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吠陀

梵名 Veda,巴利名同。又作吠驮、韦陀、围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意译智、明、明智、明解、分。...

孝养集

凡三卷。日本真言宗觉鍐撰。内容明示入信之要义,特以平易之日文叙述往生极乐之意趣。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上阐...

孚公摇头

禅宗公案名。孚公,即唐末五代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世称太原孚上座。五灯会元卷七太原孚上座章(卍续一三八·一三...

完全

指无所欠缺之状态。就量而言,为总体、全体;就质而言,意即最高。完全,原系印度一般使用之形容词,又有“完全之...

宋六大颂古

即宋代六大禅师所作“颂古”之总称。颂古,系将历来诸师所遗之古则公案以偈颂方式拈评之,于中并宣扬一己之家风或...

宋帝王

为冥界十王之第三。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所举,此王之本地为文殊菩萨,系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

宋真宗

(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九九八年即位后,敬重佛法,兴隆三教。尝应西域译经僧法贤之请,制继圣教序,...

宋高僧传

凡三十卷。又称大宋高僧传。宋代赞宁(919~100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于太平兴国七年(982)...

宋云

北魏敦煌人。生卒年不详。为北魏孝明帝时之使臣。孝明帝神龟元年(518,一说熙平元年或正光二年)十一月,奉胡...

宋濂

(1309~1380)明代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无相居士、龙门子、仙华生、白牛生、南宫散吏、南山樵者...

宋徽宗

(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继其兄哲宗而立。博通多艺,然善忌而喜近幸佞,以蔡京为相,国政大乱。蔡...

宏成

(1575~1641)明代临济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黄。世称一默宏成禅师。年二十三,投真如寺剃发出家,于云...

宏船

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暨普陀寺住持。依会泉法师剃度,为转道和尚之法嗣。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佛教僧伽联合会主席。创...

宏智三种功勋

即宋代宏智正觉禅师对证悟所揭出之三种境地。即:(一)正位一色,谓既已证悟,则一切无有差别之相,而显现平等之...

宏智四借

宋代宏智禅师明示学人修行要路之四法:(一)借功明位,以现象界万物之作用(功),明其本体(位)。(二)借位明...

宏智派

为我国曹洞宗之一派,即宋代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宏智正觉(1091~1157)之系统。宏智正觉于建炎三年(11...

局阿曲巴

藏语音译,意为(正月)十五供奉。俗称灯节,为西藏佛教大法会“传大召”中的活动之一。此法会自正月初三至二十四...

局通对

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区分“自性”与“差别”的三种标准之一。局,局限一处之意;通,贯通于他处之意。因明三支...

尿床鬼子

禅林用语。为禅门骂人之词。本指尿床之饿鬼,或骂尿床之小僧;然于禅林中,多转用于叱骂年轻一辈之僧徒或小沙弥,...

尾扶

梵名 Vibhū。为佛之别名。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四上):“尾扶是佛之别名,亦是法王义,谓声便故,...

尾宿

梵名 Mūla。为二十八宿之一。即位于密教北斗曼荼罗外院东方、现图胎藏曼荼罗外院西方之星宿。又作牟蓝、暮罗...

尾觐难得迦明王

尾觐难得迦,梵名 Vighnāntaka,意译为征伏障碍。为密教诸明王之中,用以对治毗那迦夜(意译障碍者)...

巫术

为准宗教现象之一。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乃幻想依靠超自然力或特定之主观行动,以影响或控制客观之事物。此一阶段...

希世灵彦

(1404~1489)日本临济宗僧。京都人。号村庵。幼能作诗,为后小松天皇所赏识。十七岁出家,师事惟肖得岩...

希多帕达莎

梵名 Hitopade?a 之音译。为印度古典文学寓言集,以梵文写成,约成于十至十四世纪间,相传作者为那罗...

希有

梵语 ā?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金...

希有人

为对念佛行者之美称。日本净土教称之为“五种嘉誉”之一。念佛之人希有难得,故称希有人。此系根据观无量寿经所称...

希有大法王

佛之美称。谓于一大千世界中,同时不出二佛,如同一国无二王,故称希有;于法已得大自在,故称大法王。北本涅槃经...

希法

梵语 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为十二部经之一。此部类之经典,系述说佛及...

希迪

宋代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于杭州一带宏法,号“武林沙门”。系可堂师会之弟子、善熹之同门。与道亭、观复、师...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广录。宋代僧希叟绍昙撰,侍者法澄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庆元府佛陇山进山语、平...

希陵

(1247~1322)元代临济宗杨岐派破庵派僧。浙江义乌人,俗姓何。字虚谷。号西白。十九岁投东阳资寿院出家...

希运

(?~850)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

希辨

(一)(921~997)宋代法眼宗僧。又称普门希辨。苏州常熟(位于江苏)人。幼从延福院启祥落发、受具足戒。...

序分

为诸经三分之一。与正宗分、流通分合称一经三段、三分科经。一部经之内容可分三段,初段叙述该经之由来、因缘,称...

序引

即经咒开始前之序引文。例如楞严会启请之后,将诵咒前,楞严头举唱序引,大众乃从经咒序引之第二句附随唱和之。楞...

序王

指天台智者大师所制法华经之序。王,起、初之义;以序为众文之起初,故智者大师题为序王。[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之一...

弄光影汉

禅林用语。指仅见表面,不能彻见真实理体之愚者。碧岩录第九十三则(大四八·二一七上):“僧问大光:‘长庆道,...

弄物不知名

禅林用语。形容愚昧凡夫不知自己原本即具有佛性。碧岩录第八十二则(大四八·二○八中):“问曾不知(东西不辨,...

弟子

梵语 ?isya 或 antevāsin,巴利语 sissa 或 antevāsika。音译室洒。意译所教...

弟子位

为“师位”之对称。密教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之具坛三昧耶受明灌顶等前三者,称为弟子位;相对于此,第四传教三昧耶传...

役小角

(634~701?)为日本修验道之开祖。大和国南葛城郡茅原人。又称役行者、役优婆塞、神变大菩萨(光格天皇敕...

役僧

(一)从事有关法会、葬仪等行事之职者。又作役者。如日本七僧法会中,讲师、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华师...

忘牛存人

为十牛图之第七图所表示之境界。十牛图乃宋代廓庵师远藉“牧牛”之十阶段表示修行过程之十种次第,并附上序、颂以...

忌日

即忌惮日,指故人之死期。又作讳日、命日、忌辰、讳辰。于是日行追吊之礼,避免游乐嬉戏,以诵经、法会等慎重行事...

忌月

(一)即指阴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长斋月。据法苑珠林卷八十八载,于此三月内,帝释天、四天王等鉴察人间之善恶...

忌词

日本神道教用语。系为避开不吉所采之代用语词,盛行于平安朝以后。主要用于伊势之“斋宫”,其使用之忌词中,与佛...

志元

唐代禅僧。法讳源禅。生卒年不详。属青原行思法系。从学于石霜庆诸,并嗣其法。以师曾于潭州(湖南长沙)云盖山大...

志安

(1664~1729)李氏朝鲜时代僧。春江人,俗姓郑。号唤醒、唤惺。十五岁,于弥智山龙门寺出家,随霜峰净源...

志言

(?~1048)宋代僧。寿春(安徽寿县)人,俗姓许。相貌非凡,双目直视不眨。年少曾游东都开宝寺,而于景德寺...

志念

(535~608)隋代僧。信都(河北冀县)人,俗姓陈。初从邺都道长法师学大智度论,尽得其义。又投道宠法师座...

志明

金代僧。安州(河北安新)人,俗姓郝。字伯昏。号错庵、乐真子。生卒年、宗派均不详。师曾作贯花标月集,在洁首座...

志圆

宋代僧。生卒年不详,为洪州(江西南昌)感潭资国禅师之法嗣。住安州(湖北安陆)白兆山竺干院,故又称白兆志圆。...

志彻

唐代僧。江西人,俗姓张。生卒年不详。初名行昌。又称江西志彻,为禅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幼具任侠之志,北宗神秀之...

志福

辽之学僧。号慈行大师。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尝住医巫闾山。因天佑皇帝耶律大石(1124~1143 在位)好读...

志远

(768~844)唐代僧。汝南(河南汝南)人,俗姓宋。幼丧父,母常诵法华经,鞠育勉之。及长,识度明敏,为乡...

志宽

(566~643)唐代僧。蒲州河东人,俗姓姚。博览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又常诵维摩及戒本。其邑多虎暴,...

志德

(1235~1322)元代僧。又作至德。东昌(山东聊城)人,俗姓镏。号云岩。十二岁,从开元寺海闻学经。其后...

志磐

南宋僧。乡籍、年寿均不详。号大石。居四明福泉寺,学天台教观,绍隆历代诸祖正统,显扬大教。作宗门尊祖仪一篇,...

志谦

(1145~1229)高丽僧。灵光郡人,俗姓田。字让之。又称至谦。十一岁披剃,翌年于金山寺受具足戒。明宗元...

志鸿

唐代南山律宗僧。湖州长城(位于浙江)人,俗姓钱,本名俨。生卒年不详。依保茂苑之道恒律师,研习南山钞。与昙清...

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

忍波罗蜜菩萨

忍波罗蜜,梵名 ārya-Ksānti-Pāramitā。为十波罗蜜菩萨之一。又作忍辱波罗蜜菩萨。音译为...

忍法

为七贤位之一,四善根位之一。指见道以前之修行,至顶善根成满时所生之善根。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又于此位能忍而...

忍辱

梵语 ksānti,巴利语 khanti,西藏语 bzod-pa。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安忍、忍。忍...

忍辱六种功德力

据法集经卷三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一)能忍所骂,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叱骂,...

忍辱太子

为释尊本生之一。即过去毗婆尸佛入灭后像法之世,印度波罗[木*奈]国王之子。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载,昔毗婆尸...

忍辱仙

梵名 Ksānti-vādi-rsi,巴利名 Khanti-vādi-tāpasa。又作羼提波梨(梵 K...

忍辱地

指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安忍有情之瞋骂捶打或优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于此二...

忍辱衣

(一)指忍辱之心。忍辱之心能防止一切外障,故喻如护身之衣。[法华经法师品] (二)袈裟之异名。袈裟能使人忍...

忍辱草

略称忍辱。产于印度雪山(喜马拉雅山)。牛食此草,其乳能出世间第一之醍醐味。亦用以比喻念佛生善之殊胜功德。[...

忍智

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恼害,称为忍;于事理决断了知,称为智。此二者,小乘有部谓忍为无间道之观智,属因;智为解脱...

快便难逢

禅林用语。意谓千载难逢之好机会。碧岩录第五十四则(大四八·一八八中):“云门问僧:‘近离甚处?’僧云:‘西...

快马

禅林用语。指优秀之马,即跑得快之马。凡快马仅须一鞭即疾驱,称为“快马一鞭”;在丛林中,转指优秀学人仅闻师家...

快庆

日本镰仓时代著名佛师。曾参与南都东大寺、兴福寺之造佛。后鸟羽天皇文治五年(1189),造兴福寺之弥勒菩萨像...

快鹞赶不及

禅林用语。鹞,为鹰之一种,指隼鹰,飞行速度极快。快鹞赶不及,意谓快速之隼鹰虽拼命追赶也赶不着;在禅林中,转...

梵语 ?īla,巴利语 sī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

戒刀

梵语 ?astraka,巴利语 satthaka。又作刀子。系比丘随身所常持之道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乃用...

戒子

即受戒之弟子。又称戒弟、戒徒。盖于授戒会中,为避免与戒师混称,乃特称受戒之人为戒子。又授戒会中,经常随侍戒...

戒尺

略称尺。于归依、剃度、传戒、说法、瑜伽焰口施食、三时系念佛事等诸法会仪式中,警觉大众或安定法会秩序所用之法...

戒文

指戒本之本文。四分律、五分律等广律之本文称为律文;对此而言,四分比丘戒本、弥沙塞五分戒本等之本文,称为戒文...

戒日王

梵名 ?īlāditya。音译尸罗阿迭多。为七世纪顷中印度羯若鞠阇国国王、剧作家、诗人,史称戒日王第二世,...

戒四别

指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乃为说明戒之要义而设。(一)戒法,指佛陀制定不可杀、盗、淫、妄等戒律,作为行者规...

戒本

梵语 prātimoksa,巴利语 pātimokkha。音译波罗提木叉。乃汇集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学处(...

戒光明

表受戒之德相,或形容持戒修善之功德之用语。又作戒光。光明,比喻持戒之德力。盖诸佛出现于世,皆相承传诵戒文,...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

戒序

指梵网经菩萨戒之序文(大二四·一○○三上):“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于大布萨会,戒师...

戒身

梵语 ?īla-skandha。五分法身之一。又作戒众、戒蕴、戒品。指无漏之身、语二业。即于无学身中,与无...

戒和上

授戒之和尚,为授戒之本主。三师之一。又作戒和尚、得戒和尚、戒师。指对出家或在家之佛教徒授戒之僧人。所授之戒...

戒定慧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

戒波罗蜜菩萨

戒波罗蜜,梵名 ?īla-pāramitā。音译尸罗波罗蜜多,意译戒到彼岸。为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位于密教胎...

戒法

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乃众生之轨范。凡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律法,通称戒法...

戒肥

由秉圣法所发得无作之戒体,其势用念念倍增,防非止恶,遂生未来善果者,称为戒肥。反之,如其势用渐衰损,终至失...

戒门往生

谓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举出欲生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二福为(大一二·三四一下):“...

戒度

南宋律宗僧。字拙庵。受业于栖心寺,从元照学习四分律。晚年住余姚极乐寺,一意西归,病中作遗书,告别士夫道旧,...

戒律

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规律。梁高僧传卷一记述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图,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此为我国戒律之始...

戒律本论

印度功德光着。主要论述僧人之各种戒律,分十七事、三科,逐一叙述僧人得戒、守戒及犯戒后还净之法。为西藏佛教格...

戒律藏

又作律藏。为三藏之一,八藏之一。指记载戒律之经典,以其包含蕴积戒律之文义,故称藏。(参阅“八藏”315、“...

戒急乘缓

为戒乘四句之一。戒,指佛所制定之诸戒;乘,指佛所宣说之诸法。急,急切之意;缓,缓慢之意。谓热衷于持戒,而怠...

戒疤

修行菩萨道者为求受净戒,于戒坛内至诚忏摩后,以香燃烧身体之某部分以供养诸佛、菩萨,此为求受清净戒体而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