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目竭岚

梵语 mudgara。为密教法器之一。乃属具有钩之棓、杵、剑、矛、棒、檛、槌、锤、索等类之武器。又作母讷誐...

目机铢两

禅林用语。意谓人之机敏、伶俐,一见即可分铢两之细微;亦即一见即知轻重。目机,以眼测知重量;铢两,指极微少之...

目录

即列记书籍之标题、卷数、著者及译者名等之典籍。有关佛典之目录如次: (一)译经目录:对汉译之佛典,随着时代...

矢石

以箭矢射石,不能贯穿,比喻二者之无法相容。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大四六·二九八中):“矢石者,如箭矢射石...

石女

梵语 vandhyā 或 bandhyā,巴利语 vajhā。旧译石女,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石山寺

山号石光山。属日本真言宗。位于大津市石山。本尊为二臂如意轮观音。其起源系良辨奉圣武天皇(724~749 在...

石川精舍

日本最早之寺院。又称马子冢。有五轮石塔,高约三公尺。相传今奈良县橿原市(亩傍町石川)之本明寺即其遗址。敏达...

石火

禅林用语。指燧石击出之火光。比喻生灭之迅速。万善同归集卷下(大四八·九八六中):“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

石地藏

指石造之地藏像。于日本,多将地藏菩萨之石像安置于路旁,称为“濡佛”。 p2113...

石成金

清代扬州人。字天基,号惺斋。事亲至孝,重然诺。著有传家宝四集,系以居家寻常事,演以俚俗语,意存激劝,颇行世...

石佛

(一)指石雕之佛像。又作石佛像、石像。我国、印度、西域等地之各石窟中、摩崖上均可见规模钜大之石佛,有高达十...

石刻阿弥陀经

指于碑面雕刻阿弥陀经。最著名者为湖北襄阳龙兴寺之石刻弥陀经,世称襄阳石经。据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阿弥陀经脱文...

石空寺石窟

位于宁夏中宁县西北双龙山上。为一石窟群,包括石空寺窟(又称万佛寺)、睡佛洞、百子观音洞、灵光洞等四窟。石窟...

石虎

(295~349)五胡十六国后赵第三世皇帝。石勒之从子。字季龙。骁勇绝伦,长于征战,颇为石勒所重。石勒逝后...

石门文字禅

凡三十卷。宋代僧慧洪(1071~1128)语,觉慈编。略称文字禅。又称筠溪集。收于宋诗钞初集第四卷、四部丛...

石雨禅师法檀

凡二十卷。又作石雨法檀。明代僧石雨明芳撰,远门净柱编,清顺治六年(1649)刊行。编集明芳由杭州府佛日寺始...

石室行者

即指唐代青原行思系统下之石室善道禅师。石室,此处指捣米之磨坊。善道嗣潭州长髭旷之法,受戒之后,参谒石头希迁...

石室国

指北印度犍驮罗国东南之呾叉始罗(梵 Taksa?ilā)。 意译作截头国,盖释尊于过去世为菩萨时,曾于此国...

石室善玖

(1294~1389)日本临济宗僧。筑前(福冈县)人。元代时,渡海来我国,以松源派之古林清茂为师。返日后,...

石屋洞

位于浙江九曜山西南之石屋岭下。洞壁上有五一六尊大小罗汉雕刻像,相传为五代以前之作品,其中以坐于中间之释迦佛...

石勒

(274~333)五胡十六国之后赵第一世皇帝。羯族上党(山西)人,字世龙。年十四,行贩洛阳。长为盗,投匈奴...

石鱼

指石造之鱼鼓(鱼形之板鼓)。丛林中,为告知诸事之时间所敲打之器物。[禅林象器笺呗器门] p2117...

石象

指石造之象,或象所化之石。据大明一统志载,象庄位于河南府,有石象,乃东汉时西僧以象驮经来洛阳,后化为石者。...

石塔

塔婆(梵 stūpa)之一种。即石造之层塔。又称石窣堵波、石塔婆、率塔婆、石浮图、石浮屠、石佛图。原为安置...

石窟

又称石窟寺院、石室、窟寺、窟院、窟殿。即将山岳之岩质断崖凿成洞窟,并安置佛像以作为寺院者。其起源甚早,西元...

石窟寺

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石之断崖凿有多数石窟,故名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

石窟庵

韩国著名石窟建筑之一,为新罗石刻艺术之最高杰作。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南约十六公里,海拔六百公尺之吐含山顶东侧...

石经

指镂刻于岩石表面之经文。又作石刻经、石刻、石藏。大宝积经卷七十八、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八等均有刻经偈于石壁之记...

石经山藏经

为我国现存遗物中,规模最大之石经。属碑板刻。石经山,旧名白带山、云居山,位于河北房山县。以隋代静琬(冥报记...

石榴

乃鬼子母神所持之果物。一切供物果子之中,石榴为上。瞿醯经奉请供养品(大一八·七六八下):“其果子中,石榴为...

石蜜

梵语 phānita。冰糖之异称。五分律卷五作五种药之一。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作五香之一。善见律卷十...

石蜜浆

即冰糖水。为石蜜加水而成。石蜜即冰糖之异称。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三中):“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

石器时代宗教

为史前宗教之主体。于法国西南部、西班牙西北部、西西里岛及乌拉尔山脉南段等原始社会遗址之石洞深处,发现约西元...

石壁无碍

谓佛菩萨之神力能自在通行石壁而无障碍。楞伽经卷二(大一六·四八九下):“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

石壁经

指石壁刻经。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四载,唐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曾于当地永福寺石壁刻法...

石头山

位于江苏江宁之西约一公里处。山下有清凉寺,法眼文益及清凉泰钦曾住持该寺。 p2140...

石头希迁

(700~790)唐代禅僧。又称无际大师。端州高要(广东高要)人,俗姓陈。生而聪敏。以乡民畏鬼神而祭祀之,...

石涛

(1630?~1708)明末僧。广西清湘人,一说桂林人。以书画著称于世,为我国绘画史上“明末四僧”之一。本...

石溪

(1612~1692?)明末僧。湖南武陵人,俗姓刘。以书画知名于世,为我国绘画史上“明末四僧”之一。幼即好...

石霜

(一)(807~888)指唐代普会大师庆诸。师栖止石霜山二十年,大扬宗风,其中,有学侣长坐不卧,屹若株杌者...

石霜七去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807~888)之法嗣九峰道虔,以石霜生前开示学人时所常说之七语句来勘验首座,并认为此七...

石霜山

又称霜华山。位于湖南浏阳县西南四十六公里处。南接醴陵,北为洞阳山。山上有崇胜寺,唐代普会禅师庆诸于此栖止二...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慈明禅师五会住持语录。又作慈明和尚语录。宋代僧石霜楚圆撰,黄龙慧南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

石钟山石窟

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石钟山。又作剑川石窟。依山凿龛造像,可分石钟寺(八窟)、狮子关(三处)与沙登村(四处)等...

石观音寺

位于台湾苗栗县头屋乡。清光绪八年(1882),信徒见一天然石洞,洞中泉水自涌,清凉甘美,乃于洞中奉祀石刻观...

宣古未了宣今到来

表示诸法实相无去来相之用语。即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之真实本质与样态本本然然,于时间上亦无所谓的去来之别,而惟...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全一卷。唐代师利撰。略称瑜伽法镜经。今仅存敦煌本残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包括第一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

示相转

与“劝相转”、“证相转”并称三转。又作示转。谓显示四圣谛之法理,即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示寂

为梵语 nirvāna 之意译。即指涅槃。又作圆寂、归寂、入寂、寂灭、寂。示寂,一般用于佛、菩萨、高僧等之...

示教利喜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

示现

梵语 prātihāya。 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

示众

于禅林中,禅师为门弟大众等开示宗要,称为示众。又作垂语、垂示。六祖坛经定慧品(大四八·三五二下):“师示众...

示道沙门

四种沙门之一。又作说道沙门。指说法示道于众生之沙门,如舍利弗者是。[长阿含经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参...

禾山

位于江西永新,此山盛产嘉禾,故称禾山。又作秋山。山景奇峰累累,其最高峰称赤面峰,赤面峰下有禾山寺(又称甘露...

禾山解打鼓

禅宗公案名。又作禾山四打鼓、解打鼓、禾山打鼓。即唐末五代禾山无殷禅师(884~960)对于学人之参问,四次...

穴等心

藏语 phug-lta-buhi sems。为大日经卷一住心品所揭出凡夫六十种分别妄心中之第五十八。即先决...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凡自家有所主张,皆称为立。此为双方对论之先决条件。盖若别无主张,则无论议之必要。提...

立山

位于日本越中国中新川郡。古称多知山。与富士、白山共为日本三大山。即纵走于飞弹山脉西侧北端之立山山脉,东侧隔...

如净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1163~1228)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编。理宗绍定...

立世阿毗昙论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立因

梵语 sthāna。为生因、依因、立因、持因、养因等五因之一。谓任持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所造之诸色法,令...

立地

(一)谓立于地。祖堂集卷五云岩昙晟章:“洞山来,不审立地,师曰:‘那边还有这个摩?’” (二)立刻、马上之...

立法

与“显正”同义。谓破除对于万法之迷妄见解后,即发露其真性,确立正理。(参阅“显正”6921) p2148...

立相住心

系指事观。“无想离念”之对称。即建立佛之种种相好,而将心安住于佛身及净土等,并观想之。立相,系就所观之境而...

立要巧方便

为菩萨六种巧方便之一。谓菩萨立誓施与众生所求之田宅钱财等,并次第引导其履行善法之一种善巧方便。要,即誓约之...

立参

即立地说法。又作晚参。即晚间所行之小参。通常并无一定之处所,或于寝堂,或于法堂,师家集众而行开示。禅林象器...

立教

古今诸师对于佛陀之一代时教所判立之教门。如天台之五时八教、华严之五教即是。此即所谓“教相判释”,亦即判决释...

立教十五论

全一卷。宋代王重阳(1112~1170)撰。收于道藏第七八九册。本书系叙论全真教开祖王重阳立教开宗之根本精...

立量破

因明用语。为“显过破”之对称。乃因明对论中,用来破斥对方主张之方法之一。于论议进行中,敌者(问难者)若见立...

立颂八意

据华严经疏卷五载,佛演说偈颂所含之八意。即:(一)少字摄多义,谓偈颂能以少字涵摄多义。(二)为赞叹,谓于诸...

立僧首座

指禅林僧堂中坐于后堂首座之分手位者。即位于后堂首座之左右,并排向内或向外。立僧,指分派职位之僧,即会下僧众...

立像

指站立姿势之佛像。一般所见如来普通之姿势,即两足等量力而直立,称为等足立。然三尊佛之胁侍佛像,身子常稍倾。...

立播

梵语 repha 或 repa 之音译。即指裹腹衣或裹服衣。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大五四·二一四下):“梵云...

忉利之付嘱

谓地藏菩萨于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之付嘱,以救济六趣之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参阅“地...

忉利天

梵名 Trāyastrij?a,巴利名 Tāvatijsa。音译多罗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又作三十三天。...

交堂

将轮流看守僧堂之职务交付给下一位当值者。盖于禅林中,僧堂之直堂者须从“开静”后,看守众僧之被位衣钵,由日至...

交割

于众人见证之下,分割公私物品。禅宗僧堂中,更换新旧职务时,新旧执事相互查点公私器物,并将之分割处理,称为交...

交露

比喻以宝珠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露珠,呈现相互辉映之情景。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三中):“各千幢幡,珠交露...

亦有亦空门

乃天台宗所立四教四门之一。即观因缘生灭之诸法亦有亦空,破除有无相对之偏执烦恼,而入第一义谛之法门。亦即双照...

(一)悉昙字 (i)。又作亿、缢、益、壹。悉昙十二摩多(母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

伊尼延

梵语 enī, aineya。又作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毛黑...

伊烂拏钵伐多国

伊烂拏钵伐多,梵名 īrana-parvata。又称伊兰拏钵伐多国、伊烂拏国。位于摩揭陀国东,殑伽河南岸之...

伊弗兰寺

位于韩国平城之古寺。始建于高丽国第十七代小兽林王即位之第五年(375)二月。本寺与肖门寺并为高丽建立佛寺之...

伊字三点

悉昙字 (i,伊)字系由三点组成,此三点既非纵列,亦非横列,乃呈三角形状,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异、非前非后。...

伊吾

位于新疆东北,天山南麓之古地名,即今哈密之地。东汉时称伊吾卢,明帝十六年(73)征伐北匈奴时取此地,置都尉...

伊沙驮罗山

伊沙驮罗,梵名 īsādhara,巴利名 īsadhara。又作伊沙陀罗山、伊沙多山。意译持轴山、自在持山...

伊车能伽罗村

梵名 Icchānavgala,巴利名同。又作一奢能伽罗村、一车难伽罗村、那楞伽罗村。为位于憍萨罗国(梵 ...

伊舍那天

伊舍那,梵名 ī?āna。又作伊遮那天、伊邪那天、伊赊那天、伊沙天。意译自在、众生主。司配者之义。十二天之...

伊舍那方

指东北方。又作伊舍尼方。于密教中,有所谓守护佛法之八方天,即于世界之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伊舍罗

东印度人。于唐时来华,玄宗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三藏奉敕在长安资圣寺译经,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

伊刹尼

梵语 īksanikā。又作伊叉尼柯。意译见命、论命、观察。即指观察命运之占相或咒术之意。持此咒术,能知他...

伊帝曰多伽

梵语 iti-vrttaka 或 ity-uktaka,巴利语 itivuttaka。乃十二部经之一,九部...

伊师迦山

伊师迦,梵名 Isika。意译仙人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

伊师迦草

伊师迦,梵语 isīka。意译为虎鬓、苇草、蔺草。属芦科之草名。外表虽柔,内部实坚,极不容易枯死。故取以比...

伊梨沙掌拏

梵语 īrsyā-pandaka。意译妒黄门。为五种不能男之一。即见他人行淫而有妒心,生起淫根之病者。[翻...

伊叶波罗

梵名 ī?vara。意译自在。南朝译经家。西域人。善通三藏,明解四阿含。刘宋元嘉三年(426)东游彭城,为...

伊蒲塞

梵语 upāsaka 之音译。又作优婆塞、乌婆塞、邬波索迦。意译近事男。为四部弟子之一,在家二众之一。乃亲...

伊赊那论师

即以伊赊那(梵 ī?āna,意译司配者)为一切万物根源之外道。为二十种外道之一。盛行于龙树、提婆时代,属大...

伊赏那补罗国

伊赏那补罗,梵名 ī?ānapura。横跨安南、暹罗,位于三摩咀吒国(今东孟加拉)东南之国。即义净三藏所称...

伊罗拉

(Ellora)位于印度西海岸孟买市东北四百余公里,奥兰迦巴市(Aurangābād)西北二十公里处之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