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阿鍐

为密教用以表示胎藏、金刚二界之二秘要字。( a,阿)字为胎藏界大日如来理法身之种子,(vaj,鍐)字为金刚...

阿蓝婆

梵语 aratilambha 之音译。意译作汁药。为一种药草。全称阿罗底蓝婆。略称蓝婆。产于印度之香山、雪...

阿离耶跋摩

梵名 ārya-varman。新罗僧。生卒年不详。唐贞观(627~649)年间,为追求正教及亲礼释尊圣迹,...

阿魏

为一种药品。又作阿虞、阿魏药。产于北印度、伊朗等地之大草本植物“兴渠”(梵 hivgu),若截断其茎枝,断...

阿辘辘地

禅林用语。又作转辘辘地。阿,语助词;辘辘,车轮滑行之声音;地,语尾助词。即事物不停滞而一直在进行之中;形容...

阿罗毗国

阿罗毗,梵名 Alāvī,巴利名 ālavī。为印度古国,滨临恒河。又作阿罗鞞国、阿荼睥国,阿罗婆伽国、阿...

阿罗歌花

阿罗歌,梵语 arka 之音译。又作阿迦花、遏迦花。意译为白花。生长于印度,叶大,印人多以其叶供作祭祀用。...

阿罗汉

梵语 arhat,巴利语 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

阿罗汉向

为四向之第四。即趋向阿罗汉果之“因位”。得第三果“阿那含果”之人于断除三界之见惑及欲界九品之思惑后,更起加...

竿头进步

禅宗公案名。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意。此语出自无门关第四十六则(大四八·二九八下):“石霜和尚云:‘百尺竿...

红颇梨色阿弥陀

即佛身及衣等悉带有红颇梨色之阿弥陀佛尊像。以西方阿弥陀佛配属五大、五色,属于火大、赤色,为五佛之一。乃坐于...

红莲华

梵语 padma。音译作钵头摩华。原产于东印度、波斯等国。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面之一手持此华,称红莲华手...

纪行

即记载参访经过之文字。如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中,常啼菩萨往东方众香城求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

纪纲

(一)丛林中,统辖全寺寺务之职称。乃监寺、执事之别名。故监寺寮、执事寮又称纪纲寮。[禅林象器笺殿堂门] (...

纥利俱

悉昙字 (hrīh)。又作纥利、缬唎。密教视此为金刚界阿弥陀佛之种子,又通观音萨埵之种子。此系由贺(ha)...

纥利俱字香炉

修密教观自在菩萨之心真言一印念诵法时,坛中安置书有悉昙字 (hrīh,纥利俱)之香炉。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

纥利俱字塔

石造或木造之五重塔,中心书有悉昙字 (hrīh,纥利俱)者。塔即鍐(vaj)字,表金刚界大日果位之法界宫殿...

(一)简约、要约之意。 (二)就、于之意。例如论废立之时,以根机为标准而规定者,称为“约机废立”;由法之胜...

约行六字

行,修行,或万善万行之意;六字者,即南无阿弥陀佛。意即阿弥陀佛五劫间思惟,兆载永劫间修业所得之大功德,总赅...

美食不中饱人吃

禅林用语。谓不论何等美味之食物,对于已经饱食之人则无从引起食欲;丛林中,转指修行圆满之人之境界。碧岩录第六...

耐重

寺院之堂阁四棱或椽下柱上所蹲之鬼形,以头部与两掌作擎举之势者,称为耐重。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

耐秣陀河

梵名 Narmadā。为印度大河之一。在古代位于南印度摩诃剌佗国之北境。即现今之拉巴达河(Narbada)...

耶求那华尔克雅

Yājavalkya 又作祭皮衣仙。古代印度哲学家。据推测为西元前八世纪左右之人,诸种之富兰那(梵 Pur...

耶舍

(一)梵名 Ya?a 或 Ya?oda。又作耶输陀、耶输伽。意为名闻、善称。中印度波罗奈国(巴 Vārān...

耶舍崛多

北周译经僧。优婆国人。又称称藏。为阇那耶舍之弟子。与同学阇那崛多游东土,入长安。武帝时为大蒙宰(相当于吏部...

耶舍塔

为位于庐山峰顶之舍利塔。据传,东晋时,有耶舍尊者,自西域奉舍利来,经庐山时,于峰顶建此塔。名山记:“石峰从...

耶律楚材

(1190~1244)又作移剌楚材、刘楚材。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士。辽东丹王突欲之后裔。宿负奇志,以...

耶输陀罗

梵名 Ya?odharā,巴利名 Yasodharā。又作耶输多罗、耶惟檀。意译作持誉、持称、华色。又称罗...

背念

厌背生死而安住于涅槃之念。瑜伽论记卷六上(大四二·四三五中):“念求出世,违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

背鲙经屏

以木像之背为切鱼之俎,持佛之经论以糊屏风;喻指空见之人,非道无惭。[摩诃止观卷十] p3937...

胡床

座床之一种。其形状类似现今之椅子。本西戎所制,故有此称。种类有二,其备机(有节者)而便于叠折者,称折叠椅;...

胡居仁

(1434~1484)明代学者。江西余干人,字叔心。自幼志于经学,专修程颐、程颢及朱子之学,为当时白鹿洞书...

胡瓶

鸟头之瓶。乃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面一手所持之物。其手称胡瓶手或宝瓶手。相传雪山之北有一胡国,其国人见金翅鸟...

胡麻

原产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种子扁平,颗粒甚小,有白色、黑色、茶色三种,从其色别,遂有白胡麻、黑胡麻...

胡乱

禅林用语。即指苟且之意。如碧岩录第一则之注语云(大四八·一四○上):“胡乱指注。”又苟且参究,谓胡参或胡钻...

胡跪

意即胡人之跪拜。又作胡跽。关于胡跪之相有种种异说:(一)谓胡跪乃胡人之敬相,跽即印度屈膝之相,是唯屈膝便称...

胡种族

即胡人之种族,但禅录则用于指达磨门下之法孙。胡,本为秦汉以前所用以称匈奴者,其后又用以泛指一般塞外之民族。...

胡语

谓西域胡人之语言,或混同梵语而称胡语。东晋道安论经论翻译之得失时,指原文之梵语为胡言、胡经。又出三藏记集则...

胡铜器

又作沙张、沙锣、[金*沙]锣、铜鼓、响铜。系为直径约六公分乃至三十余公分,厚度约零点三公分,深度约三公分乃...

胎内五位

又作结胎五位。乃“胎外五位”之对称。传统佛教对于胎儿自母体中受胎至出生之二六六日间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即:(...

胎内佛

日本佛教用语。木造之佛像,其内中空,以安置相关之小佛像于其胎内。又作体内佛、胎内像。除佛像外,尚有经典、折...

胎化藏

为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所说八藏之一。藏,含藏之义。佛灭度后,阿难等结集佛所说之经法,总以八藏类摄之,其第一...

胎外五位

“胎内五位”之对称。俱舍论卷十五将人自出生后之一生,分为五段。即:(一)自出生后至六岁间为婴孩,(二)七岁...

胎相

又作胎藏。指四谛、十二因缘等理法。以母胎保育胎儿,比喻真实之理体具有一切功德,可育持吾人;又以胎儿隐于母体...

胎宫

胎即胎生,宫即宫殿。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

胎息法

北魏净土教念佛门高僧昙鸾撰。昙鸾于五台山见灵迹,故发心出家,精研龙树之中论、百论等四论,进而立志注释大集经...

胎狱

(一)譬指四生中之胎生者,其于母胎内所受之苦,如处狱中,故称胎狱。 (二)指胎宫。据观无量寿佛经疏序(大三...

胎藏四部仪轨

凡十一卷。赅摄秘密部大日经诸品之意,并明示胎藏界供养法及诸尊印明之四部仪轨。略称四部仪轨。现收于大正藏第十...

胎藏界

胎藏,梵语 garbha,音译檗喇婆;界,梵语 dhātu,音译驮睹。全称大悲胎藏生。密教两界之一。与“金...

胎藏界法

即密教修法中,以胎藏界大日如来为本尊,而供养胎藏曼荼罗诸尊之修法。与“金刚界法”相对称。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

胎藏界曼荼罗

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密教两界曼荼罗之一。略称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对金刚界曼荼罗而言,又称因曼荼罗、东...

胎藏图像

凡二卷。传为唐代善无畏抄录。此书列胎藏界曼荼罗诸尊之图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译出大悲胎藏生秘密...

范仲淹

(989~1052)宋代吴人。字希文。二岁即孤,家贫母嫁,稍长知之,泣辞,寄住里中僧舍苦读。后举进士,任秘...

范道生

明末清初佛像雕刻家。隐元禅师于日本建黄檗宗之本山万福寺(1661 年开工)时,特从中国招请范道生至日本,造...

范缜

梁代南乡舞阴(河南泌阳)人,字子真。生卒年不详。据南史所载,缜生性不信鬼神,为宜都太守时,因夷陵有伍相庙、...

范琼

唐代蜀人。生卒年不详。文宗时以善绘佛像名世,成都诸寺多有其手迹。以圣寿寺释尊像、圣兴寺十大弟子像最为人称赞...

茅山

位于江苏句容县。又称句容山。据传,西汉元帝(48 B.C.~33 B.C.在位)时,有咸阳之茅盈、茅衷、茅...

梵语 duhkha 之意译。音译作豆佉、诺佉、纳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

苦厄

谓苦患与灾厄。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p3943...

苦瓜和尚画语录

又作画谱。明末道济(石涛)撰。全书共十八章,凡五千余言,言简意赅,对国画之理论,发前人所未发。然因道济学问...

苦行

梵语 duskara-caryā 或 tapas。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

苦行六师

指印度古代行自饿、投渊、赴火、自坐、寂默、持牛狗戒等方法以期得未来乐报之六种外道。(参阅“苦行外道”394...

苦行外道

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说,谓于人世必受苦、乐二种,其因概由过去所定,则在现世早受其苦...

苦行林

梵名 Tapovana,巴利名同。佛陀修苦行六年之地。昔称优楼频螺(巴 Uruvelā),即今印度佛陀伽耶...

苦行论师

印度古代二十种外道之一。以修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此类外道认为果皆是由过去之罪业所定,若现世以享乐为事,则轮...

苦行释迦

画题,佛传画之一种。为佛陀随婆罗门学者,于山中修苦行之像。画像中之佛陀,两眼下陷,肋骨明晰可见。 p394...

苦言

劝勉、告诫他人之言语,即苦口婆心之言。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上):“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

苦具

即生起苦之因缘,乃泛指通于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使苦生起或存续之直接因与间接缘。此外,亦特指地狱所...

苦受

梵语 duhkha-vedanā。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者,领纳外境之义。境有顺、违、俱非三境,故受有苦、...

苦果

从恶业生,而使身心受苦之果报。总言之,生死之果报皆为苦;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为乐果,如地狱者为苦果,如人界者...

苦法智

梵语 duhkhe dharma-jānam。八智之一。缘观欲界之苦谛所得之无漏智,称为苦法智。所证得苦谛...

苦法智忍

梵语 duhkhe dharma-jāna-ksāntih。八忍之一。亦即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于...

苦空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

苦空无常无我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

苦界

有情生存之世界(三界六道),充满苦,故有“苦界”之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大三七·二五八上):“阎浮总恶,...

苦苦

梵语 duhkha-duhkhatā。三苦之一。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

苦海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

苦瓠连根苦

禅林用语。苦瓜一物,从根至茎,通体皆苦;丛林乃引申事物之彻头彻尾不变其性。五灯会元卷九无著文喜章(卍续一三...

苦责愚痴棒

济宗八棒之一。临济禅以棒喝为接化学人之要法,其中,师家为打破修行僧之愚痴迷妄,乃痛下其棒,称为苦责愚痴棒。...

苦阴

又作苦蕴。其义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个人之存在。因个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称为苦...

苦智

梵语 duhkha-jāna。十智之一。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缘苦谛而作“苦、空、无常、无我”之四行相,其惑断...

苦想

十想之一。又作苦思想。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若能观一切有为法之无常,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称为苦想。常与三...

苦道

三道之一。生死流转之因果(十二缘起)可赅摄于惑道、业道、苦道等三种道类中,其中,苦道涵摄识、名色、六入、触...

苦际

巴利语 dukkhassanta。即苦的最终之际,亦即受生死苦最后之身。法华经序品(大九·二下):“若人遭...

苦轮

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如胜天王般若经卷一,即以“苦轮不息”喻指众生由贪爱之故,遂于六道...

苦器

指受苦之身体。亦即受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四恶趣苦之众生。 p3947...

苦谛

梵语 duhkha-satya,巴利语 dukkha-sacca。四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 duhkhār...

苦类智

梵语 duhkhe''''nvaya-jānam。八智之一。即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缘观色界、无色...

苦类智忍

梵语 duhkhe''''nvaya-jāna-ksāntih。八忍之一。即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

悉昙字 (ja)。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壤、娘、[忄*若]。入此字门,表诸法智不可得故。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六(...

若那跋陀罗

唐初译经僧。南海诃陵国人。又称智贤。学贯三藏,博通二乘。僧会宁欲往天竺,路经诃陵国,遂共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

若芬

南宋画僧。浙江金华人,俗姓曹。字仲石。号玉涧、芙蓉峰主。生卒年不详。出家受具足戒后,历游讲肆,颇得师说,同...

若愚

(1055~1126)北宋僧。海盐人,俗姓马。字子发。三十四岁时至湖州觉海寺,恍如旧游,遂剃度,学天台于辨...

若罗严

西晋译经僧。曾译经于洛阳,译有时非时经一部。经之后记谓(大五五·五○一中):“外国法师若罗严,手执胡本,口...

迦利沙钵那

梵语 kārsāpana,巴利语 kahāpana。又作羯利沙钵拏、罽利沙盘、迦栗沙钵拏、迦利沙波拏。为古...

茂遮树

梵语 moca。属 Moringeae 科,学名 Moringa Pterygosperma, Gat.。...

茂罗三部卢

梵名 Mūlasthānapura。印度古地名。位于西印度印度河之东岸。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慈恩传卷四等所...

英辩

(1247~1314)元代僧。俗姓赵。二十五岁从柏林寺之潭法师受学。住秦州(甘肃)景福寺,宣扬法相教义,声...

苑公四教

苑公,即慧苑,系唐代贤首大师法藏之弟子,因宝性论中载有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

虹霓四缘

据法集经卷二载,诸菩萨以善根业行之因缘,而有胜妙果报之不同,故立多种譬喻以显明之,此虹霓即为其中之一喻。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