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法住寺

(一)位于韩国忠清北道报恩郡俗离山。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全国五大寺刹之一。又称俗离寺、小金刚。于新罗真...

法住记

梵名 Nandimitrāvadāna。全一卷。全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难提蜜多罗(梵 Nand...

法住智

(一)指如实知见无明、行等十二支缘生法之智。[杂阿含经卷十四] (二)依佛所教之理法,而设法门解说之智。[...

法忍

(一)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

法忍本心

(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年二十出家,初随师苦行,积时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

法我

二我之一。指于如幻假有之法上生起实有之妄执。又作法我执、法我见、法执。即执着诸色、心等法为实有体性。[三无...

法我俱有宗

又作我法俱有宗。为华严宗对佛教教义之分类所判十宗之第一。指立“我”与“法”俱为实有之宗。为人天教及小乘二十...

法冲

(587?~665)唐代僧。陇西成纪(位于甘肃)人,俗姓李。字孝敦。二十四岁官拜鹰扬将军。母殁,读涅槃经而...

法身

梵语 dharma-kāya,巴利语 dhamma-kā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

法身如来

(一)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如来,为佛之尊称。法身虽无去来,然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故称如来。释摩诃衍...

法身记

指法身佛之记莂。为“应身记”之对称。于法华经本、迹二门中,属于本门之授记。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载,无量诸菩...

法身偈

指佛弟子马星(马胜)比丘为舍利弗所说之“诸法缘起颂”。又作法舍利、法颂舍利、法身舍利偈。大智度论卷十八(大...

法身菩萨

指累积修行而断除一分无明,即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又作法身大士。大智度论卷三十八(大二五·三四二上):“法身...

法身塔

密教之“泥塔供作法”中,安置法身偈(缘起法颂)之塔,称为法身塔。又于“如法尊胜法”中,观大日如来智法身之种...

法身说法

日本真言宗之教义。谓大日如来于法身之位具有言语说法之德,称为法身说法。为“加持身说法”之对称。法身,全称应...

法身观

观佛身之“观佛三昧”中,分为生身与法身二观,其中,观佛之生身(肉身)中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等无量佛...

法乳

以正法之滋味长养弟子之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莹山清规卷下年中行事(大八二·四三八上):“恭为本师释迦牟尼...

法事

宣扬佛法或指修行之意。或亦称诵经、讲经、斋会等法会为法事。又作法要、佛事。法住记(大四九·一四上):“于今...

法事赞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

法京

南北朝梁代僧。驻锡荆州长沙寺。太原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年十三,与同学智渊升高座,说法无碍。扩建该寺寺宇,...

法供养

(一)二种供养之一。又作法供。佛说百千法门,众生随而信解修行,长养法身,守护大法,并以之施与众生,称为法供...

法侃

(551~623)隋代僧。荥阳(位于河南)人,俗姓郑。初于泰山灵岩寺修行,后从渊法师研学十地、地持等诸论。...

法具

指修学佛道所必要之资具,古称道具。即三衣、六物乃至犍椎、筹、锡杖、瓶、数珠、拂子、扇等,或密教修法具等之总...

法味

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

法和

前秦僧。荥阳(位于河南)人。少与道安同学,师事佛图澄,以恭让闻名。因避乱入蜀,后自蜀入关,住阳平寺。参与道...

法命

(一)又作法身慧命。法指理体,慧指智用。以理体比喻为人之身体,智用比喻为人之寿命,故称为法身慧命,略称法命...

法忠

(1084~1149)宋代临济宗僧。浙江四明人,俗姓姚。号牧庵。十九岁出家,精勤参修天台教旨,得悟一心三观...

法念处

梵语 dharma-smrty-upasthāna,巴利语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

法性三昧

指体得法性之理。即日常行为与法性绝对之理一致。马祖语录(卍续一一九·四○六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

法性土

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又作法身土、法性净土、法土。为三土之一,四土之一,五土之一。大乘...

法性生身

为佛及大菩萨所受界外化生之身。为如来五种法身之一,菩萨二种身之一。此生身证法性,得无生法忍,异于处胞胎、惑...

法性寺

(一)位于广州西北部。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东晋时,罽宾僧始造立寺宇,号王园寺。南朝时,真谛...

法性宗

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又称性宗。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

法性空

谓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

法性论

东晋庐山慧远撰。今已失佚,仅于梁高僧传卷六慧远传中引用一部分。内容旨在论述佛陀之常住不变。然慧远之时代,世...

法性融通

谓法性之理圆融于诸现象中。为“缘起相由”之对称。此二门为华严教义之二大根本。法性融通旨在说明理事无碍之义。...

法果

北魏僧。赵郡(河北赵县)人。年四十始出家。戒行精至,开演经典。北魏皇始(396~397)年中,受太祖之诏赴...

法波罗蜜菩萨

梵名 Dharma-vajrī。音译达摩嚩日离。意译法金刚。金刚界三十七尊之一,四波罗蜜菩萨之一。位于密...

法法性分别论

梵名 Dharmadharmatā-vibhavga 或 Dharmadharmatā-vibhāga。指...

法尘

(一)六尘之一。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楞严经卷一(大...

法社

为在家之佛教徒所组成之信仰团体,其性质类似义邑。始于东晋庐山慧远所创之白莲社,其组织成员,在南方以贵族、知...

法社经

全一卷。据传为西晋竺法护译。开元释教录将之归入“疑录”中,后世学者亦多视为伪经。乃关于庐山慧远创始法社之资...

法空

指诸法之自性为空。又作法无我(梵 dharma-nairātmya)。为二空之一,三空之一。法空可从一切法...

法空观

二空观之一。观万法为有条件、幻假之存在者,无有实体,称为法空观。法空观乃大乘菩萨之观见。(参阅“空”346...

法舍利

又称法身舍利、法颂舍利。(一)指佛所说之经典。佛说之经,旨在阐明实相中道之理,不变不易,性相常尔,故称法身...

法门

梵语 dharma-paryā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

法门大义

凡三卷。又作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鸠摩罗什就大乘经中之深义十八条,答覆庐山...

法门寺

位于陕西扶风之北的崇正镇。以收藏佛骨著称。创立年代不详。初称阿育王寺。北魏以来住有僧徒数百,周武法难曾遭破...

法门清式二十四条

指释道安对戒律研究后所制订之僧制,内容大致包含三部分:(一)有关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有关日常...

法门锄宄

全一卷。清代曹洞宗僧白岩净符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系论述禅宗史上云门、法眼宗及天皇道悟所属法系之问题。...

法陀罗尼

指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又作闻持陀罗尼、法总持。为陀罗尼之一。菩萨地持经卷八(大三○·九三四上):“云何法...

法雨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法雨禅寺

位于浙江普陀山白华顶之左,光熙峰下。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又称后寺。明万历八年(1580),僧真融自西蜀来礼普...

法勇

刘宋游方僧。幽州黄龙国(热河朝阳县)人,俗姓李。又称昙无竭。幼年出家,修苦行,持戒诵经。师尝闻法显、宝云等...

法城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

法度

(437~500)南齐僧。黄龙(吉林农安)人。年少出家,初游学北方,以苦行为务,刘宋末年南下游行江都。刘宋...

法彦

(一)(?~607)隋代僧。洛阳人,俗姓张。遍读三藏,尤精通大智度论。开皇十六年(596),敕任为“大论众...

法律

指佛教教团内之规制、戒律及清规,或其他有关之规定。僧羯磨卷下(大四○·五三六下):“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

法持

(635~702)唐代僧。为牛头宗第四世祖师。又称金陵法持。润州江宁(南京)人,俗姓张。幼年出家,年十三闻...

法施

梵语 dharma-de?anā,巴利语 dhamma-desanā。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

法流

又作法水。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杂阿含经卷二十五载有...

法炬

西晋末僧。永嘉二年(308)参与竺法护翻译普曜经,为笔录者之一。此外译有楼炭经、大方等如来藏经、法句譬喻经...

法珍

(一)南齐僧。生卒年不详。住建康长乐寺。永明年中讲演经论,名震一代。[续高僧传卷八] (二)元代比丘尼。蜀...

法界

梵语 dharma-dhātu,巴利语 dhamma-dhā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

法界三观

法界观,为华严宗观门之枢要,可分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三观。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又...

法界加持

指诸佛、真言、众生等之实相互相加持。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二(卍续三七·一七上):“疏释云:毗富罗是广大义,谓...

法界安立图

凡六卷。明代仁潮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乃叙述世界建立之次第,分为七章,即:略明南洲、广步大地、遍观三界...

法界次第初门

凡三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略称法界次第。乃智顗为天台之初学者阐述毗昙等之教义及诸法之名目,...

法界身

(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法界宗

即华严宗。华严宗之教义乃阐说法界之自在无碍,故又称法界宗。或指北齐护身寺自轨所立五宗之法界宗。华严五教章卷...

法界定印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大日如来所结之印。又作大日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于左手掌之上,两拇指头相接。其中右手五指...

法界唯心

谓总该万有之法界,悉为自己一心所变造。此乃华严经所示明者。华严经卷十九(大一○·一○二上):“若人欲了知,...

法界无差别论疏

全一卷。唐代法藏(643~712)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疏内题“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一般称作大...

法界无缘

指法界中与佛道无缘之众生,或指周遍法界而起无缘大悲之佛之功力。 p3371...

法界等流

指顺应众生之根机,从万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流出之意。以此为佛之教法。又作法界传流。手杖论(大三二·五○六下):...

法界圆融

谓真如或一切之存在无缺陷,圆满而完全融为一体。此即华严宗之十玄六相所说之事事无碍法界观。[观音玄义卷上、观...

法界缘起

为华严教义之缘起观。属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内容。又作法界无尽缘起、十十无尽缘起、十玄缘起、无尽缘起、一乘...

法界体性三昧观

指密教以本尊之种子或真言等文字轮为对象之观法。又作字轮观、入法界观。三摩地仪轨(大一八·三三一上):“结三...

法界体性智

梵语 dharma-dhātu-svabhāva-jāna。为密教所立五智之一。无尽之诸法,称为法界;诸法...

法界观

指悟入华严本经所说法界真理之观法。系华严宗初祖杜顺所立。法界观有三重之别,第一重真空观,相当于四法界中之理...

法界观门

全一卷。杜顺(557~640)撰。又作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华严法界观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并非...

法皇

日本佛教用语。指落发出家入佛门之日本天皇。又作太上法皇、禅定法皇。始于天平胜宝元年(749)圣武天皇之让位...

法相

(一)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

法相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

法相法

指佛教之教理。为“胜义法”之对称。阐论法门之义理,称为法相法;对此,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涅槃,称为胜...

法相辞典

民国朱芾煌编。为汇集大小乘阿毗达磨等诸论有关名词之辞书。始编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迄二十六年成书,共...

法苑珠林

凡百卷(嘉兴藏作一二○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收于大...

法苑义林章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窥基撰。又作唯识义章、大乘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为唯识学之指南...

法要

(一)指教法中之要义。又作要文、主眼。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四中):“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

法食

其义有三:(一)指如法之食物。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大四○·一○五上):“次释名者,增一云:‘如来所...

法夏

指比丘或比丘尼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又作法腊、戒腊、法岁、夏腊。或单称腊。腊又可作。比丘为出离世俗之人,不...

法差别相违过

因明用语。又作法差别相违因(梵 dharma-vi?esa-viruddha-hetu)。为因明三十三过中...

法师

梵语 dharma-bhānaka,巴利语 dhamma-kathika。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

法师十德

据澄观之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载,华严经十地品中之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而作大法师,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法座

指佛说法之座。又称法坐。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中):“即于法座上,加趺坐三昧。”又一般说法时所用之高座,亦称...

法徒

即学法之徒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六上):“论断轻重,但用数行,说罪方便,无烦半日,此则西方南...

法悦

指听闻佛法而生之喜悦,或由思惟佛法而生之喜悦。与“法喜”同义。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上):“王食麨蜜得...

法朗

(一)晋代僧。又称康法朗。尝西行求法,返中土后,专授法相之学。(参阅“康法朗”4537) (二)(507~...

法格崇拜

梵名 Dharma Rāja Pūjā。即于佛法僧三宝之中,将“法”神格化而加以崇拜之意。然此“法”代表般...

法泰

南朝梁、陈僧。知名于梁代,住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陈代时,与慧恺等至广州制旨寺,参与真谛译经工作,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