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金刚舞菩萨

金刚舞,梵名 Vajra-nrta,音译嚩日啰涅哩多、嚩日啰你哩帝曳。西藏名 Rdo-rje-gar。...

金刚语言

指不出声而默诵经文。略作金刚语。据守护国界经卷二载,以身作“金刚结跏”,齿唇相合,不作言声,而以心默念,即...

金刚语菩萨

金刚语,梵名 Vajra-bhāsa,音译嚩日啰婆沙。西藏名 Rdo-rje brjod-pa。密教金...

金刚嬉菩萨

金刚嬉,梵名 Vajra-lāsī, Vajra-lāsye,音译嚩日啰逻西。西藏名 Rdo-rje-h...

金刚慧

指通达实相之理而破除诸相之智。维摩经卷中不二品(大一四·五五○下):“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

金刚盘

密教法具之一。指修法时放置金刚铃与三种金刚杵(独股、三股、五股)之金属台。一般作心脏形,具有三足。金刚盘之...

金刚线

梵语 vajra-sūtra。密教中,灌顶时授与受者之丝线,或修法坛(曼荼罗)上金刚橛(坛上四隅所立之柱)...

金刚调伏天

金刚调伏,梵名 Vajra-jaya,音译缚日罗惹野。西藏名 Rdo-rje rnam-par rgya...

金刚轮

(一)指密教。密教称为金刚乘,轮者即谓法轮,故谓之金刚轮。盖密教以自教最为殊胜,教法坚利如金刚。 (二)指...

金刚锐菩萨

位列密教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上方第二位之菩萨。又称金刚悦菩萨。密号叉迅金刚,种子为 (hūj),三昧耶形为...

金刚灯菩萨

金刚灯,梵名 Vajrālokā,音译嚩日啰路计、嚩日啰路迦。西藏名 Rdo-rje-snav-ma。...

金刚錍论

全一卷。又称金刚錍、金錍论。唐代僧荆溪湛然(711~782)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金刚錍系治疗盲人眼膜...

金刚錍显性录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

金刚藏

(一)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所说八藏之第七。此藏明示等觉菩萨修因证果之法门。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谓,金刚藏者,乃...

阿罗汉长老

十一世纪之缅甸僧人。有关其原籍说法不一,或谓锡兰,或谓卑谬、下缅甸。原住于缅甸直通王国(Thaton),从...

阿罗逻迦蓝

梵名 ārāda-kālāma,巴利名 ālāra-kālāma。为释尊初出王宫时,最先问道之外道仙人,系...

阿难

梵名 ā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

阿难有三人

又作阿难三名。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在佛典中之名称有三种。(一)据法华文句卷一上载:(1)阿难陀(梵 ...

阿难具八法

据北本涅槃经卷四十载,佛对文殊师利说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十二分教),故称阿难为多闻藏。八法即:(一...

阿难陀塔寺

阿难陀,梵名 ānanda。位于缅甸蒲甘(Pagan),为蒲甘王康瑟达(Kyanzittha)建立于西元一...

阿难陀补罗国

梵名 Anandapura 或 ānandapura。为西印度古国。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所载,此国周长二千余...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全一卷。略称阿难问事佛经、阿难问事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叙述信佛者若能就教明师、持戒精...

阿颠底迦

梵语 ātyantika。意译毕竟。为无性有情之一。义为毕竟无成佛之性,乃一阐提之异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

阿阐底迦

梵语 an-icchantika。又作阿阐提。意译作不乐欲、无欲、随意作。为法相宗所立五姓中无性有情之一。...

阿兰若

梵语 aranya,巴利语 araa 之音译。又作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略称兰若、练若。...

阿闼婆吠陀

梵名 Atharva-veda。吠陀本集之一。为巫术、咒语之汇集。计收赞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约六分之一为梨...

敕修百丈清规

凡八卷(又作二卷)。略称敕修清规、百丈清规。元朝东阳德辉编,全悟大欣及学业沙门等共校正。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

敕建净慈寺志

凡二十八卷(内含卷首二卷,卷末一卷)。清朝际祥撰。收在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钱塘...

敕使拈香

古代名蓝大刹之住持,由皇帝敕命决定人选,而于晋山(进山)之日,有敕使莅临,寺院乃为敕使拈香,以感谢其莅临,...

敕差住持院

指宋代等级最高之寺院,国家予以特殊之待遇。此等寺院之住持由宣敕任命,其等级高于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于各...

敕黄

即天子之诏敕;以其书写于黄纸之上,故称敕黄。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四八·一一三一上):“古之名宿多奉朝廷征召...

敕谥

指于人逝世后,朝廷依其生前德行而追赠称号。追赠之号又称敕谥号。僧号之敕,始于北魏明元帝(409~423 在...

阿阇梨

(一)梵语 ācārya,巴利语 ācariya,西藏语 slob-dpon。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祇利、...

敕愿寺

日本佛教用语。即日本天皇发愿敕命建造之寺。又作敕愿所。古称御愿寺,即特指御归依之寺。后世遂成为寺格之一种。...

即身成佛

又作现身成佛、现生成佛。即发菩提心后,不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等长时之修行历程即可成佛,亦即以现在之身即可成佛...

即中

天台宗所立之谛理,有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圆教之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称为即中,以别于别教之中...

附佛法外道

为摩诃止观所举三种外道之一。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错误思想者。如华严宗指小乘之犊子部为附佛法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

附随

巴利名 Parivāra。又作附录。为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系律藏之附录部分,其内容主要为对于戒条之解释,...

雨安居

又作安居、夏安居。为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雨期长达三个月,此期间,僧尼禁止外出,以免踏杀草木小虫,而聚...

雨行

梵名 Varsakāra,巴利名 Vassakāra。音译作婆利沙迦罗、婆利迦。又称禹舍、雨势、雨舍、行雨...

雨师

我国古代神话中司雨之神。后汉书祭祀志:“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日祠雨师于丑地。” p3699...

雨众外道

梵名 Varsagana。音译嚩利沙键拏。又称雨际外道。乃数论学派十八部之一。然又有以雨众外道为数论学派之...

雨华瑞

又作雨花瑞。释尊将说法华经而入于三昧时,从天降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四种花,此...

雨宝陀罗尼经

梵名 Vasudhārā-dhāranī。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又称妙月长者所问经、能获...

雨宝童子

日本神名。全称金刚赤精善神雨宝童子。于日本两部神道中,传为天照大神下生之像,亦是大日如来之化现。右手拄金刚...

青山禅院

位于香港青山(古称屯门山)之古刹。唐宋之时已有此寺,时称杯渡庵、杯渡寺,原为纪念杯渡禅师而建立。寺之正殿后...

青心

为静虑二字之简略字。系采“静”字之“青”,采“虑”字之“心”,合而称青心。静虑,寂静审虑之意。即住心一境,...

青甲

又作青行。七条衣(七条袈裟)之一种。即青色条叶所成之甲袈裟。多为“凡僧”所著用。日本将七条衣分为衲、甲、平...

青目

梵名 Pivgalanetra。音译宾伽罗、宾头罗伽。四世纪顷之印度人。为注释龙树“中论”之论师。大乘玄论...

青州百问

全一卷。宋代曹洞宗僧一辩(又称一辨,1081~1149)问,慈云觉答,林泉从伦附颂。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

青苗会

为禅宗祈求青苗成熟之法会。我国自宋代以降,于每年播种之际,必于禅寺举行青苗会,会中拜读华严经。敕修百丈清规...

青面金刚

即药叉神。又作大青面金刚、青色大金刚药叉。据陀罗尼集经卷九大青面金刚药咒法载,其形像,身色青,一身四手,左...

青原下

为我国禅宗之一派。青原,指唐代之青原行思禅师;下,派下之意。即六祖慧能之法嗣青原行思之法系,相对于同是六祖...

青原山

位于江西庐陵(今吉安)东南十五公里处。又称青原安隐山。山中有骆驼峰、鹧鸪岭等,高耸入云,另有雷泉、锡泉、虎...

青袈裟

住持示寂后第三日,举行挂真举哀佛事时,法嗣小师、侍者等所著之袈裟;以色青,故称为青袈裟。[黄檗清规迁化章]...

青阳教

清代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之民间宗教。于每月朔望烧香,诵念歌词:“奉母亲命祖万篇,安天立地总收...

青园寺

位于江苏南京市郊覆舟山麓。东晋恭思皇后褚氏所创。竺道生尝住此讲顿悟成佛之义。刘宋景平元年(423),佛殿震...

青莲教

又称五行十地佛教。为清代仁宗嘉庆(1796~1820)以后之民间宗教。尊奉达摩祖师、无生老母,念诵“无上妙...

青颈观音

青颈,梵语 nīlakantha,音译抳罗健詑、你攞建制。又称青颈观自在菩萨。乃观音菩萨化身之一,属三十...

青龙寺

位于陕西长安西南约四公里处。为我国唐代密宗之根本道场,日本真言宗之发源地。建于隋代开皇二年(582),初名...

青龙疏

(一)指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凡六卷,今存二卷。本书系唐代青龙寺沙门道氤,奉玄宗诏,所作金刚经之注疏。...

非二聚

指非色非心法之类聚。三聚之一。(一)乃阿毗达磨所立之法相。其他二聚为色聚、心聚。(参阅“三聚”665、“非...

非人

梵语 amanusya,巴利语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

非三非一

依圆教所谈,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与空、假、中等三谛之义理、德用虽各相异,然圆融相即,不离一味。一即三,故...

非心非佛

禅宗公案名。乃明示学人当下直取佛心之公案。出于唐代僧马祖道一(709~788)之语。五灯会元卷三马祖道一章...

非生非灭

即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谓释迦如来之出世灭度,并非实在之生灭,其本身之寿量无数,为化益众生之故,非生现生,非...

非安立

非安排建立之意。“安立”之对称。以语言、名相等施设差别,称为安立;对此,诸法真如平等,无有差别,非施设之法...

非安立谛

又作非安立真如。乃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之体性,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为,故称非安立谛。至于真...

非有非空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遍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

非有情数

梵语 a-sattvākhyā,或 asattva-sajkhyā。指有情及化人之外山川草木等一切非有情之...

非有想非无想论

即执着非有想非无想,并认为死后亦尔之见解。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属于计执后际(未来)而生起常见之一...

非色

地、水、火、风等四大所成及所生之法,称为色;反之,非四大所造成之法,称为非色。于五蕴中,色蕴之外,受、想、...

非色非心

小乘阿毗达磨将一切有为法分为三聚,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其中,既非四大所造成(非色),亦非与心相应(非...

非行非坐三昧

为天台宗所立四种三昧之一。又作觉意三昧、随自意三昧。虽称非行非坐,然实通于行、住、坐、卧及一切事,随意起而...

非所断

梵语 a-heya。指有为、无为之无漏法,其体无漏而无可断。三断之一。又作非断、不断、无断。出世无漏之有为...

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

谓论说断惑之非初、中、后等三时,称为非初非中后;而论说前、中、后等三时,称为前中后取。华严宗之法藏等在五教...

非前后俱得

四种得之一。指获得择灭无为法、非择灭无为法时之得。此二无为法不生不灭,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能拘束者,故...

非律仪非不律仪

三种无表色之一。又作处中。律仪,梵语 sajvara 之意译,又作等护、防护、禁戒。即遮止恶戒,具有防止身...

非思量

指不涉善恶是非等思虑分别,乃超越情识思量之境地。禅宗主张思量不思量底,其方法即称非思量。此系坐禅之极致。景...

非枯非荣

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大般涅槃经疏卷一载,释尊于拘尸那竭罗城外之熙连河畔将入灭时,其卧床四周有八...

非风非幡

禅宗公案名。又作六祖风幡心动、六祖心动、风幡动。幡,又作幡、幡。六祖惠能得法后,于仪凤元年(676) 至广...

非苾刍

指违犯杀、盗、淫、妄等“四重罪”之比丘。小乘之经部与有部之解释各异。经部中,依律文,指犯四重罪者,已舍戒体...

非时

佛教自印度始,即有正午以后不摄食之规定,故正午以后,皆称非时,于律典中规定,凡比丘须持非时食之戒。八斋戒中...

非时食

梵语 vikālabhojana,巴利语同。指非时之食,亦即过日中而食。又作非时食学处。凡日中以后至翌日明...

非时浆

指比丘为疗病,而于非时食之时间可以食用之浆类。为四药中之非时药(又作更药)。如一切之豆、谷、麦等所煮成之汁...

非时药

指比丘为治愈疾病,而于非时食之时间亦可以食用之米汁、果汁等浆类。又作更药。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二下(大四...

非根

指非二十二根。六根、六境、六识等十八界中,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与法界一分属于非根,其他之眼、耳、鼻、舌...

非得

梵语 aprāpti。即不使法成就,称为非得。为“得”之对称。乃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非得有不获...

非情

指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者。又作非有情、无情。“有情”之对称。盖山河大地等为有情之共业所招感,为一...

非情成佛

谓草木、国土等无情,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于天台宗世界观中,将心物、自己、环境等圆融视之,认为一切法皆具佛性...

非梵行

梵语 a-brahma-carya,巴利语 a-brahma-cariya。又作不净行。意指行淫事。比丘、...

非喻

譬喻之一种。指以假设之事物来譬喻。如经典中记载,世尊以四大山从四方而来欲害众生,比喻为生老病死等四苦之损害...

非量

因明用语。又作似量。三量之一。指似现量与似比量。为错误的觉知与推论。似,似是而非之意;现量,即直觉知识;比...

非黑非白业

指无漏业。四业之一。无漏业之性不染污,故称非黑;亦不招致有漏之善果,故称非白。(参阅“四业”1782) p...

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jjānāsajjāyatana,巴利名 Nevasaānāsaāya...

非业

指非命之业。依前世之业因寿命未尽,却因现在之灾横而致死,称为非业死,一般称为横死。又世间一般人之寿命,有所...

非道

(一)指脱离佛教之道或人所应行之道。与“道”对称。(参阅“道”5620) (二)指须受罪报之迷惑世界,一般...

非道行淫

指行不正当之淫事。其意有二:(一)除夫妻之外,凡与一切男女、鬼神、畜生而行淫,皆为非道行淫。(二)又作非处...

非乐修

劣三修之一。谓声闻之人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之乐,但观诸法悉为苦,称为非乐修。其他劣二修为无常修、无我修。...

非器

指不堪受持佛法之机根。法华经提婆品(大九·三五下):“女身垢秽,非是法器。”澄观之华严经疏卷三举出无信、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