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修罗妄执

修罗之本性憍慢,执着之念强,虽被种种教化,其心不为所动,虽听闻佛法,亦不能证悟。(参阅“修罗”4049) ...

修罗宫悉地

密教有成就阿修罗法之悉地,此法乃生于修罗宫殿之法。陀罗尼集经乌枢沙摩轨记载修此法之情形,行者修此咒法时,修...

修罗琴

阿修罗之琴。欲听之则无弹者而随意自出声,此乃阿修罗之福德使然。大智度论卷十七以之比喻法身之菩萨,心无所分别...

修罗窟

指阿修罗王所住之石窟,大都在深山幽谷中。[大唐西域记卷十] p4050...

修罗战

指阿修罗王与忉利天帝释之战斗。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战斗。其战斗之场所,称...

修罗隐藕丝孔

阿修罗王与帝释战斗,大败而走,欲遁无所,以神通力潜身,入于藕丝之孔。[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法苑...

修证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

修证不二

修行与证果不异之谓。表示禅家证果之后尚修坐禅而无碍。即坐禅为佛行,不待证果,修证本是一如;修即证,证即修,...

修证仪

为证理而修行之仪则。即记录礼拜、忏悔、禅定、观察等修行仪规之书籍。古来有关此类之著作为数甚多,尤以唐代僧宗...

修忏要旨

全一卷。宋代知礼(960~1028)撰。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然其所述修忏...

修验道

日本宗派名。其主旨以修持咒法,证得神验为本义,故强调跋涉山林,苦修练行。役小角为开祖,其后有泰澄、法道等,...

倭藏

指日本江户(东京)宽永寺以活字版印行之大藏经。乃由天海僧正发愿完成者,于宽永十四年(1637)至庆安元年(...

伦理宗教

(Nithi Dharma or Ethical Religion)印度圣雄甘地(Mohandas Kar...

兼行六度品

指天台观行五品中之第四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其中之第四品即兼行六度品;盖此...

兼但对带

天台宗五时判教中,前四时之名目。第一华严时,圆教兼别教而说,故谓“兼”。第二阿含时,但说藏教,故谓“但”。...

兼利

自利而利人,是为人我兼利。此乃大乘菩萨之基本精神。[无量寿经卷上、摩诃止观卷五上] p4053...

兼两用中

对于“乃至”一词的解释方法之一。如举一至一百之数,仅取一与百两端之数,而省略其中间之数。(参阅“乃至”12...

冥,即幽冥、无法见闻者;反之,显,即显现、可见闻者。 凡人之肉眼所不能见的佛菩萨,于冥中常见我等,此称冥见...

冥一

混然而不可区别彼此者,称为冥一。摩诃止观卷一下(大四六·九下):“以无缘智缘无相境,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智...

冥心

冥合本有清净之佛性如来藏心。亦即冥合本有清净自性之心。禅戒篇:“十戒三聚,无别体裁,齐归三宝誓期,已归不欺...

冥加

(一)又作冥应、冥助。加,加被之意。谓冥冥之间蒙佛菩萨等加护。佛菩萨之感应,多为冥加,而罕有显加者。法华玄...

冥利

指冥冥中蒙佛菩萨加被之利益而言。又作冥益、冥应。法华玄义卷七下(大三三·七七一上):“此土地土弘经论,其功...

冥使

冥官之使者,即閻魔卒。據大智度論卷十六載,於地獄中,作牛、馬、猎、羊、麞、鹿、狐、狗、虎、狼、獅子種種鳥獸...

冥官

冥界之官属。于地狱辅佐阎王,对六道有情所犯之罪业,给予适当之判决,与应得之责罚。如太山府君等即是。 p40...

冥府殿

又称十王殿。冥界十王所居之殿宇。中韩两国常于寺庙中附设之,日本则称为阎魔堂。 p4055...

冥往

冥然而往他处,即死亡之义。盖以佛教之轮回思想而言,肉体之坏灭仅是此生一期生命之终结,乃待另一因缘之和合,重...

冥思

佛菩萨之思虑,幽冥难测,非吾等凡夫所能窥知,故称冥思,或称冥虑。 p4055...

冥界

又作冥道、冥土。广义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狭义指地狱道。俗谓冥界乃阎魔王及其眷属所居之所。[焰罗王供行...

冥祇

冥界之神祇。如十王经所载之秦广王、初江王、阎罗王、太山王等冥界十王;阎罗王五天使经中所载之生、老、病、死、...

冥益

又作冥利。佛菩萨加被于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觉知。法华玄义卷六上(大三三·七四八中):“虽不现见灵应,而密...

冥寂

不见一物谓冥,泯绝诸相谓寂;乃形容真空之理。 p4055...

冥众

指梵天、帝释、诸鬼神、阎魔王等非人眼目所能见之诸众。彼等能护持行善之有情。信仰弥陀之行者现生可获十利,“冥...

冥众护持益

为现生十种利益之一。信仰弥陀者为四大天王、龙神八部等天神地祗所守护,故恶鬼神不敢接近。(参阅“现世利益”4...

冥祥记

南齐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书为佛教故事集,收录有关观世音菩萨之灵验谭及轮回地狱、转生等故事。由本书可得知六朝...

冥通

冥,离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无碍。乃赞叹真理之词。[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疏行宗记卷一上] p4056...

冥途

指死者所往之迷暗世界。又作冥土、冥府、冥涂、冥界、幽涂、黄泉。据净度三昧经、十王经等之记载,冥途之中,有阎...

冥途鳥

俗稱杜鵑。啼聲淒厲,能動羈旅者之歸思。 p4056...

冥报记

凡三卷(一说二卷)。唐代唐临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唐临之传收录于旧唐书卷八十五、新唐书卷一一三。冥报记...

冥阳会

指施食会。冥,即冥界之饿鬼众;阳,即阳界之婆罗门仙众。意即普施供养冥界与阳界众生之法会,故称冥阳会。[禅林...

冥资

为亡人资福,称为冥资。譬如在亲友死亡之日,延请法师宣讲佛法、做法事等。 p4056...

冥道供

供养阎罗王及其眷属之修法。又作阎罗王供。修此法可息病除灾。有关之仪轨有焰罗王供行法次第一卷。 p4056...

冥机

于过去世曾修三善业,虽现在世未运身口业,然藉往昔之善根,能感佛菩萨之灵应,故称为冥机。[法华玄义卷六上](...

冥谛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

冥薰

又作内薰。于本觉之真如内,冥冥薰习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大四六·二六八上):“自非内熏...

冥权

(一)指佛菩萨施于人之权巧方便。[维摩经序] (二)指法身佛与应身佛。理知冥合为冥,即佛之法身;方便度生为...

冥显

幽冥不可见闻者称为冥,显现而可见闻者称为显。[法华玄义卷六上] p4057...

冥显两界

即冥界与显界。冥界为死后之世界,显界为娑婆之世界。 p4057...

冢间衣

又作冢间衣。十种粪扫衣之一。包裹死人,弃于墓地,捡拾后,洗净而制成之法衣。 p4053...

冢间坐

梵语 ?mā?ānika。十二头陀法之一。又作冢间坐。比丘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籍,火烧鸟啄,即思惟无常,修...

冢间第一

指优多罗比丘。又作冢间第一。以其常离人中,于冢间思味法乐,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卷三(大二·五五七下)...

凌山

位于新疆乌什之北,天山之穆杂尔特岭,其地约在今之拔达岭(Bada)。玄奘三藏赴印度时曾经过此地。凌,乃冰之...

凌云山大佛

位于四川大渡河与岷江交会处。附近有凌云山胜境,该山位于岷江东岸,又称九顶山,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山有九峰,皆...

准胝观音

准胝,梵名 Cundī 之音译,又作准提、准泥。又称尊那佛母、准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佛母。为六观音之...

剜灯

谓刳(剖)身燃灯以供养佛。为释迦佛本生故事之一。世尊于过去世为虔阇尼梨王时,为欲闻劳度差婆罗门之法而行之,...

剥皮

为释迦佛本生故事之一。释迦如来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名爱法梵志(又称乐法梵志),其时世间无佛,亦无善法可闻。...

原人

(一)梵名 Purusa。(一)印度婆罗门教神名。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载,此神具有千头、千眼、千足,为现...

原子论

即主张一切存在之物,皆由不可再分割之粒子,即原子所组成之学说。此论认为世界之一切现象皆归于原子之偶然的、机...

原妙

(1238~1295)南宋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剃发,十七岁受业于嘉禾密印寺法住。初...

原志

(1628~1697)明末清初僧。盐城(江苏盐城)人,俗姓孙。初习世学,读书有慧思。顺治四年(1647)手...

原始佛教

又作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一般系指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之初期佛教而言;即自佛陀创立教团弘扬教理开始,至佛...

原始宗教

处于初期状态之宗教,存在于尚无成文历史之原始社会中。就此意义而言,与史前宗教相同。然一般专指残存于近代之原...

原道

全一篇。唐代韩愈撰。韩愈一生力主振兴我国古圣贤之道,探究儒家本源,而排斥佛、道二家。于本文中,执其一贯之主...

原肇

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号淮海。十九岁剃染受具足戒,嗣径山浙翁如琰之法。浙翁...

唐大和上东征传

全一卷。日僧元开撰。又作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东征传、鉴真大和上传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此书以汉文写成...

唐大圆

(?~1941)湖南武岗人。初皈依印光大师,修学净土,以读海潮音杂志,而倾心唯识。历任武昌佛学院教务主任,...

唐中宗

(656~710)唐高宗之第七子,名显,为武后所出。弘道元年(683)高宗崩,遗诏柩前即位,改元嗣圣,二月...

唐太宗

(598~649)唐高祖第二子,名世民。武德九年(626)即位。贞观二年(628)直捣梁都,统一全国。在政...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脱离了南北朝输入期之领域,而独自创立许多新宗派。唐室维护宗教,高僧硕学辈出,译经事业空前大盛。尤其...

唐生

由我国至印度求法请经者,称为唐生。据印度劄记卷上所载,唐宋之世,由中土西行请经求法之僧络绎不绝,相沿至今,...

唐招提寺

为日本律宗之总本山,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条。旧名龙兴寺,又号建初律寺,略称招提寺。南都七大寺之一。系我国唐代僧...

唐武宗

(814~846)为唐穆宗第五子,原名瀍,后改名为炎。自幼年即不喜佛教。于开成五年(840),继其兄文宗即...

唐院

日本佛教用语。日僧圆仁(后任日本天台宗延历寺第三世座主)曾经来唐求法,返日本时,携回大量经论章疏,并建造建...

唐寅

(1470~1523)明代书画家。江苏吴县人,字伯虎。赋性疏朗,狂逸不羁,自号六如居士、逃禅仙吏、鲁国唐生...

唐梵文字

全一卷。唐代僧全真集。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包括自“...

唐喀

西藏佛教之卷轴佛像。有大小形制之别,最大者长达十余丈,存于布达拉宫。一般在二尺至三尺之间,作室内供奉之用。...

唐塔

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之山腰与寺西北之塔坪里,共有七座古塔,其中四座为唐代所建之塔,建筑手法古老,形制特殊,...

唐样

又作禅宗样。日本镰仓时代初期,与禅宗一起自南宋传至日本之建筑式样。最初,仅使用于禅宗寺院之建筑,后来亦用于...

(一)悉昙字 (r)。又作厘、鲁、[口*吕]、纥里。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一八·三三...

哭市

指常啼菩萨为求般若,东行于一大城中涕泣之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大八·四一九下):“为供养般若波罗蜜...

悉昙字 (ga)。又作誐、伽、[口*卉]、我。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牙声之第三,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

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卍续三六·一○五上):“梵云哦哆也,是名为行,...

夏中

指夏安居期间之九十日。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我国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安居,分为前、中、后三期,共九十...

夏丏尊

(1885~1946)浙江上虞白马湖人。名铸,一字勉旃。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从事教育文化等事业。氏与弘一...

夏金刚

为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理趣曼荼罗西南隅之菩萨。以夏云炽盛,能滋润万物,象征其滋泽之德,故又作云金刚、时雨金...

夏首

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 ...

夏昶

明代书画家。据明画录载,原姓朱,名昶,字仲昭,号玉峰。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登进士,后改姓夏,号自在居...

夏书

于夏安居时期书写经文之谓。夏安居为枢要修行之时,不可懈怠,精进修行。或为夏安居之异称。 p4075...

夏众

参与一夏九旬安居之同行众。即指共同参与夏安居(前后为期九十天)之同修大众。 p4075...

夏竟

又作夏解、夏末。即夏安居之终。其日期一说七月十五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八月十五日(大唐西...

夏经

指夏安居期间所书写之经典。又指于夏安居中所诵之经。 p4075...

奚仲造车

禅宗公案名。指潭州大沩月庵善果禅师以奚仲造车之故事提撕学人。无门关第八则(大四八·二九四上):“月庵和尚问...

悉昙字 (sa)。又作萨、縒、飒、拶、三、参、散。为悉昙体文遍口声之第七,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密...

娑多吉里

梵名 ?ata-giri。又作娑多祁哩、莎多祁梨。乃毗沙门天之眷属,八大药叉将之一。于秘钞问答中,译为众听...

娑多婆诃王

娑多婆诃,梵名 Sātavāhana。又作娑多婆汉那王。意为引正王。即南印度憍萨罗国之王,归依龙树,以兴隆...

娑伽陀

梵名 Svāgata,巴利名 Sāgata。又作修伽陀。意译为善来。为佛陀弟子之一。初生之时,容貌可爱,仪...

娑呵

梵语 sahā。(一)与娑婆同。为堪忍之义,故又译作忍土。此界之众生安忍诸烦恼,不肯出离,故称其土为娑呵。...

娑度

梵语 sādhu。译作善、善哉。为契合己意时所作之惊叹语。又为持戒作法、挨拶问答时所用之辞。[有部百一羯磨...

娑迦婆罗山

娑迦婆罗,梵名 Cakravāda-parvata。又作斫迦罗山。译为铁围山。佛教之世界说中,以须弥山为中...

娑枳多城

娑枳多,梵名 Sāketa,巴利名 Sāketa。又作沙祇太城、娑鸡多城、娑祇多城。或作婆枳多城、婆翅多城...

娑毗迦罗

梵名 Kapila。又作劫毗罗。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