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四相约位

谓以生、住、异、灭等四相,配于大乘菩萨之修行阶位。据圆觉经略疏卷下二载,生、住、异、灭四相,乃本觉心源于无...

四相违

因明用语。又称四违、四相违因、四相违过。为因明三十三过中,因十四过之最后四项。即立论过程中,所立之因(理由...

四胎相

俱舍论卷九分别世间品举出四类人了知胎相之差异,即:(一)转轮王于宿世曾修广大之福,其业最胜,然仅知入胎之相...

四苦

梵语 catasro duhkhatāh,巴利语 catasso dukkhatā。有三解:(一)指人间四...

四苑

又称四园。系指位于忉利天主帝释天所居之善见城外四方之四庭苑,即:(一)众车苑,在此苑中,可随诸天之福力而变...

四衍

衍,梵语 yāna(衍那)音译之略称。意译作“乘”,有运载、运出等意,即谓佛陀之教法如车乘之载物,能普度众...

四要品

指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二方便品、第十四安乐行品、第十六寿量品、第二十五普门品等四品,以其为法华经之主要部分...

四重二谛

(一)指三论宗所开之四重真、俗二谛。第一重二谛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第二重二谛以有、空为俗谛,以...

四重八重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

四重五逆

指四重罪与五逆罪。四重罪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罪于小乘所说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

四重出体

指法相宗对一切法之体性所判立之四种规范。又作四出体。系护法、最胜子、亲光等诸论师所说,而窥基亲闻于玄奘三藏...

四重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于密教中有多重角色,或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原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后为大日经之对告众,其后将密乘传予...

四重破人

指欲藉疑难来破坏他力念佛往生信心之四类人。一为凡夫之疑难,二为地前之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之疑难,三为初地...

四重秘释

指密教解释教义之四重浅深方法。即:第一重浅略释,第二重深秘释,第三重秘中深秘释,第四重秘秘中深秘释。(参阅...

四重圆坛

指密教建立之胎藏界曼荼罗。圆坛,即梵语 mandala(曼荼罗)之意译,故又称四重曼荼罗。中央为八叶院(八...

四重禁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略作四重。又作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

四面毗卢遮那

指密教金刚界之智法身,或指胎藏界之理法身。又称四面如来。毗卢遮那佛即密教之大日如来,于胎藏界象征理德,是为...

四面器

密教修法之际,布列于大坛及护摩坛四方之六器与火舍(烧香器)、饮食器、灯台等,称为四面器,而四面所陈列之器具...

四风

依风之力用可分住风、持风、不动风、坚固风等四种,称为四风。又作四风轮。长阿含经卷二十阿须伦品谓,此四风能持...

四食

梵语 catvāra āhārāh 或 āhāra-catuska,巴利语 cattāro āhārā。(...

四食时

指天、法、畜生、鬼神等四者不同之进食时刻。即:(一)天食时,谓诸天以清晨为食时。(二)法食时,谓三世诸佛以...

四苾刍

苾刍,梵语 bhiksu,又作比丘,意译出家、乞食。四苾刍,即四种比丘。(一)名想苾刍(梵 sajjā-b...

四乘

谓能运载众生到达果地之四种教法。有数种说法:(一)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一乘即佛乘,声闻乘则合愚...

四乘十地

据大乘同性经卷下载,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等四乘各有十地,总称四乘十地。(一)声闻乘十地:(1)受三...

四乘观智

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乘人,观十二因缘之智,有高低程度之别。据天台宗智者大师之法华经玄义卷三上所释:(一...

四修

即四种修行方法与规范。有三说:(一)就修行佛道而言,四修,又作四种修、四修法。即尊重修、无余修、无间修、长...

四家

(一)指四种为圣者所依止之处。据十地经论卷九载,即:(一)般若家,般若为慧之义,谓由闻法而生起智慧,为圣者...

四家大乘

又作四个大乘。指华严、天台、真言、禅等四宗。为大乘诸宗中之主要四宗。略称华、台、密、禅。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依...

四家语录

为禅宗四家祖师之法语集,有三派系统:(一)凡六卷。又称马祖百丈黄檗临济四家录、马祖四家录。编者不详。收于卍...

四师

华严宗以李通玄、子璇、净源、义和等为四师。李通玄于唐代开元七年(719),着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宗运一时大振...

四座讲

指日本真言宗于释迦牟尼如来入灭日(二月十五日)之前夜起,所修之四座法会。又作四座讲式。即:(一)涅槃讲,对...

四恩

四种恩惠之意。(一)指母恩、父恩、如来恩、说法法师恩。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之说,父母有生身、长养之恩,故其...

四种佛

天台宗就所判“化法四教”,即藏、通、别、圆四教之差别,而立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四者。又作四教四佛。(一...

四料简

即四种简别法。又作四料拣。为临济义玄所施设。即能够应机应时,与夺随宜,杀活自在地教导学人之四种规则。(一)...

四时坐禅

谓一日之中四次定时坐禅。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则以随时坐禅即四时坐禅。永平清规之辨道法,以黄昏(下午八时)、...

四根本定

指色界四禅定中,与未至定、中间定等“近分定”相对之四种根本定。又称四本静虑、四根本静虑、根本四禅。所谓根本...

四病

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

四真四俗

指法相宗之四种胜义谛、四种世俗谛。胜义谛与世俗谛,乃就真俗二谛各分为四种。(参阅“四种胜义谛”1814) ...

四真实

真实,乃表里如一而了无虚妄之意。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六等列举四种真实,即:(一)世间真实,又作...

四真谛

又作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其理真实无二,故称真谛;为圣者之所见,故称圣谛。释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说...

四秘密

梵语 catvāro-abhisajdhayāh。如来说法之四种善巧秘密。又作四种秘密、四种合义、四种密语...

四祖山

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北。又称破头山、破额山。唐武德七年(624),禅宗四祖道信住于此,改名双峰山,并就地构筑庵...

四祖寺

位于湖北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之破额山(西山)上。山前有瑶凤山、狮子山、大叶山等,奇兀绝伟,气势磅礴。始建于...

四神三昧

指佛所具之四种妙德。(一)无形,应物现形自由无碍。(二)无量意,大慈悲之念遍满一切处。(三)清净积,积聚一...

四神足

梵语 catvāra-rddhipādāh,巴利语 cattāro iddhi-pādā。为三十七道品中次...

四记问

与“四记答”相对。谓依解答而将所问之问题分类为四种。又作四记论、四记。据集异门足论卷八载,即:应一向记问、...

四记答

梵语 catvāri pra?na-vyākaranāni,巴利语 cattāri paha-vyākar...

四马

即以马之利钝有四种不同,比喻众生根机有四种分别。又作四马喻。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入佛道...

四假

三论宗主张一切诸法皆假,并设其要用为因缘假、随缘假、对缘假、就缘假四门。此为因应众生之不同机缘而设,与四悉...

四曼相大

四曼,为四种曼荼罗之略称;相,谓相状差别;大,谓周遍。为体、相、用三大之一。密教建立大、三昧耶、法、羯磨等...

四曼相即

谓四种曼荼罗互相融通不离之关系。又作四曼不离。四种曼荼罗即:(一)大曼荼罗,指佛菩萨相好具足之身及十界有情...

四唱

在法华地踊菩萨之上首,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菩萨,系菩萨众中最为上首之唱导师,故称四唱。秘藏宝钥...

四问

指佛陀将入灭时,阿难从阿泥卢豆(阿那律)比丘之教,向佛请益之四个问题,即:(一)问佛陀灭度后,如何与恶性之...

四国八十八个所

指日本阿波国、土佐国、伊豫国、赞岐国等四国之弘法大师八十八个遗迹寺。又作四国灵场、四国札所、八十八个所大师...

四坚

又作四坚法。指四种坚固不坏之法。据成实论卷二“四法品”、大乘义章卷十一本四坚义等载,即:(一)说坚,谓说法...

四坚信

又作四不坏信。谓归依佛、法、僧、戒四者,即具有根力,信心坚固。 p1758...

四执

为古代印度外道对诸法所持之四种执着。又作四邪、四迷、四术。如就法而言,数论外道主张一切法为“一”,胜论外道...

四执金刚

有二说:(一)指守护灌顶小坛(即受新阿阇梨供养之坛)四门之金刚。据大日经卷二、大日经疏卷八等载,即:东南之...

四悉檀

悉檀,梵语 siddhānta,巴利语同。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

四舍

指四种檀(梵 dāna,布施)波罗蜜。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即:(一)财舍,以财物舍与他人。(二)法舍,以法...

四教

系就诸经之内容、形式等,而将佛陀一代之教说判释为四类。 (一)宗爱法师所立。又称四时教。据法华经玄义卷十上...

四教四门

天台宗对佛陀一代之教化,判立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各配四种入理之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

四教义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智顗所作之净名(维摩)玄...

四教证据

系天台宗为证明所立之化法四教,而引证诸经论时所用之名目。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向为古来诸师所通用,...

四梵福

指得生梵天之四种福业。即:(一)供养如来驮都(舍利),建窣堵婆于无窣堵婆之处。(二)供养四方僧伽,如造寺、...

四弃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ārah pārājika dharmāh)则不得忏悔,...

四条派

日本时宗十二派之一。为时宗第二祖他阿之弟子真观净阿所创立。以京都四条金莲寺为本山,故称四条派。教旨同于游行...

四欲

指欲界众生之四种爱欲。据法苑珠林卷二载,即:(一)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起贪欲,称为情欲。(二)欲界众...

四净

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

四净定

指凡夫之四种净定。于四禅四无色等八地定之中,有外道之味定、圣者之无漏定,及凡夫之净定等三种。据俱舍论卷二十...

四众

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ā。(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

四眼

(一)眼,即照烛之意。四眼,指菩萨所修得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再加佛眼则称五眼,此五眼力能照了诸法之事...

四第一偈

指以无病、知足、善友、涅槃四事阐说无上幸福之偈颂。据大庄严论经卷二载,有一优婆塞,因受他人之讥而伤感自己为...

四处十六会

谓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历经四处十六会三十万颂之讲说始告完成。略作四处六会。四处,指王舍城之鹫峰山(灵鹫...

四处立塔

即于佛陀之生处、成道处、初转法轮处、涅槃处等四处立塔。[观虚空藏菩萨经](参阅“四塔”1780) p176...

四处问讯

僧堂中立有首座、圣僧、后堂、立僧等四板头,僧众向四板头烧香问讯,即称四处问讯。[禅林象器笺第十类礼则门](...

四轭

梵语 catvāro yogāh,巴利语 cattāro yogā。又作四扼。轭,为扼制牛马颈之物,令之拖...

四通行

梵语 catasrah pratipadāh,巴利语 catasso patipadā。通达四谛之理而趣向...

四部录

全一卷。系日人将有关禅门要义之四种短篇合辑而成者。即:三祖僧璨之信心铭、永嘉玄觉之证道歌、志远禅师之十牛图...

四胜身

指普庄严童子、兜率天子、善财童子、龙女等四人。此四人历经华严宗所举之见闻、解行、证入等三生而成佛,称为四胜...

四报定不定

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受报篇引证部第二载,由四种业报中之无报别立四种果报之定与不定。即:(一)时定报不定,时,...

四寻思

梵语 catasrah paryesanāh。为唯识宗第二加行位所修之观法。又作四种求、四寻思观。为“四如...

四恶比丘

有二说:(一)指苦岸、萨和多、将去、跋难陀等四比丘。此四比丘本为过去大庄严如来之弟子,于如来灭度后舍弃第一...

四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加阿修罗道,则称四恶道。又作四恶趣。略称四恶。恶道,乃众生造恶业后所趋往之苦恶处...

四智

梵语 catvāri jānāni。指四种智慧。(一)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

四智心品

即佛果四智。谓至佛果转舍有漏识蕴所依而得之四种无漏智。略称四智。据成唯识论卷十、佛地经论卷三等载,唯识宗立...

四智赞

指对于阿閦佛之大圆镜智、宝生佛之平等性智、阿弥陀佛之妙观察智、不空成就佛之成所作智等四智之赞咏。又作金刚歌...

四朝高僧传

指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传。南朝梁高僧传,系慧皎所撰,凡十四卷。唐续高僧传,为道宣所撰,凡三十卷。...

四无色定

梵语 catasra ārūpya-samā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

四无所畏

梵语 catvāri vai?āradyāni,巴利语 cattāri vesārajjāni。谓佛菩萨说...

四无所畏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

四无为

(一)远离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之作用,而至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可分为四种,即:虚空无为、择灭...

四无记

无记,为善性、恶性、无记性等三性之一;三性,系对诸法道德性质之分类;无记,则系非善非恶之性质。(一)为无覆...

四无常偈

又作四非常偈。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所说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之偈文。共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有二偈,次...

四无量

梵语 catvāry apramānāni,巴利语 catasso appamaāyo。又作四无量心、四等...

四无碍解

梵语 catasrah pratisajvidah。略作四无碍、四解、四辩。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

四童子三昧经

凡三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作四童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方等般泥洹经前六品之别译。内容叙述佛在俱尸那国...

四等

(一)指增一阿含经序品、大乘义章卷十一末等所说之慈(梵 maitrī)、悲(梵 karunā)、喜(梵 m...

四结

结,乃系缚众生使之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四结,即四种烦恼,有二说:(一)指欲结、瞋结、痴结、利养结等。据增一...

四善根位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以达无漏圣位之四种修行阶位。小乘俱舍、成实二宗谓于总相念住之后位,大乘唯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