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涅槃分

指涅槃之分位,亦即得涅槃之因。分乃“全”、“满”之对称。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谓,凡夫之人虽有烦恼,亦得往生彼...

涅槃四种大乐

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涅槃有四种大乐,即:(一)无苦乐,谓世间之乐即是苦因,若断世间之苦乐,则无苦无...

涅槃印

(一)三法印之一。涅槃寂静印之略称。一切众生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生死苦,故佛决定为说涅槃寂静之理,使众生...

涅槃色

即黑色。密教将因位至果位分为五位,五位之间次第而转,涅槃当于北方之黑位,故称黑色为涅槃色。(参阅“五转”1...

涅槃佛

华严经十佛之一。又作涅槃像。佛之应身,化缘既毕,乃示现灭度之相者。 p4151...

涅槃宗

依大乘涅槃经,弘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之教派。我国十三宗之一。又作常修多罗宗、涅槃学派...

涅槃门

(一)指极乐净土。极乐净土乃证得涅槃妙果之处,故称为涅槃门。 (二)指念佛、信心等。净土宗强调念佛与信心,...

涅槃洲

众生没于生死暴流中,佛以八正道之船引入涅槃之道,如引落水者至洲渚上,故以洲渚喻指涅槃。[大智度论卷七十一]...

涅槃界

界,含有如下数义:(一)含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故称涅槃界。(二)因之义;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

涅槃城

涅槃,梵语 nirvā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语,就经论所载,可归纳为二义:(一)乃譬喻之语...

涅槃相

化身佛八相之一。指世尊入灭之相。佛陀四十五年间说法教化众生,化缘既尽,于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

涅槃风

涅槃之妙理,可吹送人至于菩提,犹如顺风之于行舟,故譬之以风。南本涅槃经卷九(大一二·六六二上):“是时忽遇...

涅槃食

又作涅槃饭。以涅槃比喻饭食。南本涅槃经卷四(大一二·六二五下):“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

涅槃宫

涅槃之境乃众圣之所居,故以宫殿譬之。[俱舍论卷三十、俱舍光记卷三十] p4154...

涅槃堂

又作延寿堂、延寿院、延寿寮、重病闾(阁)、省行堂(院)、无常院、将息寮。收容慰抚老病者之堂宇。古时丛林送老...

涅槃部

大乘经五大部中之第五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二卷(唐代...

涅槃会

即于每年佛陀入涅槃之日所举行之法会。又称常乐会、涅槃忌、佛忌。所谓涅槃,原指无有迷惑之境,亦指佛陀之入灭。...

涅槃八味

据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载,涅槃,大灭度之义;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乃三德之秘密理藏,在诸佛为不...

涅槃经义记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十五册、五十六册。本书系北本涅槃经之注疏,其内容初揭声闻、菩萨与...

涅槃经义疏

凡十五卷。隋代昙延(516~588)撰。唐代道宣(596~667)谓本书之内容优于净影寺慧远所撰之涅槃经义...

涅槃经游意

全一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三论宗义为主而解说涅槃经之大纲,全书分六门:(一)大意,...

涅槃圣

指道生法师。道生对法显所译之六卷本佛说大涅槃经加以研究,提出“阐提成佛”之论,闻者初不信之,且遭当时学者之...

涅槃僧

梵语 nivā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十三资具衣之一,似尼众五衣中之下裙而稍异。南海寄归...

涅槃像

又称涅槃图、卧佛像、睡佛像、寝释迦。即刻绘释尊入于涅槃状况之绘画、雕刻等类。其像内容通常为:在四株沙罗双树...

涅槃像曼陀罗

乃取材自诸经,有关释尊涅槃时种种情状之曼陀罗。其上画有:(一)释尊横卧宝床,五十二众围绕哀恸之相。(二)虚...

涅槃台

又称化坛。火葬之际置遗骸处。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荼毗条(大四八·一一二八下):“丧至涅槃台。” p4157...

涅槃乐

三乐之一。远离现世生死之苦,一切惑业寂灭,而得究竟安稳,不生不死之境地,称为涅槃之乐。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

涅槃缚

贪乐染着涅槃之境而忽略利益众生之愿行,乃小乘之境界。[金刚三昧经](参阅“涅槃”4149) p4158...

涅槃头

禅林中,掌涅槃堂之职事者。涅槃堂又作延寿堂,乃重病者养病之处,故涅槃头又称延寿堂主。[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

涅槃点

乃悉昙十二摩多之一,阿字四点之一。悉昙字表示止声时,于文字右侧加纵列之两点,此二点“:”常称涅槃点。此点无...

涅迦罗

梵语 niskāla 之音译。意译作暂时。成唯识论枢要卷上本(大四三·六一○下):“梵云‘涅迦罗阿波利匿缚...

涅伽多

梵名 Nirghāta。意指大风之骚扰、地震、雷鸣、雷击。系与地中空中之音响与击动之义相通。此外,又译作天...

涅哩底王

涅哩底,梵名 Nirrti。又作泥哩底王、祢哩底王。(一)于古印度神话中,象征破坏、不幸、灾祸之女神,故每...

回心戒

为圆顿戒之异名。又作梵网菩萨戒、菩萨金刚宝戒、一乘戒。即依法华经开显之妙旨,而授受梵网经中所举之十重戒与四...

回心直进

指回心教、直进教二种。又作回心直进。乃华严五教之第二始教中之区别。为渐悟之机而施设者,称回心教;为顿悟之机...

回伏难

回伏,又作洄澓、回复、洄洑、回复、回伏,为水之旋流或逆流之意;引申为轮回或退转之意。难,为灾难之意。回伏难...

回向

(一)梵语 parīnā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回向文

又作回向文、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

回向利益他行

又作回向利益他行、利益他回向行。指回施自己所得之功德,以利益其他众生之行为。乃往生净土之五念门中第五回向门...

回向门

为五念门之一。又作回向门。即将自己之功德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以拔除众生之苦恼,并愿与众生同生安乐净土者,...

回向陀罗尼

又作回向轮陀罗尼、回向陀罗尼。以诸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而消灭彼等恶业重罪之陀罗尼。其真言为:唵(oj,归命)...

回向发愿心

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之愿心;属自力三心之一。出...

回因向果

为道绰之安乐集卷下所说六种回向之一。即回转所修之因行,转向所求之果。(参阅“六种回向”1304) p378...

回大入一

谓回转方便之大乘心而归入一佛乘。又作回大入一。据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所载,长者以羊车、鹿车、牛车等三车予其三子...

回物

又作回物。指信徒所布施之物。永平清规卷上典座教训(大八二·三二一上):“施主入院舍财设斋,亦当诸知事一等商...

回施

回转己之功德而施于众生,使往生净土。其意有二:(一)自佛回施予一切众生。(二)自一众生回施予其他之众生。[...

回施向善

将己之善根回施予一切众生,以期共同向善。(参阅“回向”3784) p3786...

回财

又作回财。即施主先向寺院支借钱财以营办追荐、供养等法事,于事后施主如数偿还钱财,称为回财。禅林象器笺第二十...

回祭

又作回祭。与“回财”同义。即先报请库司营办祭食,事后再偿还其费用者,称为回祭。敕修百丈清规卷六亡僧条(大四...

回诤论

梵名 Vigraha-vyāvartanī(论破质疑之意)。全一卷。龙树(梵 Nāgārjuna)着,汉译...

回机

又作回机。即回转机用之意。亦即指传持佛心印者,回转自己之机用,而赴于三界六道轮回苦界,以行救度众生之方便利...

回迟向速

回转万劫所修成就之迟行,向一生即能成就之速行。(参阅“回向”3784) p3786...

形相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之中,属十七种国土功德庄严之一。天亲之净土论谓(大二六·二三○下)“净光明满足,如镜日...

形色

(一)梵语 sajsthāna-rūpa。有形之色。“显色”之对称。指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而觉知其长短大...

形身

即指文字。盖文字乃以形为体,故称之。楞伽经卷二(大一六·四九四中):“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p...

形服

形式完整,使用正色(指避免世俗之青、黄、赤、白、黑五色)之袈裟。敕修百丈清规卷二报本章(大四八·一一一五下...

形山

即指肉身。又吾人之心性、吾人之一心乃秘藏于身中者,故佛书中多以“秘在形山”一语指吾人之心性。从容录第九十二...

形像

梵语 pratima。音译钵罗底么。指佛、菩萨之肖像,泛指画像、木像、金像、石像、泥录像等。[根本毗奈耶卷...

形像曼荼罗

指密教为使观想时心能方便统一,而图绘、雕刻诸尊所成之曼荼罗。通常所说之曼荼罗,即指此。凡四种:(一)大曼荼...

形尽神不灭论

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不王者论第五。揭示人之形体虽会灭尽...

臾那世界国

梵名 Yavana-loka。乃巴利语 yona-loka 与希腊语 Ionia 之转讹。又作余尼国、喻尼...

衲众

有广狭二义,狭义指着衲衣参与法会之大众;广义言之,则泛称僧众为衲众。衲衣亦称五衲衣,谓补缀破弊衣而作成之袈...

衲衣

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即以世人所弃之朽坏破碎衣片修补缝缀所制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远...

衲衣十利

释氏要览卷上引十诵律所说着衲衣之十利,即:(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

(一)指僧衣。法衣之一种。又称衲袈裟、弊衲衣、坏衲。是以破旧之布裁缀而作成者,故有此称。又以五色或多种颜色...

衲帽

以弊布细片衲缀而成之帽。谓比丘衣以袈裟,覆以衲帽。[续高僧传景莺传] p3952...

衲僧行脚事

禅林用语。禅僧之行脚,以参师问法为根本大事,而以解脱生死为参访修证之根本目的,故衲僧行脚事即指生死解脱之大...

衲僧鼻孔

禅林用语。指修行佛道者最重要之物,意即佛道之根本。与衲僧顶门、衲僧眼睛为同类用语。 p3952...

衲播

又作纳播。为讲经僧所披挂,形如覆肩衣。播者,一端开展之谓。据大宋僧史略卷上所引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载,三衣之外...

俵子

俵,为分送东西给人之意。以印纸、札、券之类,于葬斋等布施之前,先分给群众之交换券,称为俵子。至是日,即凭此...

倓虚

(1875~1963)河北宁河人,俗姓王,名福庭。法号隆衔。字倓虚。年十七奉父命婚娶,生子五人。先务农,兼...

俵衬

把施物分与大众,称为俵衬。禅苑清规卷六中筵斋(卍续一一一·四五四下):“维那鸣磬,首座施财,或财主俵衬,或...

呗比丘

又作铃声比丘、丑陋比丘、妙声尊者。佛世时,有一巧于呗道之比丘,其形貌极丑陋,然音声最佳,所吟诵梵呗之声,能...

呗士

又作呗师。善于唱梵呗,或法会时唱如来呗、云何呗等之歌咏者。 p4072...

梵语 pātha。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

呗器

于法会中,有关讽诵所用之法器,例如锡杖、磬、铃等,统称为呗器。 p4072...

浴板

禅林浴室之中,置一小板,凡入浴沐洗者意欲加减热水时,则敲击此板,浴头行者闻板声后,必依其所冀者而加减之;此...

恚怒

瞋恚忿怒之意,于贪、瞋、痴三毒中称为瞋毒。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

恚结

九结之一。众生因瞋恚广行不善,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离。结者,系缚之义。为恚惑所系缚,故不能...

捃多

梵语 kunta,巴利语 kuntha。原意指小虫、昆虫。意译作捃多蚁、蚁子、折脚蚁等。为蚁类之一种。此外...

捃拾教

即拾取落穗之教。为天台宗对涅槃经教之称呼。于涅槃经教之前,有法华经会之开显一乘,或有众生未堪闻法华,或自甘...

旃育迦

古印度国王名。佛陀入灭后七百年出,笃信佛法,重建祇园精舍。据法苑珠林卷三十九载,祇园精舍原为祇陀太子与须达...

旃陀罗

梵语 candā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

旃陀罗笈多

梵名 Candragupta。意译为月护。印度孔雀王朝之创始者,约于纪元前三一六至二九三年在位。出身于难...

旃陀罗笈多一世

梵名 Candragupta I。西元四世纪笈多王朝(笈多,梵名 Gupta,音译古普塔)之创始者,西...

旃陀罗笈多二世

梵名 Candragupta II。即超日王。又称维克拉马第特亚(梵 Vikramāditya)。西元三...

旃遮摩那

梵名 Cicā-mānavika。又作栴阇摩、旃遮、毡遮、战遮、怀槃女子。意译为暴志。指妨碍世尊度众之婆罗...

旃檀耳

巴利语 sūkara-maddava。又称檀耳、檀茸、檀树耳。为生于旃檀树之木身。昔时印度一般视为世所稀有...

旃檀香辟支佛

梵名 Candana-gandha-pratyekabuddha。密教胎藏界佛名。为四缘觉中之麟喻独觉。位...

旃檀瑞像

优填王誓愿所成之旃檀木释迦像。又作旃檀瑞像。佛成道后,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憍赏弥国优填王难禁思慕之情,遂...

旃檀树

旃檀,梵语 candana,巴利语同。又作栴檀树、真檀树、栴陀那树、栴弹那树、栴檀那树、真檀。本草纲目称...

旃檀薪尽

指佛陀之涅槃。佛陀之荼毗以旃檀为薪,故谓佛陀之灭度犹如薪尽火灭。[法华经序品] p4121...

旃檀罽昵吒王

即月支国之迦腻色迦王。威德炽盛,志气雄猛,勇健超世,所向无敌。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王征服中印度华氏城,和...

涌出

又作踊出。从地下涌出。诸经中多处载有宝物或佛菩萨突然从空无一物之地下涌出之神妙事迹,例如法华经见宝塔品有多...

涌泉

梵语 sūtra(修多罗)含有五义,此为其第三义;谓修多罗之文义不尽,如泉水之流注。[法华玄义卷八](参阅...

涌泉骑牛

禅宗公案名。乃涌泉景欣禅师(石霜庆诸之法嗣)破除强、德二禅客的分别知见之故事。景德传灯录卷十六涌泉景欣章载...

涉境心

又作分别心。即对现前之事物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等种种之差别观感,此种取舍分别之心乃障碍佛...

浮山九带

宋代禅僧浮山法远(991~1067)提示学人之宗门语句。由学人编集之,名为“佛禅宗教义九带集”,略称浮山九...

浮山十六题

宋代禅僧浮山法远辨别宗旨之十六种范畴:(一)识自宗,须识本来之宗旨,不落言诠思量。(二)死中活,绝思量。(...

浮木

人身之难得,佛法之难闻,譬如海中盲龟之逢浮木,千载难有一遭。[杂阿含经卷十五、北本涅槃经卷二、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