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库木吐喇千佛洞

又作库木吐拉石库。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南约三十公里渭干河出山口之东岸。开凿时代约当唐初至宋初。共计九十九窟,窟...

库主

指禅林一般库司之称,亦为都寺、监寺、副寺三职之总称。此外,亦有只称都寺为库主者。(参阅“库头”4100、“...

库里

七堂伽蓝之一。又作库院、厨院、香积局、库下、库堂、庖厨、食厨。后来遂相对于殿堂,并称厨房、僧房为库里。库者...

库头

禅林中,职掌出纳者。本为东序六知事之一,后又称副寺(又称柜头、财帛),位在都寺之下,司掌寺内庶务之职,即管...

庭仪

于日本真言宗,行灌顶曼荼罗供时,由集会处前往堂前庭上所作行道之仪式。此仪式乃模仿龙猛菩萨开南天竺之铁塔时,...

梵语 āsana 之意译。音译作阿萨曩。指佛、菩萨、诸天、比丘之座所或座物而言。据诸经之载,释迦牟尼开悟于...

座元

又作首座、第一座。即僧堂内座位之元首。[敕修百丈清规卷五谢挂搭条] p4101...

座主

(一)即一座之中,学德兼具,堪作座中之上首者;或指一山之指导、住持者。 (二)禅林用语。又称坐主。禅林中,...

座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之中,佛八种功德之一;即指阿弥陀佛所坐莲花台之微妙庄严。净土论中所述之“无量大宝王微妙...

座光

又作光座。即台座与后光。诸佛菩萨、功德天像台座之后多有光环。[陀罗尼集经卷十一] p4102...

座忘

又作坐忘。坐禅时忘却自家现前之世界。道家自古亦有坐忘之说,指静坐而达于忘我之境,与佛家因坐禅而境物人我皆忘...

座汤

禅林用语。有大小之别。如库司于四节请全山大众,称为大座汤;于夏末特为夏中执役之人而设者,称为小座汤。[禅林...

座头

(一)指数人列坐,坐于右首者。 (二)为“座头屏风”之略称。又作隔板。高约一公尺之小屏风,系为门口左右之座...

弱吽鑁斛

弱(,jah)、吽(,hūj)、鑁(,vaj)、斛(,ohh)。循序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之中,金刚钩...

径山

位于浙江余杭西北约二十九公里处。高约九六○公尺,周围约二十九公里,在天目山之东北峰,因以小径通于天目山而得...

径山佛鉴

(1178~1249)宋代僧。四川梓潼人,俗姓雍。名师范,号无准。年九岁就阴平道钦出家,于绍熙五年(119...

径山志

凡十四卷。明代宋奎光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径山位于浙江天目山之东北峰,因有小径通于天目山,故称为...

径石滴乳集

凡五卷。清代僧山铎真在编,石源机云续编,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系临济宗无准师...

徐同卿

(?~600)隋代人。曾任晋王府祭酒。博识多闻,学贯佛儒。著有“通命论”二卷,书中揭示儒家学说中隐含有三世...

徐昌治

明末武源(位于江苏)人。法名孝廉,别号无依道人。任杭州府海宁县盐官。因读楞严经而弃官舍儒,趣入禅门。崇祯元...

耻小慕大

天台宗所立之五时中,在第三方等时之会座听闻弹偏析小、叹大褒圆之说法,乃发启羞耻小乘之浅劣,钦慕大乘之尊高之...

恐怖

梵语 bhaya。“何者应恐怖?”此一问题在南传经典增支部 II 之 I 中即说是现世之罪(如偷盗他人之物...

恭建那补罗国

恭建那补罗,梵名 Kovkana-pura。又作荼建那补罗国、建那补罗国。为南印度古国名。据大唐西域记卷十...

恭御陀国

恭御陀,梵名 Kovgoda。东印度之古王国。位于乌荼国之南。依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该国濒临海隅,土地湿热...

恭敬

梵语 satkāra,巴利语 sakkā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恭敬施

为法身菩萨三施之一。又作供养恭敬施。即对他人信心清净,恭敬礼拜等。大智度论卷十二(大二五·一四七上):“恭...

恭敬头

梵呗之一种。又作略梵。法事之初,为赞叹佛德,表示恭敬信礼之意。禅苑清规卷六中筵斋条载有唱诵之文(卍续一一一...

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佛教所说之恩,可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面。积极的恩,即心存恩念,此...

恩田

三种福田之一,亦为八种福田之一。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阇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则可生...

恩度

即出家得度之意。恩,原指感知他人所施予自己之好处、善意等;于中文中,由“因”与“心”合成其字,概谓恒常于心...

恩海

四恩之广海。四恩即父母恩、国王恩、众生恩,三宝恩。[性灵集卷七](参阅“四恩”1747) p4107...

恩圆德

三种圆德之一。谓如来利他之行功德圆满。即如来具有使众生永脱三恶趣,或出善趣之生死,而安置众生于善趣中或三乘...

恩爱

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着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

恩爱奴

凡人贪着爱染,犹如恩爱之奴婢,亦因之而轮回三界,流转生死。[长阿含经卷十、普贤观经] p4108...

恩爱河

父子、夫妻间之恩爱系缚之深,犹如河海,难渡难测。[大智度论卷一] p4108...

恩爱狱

娑婆世界犹如监狱,人人为恩爱所束缚,不能解脱自在。[长阿含经卷一](参阅“恩爱”4107) p4108...

恩德

为佛所具足的三种德相之一。如来乘大愿力而救度众生,故对众生有大恩德。[大日经卷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

息化

佛陀息止教化而入于涅槃之谓。法华文句记卷三上(大三四·一九七下):“开权即是法华之相,息化即是涅槃之征。”...

息心

(一)梵语 ?ramana。沙门之古译。(参阅“沙门”2972) (二)即坐禅之意。 p4108...

息世讥嫌戒

二戒之一。略称讥嫌戒。又作遮戒。如杀、盗、淫、妄等,不待佛制而其自身即具罪者,称为性戒。除性戒之外,比丘之...

息妄修心宗

华严宗五祖宗密(780~841)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中,将禅宗诸派总分为三宗,其一即为息妄修心宗。此宗...

息忌伽弥

梵语 sakrdāgāmin。意译作一来。小乘四果之第二。此果之圣者已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若欲断其后三...

息灾

止息一切灾厄。密教修法中,有息灾、增益、降伏、敬爱等四种修法。[解深密经卷一、大日经疏卷三] p4108...

息灾延命

即息灾法与延命法。由真言四种修法中之增益法别开而立延命之修法。 p4108...

息灾法

息灾,梵语 ?āntika。为密教四种修法之一。又作寂灾法、除灾法、寂静法、寂然法。为消灭天灾、战祸、火灾...

息灾坛

为密教修息灾法之护摩坛。(参阅“息灾法”4108) p4109...

息灾炉

密教修息灾护摩法时所用之炉。其炉为白色,圆形,炉中之印契多呈轮宝形。通常密教之息灾法系以白色为主,故息灾炉...

息苦

止息生死轮回之苦。“一切皆苦”,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若能脱离身心诸苦,即能了生死、至涅槃。如老、病、死等三...

息慈

梵语 ?rāmaneraka 之旧译。新译作沙弥。乃初入佛门者,须息止世情,行慈济众之义。[四分律删繁补阙...

息虑凝心

修禅定之谓。即停止思虑分别(息虑),令心专注一境(凝心),使不散乱。 p4110...

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

悟入

(一)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法华经方便品谓,佛陀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

悟元

(1615~1678)清初临济宗僧。当湖(浙江)人,俗姓曹。号一初。十岁即解佛经妙义。年十八父母俱丧,礼桐...

悟他

梵语 para-sajvid。因明用语。为因明二悟之一。悟,有二义,即:(一)“迷”之对称,乃觉之意,即明...

悟自

梵语 ātma-sajvid。因明用语。为因明二悟之一。自己了悟之意。与悟他合称二悟或二益,乃因明所发挥之...

悟忍

又作喜忍、信忍。为无生法忍之别名。乃十信位之忍位,亦为净土三忍之一。谓勇猛专精,观想净士之庄严,心思见之,...

悟明

(1912~ )河南南水人,俗姓李,名林泉。法名仁恩。十四岁披剃于湖北竹溪观音阁,礼能静法师为师,二十岁于...

悟空

(731~?)唐代译经僧。京兆云阳(陕西径阳)人,俗姓车。名法界,字悟空,为北魏拓跋之远裔。天宝九年(75...

悟刹

刹,为刹多罗(梵 ksetra)之略称,乃土田、国土之义。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圆觉经(大一七·九...

悟真寺

位于陕西终南山悟真谷(蓝田之东约九公里处)。隋开皇(581~600)年中,净影寺慧远之门人净业于蓝田覆车山...

悟进

(1612~1673)清初临济宗僧。嘉兴(浙江)人,俗姓张。号介庵。幼年随桐月庵之鸳湖妙用,半年后,礼龙池...

悟开

(?~1830)清代净土宗僧。苏州木渎人,俗姓张。字豁然,号水云道人。幼通经史之学,淡泊功名。家贫,遂弃儒...

悟道

又作得悟。即了见心性,彻悟大道。专心修习佛道,以期达到悟道之妙处,此乃各宗修道之共同究极目的。然悟道一语,...

悟达

(811~883)唐代僧。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幼即喜见佛像僧形。七岁至宁夷...

悟颖塔

位于河南汝南之南关外。俗传冬至正午无塔影,故又称无影塔。塔面南而建,呈六角形,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约二十余...

悟禅

参悟禅理,称为悟禅。禅理之参悟,或修习实际之坐禅工夫,或从古则公案中参究佛法之玄旨,总之,皆以身心脱落、明...

心所之名。即忏悔自己所造之业。与“恶作”一词同义。[成唯识论卷七] p4114...

悔过

忏悔罪过之意。指为减轻或消除罪业而于佛、僧之前,自述所犯身、口、意等三业之忏悔仪式。书写仪式之程序者,谓忏...

悦众

梵语 karma-dāna。音译作羯磨陀那。又作知事。知其事、悦其众之意。僧职之名称,司掌僧团中之事务者。...

取风或用于礼式之具。佛在世时,弟子常执扇扇佛,此散见于阿含诸经中。优波离结集律藏时,波斯匿王赐与饰有象牙之...

扇面写经

又称扇面古写经。为日本藤原末期流行之一种写经方式,即于扇面上画各种文样,施以彩色,并上金银箔,撒砂子等,复...

扇搋

梵语 sandha 之音译。意译作黄门。指男子无生殖器者。有先天(本性扇搋)与后天(损坏扇搋)二种,各相当...

挟善趣求

解释回向之意义所用之词。与解释发愿之“直尔趣求”相对。发愿与回向,前者乃尚无善根,唯求往生成佛,故称直尔趣...

振铃

即为供养密教本尊及圣众而设之一种作法。于行法中,先择地结界设道场,请本尊海会毕,以火院密缝结护道场,次献阏...

捕鼠

佛以鸟鼠喻称破戒之僧,故捕鼠即毁破戒僧之意。[佛藏经卷上、释门归敬仪卷上](参阅“鸟鼠僧”4845) p4...

挨拶

禅林用语。挨,即强进;拶,即逼迫之意。禅家问答应酬互相交换意见知识,以期相互勘验悟道知见之深浅,作为向上之...

料简

又作料拣、了简、量简、量见、料见。指善能分别选择正法。盖此语散见于诸家之章疏中,但用法、含义则不同。 (一...

旁生

即指畜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称旁生。(参阅“畜生”4188) p4...

旁遮普

(Pajāb)即印度五河地方之音译。印度河之支流中,有五支流流经该地。太古之时,亚利安人南下入侵此地,并定...

(一)梵语 kāla,巴利语同。音译迦罗。时节之义。百法之一。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有为诸法相续迁流...

时乞缚

梵语 jihvā。意译作舌,其原意为火焰,即能尝之义。盖以供物投入火中祭神时,火焰即为神祇“能尝”之表现,...

时分

古印度历法昼夜之分法有多种:(一)依佛法以昼三夜三之六时为常法,佛说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上):“昼夜六...

时衣

比丘应合时宜着衣之谓。如入王宫、聚落时着僧伽梨,居房时着安陀会,入浴时着浴衣等。[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p4...

时长华严

即后分华严之意。相对于“前分华严”,乃天台宗所言。即佛陀于成道三七日后,对智慧利根者所说之华严法门。于华严...

时食

(一)指四药中之时药,包括蒲阇尼、佉阇尼、时食、时浆。日日为新,由旦至日中所服之五种蒲阇尼(梵 bhoja...

时处诸缘

时,谓十二时;处,谓净处或不净处;诸缘者,即生活、人事、伎艺等。故知时处诸缘一词相当于“随时随处”之意。 ...

时媚鬼

又作精媚鬼。三鬼之一。于半夜子时,化为子鼠精灵,或作少男少女之形,或变可畏之相等厌媚坐禅之人者。此时禅人各...

时量

论及时间之种种单位。依俱舍论卷十二所载,古印度人以最小之单位为刹那(梵 ksana),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

时解脱

“不时解脱”之对称。又称待时解脱、时爱心解脱。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可分六种,于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之退法、思...

时浆

四药中属于时药之浆类,即指一切之果汁、粉汁、乳酪浆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二](参阅“四药”1849)...

时蔚

(1303~1381)元代僧。属临济宗杨岐派分支破庵派。温州乐清(位于浙江)人,俗姓金。号万峰,世称万峰时...

时论外道

又称时计外道、时敬外道、时散外道。印度外道之一。彼等以时间为万物之因,认为其常住不变;万物之成坏、生死都为...

时机相应

施教法之时代(时)及接受教法之对象(机)适宜,称为时机相应。又时与机已经十分成熟者,称时机纯熟。 p412...

时机纯熟

(一)佛应众生之机而说法,次第诱引,应机而化。初说浅略之法门,渐入玄妙殊胜之深义;时节行移,根机亦渐调熟,...

晋山

晋,进之意;山,寺院之意。新任住持初入寺院继承法务,称晋山。其时所举行之仪式称晋山式,为禅宗等所行。又作进...

书玉

(1645~1721)清代律僧。江苏武进人,俗姓唐。字宜洁,号佛庵。幼时通儒学,一日闻僧诵行愿品,因萌出家...

书状侍者

又称内记、内史、侍状。三大侍者之一,或五侍者之一。职掌禅家住持往复文疏之起草、书状,及有关之一切典翰文墨之...

书记

禅林六头首之一,掌文疏翰墨之职称。又称书状、记室、外史、外记。书记,原为古清规之书状,职掌文翰,凡山门之榜...

书祯

明末清初律僧。云南禄丰人,俗姓王。字静观。通儒学,然发绝尘之志,从翠峰西林寺心田出家,通达内典,遍游诸方。...

书写

(一)梵语 lekhana。十种法行之第一。有关经典受持之方法行仪,其第一者即是书写经典。 (二)五种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