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清藏

清代开版之大藏经。分有三种:(一)龙藏,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刊于北京,于乾隆三年(1738)完成...

清规

指禅宗寺院(丛林)组织规程及寺众(清众)日常生活之规则。即禅家僧堂关于大众行、住、坐、卧等威仪所定之僧制,...

清觉

(1043~1121)宋代僧。洛阳登封人,俗姓孔。号本然。自幼习儒,二十七岁时,阅法华经,乃志求佛道,从汝...

清谈

指东汉末年至魏初之际,知识阶层所形成“藉谈辩而达治学、求理目的”之社会风气。此风盛行于魏、晋两朝(202~...

清豁归山

禅宗公案名。宋代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972),自知临终时期,于入寂前,路过苎桥,曾遗偈言(大五一·三八...

清辨

梵名 Bhāvaviveka,或 Bhavya。音译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辩、明辩、分别明。为六世纪南...

清斋

清净之持斋。斋,庄严洁净之意,尤指饮食、动作、思虑、意念而言。据释氏要览卷下载,民间有辰刻饮一杯水,终日不...

减劫

“增劫”之对称。即人寿每百年减一岁,由八万岁减至十岁所需之时间。佛教之世界观,认为以人间世界为中心之宇宙有...

减执

“增执”之对称。即妄执诸法为空无之见解。盖若自佛教中道之理观之,凡主张诸法为实有者,即称为增执,此乃因此类...

减缘减行

指声闻之人于见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减所缘之观境与能缘之行相,而观四谛之理。小乘修道阶位上,忍位共分上、中、...

无安

谓世间一切悉以苦为自性,无安稳之法,故称无安。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渴仰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

渴爱

非常爱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爱乐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三(大九·一五四上):“彼丈夫受其义已...

渴树罗树

渴树罗,梵语 kharjūra。又作朅树罗树。与波斯枣同类,或谓即为波斯枣。属棕榈科,学名 Phoeni...

游仙寺

位于山西高平县城南十公里游仙山麓。寺因山得名。四周环境幽雅,山门壮丽,有前殿、中殿及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

游增地狱

又作游增地狱。即附属于八热地狱之小地狱。八热地狱为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即于各大地狱狱城之四面...

浑仑

禅林用语。又作浑沦、混沦、鹘沦、浑囵、囫囵、昆仑。原指天地未形成前,阴阳未分,暗黑不明,一团迷蒙混浊之状态...

湖南海众

指广集于湖南一带,接受石头希迁禅师教化之修行僧。石头希迁为我国唐代南宗禅青原行思系统下之大禅师,天宝年间(...

湘山寺

(一)位于广西全县城西一公里。俗称寿佛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今已倾圮。寺前有依石雕成之鸟兽虫鱼等艺...

湛山寺

位于山东青岛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倓虚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占地约一百五十公亩,为青岛市区唯一...

湛庆

(?~1256)日本佛像师。京都人。为运庆之长子。通称尾张法印。可确定之作品有三十三间堂之本尊、雪蹊寺之毗...

湛海

(1629~1716)日本真言宗僧。伊势(三重县)人,俗姓山田。字宝山、如来房。苦学于江户、京都、高野山。...

湛然

(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

湛然居士

(1190~1244)辽东丹王突欲之后裔。为万松行秀之法嗣。初姓耶律,后改移剌。字楚材。法讳从源,号湛然居...

涌泉寺

位于福州鼓山白云峰麓。唐末,州人于山庐墓,制满拆庐,有泉涌出。山中原有华严寺,据传其地有潭,潭中有毒龙,唐...

汤泉三缘

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所载,中天竺迦胜国王问婆舍斯多尊者泉水热如汤之原因,尊者以如下三缘作答,即:(一)神业...

汤灌

又称浴亡。指入棺前,以温汤为死者洗浴之仪式。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三住持章迁化条所载,小师、侍者,亲随人等安排洗...

汤药侍者

禅林五侍者之一。又称侍药。汤药,指汤果、药石。即侍候方丈饭食汤药之职称。据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西序头首侍...

汤头

禅林中,掌理茶汤、药汤之职称。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卷下镇汤头条(卍续一二三·六四上):“甜似黄连微带涩,苦如甘...

烹佛煆祖

禅林用语。于洪炉中烹焚佛或祖师之像。与“杀佛杀祖”、“超佛越祖”等语同义。乃表示师家灵活运用之机法。亦即不...

焚经台

汉明帝时,佛道二教烧经决真疑之处。永平十四年(71)正月一日,五岳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九○人上表,请帝火验...

梵语 a。意谓非存在。佛教认为所谓有或无之二边(即“偏有”或“偏无”之一方)皆为谬误;唯有超越有与无之相对...

无一物中无尽藏

菩提境中无有生死、涅槃之别,亦无迷悟、凡圣之别,更无取舍、执着之一切事物,故称之为无一物;然于对应人生一切...

无上上

为佛之德号。即无上无上之意。与最胜同义。南本涅槃经卷五“四相品”之余(大一二·六三三下):“无上上者,即真...

无上依经

凡二卷。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内容包含:校量功德品、如来界品、菩提品、...

无上两足尊

为佛之尊号。略称两足尊。如金光明经卷一(大一六·三三七上):“十方诸佛,现在世雄,两足之尊。”法华经方便品...

无上功德田

佛陀之美称。诸福德田中,以佛为最上,故称无上功德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叹佛六句中,第一即为无上功德...

无上士

梵话 an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阿耨多罗。佛十号之一。又作无上、无上丈夫。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

无上大果

即佛果。对于等觉而言,称为无上果;对于二乘小果而言,称为大果。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下):“法王法中,久...

无上妙觉

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无上妙觉,遍诸十方...

无上宝珠名号

以如意珠比喻阿弥陀佛名号。如意珠乃珠宝中之最上者,故称无上宝珠。此珠自体清净,而有拂除秽浊、雨万宝之妙用。...

无上尊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一)诸佛之尊称。佛德尊胜,非人天乘所可比拟,故方等大集经卷...

无上忍

堪受真理之智,称为忍;包括有无生忍、寂灭忍等。无上,乃叹称之语。大宝积经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三下):“菩...

无上方便

阿弥陀佛发愿,以方便摄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盖一切善巧方便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方便。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

无上涅槃

证果之名;以涅槃之果无上,故称无上涅槃。又若对二乘、外道等所证之有上涅槃而言,则佛所证之果,称为无上涅槃。...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

无上行持

指最上、最殊胜之修行。即于修行佛道时,日夜六时皆勤勤恳恳,精进无间,而无一刻之中断,即称无上行持。[正法眼...

无上觉

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觉,为梵语 bodhi 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

无上轮

(一)指无常轮。系三轮之一。无常如轮之坚厚,破之不易;又如轮之无终始,轮回不已,故比喻为轮。欲破无常轮,当...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

无主物

指无一定所有主之物。“有主物”之对称。取无主之物虽不成盗罪,若作有主想,或存疑而取之,亦犯轻罪。[善见律毗...

无事禅

指无所省悟亦不致力于修业求悟之禅法。此系宋代临济宗高僧大慧宗杲自“看话禅”立场来批判东林常总(照觉禅师)之...

无二亦无三

谓成佛之道唯一而无二道或三道。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七中):“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

无位真人

指彻见本来面目者。即不堕于菩萨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并超越凡圣、迷悟、上下、贵贱等分别,而无所滞碍,已...

无住

(一)梵语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

无住处涅槃

梵语 apratisthita-nirvāna。又作无住涅槃。为唯识宗所说四种涅槃之一。即不住于生死、涅槃...

无佛世界

指现在佛释迦既已入灭,而未来佛弥勒尚未出世之中间时期。此时期地藏菩萨出世以教化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大...

无作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

无作三昧

指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之禅定。即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

无作三身

谓天台圆教之法、报、应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不藉因行等造作而存。即法华经所说久远实成之释尊,不藉因行之造...

无作四谛

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四种四谛之一。此系圆教之说,主张迷悟之当体即为实相;认为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而无...

无作戒

无作,又作无教、无表。戒体有作戒、无作戒两种。作戒,谓受戒时如法动作之身、口、意三业,即可见闻之业体;无作...

无依

梵语 anālambya。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

无信称名

仅口称念佛,然无他力真实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为往生之正因,亦不知弥陀之愿行,仅口诵名号而已。 p509...

无修无证

指究极之境界。于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修)与体悟(证)等之对立分别。亦即证无所证、修无所修的无为真人之境界...

无倒智

为远离颠倒之智慧;指佛智。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五上):“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 p5...

无价

梵语 anarghya。无法计数价值之谓。如无价衣、无价宝珠等,皆为形容该物珍贵之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

无价驮娑

驮娑,梵语 dāsah,译作奴。为人使役而不取佣资之奴,称为无价驮娑。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犹如无价驮...

无刀大贼

不持刀之劫贼。以此比喻无德之比丘劫掠他人之信施。凡夫狂痴,外智内愚,未有戒定,示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

无分别智

梵语 nir-vikalpa-jā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

无分别法

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上):“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

无功用

梵语 an-ābhoga。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

无功用智

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为果圆德(三圆德之一)最初之智圆德所分无师智、一切智、一...

无动行

又作不动业。三行之一。谓修有漏之禅定而得生色界、无色界之果。因禅定离心之散动,故称无动;又生天之果报决定而...

无合过

无合,梵语 ananvaya。因明用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同喻五过之一。即于因明对论中,所举之因(理由)与宗...

无名

(722~793)唐代荷泽宗僧。渤海(山东阳信)人,俗姓高。移居洛阳。二十八岁于同德寺出家,初学律藏,后从...

无名无实

谓虚妄不真或不辨别真实之意义。即指名实不符之错误见解。盖“名”为能诠表事物之名言语句,“实”为所诠表之真实...

无命

梵语 ajīva。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学说。即指命(灵魂)以外之一切总称,与“命”并为构成字宙之二大要素。“...

无因

全称无因有果。指将一切之存在视为果,若追求其原因则不可得。盖释尊说因果,外道否定佛教此种人生观而主张无因,...

无因外道

为主张万物系无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称诸法无因宗、无因见论、无因论师、无因生论。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

无因生论

即主张世间为无因之见解。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前际(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有两大类,故又称二种无...

无因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九。于因明对论中,敌者(问难者)为破立者(立论者)之...

无垢

(一)梵语 vigata-mala。垢(梵 mala),为烦恼(梵 kle?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

无垢三昧

梵语 vimala-samādhi。又作离垢三昧。指佛、菩萨离烦恼而得清净之三昧。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瑜伽处...

无垢光菩萨

无垢光,梵名 Vimala-prabha。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萨右方第三位之菩萨。又称...

无垢忍

指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相应于菩萨阶位之六种法忍之第五。即等觉菩萨断除无明惑染,安住于自性清净心而不动之位...

无垢衣

袈裟之美称。以其无烦恼之垢染,故称无垢衣。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八中):“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

无垢轮

即清净之法轮;指佛之说法。佛所说之清净教法能摧破众生心中之烦恼垢染,故称无垢轮。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二中)...

无垢逝菩萨

无垢逝,梵名 Vimalagati,音译尾摩罗誐底。为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尊虚空藏菩萨南方下列...

无执受

梵语 anupātta。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之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着觉受者。如...

无尘法界

尘者,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即三界诸法。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

无央数劫

梵语 asaj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

无始

梵语 anādikāla, anādikālika。一切世间如众生、诸法等皆无有始,如今生乃从前世之因缘而...

无始无明

谓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闇惑之...

无始无终

谓生死之世界,自无始以来,至未来永劫,由于惑业苦之轮回而无停止之时。或表示法性不变而泯绝对待之关系。关于“...

无始空

梵语 anavarāgra-?ūnyatā 或 anagra-?unyatā。十八空之一。与“无际空”同义...

无孔笛

(一)禅林用语。原谓无法吹鸣的无孔之笛;于禅林中转指禅宗悟境无法以心思或言语来表达,犹如无法吹鸣之无孔笛。...

无孔铁槌

禅林用语。原指无柄之铁槌;禅林中用以比喻欲引导众生却缺乏引导之方法,犹如无孔不得加柄之铁槌,全无著手处。或...

无学

梵语 a?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

无学果

梵语 a?aiksa-phala。即阿罗汉果。以其学道圆满,不更修学,故称无学果。[集异门足论卷四]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