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守持衣

为最小之袈裟。系日常工作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此衣最小之限量,必须覆盖三轮,即上盖肚脐,下掩双膝。释氏要...

守培

(1884~1955)江苏泰县人,俗姓陈。法名印光,一字显道。十岁即随三乘法师出家,十八岁于焦山受具足戒。...

守袋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守囊。为一小袋子,专作收纳佛菩萨、诸天等之尊像、种子曼荼罗、护符、小型经卷等。由金襕、缎...

守塔比丘

又作守塔僧。指守祖塔之比丘,或转为一寺住持之自称。 p2389...

守温

唐代僧。博通内外诸学。相传师曾依据印度文字,参以中华音韵,创制古汉语声类三十字母,为宋代三十六字母(汉语语...

守端

(1025~1072)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湖南衡阳人,俗姓周(一作葛)。二十岁依茶陵仁郁得度,后至诸方参学...

守赜

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号僧挺。为竹庵士圭之法嗣。尝任福建福州鼓山寺藏主,故号赜藏主。绍兴年间(1131~11...

守护大千国土经

梵名 ārya-mahā-sahasra-pramardinī。凡三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

守护神

对特定范围领域加以守护之神。如在古埃及,塞特(Set)、安吉泰(Andjty)被分奉为上埃及、下埃及之守护...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凡十卷。唐代般若、牟尼室利合译。略称守护国界经、守护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佛为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演...

守护国界章

凡三卷(各卷又分上、中、下三卷,合为九卷)。日僧最澄撰。略称守护章。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法相宗之学僧德一...

守护经

(一)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之略称。为阐说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罗尼性等义理之密教经典。(参阅“守护国界主...

守护经法

即依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为镇护国家而修之秘法。觉禅钞关于守护经法之记载,谓修此法有满众愿、寿命长远、祈雨、...

守护道

梵名 Nātha-mārga。乃西元十一世纪,出现于东印度孟加拉地方之教团名。属于此教团之修行者皆可娶妻,...

宅中宝藏

家有珍宝之意。比喻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然恰如宝藏,不掘则不知。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一六,四五八中):“譬如...

安下处

指宿泊处。即宾客或新任命之住持休息处所。又请升座斋僧时,于山门外所设之小休憩处,亦称安下处。据敕修百丈清规...

安心

即由于修道之体验或对教法之理解,而将心安住于一处,并达到安定不动之境界。 据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磨传载,凝...

安心立命

又作安身立命。即安立身命之意。亦即尽人事行道,并随顺天命而安住其心,不为一切外物所动。盖“立命”本为儒家之...

四空

(一)指大方广大集经卷五十四、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之能破众生执著「有”之四种空,即:(一)法法相空,又作法...

安世高

我国佛教初期之译经僧。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以安世高之名著称于世。为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之古王国...

安令首尼

后赵时代之尼僧。生卒年不详。东莞(山东)人,俗姓徐。幼即聪敏好学,生性淡泊,后为佛图澄之弟子。依竹林寺净检...

安玄

汉代译经家。安息国人。生卒年不详。东汉灵帝末年至洛阳以功拜骑都尉,故世称“都尉玄”。博诵群经,以弘法为己任...

安立

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

安立无量乘

乘,法门之意。即随顺众生本缘之根性欲望,以种种方便道,建立无量之法门。于密教中,胎藏曼荼罗之诸尊系显示此无...

安名

又作取名。即于禅林中,为新受戒或皈依者初取法名之意。然安名未必限于受戒或皈依之时,禅宗语录即记载不少师家透...

安宅陀罗尼咒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大光、无量光二位菩萨奉众花国最胜灯...

安宅神咒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约译于东汉末年。又作安宅咒、安宅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陀居于舍卫国祇树给孤...

安老

(一)禅院中,老僧与隐居者所安住之寮舍。于此安住者若年约七、八十岁,则可免一切勤行作务而供给粥饭。(二)指...

四钵

佛成道之初,四天王来,各献一青石之钵,佛受之,以四钵重叠为一有四际分明之而用之。此为四钵之由来。[普曜经...

宣璇

(1768~1852)韩国李朝僧。全罗北道湖南茂长县人,俗姓李。号白坡。十六岁时,出家于乡里之禅云庵,六年...

伊尼延腨相

梵语 aineyajavgha,巴利语 enijangha 。佛三十二相之一。即比喻佛之足膝、脚肚圆满纤细...

卍元师蛮

(1626~1710)日本临济宗僧。小田原人。号独师。出家于妙心寺。后游历诸方,历时三十余年,致力于僧传史...

伎艺天

又称伎艺天女。乃化身自大自在天发际之天女。容颜端正,长于伎艺。身着天衣,以璎珞严身,两手腕上各有镮钏,左手...

卍山道白

(1635~1714)日本曹洞宗僧。备后(冈山县)人,俗姓藤井。号复古道人、随时子。十岁剃发出家,后受印可...

伎乐

(一)梵语 vā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

卍字

梵语 ?rīvatsalaksana。又作万字、万字、卐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刹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

四悔

谓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中去除忏悔,以其余四者称为四悔。法华忏法之仪式中,先前既于六根段修第...

那人

禅林用语。指彻底大悟之无位真人。从容录第四十九则(大四八·二五八上):“普化便翻斤斗,龙牙只露半身,毕竟人...

安乐堂

为禅林中老僧休养之寮舍。类似之寮舍,有收容、治疗病人之延寿堂。禅林象器笺殿堂门:“禅林宝训音义云:‘延寿堂...

安乐集

凡二卷。唐代道绰(562~645)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据迦才之净土论所举,道绰归信净土教,系于隋大业...

安养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安养即寂光

安养,为极乐世界之异名;寂光,即常寂光土,为佛所住之世界。于天台宗所立之四种国土(四土)中,安养世界为最下...

安养抄

凡七卷。撰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本书系集录有关安养极乐净土及往生者等诸论题之经论章疏之说而成。内容...

安膳那

梵语 ajana 之音译。又作安缮那、安禅那、安阇那。一说为眼药名,其色青黑。一说为植物之一种,其叶可和合...

安廪

(507~583)南朝僧。又作安凛。江阴利成(江苏江阴)人,俗姓秦。幼聪颖好学,孝行远播。二十五岁因敕出家...

安阇那林

梵名 Ajana-vana,巴利名同。又作安膳林、安禅林。位于中印度娑根多城(巴 Sāketa)附近之林园...

安禅

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安镇法

又作安镇国家不动法、国镇法、镇宅法。为密教之修法。此法乃为新宅初成时,祈求平安;或为镇护国家,祈祷康泰所修...

安稳

又作安隐。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

寺内葬

谓寺院虽为三宝之住所,然尸骸葬此亦无咎失。道宣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四(大四○·一四五下):“高僧传...

寺主

梵语 vihārasvāmin。指统掌一寺之庶务者。与“住持”、“住职”同义。亦为统领寺院内纲规之“三纲”...

寺印

即寺院印章。此印为公物,住持不得私用。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载,印有大众印与私印两种,其中,大众印可镌刻转法...

寺侍

于日本,服役于寺院中之武士。即江户时代服役于宫门迹、摄家门迹等之武士。彼等或从事寺务,或职司警卫。此外,负...

寺社奉行

指日本掌管佛寺神社之庶务及听讼等事之职称。此职司始自镰仓时代,至江户时代,与町奉行、勘定奉行同称三奉行,掌...

寺门

即寺院之门。日本佛教界据之转指住寺之僧众。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大二六·六一下):“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

寺门高僧记

凡十卷。作者不详。今存一、二、三、四、六、十等六卷。内容叙述日本三井园城寺(又称寺门)长吏及高僧之事迹,与...

寺门传记补录

凡二十卷。日本庆恩院志晃撰。内容记述日本三井园城寺(又称寺门)之守护神,及寺之沿革,与开祖智证大师以下历代...

寺刹

为寺院之别称。寺者,原为我国古代接待宾客之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西域僧至我国时,多暂居于此,后则用以指...

寺家

指寺院。亦指住于寺院中之僧众。于寺家任职者,称为寺家人。此外,依属僧寺之家户,亦称寺家。[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寺格

即寺院之格式。又作寺班。依寺院创立之缘起与营构之大小等区分寺院之格式等级,称为寺格。印度之“寺格”制度不详...

寺院

为佛寺之通称,乃安置佛像并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处所。又称寺。有各种异称,如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

寺塔记

全一卷。唐代段成式(?~863)撰。成书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至宣宗大中七年(853)间,原收于段成式...

寺塔处

即适于修行之安静、空闲处,可分三种,即:(一)达磨(梵 dharma),即菩提场。(二)檀陀迦(梵 dan...

寺牒

即寺院所发之公文书信。又寺僧所用之手简亦称寺牒。 p2417...

寺号

指佛寺之名号。寺,原为我国古代官署之名称,佛教东来后,渐用来专指安置佛像,并供僧尼居住、修行之处。东汉明帝...

寺领

指寺院之领地。乃信施为供养寺院之维持及僧众修道之资粮,所捐献之田园、山林等,称为寺领。此寺领之制度,起源于...

寺檀

指护持寺院之檀越。檀越乃梵语 dāna-pati 之音译,即一般通称之施主。(参阅“施主”3828) p2...

寺观庵院

世俗通常称僧众之居处为寺,道士之居处为观,尼众之居处为庵,女道士之居处为院。于佛教裹,寺之名称,最初始于后...

年分度者

日本佛教用语。指每年由官府允许一定名额之得度出家者。又称年料度者、年分学生、年分者、年分。此制之起源不详,...

年忌

亡者之遗族为追荐亡者,特于每年之祥月(死亡之月份)忌日所举行追荐修福之佛事。又作年回、年回。 据诸回向清规...

年星

即密教经典所说,由个人之生年,次第推数九曜而得知其人于该年所属之星。又作当年星。即于一年之中,支配人命运之...

年斋

禅林于元旦时,监院以私财自营斋会,供养大众,若力所不及,则可请人供养,称为年斋。[禅苑清规卷三监院] p2...

式叉摩那

梵语 ?iksamānā,巴利语 sikkhamānā。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为七众之一,出家五众之...

式师

即举行讲说法式(法会、仪式)时之导师。亦即读诵式文者。又法会时之导师亦称式师。[莹山清规卷上月中行事条] ...

忙忙六道

谓人于世间奔走钻营,茫然无定,一旦无常侵逼,则受六道轮回之苦。往生礼赞偈载(大四七·四四○下):“日没无常...

忙莽鸡菩萨

忙莽鸡,梵名 Māmakī,意译金刚母、多母。一切诸佛菩萨之金刚母。即表般若智慧之菩萨。又作忙莫计菩萨、莽...

戌博迦

梵名 Jīvaka。又作戎博迦、瞿波迦、锅巴嘎。十六罗汉之第九。此圣者与其眷属九百阿罗汉同住于香醉山中,护...

成住坏空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有关四劫之记载,详述于长阿含经卷二十...

成佛

梵语 buddho bhavati,西藏语 htshav-rgya-b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

求子妊胎法

又作求子妊胎秘法。系为求子女者所修之法。修此法时先如图设坛,再向东方修之。若依大法之仪法修行时,则以佛眼、...

成佛寺

位于韩国黄海道董州郡州南面之正(政)方山。又称千圣山、千成山。为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新罗末期,道诜创建...

成劫

梵语 vivarta-kalpa。为四劫之一。据诸经论载,器世间全坏之终,由有情业之增上力故,生微风,成立...

成身会

(一)为密教金刚界九界曼荼罗中央之根本会。又称金刚界大曼荼罗、羯磨会、根本会、根本成身会。此会图绘诸尊之威...

成所作智

梵语 krtyānusthāna-jāna。又作作事智。为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

成相

为六相之一。据华严五教章卷四所释,由诸缘而成一缘起之法,是为成相;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参阅“六相”1...

成时

(?~1678)明代僧。徽州歙县人,俗姓吴。号坚密。幼习儒学。二十八岁出家,初修禅、教二宗,依止智旭法师。...

成唯识论

梵名 Vijaptimātratāsiddhi-?āstra。凡十卷。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又称唯识论、净...

成唯识论了义灯

凡十三卷,或七卷。唐代慧沼撰。略称唯识论义灯、唯识了义灯、了义灯、义灯。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为唯识三疏之...

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凡四卷。唐代窥基撰。略称成唯识论枢要、唯识论枢要、唯识枢要。或单称枢要。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唯识三种注...

成唯识论义蕴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述。又作成唯识论蕴、成唯识论述记义蕴记、成唯识论述记义蕴、成唯识论疏义蕴、唯识义蕴...

成唯识论演秘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智周撰。略称唯识演秘、演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乃注解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之书。...

成唯识论学记

凡八卷。唐代新罗僧太贤集。收于卍续藏第八十册。系注释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之作。内容包括:(一)显宗出体门,阐示...

成唯识论随注

凡十卷。又作成唯识论随疏。明代高原大师原著。有比丘明善者,受业于高原,于法席之次,启请随文疏释其义,高原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二册。又作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著作。唐中...

成唯识宝生论

凡五卷。护法撰,唐代义净译。又称二十唯识顺释论、二十唯识颂释论、唯识导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世亲所著...

成寻

(1011~1081)日本天台宗僧。京都人,为藤原佐理之子。从其族兄文庆受内外之学及显密之法,后专诵持法华...

成就

(一)梵语 samanvāgama,巴利语 samannā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

成就一切印

为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所载密教六种佛眼印之一。又作成就一切明印。其印契为:二手各作不动剑印,左手仰上,右...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法华经观智仪轨、成就法华仪轨、法华观智轨、法华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属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