但中之理,又作一理、别理、...

但空

“不但空”之对称。知道一切事物有空理之一面,然不知其反面同时存有不空之意义,称为但空、偏空。知道空理,同时...

作犯

作杀生、偷盗等恶事,而犯所受之戒。鼓动身、口至违理之境,称为作;污染已受之戒,称为犯;犯由作而生,故称为作...

作用

动作起用。略称用。在三世有为法中,唯现在法有作用,过去及未来法则无。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于未来,住、异、...

作佛

即成佛。谓菩萨根除所有无明烦恼,而开真实之觉悟。一般谓声闻、缘觉二乘不能成佛,然法华经指出二乘与菩萨非本质...

作戒

又作表色。受戒时,表之于身、口之作业,称为作戒;反之,领纳于身内之业体,则称无作戒,或称无教。[四分律删繁...

作法

对出家修行者而言,日常之行、住、坐、卧所必须遵守之礼法。或指受戒、舍戒、忏悔、祈愿等仪式中所规定之轨式方法...

作法得

又作羯磨得。谓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之时,必须依止三师七证而行羯磨之法,方可得戒。对此,善来得、自誓得、定共...

作法忏悔

三种忏悔之一依据佛陀所制之戒律而自说一己罪咎,不敢覆藏之作法。亦即身礼拜瞻敬,口中称唱赞诵,心意观想圣容,...

作法灌顶

为“无作法灌顶”之对称。即密教修法中,包括引入、投花、授予宝冠及明镜、伞盖行道、六种供养等种种具体作法之灌...

作者

梵语 kā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大二七·六七...

作持门

持戒以修习善事。又作作持戒、作善门、修善门。为“止持门”之对称。持戒以防身、口诸恶为首要,诸恶既离,更须修...

作家

原意指善作诗文者。禅者亦以诗文举扬禅旨,为师者若体得真实义,能善巧度众者,亦称为作家。从容录第九则(大四八...

作梵

即唱颂梵呗。据禅苑清规卷六看藏经条载,于宣说、念诵藏经之前,先由念佛阇梨作梵,止息喧乱,收摄心神。念佛阇梨...

作意

梵语 manaskāra, manasi-kāra 或 manah-kā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

作业

梵语 karman。(一)指思业及由思所起之身、语二业。全称故作业。又作故思业。瑜伽师地论卷九(大三○·三...

作么生

禅林用语。又作怎么生、似么生、作么、作生。作么,即“何”;生,为接尾词。相当于“如何了”、“怎么样”。本为...

作坛法

指密教建立修法坛所行之法轨。有一日作坛、七日作坛之别。七日作坛仪轨如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载(大一八·九二九...

作举

为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后一日为自恣日,于此日中,特请僧众中之有德者,举发安居期间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

作礼方便

密教胎藏界九种忏悔礼佛法(即九方便)之一。乃归命十方三世三宝并恭敬礼拜之意。又称归命方便。行此忏礼时所应唱...

作茧自缚

比喻一个人固执观念以困扰自己,有如蚕之自作茧,自缚己身。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所载(大五一·四五一上)...

作愿

又作作愿门。为五念门之一。指一心专念,期愿往生净土,修行奢摩他(止)而不杂他想。[往生论](参阅“五念门”...

作观

谓僧侣临斋食时,念五观之偈。五观偈,即僧侣于进食前所应作之五种观想,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即思量食...

你看者瞎汉

禅林用语。乃带有讥讽意味之用语,意指你们看看这个不明宗旨之人。你,指会下之大众。者,与“这”字同。瞎汉,指...

伯子克里克石窟

位于吐鲁番东北四十五公里之木尔托克河峡谷之石窟寺院。伯子克里克(Bezeklik),原意为“装饰之家”。筑...

伯圆

(1914~ )福建福安人,俗姓李。法名圣光。字伯圆,号绿野。十九岁时依福安县狮峰广化寺静绳和尚披剃;二...

低心

即低首下心之意。乃低头下视,内心沉着,默然忍受当前之一切事物。禅苑清规卷四化主(卍续一一一·四五○下):“...

低迷宜罗

梵语 timivgila,巴利语 timingala。又作帝弥祇罗、提迷、抵弥。意译为阇、吞鱼。为吞食其他...

低处低平

禅林用语。乃“高处高平”之相对语。出自唐代禅师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师徒二人相对问答之机缘语句,为表示诸法平等...

克文

(1025~1102)北宋禅僧。陕府阌乡(河南陕县)人,俗姓郑。号云庵。随北塔广公出家,居隆兴府泐潭。初参...

克孜尔千佛洞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扎特河河谷北岸之悬崖上。共二三六窟,东西蜿蜒,长达两公里,规模之大,仅次于敦...

克家之子

禅林用语。原意谓能继承父业之子;在禅林中,转指能持守师教之弟子。从容录第六则(大四八·二三一上):“药之作...

克恩

(Kern, Johan Hendrik Caspar; 1833~1917)荷兰之印度学学者及佛教学者。...

克符料拣

即唐代禅僧克符对临济义玄之“四料拣”所作之颂。克符,为涿州(河北固安)人,以平居喜着纸衣,故世称之纸衣道者...

克期取证

又作克期取证。克期,即限定期日之意。如结夏安居之时,限定期日,修行办道,以期证得佛果。据圆觉经载,若无有他...

克勤

(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幼于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

克宾出院

禅宗公案名。唐代临济宗兴化存奖禅师以灵活机法接引弟子克宾发愤向上,并期以开悟得法之故事。禅苑蒙求卷下(卍续...

免丁钱

即南宋时代对僧道所课之免役税。又作清闲钱。免丁,免除丁役之意。凡男子于二十岁时(丁年),须课兵役,然僧道享...

免人事

于禅林中,省略大众陈述贺词或举行问候等礼仪,称为免人事。若将此“免人事”之消息揭示于榜,以告知大众,所用之...

免僧

丛林中,由于职务在身,或健康欠佳而免于坐堂之僧,称为免僧。禅僧在上堂之前,为收摄心神,所行之短时坐禅,或于...

免远迎批

免远迎,即免却大众远迎之劳;批,批子,指记载要事之小纸片。禅林中,负有使命之专使,前往某寺时,先使用简略之...

冶开

(1852~1922)清末民初禅僧。江苏江都人,俗姓许。名清镕。十一岁出家。十三岁从学于仪征县天宁寺莲安和...

冷地里学客舂

禅林用语。冷地,即寂静、寂寥之境;客舂,指六祖慧能初时于黄梅山五祖弘忍座下之碓房捣米八个月之故事。冷地里学...

冷坐

心不散乱,无所得、无所悟之正身端坐。亦即只管打坐之坐禅。从容录第二则(大四八·二二八下):“寥寥冷坐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