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圆教四门

天台宗所立之圆教分为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天台圆教以万法圆融,故不可有门门各立之义,...

圆通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

圆通大士

观世音菩萨之别号。又称圆通尊。昔时楞严会上大小二十五圣各自说所证之圆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简是非,文殊历评已,...

圆通大应国师语录

凡二卷。日本南浦绍明语,侍者祖照等编录。略称大应国师语录、大应和尚语录、大应语录、大应录、南浦录。今收于大...

圆通寺

(一)位于江西庐山西麓。为南唐李后主所创,时以缘德主持寺务。宋庆历(1041~1048)年间,居讷自归宗寺...

圆顶

(一)又称圆颅。即完成剃发而呈现出家人之形相。此为象征出离烦恼之相。(参阅“声闻形”6498) (二)清代...

圆测

(613~696)唐代法相宗僧。新罗(朝鲜)王族出身,俗姓金。名文雅,以字行世。隋大业九年生。十五岁游学我...

圆琛

元代僧。晋(山西)人。字仲宝。金末,避乱至内黄(河南)。工诗善画,有以笺素请其诗画者,师则随手应之不厌,士...

圆晖

唐代僧。籍贯不详。幼即研习性相之学,精研俱舍。玄宗初年间,有礼部侍郎贾曾,好俱舍之文义,与师谈论,以普光等...

圆照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京兆(陕西)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诸...

圆瑛

(1878~1953)我国近代僧。福建古田人,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四年。幼失怙恃,...

圆诠

指诠显圆理之经,如华严、法华等经即是。多为华严宗或天台宗所用之语。盖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奉之主要经典,天台宗...

圆顿

圆满顿足之意,即一切圆满无缺。以圆满具足之心,立地可达悟界,即可顿速成佛。故有“圆顿一乘”、“圆顿止观”等...

圆顿一乘

言诸法圆满,于顿极开觉证果之一佛乘之法门。圆,圆融圆满;顿,顿极顿足。天台宗指法华一乘之法门为圆顿一乘。盖...

圆顿止观

(一)略称圆顿观。与“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并称三种止观。静止妄念称“止”,真智通达称“观”;由止成观,...

圆顿戒

又作大乘圆顿戒、圆顿菩萨戒、一乘圆戒、一乘戒、一心金刚戒、一心戒。或单称圆戒、大戒。系依法华开显之精神,采...

圆顿教

(一)圆教之全名,即指华严经圆顿之教。乃天台宗所立教义。据天台宗之判教,华严经系化仪之顿教、化法之圆教。维...

圆顿章

全一篇。系天台智顗于三种止观中所叙述之圆顿止观大要。又以其卷头语而称为圆顿者。摩诃止观卷一上,录有全文如下...

圆顿无作大戒

即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圆顿戒。圆顿、大戒均属赞叹戒德之语。无作,新译作无表,为戒体之通称。戒体为非色非心,住于...

圆顿菩萨大戒

系日本天台宗之圆顿戒。赞叹戒德,故称圆顿;为别于声闻、缘觉之所受者,故称菩萨;相对于小乘戒,故称大戒。乃依...

圆实

圆顿一实之意;乃称天台圆教之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极顿速,称为圆顿;又此理为一而无...

圆实堕

又作圆堕。谓堕于圆理之弊,如谬解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邪正不二、善恶一如等圆顿教理之义,而破坏戒行,流于...

圆满

梵语 paripū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

圆满修多罗

指华严经。修多罗(梵 sūtra),意译作经。此系华严经中自称之语。旧华严经卷五十五(大九·七四九上):“...

圆尔

(1202~1280)日本临济宗僧。初名辨圆。骏河(静冈县)人,俗姓平。于奈良、京都学各宗教义与儒学,又于...

圆闻

谓根机纯熟而堪受圆教之闻法。在天台宗中以圆闻为十信位之前、观行五品之初。若广泛言之,则“名字即”以上之闻法...

圆澄

(1561~1626)明代曹洞宗僧。会稽(浙江)人,俗姓夏。字湛然,号散水道人。得戒于云栖袾宏,年三十悟道...

圆坛

梵语 mandala。音译曼荼罗。旧译坛,新译轮圆具足、圆满具足。系安置诸尊之坛场,故称圆坛。大日经疏卷一...

圆融

(一)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

圆融三谛

又作一境三谛、不次第三谛、不思议三谛。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谛之前二谛系针对现象面所设立者,中谛则为针...

圆融三观

谓于一心中修空、假、中三观。为天台宗之观法。与“次第三观”相对。又作一心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空...

圆融至德嘉号

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用语。意谓由永劫之修行而圆具诸善万行,由兆载之思性而融摄一切功德,具备无上至极之福德...

圆融门行布门

合称为圆融行布。乃华严宗之教义。从菩萨至佛果之修行阶位,就其意义可分为二门,即初后相即,称为圆融;初后次第...

圆融万德尊

佛之尊称。佛以一体而圆满具足万德,应予尊重,故称之为圆融万德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中六句叹佛句之第...

圆断

即天台宗所说之“圆教之断惑”。于天台宗,既了达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之体无有差别,而远离与圆妙圆满、惑智一...

圆镜曼荼罗

又作镜曼荼罗。密教行者于本尊之心上观想圆明之月轮所成之曼荼罗,或于行者自己圆明之心月轮中观想种子、印契、形...

圆觉

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

圆觉三观

指圆觉经所说之三种观法。即:(一)奢摩他观,奢摩他,意译作止,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二)三摩底观,三摩...

圆觉寺

(一)位于日本镰仓市山内村。日本临济宗圆觉寺派大本山。山号瑞鹿山。昔为定额寺。日本弘安五年(1282),北...

圆觉经大疏钞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大钞。...

圆觉经略疏

凡四卷(或二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

圆鉴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敕谥圆鉴禅师藏山和尚语录。又作藏山和尚语录、藏山录。日本临济宗僧藏山顺空(1233~1308)...

塑像

指用土塑造之佛像或其作法。系缘自西域,然更早之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即有塑像之记载,如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所载(...

涂灰外道

涂灰,梵名 Bhasman。又作灰涂外道。或称兽主外道(梵 Pā?upata)、牛主外道。古代印度外道之一...

涂毒鼓

谓涂有毒料,使人闻其声即死之鼓。禅宗以此比喻师家令学人丧心或灭尽贪、瞋、痴之一言一句之机言。景德传灯录卷十...

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

梵语 stūpa,巴利语 thūpa。音译作窣睹婆、窣堵婆、窣都婆、薮斗婆、数斗波、苏偷婆、素睹波、私鍮...

塔主

禅林中,奉侍祖师之木像、画像、墓所之职称。即禅宗寺院之守塔僧,或掌管塔头之人。(参阅“塔头”5436) p...

塔史

巴利名 Thūpavajsa。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以外之著作。十三世纪锡兰比丘伐其沙拉(巴 Vācissar...

塔印

表示塔之印。又称率都波印。即密教金、胎两部大日如来及法华经之本尊释迦牟尼如来之印契。塔印有理塔、智塔、心塔...

塔寺坚固

五五百年之一。五坚固之一。即佛入灭后第四个五百年,为造立塔寺坚固之时期。此说出自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参...

塔院寺

位于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之南。又称大宝塔院寺。五台山为我国佛教一大圣地,山中古迹、佛刹不可胜数,然全山五峰之中...

塔头

在禅宗,指开山祖师塔之所在。高僧入寂时,弟子因仰其遗德,不忍骤离塔头,遂住于一新设之小屋,称塔头支院。至后...

塔忏法

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行之忏法。隋朝曾一度禁行此法,续高僧传卷二(大五○·四三五下):“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

悉昙宇 (u)。又作乌、污、优、屋。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谓,坞字门,表一切法譬喻...

悉昙字 (au)。又作燠、懊、炮。悉昙十二韵之一,五十字门之一。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三·五六○上):“唱懊...

奥院

日本佛教建筑用语。日本之神社、佛寺等处,除本殿、本堂外,尚有奥院为开山祖师之灵堂,多建于岩窟等幽邃之处。 ...

奥箄迦

梵语 aupayika 之音译。含有认许、允诺、宜、好、是等义。即于持戒作法或提出动议(白事)时,请求师父...

梵语 īrsyā。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依俱舍宗之说,此心所(小烦恼地法...

摩城

媲摩,梵名 Bhīmā。位于新疆和阗(Khotan)东方之城邑。即汉书所载之捍弥城。相当于今日之克利雅市(...

妈祖

正称为“天上圣母”。相传系宋代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之孝女,姓林名默娘。幼时曾得神人授予铜符,能为人驱邪押煞...

嵩山

位于河南登封县北五、六公里之处。又作中岳、嵩高山、崇高山、崇山、外方山。与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

嵩山居中

(1277~1345)日本临济宗僧。远江人,俗姓源。延庆二年(1309)与文保二年(1318)曾二度至中国...

嵩祝寺

北平名刹之一。为章嘉呼图克图所居,大殿及后楼之联额为清高宗之御书。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又东为三厂遗址...

嵩岳寺

位于河南登封县北之嵩山南麓。又称中岳庙、崇岳寺。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历代均加以重建整修,现有...

微细生死

为“变易生死”之异名。大乘义章卷八(大四四·六一五下):“微细生灭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

微细身

(一)为数论学派所立三种生身之一。(参阅“三种生身”650) (二)密教立法身有微细之色形,周遍于法界。据...

微细相容安立门

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相”而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隔瓶顿见。微细有三义:(一)所含微细,如芥瓶所含...

微微心

乃进入灭尽定前刹那极微细之心。灭尽定之前有三种心,即想心、微细心、微微心,第一想心属粗想之心,第二为稍微细...

微尘

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

微尘劫

谓长远之时劫。又作大地微尘劫。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中,为表示如来成佛以来之长远,设一譬喻(大九·四二中):...

微聚

谓极小之色聚。欲界之物质中最单纯者为能生之地、水、火、风四大极微,与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境(声,有无不定...

愚中周及

(1323~1409)日本临济宗僧。美浓(岐阜县)人。十三岁,依京都临川寺梦国师出家,其后师事春屋妙葩。...

愚夫所行禅

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谓外道及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只知观无我、无常、不净等“人空”之理,而无法及于“法空”...

愚秃

(一)愚,谦辞之意;秃,剃发之意。中阿含经卷十二鞞婆陵耆经(大一·五○○上):“我不欲见秃头沙门。”原系印...

愚法不愚法

又作愚法二乘不愚法二乘,或愚法声闻不愚法声闻。即愚法小乘与不愚法小乘二者。愚法小乘,指愚于大乘法空之理的声...

愚堂东寔

(1579~1661)日本临济宗僧。美浓(岐阜县)人。十三岁出家,至各方游历,于美浓建正传寺、大仙寺。后住...

愚童持斋心

为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二。谓凡夫由于笃信世间因果与持斋为善之道理而行之心。即修三归、五戒、十善及三纲、五...

愚痴

梵语 moha 或 mū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

愚痴三种发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载,行者修禅定时有三种愚痴发相,即:(一)计断常痴相,谓行者于修定时,忽发思惟,分别我...

愚痴斋

洞山良价禅师临命终时,为诫绝弟子执恋之情而设之斋会。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良价传(大五一·三二三中):“唐咸通十...

梵语 manas。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

意生身

梵语 mano-maya-kāya。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少/兔]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

意生金刚女

密教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十七尊之一。又作欲金刚女、金刚见。位于金刚萨埵之右前隅。据金刚界七集卷下载,其形像为...

意地

又作意识、意根。凡个体之内心能生起一切思想者,称为意地。可略分下列二说:(一)指第六识(意识),可全面支配...

意安乐行

四安乐行之第三。谓菩萨于意远离嫉谄、轻骂、恼乱、诤竞等四过,安乐行法华之法,于一切众生起大悲之想,于诸如来...

意成天

指色界、无色界之诸天。谓舍离欲界之饮食,而仅以意识存在之天人;亦即非缘父母精血等而生,乃由意之所欲而化生之...

意志

广义而言,为自然冲动之欲望;狭义而言,则为意识间多种动机、目标、方法之一种选择,而欲获实现者。佛教中相当于...

意近行

指苦、乐、忧、喜、舍等五受中之喜、忧、舍三受。此三受仅第六意识上有之,能为意识亲近之缘,使意识行之,故称意...

意根

(一)梵语 mana-indriya。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

意根坐断

谓断灭烦恼之根本思量分别。盖有意识乃生分别,有分别之心即生种种烦恼;若烦恼断灭,则必意识断灭之故。 p54...

意气金刚女

梵名 Māna-vajrinī。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十七尊之一。又作意气女、慢金刚女。位于金刚萨埵之左...

意许

因明用语。指内心已决定某种主张,但尚未表露出来之状态。即虽不以言语表示,而于意中密藏某一种主张;亦即意中所...

意势行

三种神用之一。谓欲至极远,则有缘举心时,身即能如意而至之势。三种神用即指运身、胜解、意势三者,为六通中第一...

意业

梵语 manas-karman。三业之一。意即依心王之业;业为造作之义,广义而言,包含一切或善或恶或无记等...

意路不到

谓意识不能到达之处,即指不得以思虑分别而臆度之真理境界。碧岩录第六十三则(大四八·一九四下):“意路不到,...

意愤天

又作意愤恚天、愤恚天、意相愤怨天。通常与戏忘天并称。谓此天意愤增上,至死方消。瑜伽师地论卷五(大三○·三○...

意乐

梵语 ā?aya。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

意趣

意志之趋向。即内心所欲表示之意向。佛陀说法有平等、别时、别义和补特伽罗等四种意趣,称为四意趣或四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