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新华严经论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凡三十卷。五代后晋可洪撰。又称可洪音义。以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之函次,拾集藏经中之难字附以音义,并匡正讹字。本...

新岁

又作受岁。谓夏安居结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旧律),为比丘之新年元旦。即指修满九十日之夏安居而增一法腊而言...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宝珠集。南宋陆师寿撰。记述我国历来往生净土者之事迹。今仅存第一卷,内收慧远...

新编佛法大明录

凡二十卷。南宋圭堂居士著。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隐道人于绍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凡三卷。又作义天目录、义天录、海东有本现行录。高丽僧义天(1055~1101)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

新学四书

即新学天台者所应习读之四种书。(一)法界次第初门,又称法界次第,凡六卷,解说天台宗所习用之名目法数。(二)...

新学菩萨

谓新发心学习佛道者。梵网经菩萨戒卷十下(大二四·一○○四上):“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参阅“新发意”...

新薰家

又作唯新薰家。印度唯识学者中,主张一切种子悉皆七转现行之所薰生,非先天本具之一派。以难陀、胜军二论师为代表...

新药师寺

位于日本奈良高[火*田]町。旧称香药师寺。属日本华严宗寺。为东大寺之别院。天平十九年(747),光明皇后为...

新译

指唐朝以降所译之经。玄奘大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译法,遂提倡忠于原本、逐...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

凡二卷。收于中华藏第一辑第三十册。唐代慧苑撰。就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之难字加以注音释义之书。又称大方...

新译华严

凡八十卷。又称八十华严。指唐朝实叉难陀所译之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

新续高僧传四集

凡六十五卷。民国喻谦等编。此系续赞宁等之宋高僧传而作,集录北宋至民国初年凡九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全书计分十...

暗禅

谓昧于教理之禅。又作暗证禅、盲禅。嘲讽禅僧唯耽于观道,不知教相文理之语。 p5473...

暗证禅师

又作盲禅者、暗禅比丘。系教家等禅宗以外之宗派者嘲讽禅家之语,尤指只执著于修禅定而不研究教法,闇于智解而又憍...

暖佛节

缅甸佛教节日。于每年西历二月之月圆日举行。届时全国佛教徒聚集佛教圣地曼德勒(Mandalay),于佛前置一...

暖寮

使寮中之人温暖之意。又作暖席。在禅宗,新入僧堂者,必办茶果等招待其他先居之人,称为暖寮;其所费之钱则称暖席...

暖帘

秋冬之际,丛林为防风取暖之故,乃于僧堂前后门垂挂一绵布帘,此帘即称暖帘。至于夏季,则用凉帘。[禅苑清规卷三...

梵语 parsad,巴利语 parisā。集会、合会之意。涅槃会、维摩会、法华会等,其“会”字即有集会之意...

会一立五

谓会通一乘之旨而立五性各别之说。为法相宗解深密经所说。法华经、涅槃经等主张唯有一乘法,谓一切众生悉修佛道成...

会三归一

又称会三入一。即开三乘之方便归入一乘之真实。系天台宗就法华经之教义所立之名目。天台宗谓,佛于法华以前之诸经...

会下

犹言门下、会中、会里。指于说法之集会时,前往受教之人;或为于师家处受学者之总称,例如青原会下、南岳会下。又...

会本

将各种同类之经文或注疏合成一本而流通之,称为会本。宋朝以后之刊行本多为会本,例如十不二门指要钞会本、妙宗钞...

会昌法难

指唐武宗会昌年中所引起之废佛事件。武宗素信道教,继文宗之后即帝位,会昌元年(841)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八...

会者定离

谓相会者终必分离。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中):“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即谓世事无常...

会座

说法之场所。说法席上称为会上;若聚于会座闻法者,称为会下。又若将说法之场所与说法之聚会加以区别,则有“处”...

会通

会合疏通之意。又作和会、融会、会释。或单称会。即会和疏通异说异义而调和其矛盾,以呈现其间真正之意义。盖佛教...

会善寺

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积翠峰下。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据北宋开宝五年...

会读

于研讨会上,问者与答者对坐,讲者居于上位,以预定之题目反覆论难研讨,此种研讨学问之方法,称为会读。所讨论之...

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

业力

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有部毗奈耶卷...

业火

恶业害身譬如火。又指受到恶业果报之罪人在地狱中所受之烈火。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四七·四五二下):...

业田

业能生苦乐之果,故譬之为田,称业田。八十华严经卷三十八(大一○·二○四中):“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

业因

梵语 karma-hetu。有二义:(一)业即因,以业为招感未来果报之因。又作因业。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大...

业受

受,指寿。又作业寿。谓依先业所感之寿命,即依宿世业因而定之寿命。 p5498...

业果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又作业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

业波罗蜜菩萨

业波罗蜜,梵名 Karma-vajrī,音译作羯磨嚩日离、羯磨跋折哩。又作羯磨波罗蜜菩萨。为密教金刚界三...

业垢

指罪业与烦恼。又作罪垢、业尘。垢,烦恼之异名;烦恼者,其性不净而心染污,故称垢。又业之性不净,譬之于尘垢,...

业苦

谓由作恶业所感之苦果。或谓由作善恶之业而感苦乐之果者,通称为业;盖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称为苦。净心诫观法卷...

业风

梵语 karma-vāyu。以风比喻业力,谓众生因善恶业力而飘流生死海中,犹如风吹枯叶或风吹船舶。入楞伽经...

业病

又作业障病。指由宿业所感之疾病。因宿昔之恶业而感恶疾、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过之所...

业处

梵语 karma-sthāna,巴利语 kamma-tthāna。又作行处。即业止住之所。为成就禅定之基础...

业通

谓由宿业而成就之通力。又作报通。五种通力之一。即神境、天眼、天耳、宿命等四通中,由业而成就之通力。于一切通...

业报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

业感

谓苦乐等一切果报非存乎偶然,系由善恶之业力所感而来,故称业感。即由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报。[俱舍论卷十一...

业感缘起

为缘起论之一。谓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之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者。小乘诸宗派皆持此说,尤以说一切有部为...

业瑜伽

梵名 Karma-Yoga。全一卷。印度近代宗教改革家、哲学家维威卡难达(Swami Vivekānand...

业道

梵语 karma-mā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

业道冥祇

冥祇,幽冥界之神祇。指依各自之业因而生成之诸鬼神。一髻尊陀罗尼经载(大二○·四八六中):“启白一切诸佛般若...

业种子

业果之种子。“名言种子”之对称。又称业习气(梵 karma-vāsanā)、异熟习气、有支习气、有分熏种子...

业网

指善恶之业因网罗有情,致使沉没于生死轮回中,故以网比喻之。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九上):“业网所拘,...

业障

梵语 karmāvar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

业缘

二十四缘之一。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

业系

谓业力系缚有情使不自在。又作业缚、业罥、业绳。身、口、意所造之善恶等业,如绳索系缚众生于三界之牢狱,故称业...

业识

(一)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转之根本识。又作业相(梵 karmajātilak?ana)...

业镜

指照业之镜。又作净颇梨镜、净玻璃镜、业镜轮。在幽冥界,以此业镜鉴照众生所造之善恶业。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

业体

又称业性。指业之自体,即能招引苦乐果报之异熟因。各宗派说法不一:(一)说一切有部以身、语二业之色法及意业之...

楚王英

后汉光武帝之子,孝明帝之弟。为我国正史上所载信仰佛教之第一人。据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二载,英少时好游侠,与宾客...

楚石

(1296~1370)元代僧。明州象山人,俗姓朱。名梵琦,楚石为其字。南岳下二十世法孙径山行端之法嗣。十六...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

凡二十卷。全称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又作楚石禅师语录、楚石录。元末僧梵琦(1296~1370)撰,祖光...

楚金

(698~759)唐代僧。广平(河北宛平)人,俗姓程。七岁能诵法华,九岁出家,十八岁即升座讲法华义旨。尝于...

楚俊

(1262~1336)元代僧。浙江鄞县人,俗姓黄。字明极。生性闲雅,不好戏弄。年十二,就灵严寺竹牕喜剃发,...

楚南

(813~888)唐代禅僧。福建人,俗姓张。幼依开元寺昙蔼为沙弥。落发后诣五台山受具足戒,学律。依芙蓉灵训...

楚圆

(986~1039)宋代禅僧。全州清湘(广西桂林)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

楷定疏

凡四卷。即唐代善导大师所著之观无量寿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由于卷四之末有“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极七返有

梵语 saptakrdbhavaparama。又作极七返生。意谓至多仅须往返七次受生。即住于预流果而尚未断...

极大慈悲母

赞叹阿弥陀佛之慈悲所称之名。意谓极广大慈悲之母。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八上):“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

极光净天

极光净,梵名 ābhāsvara。音译阿波会提婆。旧译作光音天。又作遍胜光天。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禅之第三天...

极成

梵语 prasiddha。因明用语。至极成就之意。因明论式中,所立之宗(命题)应真实无误,且为立(立论者)...

极位

至高无上之位、极证悟之位,通常系指佛果而言。法华文句记卷三之上(大三四·一九八中):“若极位者,则一切下位...

极果

谓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无学果。又称无上涅槃之极果,即指佛之正觉,乃因位修行之结果。大乘义章卷...

极迥色

为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指分析虚空、青、黄等不具质碍性之显色及明、闇、光、影等空界色而令至物质...

极略色

为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指分析色声香味触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之实色而令至物质之最小单位“极...

极喜三昧耶

密教表示至极喜悦之印言。又作悦喜三昧耶、欢喜王摩诃萨埵三摩耶、大三昧耶真实印、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随心印、普...

极喜地

梵语 pramuditā-bhūmi。又作欢喜地。为菩萨十地中最初之位,故又称初欢喜地。略称初地。菩萨入此...

极无自性心

能了知诸法之至极无自性之心。为显教之最极、密教之初心。即日僧空海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亦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圆融法...

极微

梵语 paramānu。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旧译邻虚。物质(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分之单位,称极微。依俱舍论...

极微分不分

三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有异说,小乘以分析之极为极微,至于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等部分,称为...

极爱一子地

略称一子地。即菩萨证化他之果、极怜愍众生之阶位。菩萨住此地,视众生如同一子,若见彼等修善、安稳则生大欢喜,...

极睡眠

梵语 acittaka。又作极重睡眠、极重睡。五位无心之一,六位无心地之一。因疲劳等缘引睡眠,使前六识不起...

极乐世界

梵名 Sukhāvatī之意译。音译作苏诃嚩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

极乐寺

(一)北平名刹之一。建于明成化(1465~1486)年间。正殿、后殿尚存有严嵩所撰之碑。寺内牡丹极盛,东有...

极乐海会

极乐,指阿弥陀佛之净土;海会,指僧众或诸尊圣众之会集。极乐世界之圣众相聚而为法会,其广大如海,故称极乐海会...

极乐庵

位于江苏宿迁县境内。又称极乐院。创建于明朝,至清顺治十一年(1657)性澄律师主其丈席,大事修建,广置田产...

义味

以食味比喻法义,谓依文生义,犹如依食生味。或谓义者言义,味者趣意,即指言与意。 p5569...

杨文会

(1837~1911)安徽石埭人。字仁山。为清末复兴中国佛教之枢纽人物。生性任侠,好读奇书,淡泊名利,鄙弃...

杨岐山

位于江西袁州萍乡县北约四十公里处。又作炀岐山。北宋方会禅师曾入此山住持普通禅院,化益四方海众,门风自成一格...

杨岐方会

(996~1049)北宋临济宗杨岐派之开祖。石霜楚圆之法嗣,南岳怀让法系第十一世,临济义玄法系第八世法孙。...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全一卷。宋代僧保宁仁勇、白云守端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集录杨岐宗之开祖杨岐方会之语要、偈颂等之作。...

杨岐寺

位于江西萍乡杨岐山。又称普通禅院。创建于唐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寺内有如来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塑像,并...

杨岐宗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杨岐派。以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之弟子杨岐方会(996~1049)为开祖。方会初从楚圆...

杨枝

梵语 danta-kāstha,巴利语 danta-kattha 或 danta-pona。音译作惮哆家瑟...

杨柳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又于千手观音...

杨炫之

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曾任期城郡太守。永熙(532~534)年间兵乱后...

杨杰

北宋无为(安徽)人。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好禅,历叩诸山名宿,参谒天衣义怀,义怀每引庞居士...

杨惠之

唐代雕塑家。开元(713~741)初年,与吴道玄共同学画,而道玄声光独显,遂焚笔埋砚,专事塑作。数年之间,...

杨亿

(974~1020)北宋浦城(福建建瓯)人。字大年。少时以文章名世,太宗尝召入面试,叹为神童。真宗时,历任...

楞伽山

楞伽,梵名 Lavkā,巴利名同。又作[食*夌]伽山、[马*夌]迦山、楞迦山。意译难往山、可畏山、险绝山。...

楞伽宗

初期禅宗之别名。以达磨传授慧可四卷“楞伽经”为禅法心要,故称楞伽宗。[续高僧传卷十六僧可传] p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