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末度迦果

末度迦,梵语 madhūka,巴利语同。又作摩头(梵 madhu,巴同)。意译作蜜果。据俱舍论卷十八、俱舍...

末后一句

即末后之句。乃述佛道极妙境地之语句。谓到达彻底大悟之极处所言之至极语,更无其他语句能超越者。景德传灯录卷十...

末迦吒贺逻驮

梵名 Markata-hrada。意译作猕猴池。位于昔中印度毗舍离城外。玄应音义卷十四:“梵言末迦吒,此云...

末栗者

梵语 marīca。又作摩哩者。即胡椒。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八(大二四·四九一上):“佛言有五种果,(...

末教

谓枝末之教。指三乘教、小乘教。为“二教”之一。全称“逐机末教”,而与“称性本教”相对。华严宗主张华严别教一...

末笯曷剌他

巴利名 Manoratta。又作摩[少/兔]罗他、末笯曷利他。意译作如意或心愿。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罗国条...

末睇提舍

梵名 Madhyade?a。意译为中国,即中央之国。系位于恒河中游地带。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文明之中心地。南海...

末犍拏

又作末建拏。据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载,末犍拏与瞿昙仙等,共为火天之眷属。大日经疏卷十六(大三九·七四四上...

末摩

梵语 marman。意译作死节、支节、死穴。指由身体外部加少许伤害即会丧命之部位。瑜伽论记卷一上谓人身体之...

末蹉

梵语 matsya,巴利语 maccha。又作么娑、麻蹉。为鱼类之总称。印度神话以鱼为毗纽天(梵 visn...

末罗

梵名 Malla,巴利名同。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度恒河北方之拘尸那竭城、波婆城等地之种族。又作摩罗、婆里...

末罗王经

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叙述佛陀显现神通力,移去横于末罗国中道上之大石,并为末罗...

末罗姆摩僧伽派

巴利名 Marammasavghanikāya。又称前宗、缅甸宗派(巴 Marammanikāya)。为缅...

札格纳特派

印度教毗湿奴教派最狂热之支派。尊奉薄伽梵歌为经典,主要崇拜毗湿奴神诸化身之一的札格纳特,以默念该尊神名及坐...

正士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上):“当授菩萨记,今说仁...

正友

(1285~1352)元代临济宗僧。广信府(江西)贵溪人,俗姓丁(一说于)。号古梅。幼年依末山本出家,后参...

正日

于禅林中,指送葬之当日。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帝师涅槃(大四八·一一一七上):“正日,鸣钟集众。”[禅林象器笺卷...

正令

指佛法。在禅门中,则特指教外别传之旨。从容录第三十五则(大四八·二五一上):“无舌人,无舌人,正令全提一句...

正印

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号月江。自称松月翁。早年参学于径山灵隐寺之虎岩净伏禅师,得其传授“狗子佛...

正因正行

为正因与正行之并称。于净土宗,正因,指往生净土之直接原因;往生净土之直接行为,则称正行。据善导大师之观经疏...

正行

梵语 samyak-pratipatti,巴利语 sammā-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

正位

即达悟之位、无烦恼之境地,亦即声闻所得见证之无为涅槃。 (一)指小乘之涅槃。维摩经问疾品(大一四·五四五下...

正助二业

正业与助业之并称。又作助正二业、正助二行。正业,又作正行,乃成为直接因之行;助业,又作助行,乃成为间接因之...

正助杂三行

即正行、助行与杂行。于净土宗中,正行,指善导所倡之五正行,或专指五正行中之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助行,指读诵...

正见

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

正依

指一宗所依止之经论中,直接为该宗所依凭者。全称正所依。为“傍依”之对称。如法相宗以其所依六经十一部论中之解...

正使

与“习气”相对称。略称使。指现起之烦恼正体(主体)。使,谓烦恼能驱使众生流转于三有。其烦恼之余习则称习气;...

正受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

正命

梵语 samyag-ājīva。巴利语 sammā-ājīva。又作谛受、正命道支。八正道之一。佛弟子依从...

正始寺

位于洛阳东阳门外。因建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遂以当时之年号为名而称正始寺。洛阳伽蓝记卷二(大五一...

正宗

指正传之宗旨。即自释尊以来代代正传之佛法。据传法正宗记卷一释迦如来传载,正宗,乃圣人密相传受者,不可得知其...

正宗分

自东晋之道安起,将佛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其中,述说该经正旨宗要所在之部分,称为正宗分。又作...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福州府为中心,记录当代缁素之果字系、正字系僧俗约七十余人...

正宗寺

位于余杭(浙江)天目山。南宋末年,高峰妙禅师入山闭关,学人依之结庵,遂成禅宇,初名为师子院。元代延祐六年(...

正定聚

梵语 samyaktva-niyata-rā?i,巴利语 sammatta-niyata-rāsi。三聚之...

正念

(一)梵语 samyak-smrti,巴利语 sammāsati。指真正之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谛意。即如实...

正念往生

往生,即往生净土。正念往生,即谓依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佛国。乃四种往生之一(参阅“四...

正性离生

见道之别名。为法性、法相家之用语。又作圣性离生。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一切烦恼皆断尽无余而远离烦恼之...

正所被

指蒙受诸佛菩萨教化之众生。于净土宗而言,凡愚恶人之机类,皆可谓阿弥陀佛之正所被。 p1991...

正果

(一)谓修道而有所证悟。又作证果。果者,取其结实之义。正果,乃谓学佛证得之果,有别于外道之盲修瞎炼,故谓之...

正法

(一)梵语 sad-dharma,巴利语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

正法依

佛之尊号。谓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故以佛为正法所依止者,而称正法依。胜鬘经摄受章第四(大一二·二一九上):“...

正法念处经

梵名 Saddharma-smrty-upasthāna-sūtra。凡七十卷。北魏般若流支译。音译萨怛啰...

正法明如来

即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时之名号。又称正法明王。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

正法律

指戒律。即依佛陀教法所立之戒学,为别于外道之禁戒,而称正法律。该语散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阿含经卷二十八...

正法炬

正法,即佛所说之教法。正法炬,即谓佛法犹如火炬,能照烛生死之昏闇,令痴迷众生脱离烦恼,趋向涅槃正道,故以火...

正法眼藏

(一)指禅宗嫡佛嫡祖于教外相传之心印。又作清净法眼。即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

正法眼藏随闻记

凡六卷。日本曹洞宗怀奘(1198~1280)撰。内容辑录宗祖永平道元禅师之法语。怀奘于其师道元编撰正法眼藏...

正法华经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存三译本中之最古者。本经译于太康七年(286),由聂承远...

正法寿

指正法之寿命。佛入灭后,五百年至一千年内,属于佛陀教法住世之正法时期,称为正法寿。此一时期,以教、行、证三...

正法桥

桥,能渡人过河;佛所说之教法,能令众生渡过生死苦海,故以桥比喻正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大一三·三七九上...

正直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据净土宗昙鸾所撰往生论注卷下之解释,菩萨依正直心,怜愍一切众生。于天台宗,每...

正直舍方便

语出法华经,天台宗以之指圆教之一乘教法。依台家之解释,正,系对傍而言;直,系对曲而言。于藏、通、别、圆四教...

正信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说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大乘起信论(大三二...

正思惟

梵语 samyak-sajkalpa,巴利语 sammā-sav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

正按傍提

禅林用语。正傍,即分别指正面、侧面;按提,乃按剑、提刀之意。故正按,意指正面举剑相向;傍提,谓侧面提刀突进...

正乘方便乘

正乘与方便乘之并称。以真正之法门度化众生,称为正乘;以权假施设之法者,则称方便乘。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大...

正仓院

一般而言,指日本政府机构或诸大寺设置之重要仓库。古称正藏院。今所谓正仓院,特指日本奈良市东大寺西北隅之敕封...

正恭敬经

全一卷。又作正法恭敬经、威德陀罗尼中说经、善敬经、应恭经。北魏佛陀扇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说比...

正堂

禅林中,指方丈室,即一寺住持所居止之处。又作寝堂。景德传灯录卷八龟洋山无了禅师传(大五一·二六○下):“偈...

正理一滴论

梵名 Nyāyabindu。又称正理一滴、正理滴论、正理方隅。印度法称(梵 Dharmakīrti)着。为...

正理藏论

西藏因明著作。又称因明七论明灯理论宝藏笺注。萨班贡噶坚赞着。书中对因明七论之理趣有详细之叙述,为西藏学者所...

正讹集

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撰。万历二年(1574)刊行。计列举六十六项,如千佛衣、五祖不养母、西方十万八千、高沙...

正智

梵语 samyag-jāna,巴利语 sammā-āna。(一)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

正量部

梵名 Sammatīya 或 Sammitīya,巴利名 Sammitiya 或 Sammiti。小乘二十...

正岩

(一)(1597~1670)明末清初僧。金陵人,俗姓郭。字溪堂。号隋山,又号菽庵、耦余、藕渔,晚号南屏隐叟...

正传

(1549~1614)明代临济宗僧。应天(江苏)溧阳人,俗姓李。字幻有。号一心。年二十二于荆溪(江苏)静乐...

正源略集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

正道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

正遍知

梵语 samyak-saj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

正遍知海

又作正遍知海。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意谓佛真正遍知一切法,此“知”如海之深广无边不可测量,故以海比喻之。观...

正遍知部

即佛部。又作正遍知部。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故正遍知部于密教中为佛部之异名。乃胎藏界三部之一,金刚界五部之...

正像末

又作正像末三时、三时。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据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载,三时即...

正语

(一)梵语 samyag-vāc,巴利语 sammā-vācā。又作正言、谛语。八正道之一。即远离妄言、两...

正澄

(1274~1339)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字清拙。十六岁于开元寺受具足戒,尝随侍谷源岳、无方...

正凝

(1191~1274)南宋僧。或作止凝。舒州太湖人,俗姓李。十七岁丧父,投黄州之双泉瑛剃发,受具足戒于开元...

正学女

为出家五众之一。又作学法女、学戒女、式叉摩那尼、式叉尼。意为在学法中之尼众。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尼...

正学律仪

别解脱律仪之一。即式叉摩那所受持之六法戒(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式叉摩那又...

正忏悔

于修行忏法前,先修七日之加行法(预备法),于该法终了始正式行忏法,即称为正忏悔。又忏法,系依诸经教说而于佛...

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jbodhi,巴利语 sammā-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

正觉一念

日本佛教用语。正觉,即证得解脱。正觉一念,即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成就正觉佛果时之最初一念。又称十劫正觉刹那。...

正觉寺

(一)位于湖北黄梅县四祖山上(西山)。又称四祖寺、慈觉寺。禅宗四祖道信开创于唐武德年间(618~626),...

正觉华

指莲花,即以莲花比喻佛之正觉。又作正觉花。佛之正觉,出离杂染烦恼,果智朗然而无垢;犹如莲花之出于淤泥,却微...

正续寺

位于云南武定县西南之狮子山。创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明清时代曾多次重建、扩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

正观

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

母六亲

指母方之六种亲属。又作母亲。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引律典载,佛陀为使比丘避于讥嫌,遂规定比丘不得使非亲之女、非亲...

母主

又作部母。于密教中,金刚界五部、胎藏界三部各立部主与部母,部主如国王,为各部中心之本尊;部母如国母,为产生...

母陀摩奴沙

梵语 mrta-manusya。又作母那摩奴沙。意译作死人、死尸。底哩三琅昧经(大二一·一一中):“黑月八...

母陀罗

梵语 mudrā。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印相、契印、密印。略称印。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

民俗

佛教之教化渗入一般百姓日常生活中之情形,可由诸方面加以考察。如缅甸、泰国等南方佛教圈,所有男子必须体验一次...

永不现行位

即在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之“十地”中,自第八地以后至佛果之间,以无漏心任运相续而不起烦恼之位。又此位之功德于刹...

永平元和尚颂古

全一卷。略作永平颂古。日本曹洞宗祖永平道元(1200~1253)撰,诠慧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系自永...

永平清规

凡二卷。又作永平元禅师清规。与玄透即中之永平小清规三卷相对,故亦称永平大清规。为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以曹洞...

永生

(一)指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之观点各异,小乘佛教认为涅槃表示灰身灭智或灭尽烦恼之状态;大乘佛教则具有积极...

永劫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称。谓无限长之时间。劫,即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又作旷劫。兆、载皆表...

永夜

与“长夜”之义同,谓暗夜漫漫而永无天明破晓之时,比喻生死轮回之长久。盖愚痴众生流转于生死暴流而无法解脱,犹...

永奇

(1820~1865)朝鲜僧。湖南古阜人。十四岁入汉阳三角山僧迦寺,从沙门大演出家。后居宝盖山地藏庵,仿效...

永明寺

(一)位于洛阳阊阖门外。系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下诏为外国沙门而创立者。殿宇房舍有千余间,足见其壮丽...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904~975)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

永泰寺

位于河南登封县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