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张宿

梵名 Pūva-phalgunī。即二十八星宿之一。又作前颇求尼、前德宿、初破求、间错天。此星宿位于密教胎...

张抡

南宋人。字材甫。高宗时,以词章邀宠,任均州防御使,官至两浙西路副都总管、知阁。精励念佛,期生净土,晚年于住...

张陵

(34~156)东汉五斗米道(天师道)之创建者。又称张道陵。沛国丰(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任巴...

张胜温

南宋大理国利贞人,生平事迹不详。以绘画著称,尤精于绘佛像、天王、鬼神等;笔墨精致,设色宏丽。其中,作品“梵...

张载

(1020~1077)北宋儒者。字子厚。凤翔郿县(陕西)人。以其故乡为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嘉祐年间(1...

张幔天网

禅林用语。即张开漫天大网,令一人亦不得逃脱;禅林中,比喻师家接化学人周到缜密。又作布幔天网、盖天盖地、拽却...

张融

(444~497)南朝刘宋、南齐时代人。字思光,吴郡名族出身。官累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父奉佛教,母奉道...

强毒

强结毒鼓之缘,以歼灭其恶。又作强毒。即对于不信佛法者强说教理,令其听闻;或指闻谤佛法时,反而以此为结佛缘之...

梵语 prāpti。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

得一切如来智印如来

梵名 ?ā?vata-sarva-tathāgata-jāna-mudrā''''prāpta-sarva...

得一切秘密法性无戏论如来

梵名 Vairocanah sarva-tathāgata-guhya-dharmatā-prāpta-s...

得一望二

禅林用语。得一,谓得道精纯;得一望二,即虽已得一,仍期望得二。虽已彻底究明一事,然却不能安住于其中,而更求...

得人憎处

禅林用语。指得悟者之境地。因得悟者具有异于常人之气势,他人视之易生憎厌,故有此称。与“一向把住处”意同。应...

得入

(一)即证得悟入佛道。维摩经卷中(大一四·五四四上):“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法华经卷五(大九·四四上):“...

得大势明王

指大势至菩萨(梵名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又译为得大势。阿弥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弥陀...

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

梵名 Sva-bhāva-?uddha。为观自在王如来之异名,亦即阿弥陀佛之密号。略称得自性清净如来。系出...

得戒舍戒

即得戒与舍戒之并称。又作发戒失戒。发得律仪、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之无表色,称为得戒;反之,舍失所得之...

得果

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

得度

(一)蒙受教化,渡越生死之海,而达于涅槃之彼岸。引申为剃发出家;以出家入道为到达彼岸最初阶梯之故。印度原有...

得格巴哈都尔

(Tegh Bahadur, 1621~1675)印度锡克教第九代祖师。原名蒂格马尔(Tyag Mal),...

得病十缘

即得病之十种因缘。据佛医经载,即:(一)久坐不食,(二)饮食无节制,(三)多忧愁,(四)过度疲劳,(五)淫...

得益分

即唐代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中,将观无量寿经(略称观经)王宫会之经文重新分科所分出之一科。观经共有王宫会与灵...

得恁软顽

禅林用语。贬指不灵活、暮气沉沉之修行者。为责骂修行僧缺乏气魄之语。从容录第八十则(大四八,二七八中):“牙...

得脱

得解脱之略称。即了脱生死之苦,获得涅槃之妙乐。或断除一切烦恼,证得菩提。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大九·一八下...

得鱼忘筌

筌,又作荃。指既钓得鱼,便忘其鱼具。比喻既已成功即忘其凭借;或已达成目的,即舍弃工具方法。庄子外物篇:“荃...

得胜

(1327~1387)日本临济宗法灯派僧。号拔队。相模(神奈川县)中村人,俗姓藤原。四岁丧父。稍长,进入当...

得胜堂

天帝(帝释天)与阿修罗交战得胜,令毗首羯磨建造最为殊胜之堂殿,称为得胜堂。又称最胜堂。帝释天为守护佛法之善...

得菩萨忍陀罗尼

为四种陀罗尼之一。又作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忍陀罗尼。即依无义之咒,安住于诸法离言之实相而忍持不失。大乘义章卷...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

得道梯橙锡杖经

全一卷。又作锡杖经、得道梯橙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本经内容为佛陀告示诸比丘皆应受持锡...

得绳

即说一切有部所立十四不相应法中之“得”。谓一切有情法系于人身而不离,故喻为绳,称为得绳。例如造善恶诸业,一...

得髓

谓得玄理之极致。与“得证”同义。即内心洞彻明晰而证悟佛法大道之真意。原为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印证慧可之语。...

从心流出

谓由大日如来心中流出眷属诸尊。此诸尊皆由大日如来之自性所成,为同一金刚性。例如位于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轮内四隅...

从因向果

修行佛道时,从因位(例如菩萨位)次第进入果位(例如佛位),如此向上进修者,即称从因向果,或从因至果。反之,...

探竿影草

临济宗七事随身之一、四喝之一。略称探草。因其作用与目的,有不同解释:(一)指探竿、影草皆为渔者之工具。探竿...

探险

求法者之游历,经常是实质上的探险行为。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所遍游之地,真实地名极多。又如东晋法显之...

探头

禅林用语。原为刺探之意;于禅林中转指师家之勘辨。临济录(大四七·四九六下):“上堂。有僧出礼拜,师便喝。僧...

探题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题者、探题博士。略称博士。于敕会之论议场中,选定论题,令问答论议往复进行,并于最后判定胜...

接人一路

即指接化学人之方法。一路,为方法、手段之意。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大五一·三八四下):“问:‘如何是和尚接人...

接入圆

又作圆接通,圆入通。为天台宗所说的修行境界之一;亦指此境界之修行者。即通教利根之修行者,观因缘即空之理,并...

接引

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

接心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接心会、摄心会。谓于一定之期间,不断坐禅、摄心,令心不散乱。现今僧堂,一年中有雨安居与雪...

接竹点月

禅林用语。谓欲连接竹杆以拍打月亮;意即怀有缘木求鱼之妄想。虚堂和尚语录卷一(大四七·九八四中):“若要扶树...

接足作礼

梵语 pādau ?irāsāvandati。全称头面接足作礼。又作稽首接足、头面礼足、顶礼双足。即行礼者...

接物利生

即接引化导世间众生,相应其种种机根,而给予利益。碧岩录第八十八则(大四八·二一二下):“玄沙示众云:‘诸方...

接待

即施与往来路人之所需要者。又称摄待、门茶。于印度有作福舍供往来旅客之住宿。中国、日本亦设有义井,以提供清水...

接得

即亲自接应修行僧,给予教化引导。与“接化”同义。或指接受取得之意。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中):“...

掩土

通称土葬。即全身埋葬于土。掩土之法,掘地作窖,切石铺底,且随龛样侧立,其畔岸涂以泥粉,塞其孔隙,深埋后,立...

掩色

即掩隐白毫之色。指佛陀涅槃,或用于指高僧示寂。所谓“青莲罢笑,白毫掩色”,即形容入灭、示寂之意。 p458...

掩室

闭室而不与外界接触。指佛陀成道后,于三七日间,坐思而不说法。肇论新疏卷下(大四五·二三○中):“所以释迦掩...

掉悔盖

梵语 auddhatya-kaukrtya-āvarana。五盖之一。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作之事心怀...

掉棒打月

禅林用语。即持棒欲打月,如同隔靴搔痒,无论如何亦达不到目的。于禅林中,转指以言语文字来捕捉佛法之真义,其间...

掉举

梵语 auddhatya,巴利语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

扫地五德

又作扫地五种胜利。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举出扫地之五种功德,即:(一)自心清净,又作自除心垢。谓...

扫地真言

即密教建立曼荼罗土坛时,修饰并打扫坛地时所诵之真言。土坛涂以瞿摩夷(gomaya,意译牛粪)后,以莲子草,...

扫除凡圣棒

即临济宗师家接化学人时所用八种方法之一。为临济宗八棒之第八。谓师家接得学人时,不容学人拟议,下棒扫除凡情、...

扫荡门

为“扶起门”之对称。又作推倒门。即师家接引学人时,否定一切差别相,拂去所有执着之方法。反之,所谓扶起门,则...

挂角羚羊不见踪

禅林用语。意指于言行上丝毫不留染污之痕迹。又作挂角羊不见踪。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九国清简堂机禅师送僧造普同塔...

挂真

指悬挂迁化尊宿之像于真亭。据禅林象器笺丧荐门载,真,真仪之意,即迁化尊宿之肖像;遇尊宿迁化,有两处可悬挂其...

挂唇齿

禅林用语。又作挂唇齿。原谓唇夹于齿间,则不能吞物;禅林中用以比喻若拘泥于他人之言语,则不能理解其真意。从容...

挂络

又作挂子、挂落、挂罗、挂子、挂络、络子。即通两肩悬于胸间之小袈裟,乃安陀会之变形。禅僧作务、行步时,为方便...

挂搭

又作挂单、挂搭单、挂锡、挂褡、挂钵。僧人游方行脚,入僧堂挂其所[扌*隽]之衣被等于堂内之钩,有依住丛林之意...

挂锡

禅林用语。与“挂搭”同义。又称留锡。即悬挂锡杖之意。昔云水僧行脚时必携带锡杖,若入丛林,得允许安居时,则挂...

深行阿阇梨

“浅行阿阇梨”之对称。深行,深秘之行业,即初地以上之行业。有广狭二义:就狭义而言,初地以上证悟谛理与大日如...

推功归本

即推业用之德,令归根本之体。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二(卍续三七·一七上):“如一切诸佛说法仪式,皆住于应身,(...

推官

唐代官名,为节度使、观察使等僚属,宋沿其制,实为郡佐。即裁定是非之检察官。碧岩录第六十八则(大四八·一九八...

推捡

推测思考之意。心虽无形,然随念之起动,有:未起(未起之位)、欲念(将起之位)、念(正起之位)与念已(起念已...

授手

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

授手印

于密教入坛灌顶时,本尊授予行者“外五股印”,而与灌顶职位,称为授手印。系以右手授左手,以左手授右手。此即“...

授衣节

指阴历九月。即支给衣物之时节。晚秋时,行者因未贮厚衣以御寒,须于僧堂授与衣物,故禅院有授衣之上堂。镜堂圆禅...

授戒

梵语 ?īla 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者受持之意。就能授而言,称为授戒;就所授而言,则称受戒。...

授决集

凡二卷。日僧圆珍着。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系撰者为弟子良勇,于有关天台之要义,排除诸师异解,提示正义。本书...

授记

梵语 vyākarana,巴利语 veyyākarana。音译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伽罗那、和罗那。又作...

授记光

指佛为行者授记别时所照于行者身上之光明。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载,佛欲与众生授记,先微笑,旋即无量光从四牙发出,...

授记品

即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六品。于正法华经称为“授声闻决品”。属于法华三周说法(法说周、譬说周、因缘周)之譬说周...

授发菩提心戒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又称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文、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仪、受菩提心...

授菩萨戒仪

全一卷。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又作受菩萨戒文、十二门戒仪、妙乐十二门戒仪。记述授菩萨戒之仪式。...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为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九品。于正法华经称为“授阿难罗云决品”。为法华三周说法之因缘周。佛于此品授记阿难、罗...

梵语 upeksā,巴利语 upekkhā 或 upekhā。音译忧毕叉。意即平静、无关心。(一)全称行...

舍父逃逝

与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中“长者穷子”之譬喻同义。据传,有一富有长者之子,不知将会继承父亲之财产而离开家园,迷失...

舍由六缘

又作舍心由六。据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六种受因缘之断坏而当舍弃者,即:(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心先受一切恶法,然...

舍身

(一)梵语 ātma-parityā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

舍家弃欲

即出家成为沙门。舍离对家庭之爱着及五欲色味之贪爱,而发心出家之修行法。与“舍家染衣”同义;舍家,即出家;染...

舍无量心

梵语 upeksāpramāna,巴利语 upekkhā appamaā。四无量心之一。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

舍觉支

梵语 upeksā-sajbodhyavga,巴利语 upekha-sambojjhavga。七觉支之一。...

舍啰梵

梵语 ?arāvam。意译瓦碗。大日经卷二(大一八·一三中):“依于嚩庾方,阖于舍啰梵。”据慧琳音义卷三十...

捺落迦

梵语 naraka。音译那落、那落迦、那罗柯、奈落。译作苦器、苦具。即指地狱(梵 niraya)。含有闇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指佛塔;七级浮屠,即七层高之佛塔。俗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系套用佛教“浮屠”一词,比喻救人功...

救世

救济世间人类之苦痛。又用作佛、菩萨之通称,特以圣观音之别名称“救世观世音菩萨”。 p4593...

救苦斋

法会名。南朝梁武帝曾设之。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中大通元年(529),京城大疫,梁武帝乃于重云殿为百姓设...

救脱菩萨

此菩萨以救人病苦,脱离灾难而得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列之为八大菩萨之第四。有关其形像,据药师...

救济

原始佛教特别强调自迷中解放(解脱)而进入永远之平安(涅槃),然并非特由一个救主救济,而系凭一己之修行自救。...

救护慧菩萨

救护慧,梵名 Paritrānā?aya-mati,音译波里怛罗拏舍野么他。又称救意慧菩萨、救护惠菩萨、哀...

梵语 ?āstra。音译设娑怛罗。意译效、训。即圣人垂训,众人效之;或谓圣人被泽于下者之言。亦即能诠之言教...

教内教外

即将佛陀之教化分为教内与教外二种。即:(一)教内之法,指佛陀以言语传授教法。(二)教外之法,相对于教内之法...

教化

(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

教化地

谓能教化众生之菩萨地位;即指第八地以上之位。即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已断分段生死,无漏相续而定慧自在,故得以任...

教化地益

谓于往生极乐净土所得五种果相(五功德门)之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中,具有还相回向之功德,能利益所教化之地。即...

教化地狱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作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地狱报应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应信相菩萨之请,宣说...

教王经

又称大教王经。一般指唐代不空译之三卷教王经。金刚顶系经典中,冠有此称者有:(一)唐代不空所译之金刚顶一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