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合炉

密教修护摩法时所用之护摩炉。又作合坛炉。此炉具备修息灾、增益、降伏、敬爱等四法时所需之四种炉形,其炉内四方...

地墨

为经典中常用以表示劫数长远、难以计数之譬喻。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载(大九·二二中:“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如...

悉昙字 (ta)。又作咤、哳、绔、侘。悉昙体文五类声舌声之第一,四十二字门之一,五十字门之一。吒字就字相而...

吒枳王

又作吒枳明王、吒枳忿怒明王。据瑜伽大教王经卷二、十忿怒明王经所载,亦与降三世明王、金刚王、爱染王、平等王、...

梵语 hetu。(一)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

因人

即因位之人。“果人”之对称。为未到佛果以前之修行者的总称。(参阅“因位”2276) p2270...

因人重法

谓说教者之学解行证愈深,地位愈高,则所说之法亦愈有分量,愈受世人所尊重。故于佛教之典籍中,多署有作者之名,...

因力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

因十四过

因明用语。指因明三支作法中,由因(理由)之不正确所造成之十四种过失。分为四不成、六不定与四相违等三类,即:...

因三相

梵语 livgasya trairūpyam。因明用语。又作三向。即于因明三支作法中,凡是正确之因(理由)...

因中有果

梵语 sat-kārya。即因中常内具果性之义。乃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学派之主张。认为万有之生成乃自性之...

因中有果宗

又作因中有果论。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执着诸法之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此外道认为因中常有果性,例如稻以谷为因,...

因中无果

梵语 a-sat-kārya。为“因中有果”之对称。即因中不一定具有果性之义。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胜论学派...

因中说果

梵语 sat-kārya-vāda。即于“因”之中说“果”之意。亦即在原因上假立结果之名。为“果中说因”之...

因六八转

即因明、六合释及八转声三者之并称。又作因六八啭。三者之中,因明为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六合释为解释梵语文...

因六义

全称缘起因门六义法。略称因门六义。谓于诸法缘起上,作为“因”之法具有六义。此说原为华严宗二祖智俨所倡,后由...

因分可说

缘起因分之普贤境界,系因人(即因位之修行者)所知所了之分际,故可言说,称为因分可说。盖佛陀证悟之性海,乃诸...

因分果分

为因分、果分之并称。即因之分齐与果之分齐之意。又可称为“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缘起因分、性海果分”。此...

因同品

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与因(理由)具有同一意义之品类,即为与能立法之意义均等之品类。为同喻必备条件之一。...

因地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

因地佛

由发心至成佛间,修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等佛因之菩萨,称为因地佛。为“果上佛”之对称。 p2275...

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比喻逆缘即顺缘之意。大庄严经论卷二(大四·二六三中):“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获过罪,亦因佛而灭。”...

因字

(一)指 (hūj,吽)字。吽字系光菩萨之种子;乃净除因业之义,故称因字。吽字亦为阿如来之种子,表示无垢...

因成假

谓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所成,故其体为假而非实。为三假之一。就心法而言,对外界之法尘之缘,所生起之能缘之心,是...

因行果

指由因至果之三阶段,即:(一)菩提心为因之因,(二)大悲为根之行,(三)方便为究竟之果。此因、行、果三者摄...

因行果德

指因位修行与果上功德。六度、四摄等为因位之修行,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为果上之功德。诸佛之因行果德皆圆...

因位

为“果位”之对称。与因地同义。指修行佛因之位。亦即未至佛果以前之修行位,称为因位。(参阅“因地”2275)...

因位万行

为因位所修万行之总称。为“果地万德”之对称。欲成佛果,须于因位广修万行,积集万善,由此万行万善方得证入佛果...

因事上堂

指因世间之杂事而上法堂说法。为禅林行事之一。禅林中,住持上堂说法有定时与随时二种,其中,随时上堂,乃因吉凶...

因明

梵语 hetu-vidyā。音译作醯都费陀。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指推...

因明七论

六、七世纪间南印度之法称著。又称七部量理论。为因明之七部理论,系法称发展陈那论理学之一套著作。全书包括释量...

因明入正理论

梵名 Nyāya-prave?a。全一卷。印度商羯罗主造,唐代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又称入正...

因明入正理论疏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

因明八门

因明用语。印度新因明论商师羯罗主以八项义门来总摄因明之正理。即: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现量、比量、似...

因明正理门论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

因明正理门论本

梵名 Nyāya-dvāra-tarka-?āstra。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玄奘译。又称正理门论本。收...

因明论疏明灯抄

凡十二卷。日僧善珠(724~797)着。又称因明入正理论疏明灯抄、因明明灯抄。略称明灯抄。收于大正藏第六十...

因明论疏瑞源记

凡八卷。日本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着。又作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为慈恩大师窥基所著“因明大疏...

因明论纂要

全一卷。唐代慧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又称因明论义纂要、因明纂要。全称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本书系法相宗...

因果

梵语 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

因果同时

指三法展转而同时互为因果。为“因果异时”之对称。唯识家认为种子为因,能生起现行之果,而此现行亦能为因,复熏...

因果门

乃法相宗用以显示种子与现行之第八识、七转识间关系之法门。为“体用门”之对称。种子与第八识间能持、所持之关系...

因果为宗

指以一乘之因果为法华经之宗旨。为天台宗所立法华五重玄义之第三。法华经以一乘之因果为宗,此因果之宗为修行之中...

因果皆空宗

又作空见论、空见外道。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妄执无因果之理,否认因果之说,而认为世间一切诸法皆空之外道。大乘...

因果异时

为“因果同时”之对称。唯识家认为种子之自类相续,乃前念之因生后念之果,前后其时相异,故称因果异时。即种子生...

因果报应

为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又作因果应报、因果业报、善恶业报。谓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之,善因...

因果历然

指因果之法则,显然明白而易见。止观义例卷上(大四六·四四七下):“存诸教则因果历然。”[宗镜录卷十二] p...

因直

为授戒会时职称之一。于禅林中掌理有关因缘血脉授与之庶务,属直坛寮。[曹洞宗行持轨范卷二授戒会作法] p22...

因陀罗

(一)梵名 Indra,巴利名 Inda。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

因陀罗呵悉多

梵语 indrahasta。又作因达罗喝悉哆、因陀罗诃塞多。为药用植物。即指白皮或人参。白皮乃金光明最胜王...

因陀罗窟

梵名 Indra?ailaguhā。又作帝释窟、帝释岩、因陀罗势罗窭诃、因陀罗世罗求呵、因沙旧、天帝石室、...

因陀罗网

梵语 indra-jāla。(一)又作天帝网、帝网。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

因陀罗网境界门

又作因陀罗微细境界门。华严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喻”而说。因陀罗网即挂在帝释天宫殿之网,网目皆以明珠严饰,...

因相

为阿赖耶识三相之一。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故称因相。因相之义有二:(一)依持因,...

因风吹火

谓以随顺风向而吹火之便易,比喻教导学人时,应察其根机之所向而用相应之方法。碧岩录第二十六则(大四八·一六七...

因脉会

指授与因缘血脉之法会。因脉,全称因缘血脉,指戒法相承之系谱。盖已受三归戒者,复由戒师授与因脉之法会,称为因...

因能变

梵语 hetu-parināma。又作因变。为“果能变”之对称。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

因曼陀罗

又作理曼陀罗、东曼陀罗。即指密教之胎藏界曼陀罗。胎藏界者,乃为显示众生本有理德之法门,属于因;而金刚界者,...

因异品

梵语 vaidharmya-drstānta-hetu。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与因(理由)意义不同之品类。乃...

因揭陀

梵名 Avgada。又作因羯陀、因竭陀。为十六大阿罗汉之第十三。此圣者与其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于广胁山中,...

因等起

为“刹那等起”之对称。即由思惟等之心的作用,以引发起业者,称为因等起。与“动机”同义。亦即指引起表业及无表...

因集生缘

指观集谛境界时之四种行相。为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即观一切惑业为引生苦果之因,称为因;招集苦果而使现起,称为...

因顺余力

为显示极乐净土之人、天、声闻等差别之语。因,依因之意;顺,从顺之意;余方,指广大所化之世界。谓极乐净土实无...

因圆果满

谓因位之万行圆备,果位之万德充满。心地观经卷一(大三·二九五上):“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

因业

因,指一切诸法之原因;即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业,即业力;为引生结果之外在缘力。与“因缘”之义相当,二者...

因滴论

全一卷。六、七世纪间南印度之法称著。又作因一滴论。因明七论之一。书中阐述建立因(理由)之规则。有律天等之广...

因缘

(一)梵语 hetu-pratyaya。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

因缘生死

为七种生死之一。初欢喜地以后之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之不思议之理为因,能观之真无漏智为缘,以破除无明之惑,然为...

因缘依

又作种子依、根本依。为心、心所法中三所依之一。一切有为法,皆依各自之种子而生起,若离种子之因缘,则决无生者...

因缘性

指具有因缘之状态者。属四缘中之“因缘”。小乘认为六因除能作因外,其余五因皆为因缘性。唯识家认为,种现相望之...

因缘智

指理解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且相互为缘之智。外道于因缘所生法中误执有自性,而不通达因缘之义,故佛陀为其演说...

因缘说

为十二部经之一。指经中记载见佛闻法之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称为因缘说;如诸经之序品。(参阅“十二部经”...

因缘说周

为法华经三周说法之第三。谓于第二譬说周时尚未得悟者,为下根之人,故佛乃更说大通智胜佛之宿世因缘,以明示宿世...

因缘轮

比喻因缘运物犹如车轮。此乃因缘相继生起而无有限极,故以轮为譬喻。 p2303...

因缘释

为天台智顗解释法华文句所用之四种释例之一。即以四悉檀为因缘,解释教法之兴起。法华文句卷一上(大三四·二上)...

因缘变

由因缘所变现者。二变之一。为“分别变”之对称。即由因与缘之势力变现者,称为因缘变;由作意、计度等分别力变现...

因缘观

为五停心观之一。又作缘起观、观缘观。谓观顺逆之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以对治愚痴之障,而悟生死流转之理...

因论生论

为因论而生论之意。即自本论涉于支论。亦即因论议本题,而辗转生出枝叶之论议。其用例有二:(一)于新(支)论之...

因薰习镜

为四镜之一。即如实不空镜。谓本觉(本有之觉性)常住而为一切法之真实性,又自具足无漏之性功德,能为“因”以薰...

因体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于“有法”之上具有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共同认可之义者。如立“声无常”之宗(命题...

回互不回互

为石头禅之主要主张,即在禅理之基础上糅合华严宗十玄缘起之说。回互,指事物间相互涉入,相依相存,无所区别,相...

回光返照

禅林用语。又作回光反照。指蓦然回首,直下照见自心之灵性。临济录(大四七·五○二上):“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

回忌

指人死亡后每年之忌日。如三回忌、七回忌、五十回忌、百回忌等。此回忌之算法,系由人死亡之当日(即忌日)开始为...

回峰

日本天台宗修验道之阿阇梨,巡回礼拜比睿山诸峰之堂塔、神祠之修行方法。又称回峰行、行门。修行此法之阿阇梨,称...

回头是岸

回头,表示醒悟、悔改。比喻作恶之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之常用...

回礼

即于接受他人之礼遇时,亦给予对方同等之对待者,称为回礼。又作还礼、复礼。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游方参请条(大四八...

回鹘

(Uigur)又作回纥。土耳其系种族,分布于蒙古、甘肃、新疆之间。其全盛时期为八至九世纪,以外蒙古之鄂尔坤...

回銮寺

位于山西介休县城西南绵山下。原称空王灵溪寺。后因唐太宗欲登绵山礼佛,至此而回銮,故僖宗赐名回銮寺。五代时遭...

地下天

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五类诸天之一。乃一专为达成神的使命之神仆。据秘藏记所举之五类诸天,其中地下天系...

地上

指初地以上。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断一分之惑,证一分之理,称为欢喜地,是为初地;初地以上有十地,若满...

地大

梵语 prthivī-dhātu。四大之一,六大之一。即造一切色法之四种要素之一。其法性为 (a,阿)字,...

地天

梵名 Prthivī。又作地神、坚牢地神、坚牢地天、持地神。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释迦成道时,地神...

地主王

地主,梵名 Di?āj-pati,巴利名 Disām-pati,音译作你扇波帝。又作方主、域主、地自在。为...

地仙

(一)即地上之仙人。与地行仙同义。据抱朴子内篇卷二、卷四载,中士之人遍游名山,称为地仙;华山、泰山、嵩山、...

地居天

梵名 Bhūmy-avacara-deva。为“空居天”之对称。指欲界六天中之四天王天、忉利天。此二天依止...

地波罗蜜

即菩萨于“十地”阶位所修波罗蜜行之檀、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凡修行圆满此...

地前

指菩萨修行过程中“十地”以前之阶位;即初地(十地中之第一地)以前之行位。所谓十地,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最...

地客

禅林用语。又作庄佃、庄客。指于寺院从事耕作之农夫。[敕修百丈清规卷下两序章列职杂务之庄主条] p2309...

地动

即大地震动之义。据般泥洹经举出地动之三种因缘,称为地动三因。即:(一)大风起时,水扰地动。此乃地依水,水依...

地婆诃罗

(613~687)梵名 Divākara。意译日照。唐代译经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年出家,居于摩诃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