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可洪

生卒年不详。五代人,活跃于后唐、后晋之际。初习儒业,后皈依佛教,博览经籍。后唐长兴二年(931)着手“新集...

可真

(一)(?~1064)宋代临济宗僧。福州(福建)长溪人。世称真点胸。为石霜楚圆之法嗣。曾住隆兴府(江西)翠...

可真点胸

禅宗公案名。为宋代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得法之公案。可真初投石霜楚圆座下时,楚圆欲勘验之,乃问(卍续一四八·一四...

可得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为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五。于因明论式中,敌者(问难者)对于立者(立论者)...

可从

(1420~1483)明代曹洞宗僧。洛阳(河南)人,俗姓许。号无方,世称无方可从禅师。从福元芘峰出家。先后...

可惜许

禅林用语。又作可惜乎。“许”与“乎”均为语助词。碧岩录第三十八则(大四八·一七五下):“穴云:‘惯钓鲸鲵澄...

可湘

(1206~1290)宋元时代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台州宁海(浙江)人,俗姓葛。号绝岸。为无准师范之法嗣。...

可漏子

又作壳漏子、可漏。(一)即古代禅林之信封或书信袋。可漏,原指壳漏、卵壳,谓书状或书信封入筒中,如虫等之容身...

可睡斋

日本曹洞宗寺。位于静冈县袋井市。应永十四年(1407),如仲天訚开山建立,其弟子一遵又建东阳轩。德川家康被...

可观

(1092~1182)宋代僧。江苏华亭人,俗姓戚(一说傅)。字宜翁,号解空、竹庵。十六岁受具足戒,学天台。...

古三论

指姚秦时鸠摩罗什所传之三论宗。系自龟兹国之沙车王子传于罗什,罗什至中国后,有道生、昙济、道朗等传承之。为别...

古今佛道论衡

凡四卷。唐代道宣撰。又称集古今佛道论衡。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叙述佛、道二教间论争之事迹。始自后汉明帝二教...

古今楷定释

凡四卷。又称观无量寿经疏、楷定疏。唐代僧善导(613~681)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经之...

古今独露隐显无方

禅林用语。形容佛法之大道超越时间、空间,常独立而显露。古今,即表示时间;无方,即泯绝方所、位置等,表示空间...

古今译经图纪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

古代宗教

指存在于古代文明社会,而今已不再流传,然仍有文献可考之宗教。始于古代而迄今仍存者,如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

四寸佛法

禅林用语。指一知半解之佛法,盖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评闇证之禅者,此类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禅林多以...

四山

用以表示人身无常,必受生、老、病、死等四相逼迫之譬喻。谓人身无常,常为生、老、病、死四苦所逼迫,而无所逃逸...

四不可得

(一)谓世间有四种不可能达成之事,即:(一)常少不可得,无法达到常为年少之愿望。(二)无病不可得,无法达到...

四不可得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略称四不得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四位...

四不可说

表示诸法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四句语。盖涅槃经尝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说。南本涅槃经卷十九光明遍照...

四不可轻

指四种不可轻忽、轻视之力量。杂阿含经卷四十六载,佛陀曾对波斯匿王宣说四不可轻之理,即:(一)太子年岁虽小,...

四不生

乃龙树于中观论中所立四种不生之句,以彰显“诸法无生”之义。一般之见解,多谓一切诸法之生,不外于自生、他生、...

四不成过

因明用语。谓四种不能成立之过失。又称四不证过。在因明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作法中,为“因”...

四不见

指由于境界之差异,所产生之四种不可见之情形。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九载,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居宅,游...

四不定

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第六。异于前五位之心所,系随应于善、染等而不定之悔、眠、寻、伺等四心所。即:(一)悔,...

四不思议

指世间之人无法思议测度之四事。又作四事不可思议、四种不可思议、四不可思议。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载,即:(一...

四不退

谓于修行过程中,已证得不退转之情形有四种之别。(一)慈恩大师窥基所立之说,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

四不寄附

据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第十四载,不应将财物寄附之人有四类,即:老人、恶人、远处者、大力者。因老人渐近死期之...

四不护

梵语 catvāri-āraksyāni,巴利语 cattāri tathāgatassārakkheyy...

四中

三论宗为阐说中道而假立之四种中道名称。所谓中,即不偏不倚之意。据三论玄义卷下载,四中即:(一)对偏中,即针...

四分

(一)为法相宗之教义。法相宗认为构成吾人认识作用之心识有四个分位,亦即心、心所法之认识作用共有四种分类。即...

四分位点

指密教大日如来四方之点。乃密教中,为标示大日如来之功德,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作为满位,在其四方书写发心点、修行...

四分律

梵名 Dharmagupta-vinaya。凡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于长安(410~412)。原...

四分律比丘尼钞

凡三卷,或六卷。唐代道宣撰,书成于贞观十九年(645)。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四册。又称比丘尼钞。系研核四分律中...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

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称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业疏、业疏。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四册。本疏乃作者广释其自着之四分律...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凡十二卷(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各有四卷)。唐代道宣撰。略称行事钞、六卷钞、四分律行事钞。收于大正藏第四...

四分律含注戒本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称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含注戒本。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系依广律对四分律戒本加以注解...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

凡四卷(或八卷)。唐代道宣撰。又称四分含注戒本疏、四分戒本疏、戒疏、戒本疏、南山戒本疏。收于卍续藏第六十二...

四分律戒本疏

凡二卷。唐代定宾着。又称四分比丘戒本疏、四分戒本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为注释四分律比丘戒本之书。定...

四分律宗

依四分律而立其宗旨之律宗宗派。以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之祖昙无德为开祖,唐代南山之道宣律师大成之;一般所称之...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凡六卷。唐代道宣撰于贞观元年(627)。又作拾毗尼要义钞、拾毗尼义钞、集义钞、要义钞。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

四分律疏

(一)凡四卷。北魏慧光撰。与法砺、智首之四分律疏合称三要疏,对法砺、智首之四分律疏言,本书又称略疏。今已散...

四分律开宗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东塔寺怀素撰。又称四分律疏。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六、第六十七册。为解释四分律之书。怀素原从...

四分家

指唯识家。在唯识教理中,对于心之认识作用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其代表者,有唯识十大论师中之...

四分义私记

凡二卷。日本法相宗僧忠算撰。全称为四分义极略私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册。系依据日本法相宗学僧善珠之“分量决...

四分僧戒本

梵名 Dharmaguptaka-bhiksu-prātimoksa-sūtra。全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译。...

四天上下

指四王天与四洲。上,即四王天,为欲界六天之最初天;下,即胜身洲(东)、赡部洲(南)、牛货洲(西)、俱卢洲(...

四天王法

系以四天王为本尊之修法,乃禳除灾厄、祈求福德之修法。又作四天王合行、释迦四天王法、四天法。四天王为守护佛法...

四天王经

全一卷。宋代智严、宝云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记述持国、增长等四天王于每月六斋日,奉帝释天之命,从七...

四心

(一)指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坚实心等四种心。此说初见于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其后子璇之起信论疏...

四方

指东南西北等四个方位。于密教中,其四方有一定之次第,即东南西北,并以东方为因陀罗方,南方为焰魔罗方,西方为...

四方七步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大般泥洹经卷三...

四方大将

指布于四方守护佛法之四大善神。即:北方之散脂大将、东方之乐欲大将、南方之檀帝大将、西方之善现大将。四将各有...

四方四佛

即指位于东南西北四方不同世界之四佛。显密教经典皆有此类说法,其中显教所说较为一致,即东方香积世界有阿閦佛,...

四方结

又作金刚墙(梵 vajra-prakāra)。为密教修法用以结界之具,即连接三钴金刚杵以作为四方之栏栅。于...

四方雷光法

为密教用以避免雷电之修法。又称四方电光法。据金光明经卷七如意宝珠品所载,若书写四方雷电王之名,并将之安置于...

四方僧物

一切属于僧团之物资可分为二种,一称现前僧物,一称四方僧物。四方僧物指来自他方所供养,而属于一切比丘所共用之...

四日

为印度佛教四大思想家之喻称。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朅盘陀国条载,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即龙树),北有童...

四月八日

即释迦牟尼诞生之日。相传佛陀诞生之时,有龙王以香水灌太子之顶,故后世佛教徒于每年农历四日八日行浴佛之礼,称...

四比丘

(一)为十诵律卷一所列举之四种比丘分类,即:名字比丘、自言比丘、为乞比丘、破烦恼比丘。(参阅“四种僧”18...

四王天

梵名 Caturmahārājika-deva。系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处之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

四世

诸经论中每将教法住世之变迁,分为正法(正,证之意)、像法(像,相似之意)、末法(虽有教法,然未能修行证果)...

四主

指阎浮提洲之地分封之象主(梵 gaja-pati)、宝主(梵 ratna-pati)、马主(梵 a?va-...

四仙避死

据出曜经卷二载,昔有四位梵志兄弟,各皆证得五神通,自知七日后必当命终,遂共相商议,以神通力避之,于是四人各...

四出偈

指“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一偈,此偈出于南本涅槃经之卷九、卷十五、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等四...

四句分别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 cātuskotika。即由...

四句成道

指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而诵出之四句偈,较常见者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或杂阿含经最...

四句百非

乃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

四句执

即以“四句法”之形式来分类印度古代之外道对“常”与“无常”所执着之见解。(一)常句,即堕于“常见”之见解,...

四句推捡

系中论卷一所用以推证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等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证诸法之不生不可得...

四句偈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

四弘誓愿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

四本止观

为天台大师智顗所著谈论止观之四本书。止,即止息诸妄想;观,观照对象之意。止与观为修习佛道之重要法门,与“戒...

四未曾有法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顷。又作四未曾有经、四未有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

四正见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四种正见。正见(梵 samyag-drsti),即指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

四正勤

梵语 catvāri prahānāni,巴利语 cattāri sammappadhānāni。又作四正...

四生

(一)梵语 catasro-yonayah,巴利语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

四生百劫

谓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时间。断三界烦恼,证辟支佛之果,极速者以四生之加行即可得道果,极迟者以百劫之加行始...

四生苦轮

一切众生均由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而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轮回转生,故称四生苦轮。(参阅“四生”1...

四忉利交形

四,指四王天;忉利,指忉利天。谓四王天与忉利天之男女天众以交形成淫。于三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

四光喻智

为法华文句卷五、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所举,以日、月、星、萤等四光,依次比喻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乘之智慧。...

四印

(一)梵语 caturmudrā,西藏语 phyag-rgva bshi。即大印(梵 mahā-mudrā...

四印会

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之第五会。系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四佛之四智摄收一切诸尊之曼陀罗。此第五会...

四向四果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又作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或称八补特迦罗(巴 attha-puggalā dak...

四如实智

梵语 catvāri yathā-bhūta-parijānāni。为“四寻思观”之对称。指唯识宗于其加行...

四安乐行

安乐,梵语 sukha-vihāra。指四种可令获得安乐之行法。据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及法华文句卷八下等载,...

四有

梵语 catvāro bhavāh。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

四百四病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

四百由旬

为比喻修行佛道各种过程之用语。即意谓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行人即渐次近于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过百由旬、...

四百论

梵名 Catuh?ataka。三世纪之提婆菩萨(梵 āryadeva,又作圣天)造。计有十六品四百颂。汉译...

四自侵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旨在阐论夙夜不学、老不止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等四种恶法能侵...

四行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之四行,即:(一)东南之普贤菩萨,表示净菩提心。(二)西...

四行相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乃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种行相。俱舍论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

四行期

婆罗门教规定教徒修行与生活之四重历程。即:(一)梵行期(梵 brahmacārin),又称学生期。儿童成长...

四行菩萨

指分别住于密教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四隅之四位菩萨。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央,有八叶之莲花,与大日如来所住之花台合为中...

四住

(一)为大智度论卷三所说之四种住处,即:(一)天住,即布施、持戒、善心等三事;此三事为六欲天所住,故称天住...

四佛

(一)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梵 Krakucchanda)、拘那含佛(梵 Kanakam...

四佛加持

即真言行者受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加持时所结诵之印明。为密教传法灌顶时,于正觉坛所结诵之印明。即...

四佛知见

即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者。法华经方便品阐示“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一语,谓佛系为使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