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二十种外道之一。以修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此类外道认为果皆是由过去之罪业所定,若现世以享乐为事,则轮回不止,故主张以受苦偿罪,用以换得死后之安乐。又外道小乘涅槃论并以裸形外道、尼犍子等为此类外道之别派。[北本涅槃经卷十六、百论卷上] p3945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指大慈心与大悲心,为菩萨所具有之二心,即:(一)大慈心,慈,即爱念;亦即与乐之心。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随其所...(经名)佛说鬼问目连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种种饿鬼问恶报业因于目连,彼一一答之者。...【留寿】 p0944 发智论十二卷十四页云: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梵语 aklista,巴利语 akilittha。又作无染污、不染、无染。即无所染污之善及无覆无记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九就邪智分...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诸法一一遍摄一切,法法互遍无际,其当体寂灭平等之...(术语)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无明与贪爱相和而生我,故以无明喻为父,贪爱喻为母。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八○上):“永别无明父母,究竟登涅槃...(杂语)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为法王,故称曰仁王。【又】仁王经之仁王,指十六国国王而言。...又作恼觉。三觉之一,八觉之一。谓欲加害于他人之心。[无量寿经疏卷上(净影)] p4084...因明用语。极成,至极成就之意,即符合至实之理而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同认可。如于因明对论中,提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
凡要出家先应知道,出家所为何事?我适应出家否?我为何要出家? 一、出家的动机 是因世俗烦杂?事业挫败?感情失落...
当年,慧可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要慧可取心来,以便为之安。慧可取心,了无可得。达摩因此,为之安好了心。在此,...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这是拨正一种观点,而且在省庵大师那个时代还是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所以就叫都言...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我想首先请问:做人的意义在哪里?佛教认为...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入中论》 轮回中的众生,都是为了寻求自己所...问: 一、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二、怎样才能增长智慧、增强记忆力? 宏海法师答: 首先一个一心不乱...
问: 弟子想受五戒,又害怕犯了戒律尤其是妄语,所以迟迟不敢受戒怎么办?受五戒是否很重要?受了五戒之后是否可以...今天继续探索因果,因为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
苦行论师
【佛光大辞典】
上篇:苦行林 | 下篇:苦行释迦 |
【迦[竹/田/廾]】 此云藿(呼郭切)香。...
八戒斋
菩萨二心
鬼问目连经
留寿
不染污
一相无相
得道
无明父
仁王
害觉
依转极成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出家所为何事?我适应出家否

安心,就这么简单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圣严法师《还债平安,还愿快乐》

财富的来源是布施
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