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四卷。即唐代善导大师所著之观无量寿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由于卷四之末有“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之语,故世称此疏为楷定疏。其后,日僧显意撰观经疏楷定记三十六卷一书以注释善导之楷定疏,世称为楷定记。 p548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行事钞·说戒正仪篇:“若座上忆得,莫问疑识,对众发露。恐大众闹乱者,但心念口言自陈云:‘我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术语)谓不以耻为耻之人。言其无眼等之六识也。...顺次,指此生之次。谓于次生往生;即今生命终之后,直接往生极乐净土。于俱舍论卷十五所载三决定业(顺现法受业、顺...位于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佛陇峰南麓,乃天台宗之发源地。隋开皇十八年(596),晋王杨广(即炀帝)为智顗所创建。初...【五受】 五受即五种觉受,随触的领纳分为五种。即:一、苦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不悦之受。二、乐受:谓与前五识相...(人名)阿育王第一夫人之名。译曰光护。见阿育王经三。梵Vibhārakṣita。...【利养障】 p0703 瑜伽九十九卷十四页云:利养障者:谓随所行、令未信者、更增不信,其已信者,能令改变。不乐...(一)梵语 asajkhya。阿僧祇之略称。意译无数、无央数。印度数目之一,指极大、不可数之数目。(参阅“阿僧祇”3666...梵名 Mekā。为佛世时之牧牛女。佛陀初成道时,来献乳糜。大宝积经卷十一(大一一·六一中):“有弥迦女,名善荫,...【智增悲增】 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称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依唯识宗之说,八地以前的菩萨,分为智慧增上菩萨...为经典中用来表示极高大之形容词。多罗树为高大之树,故称物之高者为八多罗树,言其有多罗树八倍之高。如法华经分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
。但由于先前所食用的庵摩勒果效力已过,老妇人所喝到的井水,和一般的水一样,不似先前所喝的甘甜、可口。老妇人感...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菩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弃恶从善,即可成佛。 其实,这句话中的屠刀,也并不...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不死的吗?如果不是,寿命又是多长呢?我们常说的三界,是欲界...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知身是苦啊,壮时都与他人忙。我们要是有了病,才晓得这个身子...问: 常听说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不知有何根据?此话该不该说? 大安法师答: 此话不该说。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一定...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须菩提尊者在观空的时候,是以一心为根本。他这个观法跟《大乘起信论》非常接近。《大乘起信...
楷定疏
【佛光大辞典】
上篇:楚圆 | 下篇:极七返有 |
前言世间,所谓六趣三界,总称六凡。兹叙出世,亦有四圣。圣者正也,圣人行于正道,故谓之圣。如何谓之正道耶?能对...
说戒座上发露法
无六识
顺次往生
国清寺
五受
微沙落起多
利养障
僧祇
弥迦
智增悲增
八多罗树
【大藏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大藏经】【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以功德酥酪去换颠倒臭秽之水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修行不计过往

天人的寿命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此话该不该说

佛教徒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