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外舍

舍财宝等外物。即以慈悲而无贪吝之心,布施王位、福乐、财宝等身外之物予有德或贫困之人。此属菩萨所修习十种施舍...

外教

指异于一己所奉持之教说,或指致力于心神以外之研习工夫。以佛教而言,指佛教以外之学说、教派,如印度之六师外道...

外贪欲

指对于外在境物等所起之贪欲。属贪欲三种发相之一。又称外贪欲相。贪欲系欲求所好之他物,而起染污之爱着。据释禅...

外无为

与“内无为”相对。指面对外境而心不散乱。据大安般守意经卷下载,无为有二种:(一)外无为,身处五光十色之境而...

外道

梵语 tīrthaka 或 tīrthika,巴利语 titthiya。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

外道十一宗

统摄印度古代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涅槃经卷十等,分印度古代之外道为九十五种,华严四祖澄观则将九十五种归纳为...

外道十六宗

系印度古代诸外道分类法之一。又作十六异论、十六外论,十六外道、十六计。此系法相宗窥基根据瑜伽师地论卷六、卷...

外道三宝

指外道之三宝。据百论疏卷上之中载,外道谓非唯佛陀独称世尊,彼之诸师亦具内外诸德,同为世尊(世之所尊)。书中...

外道小乘四宗论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破外道小乘四宗论、破外道四宗...

外道小乘涅槃论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破外道小乘涅槃论、破外道涅槃...

外道四执

又称外道四宗、外道四见、外道四计、四种外道、四见、四执。系印度古代各种外道就诸法之一异、常无常、因果有无等...

外道相善

指外道所修之观行。相善之义有二种,即:(一)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佛教菩萨之观法,然似是而非,故其...

外道问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外道问佛有无、外道良马鞭影、世尊良久。指一时放下有言无言二边,由是自参自究,始得证入绝境。...

外道梵天

指印度古代外道所说之三种梵天,即:(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如围(吠)陀论师之说。...

外道禅

指带异计之禅。为五味禅之一。行者所习之禅有深有浅,阶级殊等,如于修习之时,心存异念,并于所习得之况味产生欣...

外尘

自认识作用而言,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取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

外种

指米、麦等之种子,亦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种子”者,唯识家则特称为外种。为“内种”之对称。“种子”一词,为大...

外仪

又称外相。即外观之相状行仪。亦即表现于外在之行、住、坐、卧等四威仪。盖无论男、女、出家、在家者,皆须注重身...

外缘

指来自外在,而能助益事物之生起、变化之缘。即一法能在另一法之上产生间接之影响。与“内因”相对。系四缘中之增...

外缘死

二种死之一。与“命尽死”相对。死,系丧失寿(命)、暖(体温)、识(心)而诸根变坏之相。外缘死即未能顺应天命...

外学

指佛学以外之教法、典籍等,或学习佛教以外之教法、典籍。佛教为降伏外道及知晓众生之根机乐欲等,以利教化,故准...

外缚印

又称外缚拳、指在外拳、向外相叉拳。为密教四种拳印或六种拳印之一。四种拳为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再...

外缚定印

又称金刚定印、缚定印。为密教金刚部之法界定印,乃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即二手之掌心向上,手指相叉。定印系表...

外题

即经卷表纸(封面)所记之题号。题号为表诠一部经书内容之名目。如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一至卷八,八卷之外题文...

外护

乃僧侣以外之在家人,如族亲、檀越等,为佛教所从事之种种善行,如供给僧尼衣食以助其安稳修行,或尽力援护佛法之...

外护摩

护摩,梵语 homa,为火祭、焚烧之义,即投供物于火中之祭祀法。密教之护摩法分为内、外二种。外护摩具足本尊...

外魔

即外来之魔障。魔有四种,即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前三魔属于内魔,系由自己身心所起之障碍,如贪、瞋、痴...

央崛产难

禅宗公案名。又作央掘产难。央崛,即佛陀之弟子央崛摩罗。据五灯会元卷一世尊章记载,央崛某日入城托钵,至一长者...

央掘摩罗

梵名 Avguli-mālya 或 Avguli-mālīya,巴利名 Avguli-māla。佛陀弟子之...

央掘魔罗经

梵名 Avgulimālika。凡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乃叙述央掘魔罗归依佛陀之事...

失念

梵语 musita-smrtitā 之意译。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

失罗婆

梵名 ?ravana。意译牛宿、吉祥宿、无容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失罗婆与月之运行无关,故印度历法无之。惟以...

失译经典

指佚失翻译者名之经典。即无记录翻译者之经典。又称无译经典、阙译经典。盖中国佛教至苻秦道安(314~385)...

奴婢

指男、女仆。在古印度,为征服者所使役之土著,称为奴婢,被视为可以交换、买卖的财产之一。佛典中常有“奴婢钱财...

奴仆三昧

即指随侍诸佛、菩萨、明王等之使者成办诸事之三昧。如文殊菩萨之八大童子、五奉教者及不动明王之三十六童子等。诸...

尼大师

乃对比丘尼之尊称。我国此例甚多。然非“尼大师”三字并称,而系以“大师”之号尊称某一尼师。如嘉泰普灯录中载有...

尼正

又称尼僧正。即由官方任命来统制比丘尼众之尼僧职称。多行于南朝。据比丘尼传卷二载,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尼民陀罗山

尼民陀罗,梵名 Nimijdhara,巴利名 Nemindhara。又作尼民达罗山、尼弥多罗山、尼民驮罗山...

尼寺

指丘尼所住之寺。又作尼庵、比丘尼寺。婆薮槃豆法师传(大五○·一九○中):“于阿緰阇国起三寺:一比丘尼寺,二...

尼戒

与“僧戒”相对称。指正式成为比丘尼之具足戒。凡是僧尼,应经过完整的受戒作法,方能取得正式僧尼之资格,此称具...

尼夜耶经

梵名 Nyāya-sūtra。又称正理经。为印度六派哲学尼夜耶(梵 Nyāyika)学派之圣典。相传为乔答...

尼夜耶学派

尼夜耶,梵名 Nyāyika,意译为正理、因论、因明、因明处。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又称那耶修摩派、若耶须摩派...

尼夜摩

(一)梵语 niyāma 或 niyama。又作尼也摩。意译为决定。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大四三·一六八下...

尼延底

梵语 nyanti。意译作深入、趣入、执取、沉滞。又作尼近底。贪之异名,为一种欲求财物、权位、名望、男女、...

尼拘陀梵志

尼拘陀,梵名 Nyagrodha,巴利名 Nigrodha,意译为无恚、不瞋。又作尼拘律陀梵志、尼俱陀梵志...

尼拘律苑

梵名 Nyagrodhārāma,巴利名 Nigrodhārāma。又作尼拘律园、尼拘律树园。意译为无节园...

尼拘律树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陀树、尼拘屡陀...

尼陀那

梵语 nidāna,巴利语同。意译为因缘、缘起。因由、起源之义。乃十二部经之一。即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

尼陀那目得迦

梵名 Nidānamātrkā。凡十卷。唐代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之略称。又作根本有部尼陀那...

尼剌部陀地狱

八寒地狱之一。尼剌部陀,梵名 Nirarbuda,巴利名 Nirabbuda。又作尼罗浮陀地狱、尼赖浮陀地...

尼柯耶

梵语 nikāya,巴利语同。又称尼迦耶。意译为会众、部派、部、类。如巴利语之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

尼乾子外道

尼乾子,梵名 Nirgrantha-putra,全名 Nirgrantha-jātaputra,巴利名 N...

尼乾陀若提子

梵名 Nirgrantha-jātaputra,巴利名 Nigantha-nātaputta。尼乾子外道之...

尼连禅河

尼连禅,梵名 Nairajanā,巴利名 Nerajarā 或 Nirajarā。又作希连禅河、尼连禅那河...

尼犍度

梵名 Bhiksunī-khanda。乃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其内容说明比丘尼受持戒律之种种规定,即比丘尼须...

尼坛

指比丘尼受戒之坛。据宋朝会要载,出家二众受戒,初本僧尼同坛,至北宋太祖不许尼众往僧中受戒,故于开宝五年(9...

尼弥留陀

梵语 niruddha。意译作灭。指灭谛,乃四谛之一。大乘义章卷一(大四四.四六七下):“言毗尼者,是外国...

尼讲

尼师讲说经典之意。据大宋僧史略卷上尼讲条所载,东晋废帝太和三年(368),洛阳东寺一尼师道馨,俗姓羊,为沙...

尼萨耆波逸提

梵语 naihsargika-prāya?cittika,巴利语 nissaggiya pācittiya...

尼蓝婆罗陀罗

梵名 Nīlavajra-dharah。又作尼罗婆陀罗。乃密教执金刚神之名。陀罗尼集经卷四(大一八·八一五...

巨然

五代南唐画僧。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幼剃发于本邑开元寺。南唐李后主归宋后,偕之汴京(开封),敕居...

巨翔

(1662~1695)清初临济宗僧。陕西陵零人,俗姓张。号天翼。幼时由父母送往灵山寺净月门下剃发,九岁即受...

巧安止观

指巧用止观以安心。为天台宗十乘观法之一。善巧安心止观之略称。又作巧修止观、勤修止观、止观修习。谓巧用止观,...

巧色摩尼

为杂色之摩尼珠(梵 mani)。巧色,即杂色之意。摩尼原具普雨宝财之功能,有令世人充满希望之德;故藉此比喻...

巧妙智

指巧智慧,即一切智智。谓远离、永息一切戏论,则能生巧智慧。大日经义释卷十二(卍续三六·四五五上):“巧妙智...

巧度

即菩萨之观法。相对言之,小乘之观法,则称拙度。度,即度越生死之一切行法。 p1897...

悉昙字 (c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遮、者。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下):...

左右街僧录司

为唐宋时代掌理僧尼名籍、僧官补任等事宜之僧职。左右街,原是唐代之职官名称。唐代时,长安有六街,分为左三街、...

左行

(一)指书写文字自左而右,如梵文、巴利文、西藏文、罗马文、今之英、法文等之书写方式。文字之书写方式有多种,...

左间

指左侧。凡面向堂外时,己身之左边称为左间。即上间,指尊位。座位以左侧为上,乃中国古来之制。(参阅“上间”7...

布毛侍者

唐代牛头宗僧。法名会通。杭州人,俗姓吴,名元卿。唐德宗时,为六宫使。元和年间(806~820)乞求为僧,遂...

布史月

布史,梵名 Pausa。又作报沙月、富沙月、宝沙月。意译为鬼宿月、仲冬月、鬼月。指印度历之第十月。此月之太...

布字品

指大日经三十一品中第十七品之名,即将迦、佉等种子布置于自己之四肢五体而成妙观。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九(卍续三...

布字观

又称布字严身观。在密教观法中,以 (a,阿)字等布置于自身之心或支分(四肢五体)而观想其字义,以加持自身,...

布色羯逻伐底

梵名 Puskarāvatī。乃古代北印度犍驮罗国之旧都城。略称弗迦罗城。位于布路沙布逻城(现今之白夏瓦市...

布利迦

梵语 pūrikā 之音译。意译作饼。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五八下):“布利迦,译云着[食*监]饼,以...

布怛那鬼

布怛那,梵名 Pūtanā。又作富多那鬼、富单那鬼、布单那鬼、布单囊鬼、补呾[木*奈]鬼、富楼多那鬼、富陀...

布施

梵语 dā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 daksinā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

布施四福报

据诸经要集卷十载,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四种差别,即:(一)施多得福少,谓以饮酒、歌舞等事施人,...

布施偈

即心地观经所说,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为空无所得之偈。又作三轮清净偈。三轮,指能施、所施、施物;清净...

布施离五种法

据优婆塞戒经卷五载,菩萨行慧施时,应远离下列五种法,即:(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

布特宁格

(Bhtlingk, Otto Von; 1815~1904)德国之梵语学者。苏俄学士院会员(1855)。...

布勒

(Byhler, Johan Georg; 1837~1898)为奥地利之东方学学者、印度学学者。曾于印度...

布教

弘扬教法。与“弘教”、“宣教”、“传教”等语同义。法华玄义卷十上(大三三·八○○中、八一二下):“如来布教...

布教师

又作说教师。指解说教法、经义,或混合譬喻、故事而担任教化之人。又至各地从事说教、讲话、演说者亦称布教师,或...

布袍

系由道服改作而成之法衣,为日本佛教所用。其形制,黑色而袖小,腰下不作褶,袖口下方与两胁下安置纽带子。冬天可...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

布路沙布逻

梵名 Purusapura。北印度犍驮罗国之都城,即今西北地方之白夏瓦市(Peshāwar)。高僧法显传称...

布诺夫

(Burnouf, Eugne; 1801~1852)法国之语言学者、东方学学者。一八二六年与德国印度学学...

布噜那跋陀罗

梵名 Pūrnabhadrah。为毗沙门天之眷属,夜叉八大将之一。亦为密教诸经轨中,守护佛法及国土之十六大...

布萨

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āsa, 巴利语 uposat...

布萨日

举行布萨法之日。依经律所说,有每月二日、三日、六日等诸说,所定日期亦互有出入。至后世大多每半月举行一回,即...

布萨食

指斋日之清净饮食。四分律羯磨疏卷四上(卍续六四·四七二上):“布萨食者,亦是净斋之食耳。” p1911...

布萨犍度

巴利名 Uposatha-khandaka。又作说戒犍度、布萨法。犍度,聚、蕴之义,为有关僧尼受戒、安居等...

布萨护

梵语 upavāsa-sajvara。指八关斋戒(即近住律仪)。乃在家人于一日一夜受持离杀生、离不与取等之...

末伽梨拘赊梨子

梵名 Maskarī-go?āliputra,巴利名 Makkhali-gosālaputta。为古印度六...

平山堂图志

凡十卷。清代赵之璧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平山堂位于江苏江都蜀冈,唐代鉴真和尚壮年游学回扬州,居住...

平交

禅林用语。指无上下之差别而平等交际,或指道德、资历、年龄等与我齐等者。即指同辈。禅苑清规卷五(卍续一一一·...

平江绦

绦,或作带。即以丝编成之绳带,两端作“总(结)”。以产于浙江临安之平江,故称平江绦。禅僧以之作为腰带,而“...

平展

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之方法。“提持”之对称。如实呈现原貌之意,转指师家接化学人时,所用之“放行”手法。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