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生静虑

静虑,梵语 dhyāna,巴利语 jhāna,音译禅、禅那; 即统一精神,静坐念虑,指色界定之四禅定。生静...

生苏经

指天台宗所立五时教中方等时之诸经。智顗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

生变

转变之义。指因能变。为“缘变”之对称。又作转。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因能...

生灵

(一)为“死灵”之对称。指生者之神识。 (二)据蒙古源流卷一载,从禅天一神变幻降世起,渐渐繁衍,依次而成色...

指作用、功用或目的、理由等。其义颇多歧异,玆归纳为二:(一)梵语 prayojana之意译。意谓目的、教示...

用大

为体、相、用三大之一。大,即周遍法界、广大无限等义。据大乘起信论载,用大,系指真如之作用,即能生一切世间、...

用灭

为“体灭”之对称。即指作用之谢灭。俱舍论“三世实有”教义中,主张诸法灭时,其体非灭,体为常住恒有,所灭者仅...

用僧

有二义:(一)禅林中,举行葬仪法事时临时雇入以供传唤之僧侣。(二)指法会中,负责各种实际杂务之僧人,通常多...

用薰习

为“自体相薰习”之对称。指由诸佛菩萨之外缘薰力而增长众生之善根。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无明、妄心、妄境界、净法等...

用识

(一)为九种显识之一。又作正受识。以“三界唯识”为主旨之显识论(真谛译)中特立九识之说,谓三界有二种识,一...

田衣

袈裟之别称。又作水田衣、田相衣。即将布割截成块状,而后加以缝缀,因形状犹如田畦,故称田衣。释氏要览卷上田相...

田素庵

宋末元初人,属临济宗。又作田素庵。江都(江苏)人,世为望族,自幼慧绝,补弟子员,屡试不第,遂萌出离之志。后...

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

甲乙徒弟院

宋初以降,寺院住持示寂或引退之际,顺次以上位之弟子继承其职,一般寺院皆采用此师徒相传之法。与此继承法相异者...

甲立

为折成花瓣形之折纸,通常折挺,安立于盛装供物之“华足”上部周围。为日本佛教所用。原称飨立,系于飨膳之正式场...

甲寺

位于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郡鸡龙山西侧,故又称鸡龙甲寺。相传西元四二○年代,高句丽之高僧阿道和尚所创建。于新罗统...

甲念佛

即以高音调唱念佛号,为日本佛教唱念佛号法之一。即于例行作法中,以唐音唱念阿弥陀经之前后,用高音调来唱念佛号...

甲胄印明

为密教印相之一。系修行人生起化导他人之大悲心,遂立下大誓,犹如披着坚固之甲胄,回入生死界,降伏魔界而利益众...

甲刹

指甲(首位)于诸禅院之刹(寺);又指各州首位之禅刹。即南宋末至元初,官府于五山、十刹之外,所设禅院之寺格。...

甲马

民间在纸上画神、佛之像而祭烧之,称为甲马。天香楼偶得:“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采色,而祭赛之,毕即焚...

申日

意译为首寂。为王舍城一长者名,其子即月光童子。申日尝与不兰迦叶等六师外道共同谋害佛陀,即假意请佛陀来受供养...

申瑟知林

梵名 Yasti-vana,巴利名 Yatthi-vana, Latthi-vana。又作申怒林、申怒波林...

申头罗

梵语 sindūra 之音译。意指作飞行空中之幻者。央掘魔罗经卷二之注文(大二·五二二中):“申头罗者,外...

白二羯磨

梵语 japtidvitiyā-karmavacanā。又作白一羯磨、白二法。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

白月

梵语 ?ukla-paksa,巴利语 sukka-pakkha。音译戍迦罗博乞史。正名白半。又作白月分、白...

白水阿弥陀堂

位于日本福岛县内乡市之真言宗智山派愿成寺内。又称遍照光院。日人平则通之妻为祈求亡夫之冥福,遂于永历元年(1...

白四羯磨

梵语 j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语 atti-catuttha-kamma。又作白四、...

白白业

一般指色界之善业。又作白白报业、白白异熟业(梵 karmaj ?uklaj ?ukla-vipākaj,巴...

白羊寺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长城郡白岩山。原称白岩寺。为韩国三十一本山之一。如幻创建于百济武王三十三年(632,唐太宗...

白色

为五色之一。于密教所说六大之中,白色为“水大”之色。据大日经疏卷六载,洁白乃毗卢遮那之净法界色,一切众生之...

白衣

梵语 avadāta-vasana,巴利语 odā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

白衣大悲咒

指白衣观音之陀罗尼,即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与密印品所举之真言。亦即:南么三曼多勃驮喃(namah saman...

白衣拜相

禅林用语。白衣,于佛教中多指在家人,然此处则泛指一般无位无官之在野平民。白衣拜相,谓本无任何地位官职之一介...

白衣派

梵名 ?vetāmbara。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以其教徒穿着象征廉洁之白衣,故有此称。然佛教徒则有称其为白...

白衣观音

白衣,梵名 Pāndaravāsinī,西藏名 Gos-dkar-mo,音译作伴陀罗缚字尼、半拏啰嚩悉宁...

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语。或用于疏及回向文之首,乃赞佛之语。敕修百丈清规卷...

白足

刘宋时代之神异僧。关中人,俗姓张。以鸠摩罗什为师。晋孝武太元(376~396)末年,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

白身观自在菩萨

梵名 ?veta-bhagavatī。音译尸吠多波誐嚩底。又称湿吠多菩萨、白身菩萨、摩诃湿废多菩萨、湿废...

白和

谓白事而和之。白,告白;和,和合。即于寺中行法务时,召集僧众,告白其事,使众和之。 p2086...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陕西下邽(渭南县东北)人。儒家出身,聪慧过人。贞...

白延

三国曹魏僧。龟玆国人。又称帛延。资性明敏,善晋、胡两语,博解群籍,兼综内外。曹魏废帝髦(254~260)时...

白拂

广义而言,即指一切白色兽毛制成之拂子;狭义言之,则指白牦牛尾长毛所制之拂子,又作牦牛拂、白牦拂。白牦牛(梵...

白拈贼

禅林用语。略称白拈。白,空、无之义;拈,以指取物。即手不持刃物而以指尖盗拈,更不留盗之形迹,称为白拈贼,指...

白法

(一)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于我灭后五...

白芥子

指白色芥子。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以其性辛坚,具有降伏之德用,密教视为降伏之相应物。 自古有龙猛(龙树) ...

白夏

谓于夏安居之中,日日向大众告白而劝精进之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四(大四○·二三九下):“于小食上,维那...

白真

指赞叹祖师真仪之意。又作叹真。真,指祖师或佛菩萨之图像。即祖师忌之时,于回向文之首,唱俪语或偈文,乃表白于...

白马

(一)即白色之马。佛教有关白马之记事,较著称者有二:(一)据梁高僧传卷一所记载,昔时天竺有一伽蓝,名为“招...

白马入芦花

禅林用语。指超越彼此分别思量之境界。盖白马与芦花皆为白色,故白马入于芦花丛中,于视觉上即无有分别,白马与芦...

白马寺

(一)位于河南洛阳县东(故洛阳城西)。东汉明帝时兴建,或谓建于明帝永平十八年(75)。相传为我国最古之僧寺...

白马法身

禅宗公案名。白马,指唐末曹洞宗之白马遁儒禅师。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某日,一禅僧问(大五一·三三八下):“...

白骨观

梵语 asthi-sajjā。又作想相生、骨想、枯骨想。为观法之一;即九想观(略称九想)中之骨想。观(梵 ...

白衲

指白色僧衣。又作白袈裟。据四分律卷十六、十诵律卷十五、五分律卷九等所载,佛制袈裟之色,系以青、黑、木兰(茜...

白毫之赐

意指僧人受用之物。白毫,指世尊两眉间之白毛;此相称白毫相,为如来诸相中之最胜者。白毫之赐,谓如来灭度后,由...

白毫相

梵语 ūrna-laksana,巴利语 unna-lakkhana。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间白毫相、白...

白蛇印

乃密教中,通用于一切诸龙之印相,故又称诸龙印、一切龙印。通常用于水天之法。其印相两手五指舒散,二拇指相叉,...

白伞盖佛顶

梵名 Sitātapatrosnīsa, Sitātapatra。音译悉怛多钵怛罗。意译白伞盖、白伞、白...

白伞盖神咒

指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又称佛顶咒。白伞盖(梵 Sitātapatra),音译悉怛多钵怛罗。为佛顶尊之名,...

白报

指白业(善业)所感之清净果报。系“黑报”之对称。白业所感白报,即可意之报;黑业(恶业)所感黑报,即不可意之...

白象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

白阳教

清代民间宗教。起于道光年间(1821~1850),教主王法中,曾从河南涉县之申老叙学习教理,申老叙唱“南无...

白云

(一)禅林用语。以白云之自在去来转喻人之了无执着与自由无碍;又一般喻指隐者。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大五一·三○...

白云山庙

位于陕西葭县城东白云山上。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依山建庙,故名白云山庙。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清...

白云守端禅师广录

凡四卷。又作白云守端和尚广录。宋代僧白云守端(1025~1072)撰,处凝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本书...

白云宗

又称云宗。为华严宗之一派。宋代以后流行于江南一带。北宋徽宗大观(1107~1110)年间,西京(今洛阳)宝...

白饭王

白饭,梵名 ?uklodana,巴利名 Sukkodana,音译为输拘卢那。又称设净王。师子颊王(梵 Si...

白黑布萨

指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十四日或第十五日,即晦日)两度之布萨。于该二日宣说戒经而令僧众...

白黑论

又称均善论、均圣论。治城沙门慧琳撰。为南北朝时引发佛教界有关“神灭不灭”论争之主要论文。作者慧琳乃刘宋高僧...

白塔寺

(一)位于秣陵(江苏江宁)三井里。刘宋升明二年(478)齐高帝创建。相传东晋升平年间(357~361)有凤...

白业黑业

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黑暗业。白业所感者称白报,即可意之报、善报;...

白鼠喻

又称二鼠啮藤喻、七喻。或单称白黑二鼠。鼠,梵语 mūsika 以白、黑二鼠譬喻一月中之白月、黑月,或譬喻一...

白槌

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系于一般律院告大众静肃时敲打之器具。白椎之人,称为白椎师,多以知法之尊...

白盖

即指以白色丝绢所制,张悬于佛顶之天盖。意谓以白净之慈悲,遍覆法界众生,犹如以伞被覆于人之顶上。于密教,灌顶...

白胶香

梵语 sarja-rasa,西藏语 sra-rtsi-phog。 即娑罗树之胶乳。乃密教修孔雀经法时,所烧...

白莲寺

位于江苏清浦县西、昆山县南,淀山湖、淀山之侧。湖本名薜淀湖,山原在湖中,四出如鳌,现因淤塞,故渐与岸合。寺...

白莲宗

为我国佛教净土宗之一派。南宋高宗绍兴初年茅子元创立。子元,又称慈照子元,初师事吴郡延祥寺净梵,学天台教义,...

白莲社

为念佛修行之结社。全称白莲华社。略称莲社。源于东晋慧远所创之结社念佛,今为此类结社之通称。东晋太元九年(3...

白莲社七祖

指庐山慧远等七人。 即宋代四明(浙江) 石芝宗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之高德而立为莲社七祖:始祖晋代庐山慧远、...

白莲社十八贤

东晋慧远所创白莲社中,缁素之翘楚有十八人,称为十八贤。即东林慧远、西林慧永、慧持、道生、昙顺、僧睿、昙恒、...

白莲华

梵语 pundarīka。音译作分陀利华。即白莲花。略称白莲。原产于印度,为莲之一种。与另外一种称拘物头华...

白学黑学

指儒学与佛学。语出南朝刘宋时代之治城沙门慧琳所著之白黑论一文,文中以“白学”喻指儒学;以“黑学”喻指佛学。...

白龙寺

位于湖北天门县皂市镇五华山。相传始建于南朝,现存之建筑物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者。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殿阁亭...

白檀

旃檀(梵 candana)之一种。又称白旃檀、白檀香树。旃檀为产于印度等热带地方之一种香树,有黄、白、赤、...

白檀曼荼罗

密教为造立大曼荼罗而作“前方便”时所造立之坛。系于七日作坛法中之第四日时,为行灌顶而造立之曼荼罗,通常作为...

白赞

指表白赞叹佛德之语,或谓于佛前颂文唱赞。又称白佛叹佛赞、叹佛、赞佛、白佛。[敕修百丈清规卷六病僧念诵、禅林...

白鹭池

位于王舍城竹林园中。佛陀宣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共历四处十六会,其中,五九三卷至六百卷即说于此处,亦即...

皮衣

即以鹿皮所制成之衣。又作鹿皮衣。乃取自悉达多太子入山时,被着鹿皮衣之故事。据太子瑞应本四经卷上载,悉达多太...

皮革犍度

巴利语 camma-khandaka 。为二十犍度之第五。即规定有关革屣、卧具、床,及其他革制用具之使用与...

皮纸

即以人身之皮为纸而书写经文。宗镜录卷二十六(大四八·五六二上):“皮纸骨笔,缮写受持。” p2107...

皮袋

禅林用语。即指肉体。所谓身体,犹如于皮袋中藏入一切骨肉脏物等,故又作臭皮袋、臭皮囊。从容录第十八则(大四八...

皮壳漏子禅

禅林用语。皮壳漏子,与“皮袋”同义,比喻不破,引申强固之意;皮壳漏禅子禅,于禅林中,转指任运自在之禅机。又...

皮烦恼障

为皮、肤、骨等三烦恼障之一。系指三界中之思惑,即贪瞋等惑。此类烦恼系对于外界之色、香等六尘而生起,犹如皮之...

目支邻陀龙王

目支邻陀,梵名 Mucilinda,巴利名 Mucalinda。意译脱王、解脱处。又作目脂邻陀龙王、目真邻...

目足

目,喻为智慧;足,喻为行业。系修行佛道之二要件。又作智目行足、智行。亦即智解和修行兼备之意。目足具备方可到...

目佉

梵语 mukha 之音译。意译口、面、门。又作母骞。华严探玄记卷三(大三五·一五一中):“依梵语,称面及口...

目连所问经

全一卷。北宋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回答目连所问,关于众生迷醉无惭愧,犯...

目连问戒律生五百轻重事

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五百问事经、五百问。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记述佛陀答目连所问末世比丘违犯戒律罪报之轻...

目连救母

佛陀弟子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目连作盂兰盆会,以解救其母所受厄难。据盂兰盆经所载,目连以母堕饿鬼道中不得食...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āyana,巴利名 Moggallā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

目犍连子帝须

梵名 Maudgaliputra Ti?ya,巴利名 Moggaliputta-tissa。单称帝须。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