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校量叹

又作格量叹。欲赞叹任何之功德,先假举一大功德,使知其分量,再以此比较其他功德,则他功德之大,亦能不谕而知。...

案瓜二谛

三论宗吉藏评判二谛说之用语。案瓜于水中,手举则瓜现出其体,以之比喻世谛;手案瓜则没其体,以之比喻“假体即空...

案达罗王朝

案达罗,梵名 Andhra。又作案陀罗王朝。于阿育王逝后统领南印度之王朝。自西元前二三二年至西元二二五年,...

案达罗派

巴利名 Andhakā。部派佛教之名称。此派根据地为南印度案达罗(梵 Andhra,巴 Andha,又作案...

案头

即几案。在禅宗寺院之众寮内,为众僧阅读佛典祖论时,所使用之几案。禅僧于放参(参禅后之休息)时,大众回到众寮...

桓玄

(369~404)字敬道,又名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以其举兵入京,篡东晋安帝之位而自立,故晋书卷九十九...

梵语 indriya 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

根力

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与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法华经譬喻品](参阅“五...

根力觉分

又作根力觉道。指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

根上下智力

梵语 indriya-parāpara-jāna-bala。乃如来十力之一。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

根本大塔

为日本高野山重要建筑物之一。其建筑式样系仿自南天竺铁塔。下层有方五间裳阶之外阵,与八角形之内阵,上层为圆形...

根本中堂

位于日本比睿山之东塔,为延历寺之中心建筑物,故称为根本中堂。堂内置有不灭之长明灯。中堂之构造,内阵低外阵高...

根本心

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所说。三心之一。乃凡夫未拔除之烦恼心,有此一根本心,则不能证得法身。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

根本正行论

梵名 Mūlācāra。凡十二章。印度耆那教空衣派次要圣典之最古者。约成书于一世纪后,五世纪前。注释家瓦修...

根本印

密教之诸尊均有其根本之印与明,而以之为彼等内证本誓之标帜。印者印契,明者陀罗尼。诸尊之印明通常有三种,即根...

根本成就论

梵名 Mūlārādhanā。系印度耆那教空衣派僧西瓦亚(梵 ?ivārya)所编纂,由二一七○偈组成。ā...

根本佛教

广义而言,为原始佛教之同义语;狭义而言,指佛陀在世时之佛教,亦指佛陀所觉悟之内容与所说之教法。佛教自古即有...

根本咒

(一)又称根本陀罗尼。密教诸尊中,非特指任何一尊,而泛指诸尊之内证本誓功德中最详要之真言陀罗尼;于真言之中...

根本定

梵语 dhyāna-maula。又作根本禅、根本等至、八定根本、八根本定。略称根本。四静虑(四禅)与四无色...

根本陀罗尼

(一)又作根本咒、根本真言。于密教诸尊中,表示其内证本誓功德最详要之真言陀罗尼;而于真言之中,乃属根本之大...

根本惑

与根本烦恼同义。即众生所具之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恶见又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

根本智

梵语 mūlajāna。又作根本无分别智、如理智、实智、真智。无分别智之一。相对于后得智。乃诸智之根本,以...

根本无明

梵语 mūlāvidyā。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相对于“枝末无明”。即诸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

根本会

又作成身会、羯磨会。指密教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中央会,此会为大曼陀罗九会之根本总体。[秘藏记](参阅“金刚界...

根本业道

无论善恶事,每一业均可分成加行、根本、后起三部分。作一事时,其前之方便称为加行;完成其事之刹那,其表业与无...

根本烦恼

梵语 mūla-kle?a。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称作烦恼。与“随烦恼”对称。指诸惑之体可分为贪、瞋、痴、慢...

根本说一切有部

梵名 Mūla-stivādin。又作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佛陀入灭后三百年顷,由上座部分出者。尔...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梵名 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梵名 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ksudraka-vastu。凡四十卷。属小乘律部...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

全一卷。略称比丘尼戒本。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之比丘尼戒本,其体裁同于比...

根本识

梵语 mūla-vijāna。略称本识、根识。据大众部之说,根本识乃耳识、眼识等一切识之总根源。据此,唯识...

根利有遮无遮

根性锐利而不为烦恼所遮,故能成就道业,如舍利弗;根性锐利然为烦恼所系缚,不能出离,如阿阇世王。[摩诃止观卷...

根见家

又作眼见家。“识见家”之相对语。即立眼根能见色境之说者。相当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等。古谓五识依五根各缘自境时,...

根身境

指阿赖耶识常以种子、五根、器界等三种为所缘之境。根身境,即指眼、耳等五根身为阿赖耶识之相分。(参阅“阿赖耶...

根性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四(大四六·二○三下):“能生为根,...

根门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为漏出种种烦恼与进入种种妄尘之门户,故称根门。杂阿含经卷十一(大二·七...

根缺

五根不具足,或缺一,或缺二、三者之谓。如聋、盲、喑、哑之类。 p4137...

根基钱

又作种福钱、香火钱、大礼钱、小礼钱。为明、清间部分民间宗教向教徒收取献款之名称。种福,即种弥勒佛下凡时代之...

根败

(一)谓眼、耳等五根败坏而不为用。[维摩经佛道品、维摩经疏(慧远)] (二)为根败二乘之略称。乃指声闻、缘...

根败坏种

又作根败二乘、败种二乘、败根、败种。或称焦芽败种。乃大乘对声闻、缘觉之贬称。声闻、缘觉既无成佛之心,结果丧...

根尘

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

根境识

又作根尘识。即有发识取境之作用者,称为根;所缘者,称为境;能缘者,称为识。五根、五境、五识等,称为前十五界...

根器

植物之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谓...

根机

以人之性譬诸木而谓根,根之发动处称为机。修行之进止,教法之兴废,乃由此根机之如何而定。(参阅“机”6249...

根识

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因阿赖耶识为诸识之根本,故有此称。[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参阅“阿赖耶识”3676)...

根边蕴

梵语 mūlāntika-skandha。与“一味蕴”对称。乃小乘经量部之主张。从无始以来相续不绝之微细意...

桂林断崖石佛

位于广西北境之桂林,历来即有“山水甲天下”之盛名,于境内之峻峰奇洞中有庞大断崖石佛群。漓江流经市区,西岸有...

桂庵玄树

(1427~1508)日本临济宗僧。长门(山口县)人,号岛阴。早岁于京都五山研习内外典,长于宋学。应仁元年...

桂琛

(867~928)五代禅僧。乃青原行思系统下之第七世。常山(位于浙江)人,俗姓李。夙有出尘之志,依万岁寺无...

栗驮

梵语 hrdaya。又作汗栗驮。意译为肉团心。乃意根之所托,其形由八瓣之肉叶构成。(参阅“肉团心”2513...

桑希

最早翻译汉文佛经为藏文之译经师。俗姓巴,传为金城公主时留藏汉人之后裔。曾为弃隶蹜赞王(704~755)所派...

桑芳卡马哈雅尼康

(Sang Hyang Kamahāyānikan)为古代爪哇之书名。乃大乘圣教之意。其内容系叙述密教瑜伽...

柴扉无枢机

禅林用语。枢,为门之转轴;机,为门阃。谓柴门简陋,不须使用枢、机等物;引申为不拘于去来之自由境地。 p41...

柴头

丛林中,于饭头之下管理柴薪之职役。其主要职务为入山采薪,以供大众使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桐鱼

以桐木所制之木鱼。禅林象器笺第二十七类呗器门:“晋书张华传云: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

桐华寺

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位于庆尚北道达城郡公山面道鹤洞之八公山山腹,距今大邱约三十分钟路程。关于本寺之沿革...

格外

格,意指规格、法则、规定等,引申为世间之尺度。教中每以格外一词,用表超出常格之外,非比寻常之谓。此类用语甚...

格乌

意为护身佛盒。指藏蒙佛教徒所用内装小佛像或护身佛咒之金属小盒。一般挂于胸前,亦可斜挂身旁或置于衣内。四品官...

格义

即以道家或外教之义理来解释佛教之道理。佛教东传之初,知识分子常以其类似老庄思想而接受之。至魏晋时代(三、四...

殊胜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

殊胜池

位于帝释殊胜殿前之如意池。[六波罗蜜经卷三、俱舍论卷十一] p4144...

殊胜殿

帝释之宫殿。殿中有种种妙宝校饰,具足庄严,蔽余天宫,故称殊胜殿。[俱舍论卷十一] p4144...

泰山

又作东岳、岱山、太山。位于山东泰安。为我国五岳之一。系传说中专司招魂之太山府君所住之山。与佛教融合后,太山...

泰山府君

(一)梵名 Citragupta。音译质多罗笈多。意译奉教官。指冥界主宰者阎魔王之记录官。为密教胎藏界曼荼...

泰国佛教

泰国(Thailand)位于中南半岛中央,古称堕罗钵底(梵 Dvārapati),又称社和钵底、堕和罗。居...

泰钦

(?~974)宋代法眼宗僧。魏府(河北)人。入法眼文益门下参禅。初住洪州(江西)双林院,后迁金陵(南京)清...

泰范

(778~858?)日本真言宗僧。二十五岁于东大寺受具戒,学于比睿山,师事最澄,博通天台,任全山总别当之职...

消灾咒

乃禅林所用四陀罗尼之一,亦为密教通用之息灾法。又称消灾吉祥咒、消灾真言、消灾陀罗尼。乃消除诸种灾害,成就吉...

消瘦服

又作消瘦衣。袈裟之异名。消瘦,指烦恼之次第消减;穿着袈裟可消减烦恼,故称消瘦服。[金刚般若疏卷二](参阅“...

消释

消除经文难解之义,解释义理之蕴结,使阅经者易于了解。[摩诃止观卷七] p4149...

海月岩

位于福建漳浦县梁山东麓之寺院,距城四十公里。建于宋代。南为石矾塔,屹立于漳江入海之波涛中;北有老人峰,高耸...

海印

(1840~1924)湖南沅江人,俗姓鲁。字涵虚。幼时多病,十二岁依月泉法师出家,受戒后曾自修多年。后至日...

海印三昧

梵语 sāgaramudrā-samādhi。又作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华严家以此三昧为华严大经...

海印三昧十义

据宗镜录卷十八载,海印,喻之义;三昧,正定之义。海印三昧,即从喻以立名,亦即以大海之澄寂不动,印现万象,比...

海岸国

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五十三人中第三善住比丘(梵 Su-pratisthita)之住处。以该...

海底四宝

据新华严经卷五十一载,海底有四种炽然光明大宝,性极猛热,能饮缩由百川注入大海之无量大水,致使大海无有增减;...

海明

(1597~1666)明代临济宗僧。又称通明,世称破山祖师。西蜀(四川)人,俗姓蹇。年十九出家,从慧法主听...

海东高僧传

残本二卷。高丽僧觉训撰于一二一五年。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记载有关朝鲜高僧之事迹。全篇之组织不详,现存本...

海空智藏经

凡十卷。益州道士黎兴、澧州道士方长撰。又作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本经系伪作于唐代之道教经典。内分十品,采问答...

海门国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中第二海云比丘(梵 Sāgara-megha)之住处。因此国近邻南海...

海青

乃宽袍大袖之唐装,为我国佛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之衣。又作大袍。系依黄袍之形式稍加修改而成;黄袍,乃隋代以后...

海青寺阿育王塔

位于江苏连云市东南,花果山下大村水库之滨。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为一座模仿楼阁式之砖塔,共有八面九...

海珠

海底之宝珠。喻难得之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五下):“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核其益焉,时有海...

海众

集于丛林的一会众僧之称。又称大海众、清净大海众。任何姓氏种族出家皆称释氏,恰如百川入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

海云比丘

梵名 Sāgara-megha。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五十三人中之第二。住于海门国,常至海岸...

海意菩萨

为宝庄严土世界之菩萨,乃海意经之发起众。海意经,全称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凡十八卷,北宋惟净等译。此经系...

海会

(一)禅宗谓丛林僧众。如百川之流入大海,众僧会于丛林,称为海会。 (二)谓诸尊圣众之会聚。以海比喻其德高、...

海会寺

(一)位于浙江杭县,为投子义青宣扬曹洞宗风之所。旧称石佛智寺,又称大乘石佛寺。系吴越王所建,北宋祥苻(10...

海会塔

又称普同塔、普通塔。即众僧纳骨之石塔。海会者,喻大海能广收众流。其样式多作五轮塔,前刻海会塔之文字,后方有...

海滴

佛寿四喻之一。又作海滴喻。谓一切诸大海水,若以滴计,虽然浩大,然犹可数尽其滴数;而佛之寿命,无有边际,不可...

海幢比丘

梵名 Sāgara-dhvaja。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之第六。[华严经疏卷五十五] p417...

海幢寺

为广东羊城(广州)八景之一。相传其地为汉朝千秋寺之旧址,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尚可喜出资修建天王殿,...

海慧

(?~1145)金熙宗时代之禅僧。籍贯不详。师幼英敏,学不由师,竺汉之书过目成诵。初游讲肆,穷达性相之学,...

海潮音

(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大一一·二三...

洞山果子

禅宗公案名。系洞山良价与泰首座之问答机缘。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二三上):“师与泰首座冬节吃果子次,...

涅槃山

(一)佛典中,常以山比喻涅槃,另又以河比喻生死,而有“生死河,涅槃山”之称。千手经(大二○·一○六下):“...

刬子禅

禅林用语。指空解一切之禅法。刬子,即锄头。谓徒然铲除一切事物之存在,胸中了无些许义理或世间各种对立之法,然...

娜多家瑟

梵语 danta-kāstha。又作禅多抳瑟插。译作齿木、杨枝。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古印度人于饭后每以杨枝剔...

恁么

意谓这么,或如何。宋代之俗语,指示某种事情或肯定,或疑问时所用之词。在禅宗语录中,甚为常见。其类似用语有:...

海[氵*闲]国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中弥勒菩萨之住国。此国位南天竺,临近海岸,故称海[氵*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