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发心至成佛间,修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等佛因之菩萨,称为因地佛。为“果上佛”之对称。 p2275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了。...为佛之尊号。略称两足尊。如金光明经卷一(大一六·三三七上):“十方诸佛,现在世雄,两足之尊。”法华经方便品(...梵名 Sijha-nādika-sūtra。全一卷。佛陀扇多(梵 Buddha?ānta)于元魏正光六年(525)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界名)Sahā,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借诫大鱼小鱼以喻大比丘小比丘也。...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悭,唯我独住此处,不容他人同住。(二)家悭,唯我独出入此家,不...又作别时之拣。别拣,即将前人对于各种思想学说之正邪辨别,更加以拣择之意。唐代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弟子曹山本寂...(一)指佛演说法华经后,示现之十种神变。即:(一)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二)由无数毛孔放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亦名:毕陵伽 资持记·释释相篇:“母论,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五百生恶性粗言,今得道果,余习在故。”(事钞记...【趣无动处行】 p1327 瑜伽九十七卷十八页云:若能厌离下地世间;当知定以无常等行,厌离制伏。于其上地所应得处,...(名数)一种性未发心记,与上之第一同。二已发心记,与上之第二同。三现前记,与上之第四同。四不现前记,对面说为...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陌生。可是,说到是否真正理解因果,很多人却是模糊不清的。比...
我们睡觉做梦,如果你念佛,念菩萨圣号念得灵了,在做梦中你碰到危险事,只要一念,或者念观世音菩萨或地藏王菩萨,...
当时净影慧远为代表的诸师,对于九品往生的身分都判得很高。上品三人都认为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往生;中品三人都认...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 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小和尚救回一个轻生者。那人悠悠醒转,对方丈说:谢谢大师。但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是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亦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音译阿缚卢枳低...
原文: 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法音声。随意所乐。各见其身种种香华。宝饰。衣服之所庄严。又...
因地佛
【佛光大辞典】
上篇:因地 | 下篇:因地倒者还因地起 |
资持记·释钞序:“今[行事]钞始终尽稽圣典,故曰真宗。”(事钞记卷二·四六·一八)...
五戒法
无上两足尊
如来师子吼经
娑婆
大鱼事经
五悭
别拣五位
十神力
毕陵伽婆蹉
趣无动处行
六种授记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一念因果一念觉

做恶梦时怎么办?念佛号!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发愿与发誓
你的债都还了吗
观音菩萨的由来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境界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