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僧睿

(一)东晋僧。魏郡长乐(河南安阳)人。生卒年不详。为关中四圣之一。少有出尘之志,十八岁剃发,依僧贤为师,二...

僧谥

谥,谓人死后,以其生时行迹而为之立号,以劝善表彰有德。据弘明集卷二载,后魏太祖时僧人法果示寂,追赠“老寿将...

僧璩

南朝刘宋僧。生卒年不详。吴郡人,俗姓来(或谓姓朱)。入僧业门下参学,博通众经,尤擅十诵律。初住吴郡虎丘山。...

僧职

僧侣之职称。即从事有关寺院、法会以及僧侣之管理等事之职务,如:三纲、讲师、读师、五师、十师、内供奉十禅师、...

僧嚫

嚫,为达嚫(梵 daksinā)之略称,布施之意。供僧之物即称僧嚫。 p5753...

僧宝正续传

凡七卷。宋代僧石室祖琇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系宋代禅林之名僧传。祖琇辑录罗汉系南、圆通道旻、兜率惠照、...

僧宝果

即漏尽阿罗汉。指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果位者。[法华经序品、方便品] p5753...

僧籍

又称僧帐、供帐。即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等事之簿册。罗什译之仁王经嘱累品(大八·八三三下):“立统官摄僧,典...

僧护

(一)梵名 Savgharaksita,巴利名 Savgharakkhita。舍利弗弟子之名。据因缘僧护经...

僧辩

(一)(?~493)南齐僧。建康(江苏)人,俗姓吴。从学于昙迁、法畅二师。住安乐寺。擅长梵呗,称誉南齐。当...

(一)梵语 rajas,巴利语 raja。为显色之一。即青、黄、赤、白、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显色,与方、...

仆拏

梵语 pūna。十二合掌之第四。意译为初割莲合掌。此合掌之形式为,先呈未敷莲华合掌(合十指,掌内虚空,稍穹...

像化

(一)指像法时代之教化。佛教于佛陀入灭五百年后传来中国,时值像法时代,故称当时佛教之教化为像化。[大唐西域...

像始

指像法时代之始。赞阿弥陀偈(大四七·四二四上):“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运...

像季

指像法时代之末期。像法系为正、像、末三时之第二时,其教法运行状况相似于正法时代,故称像法。为有教、行二法而...

像法

梵语 saddharma-pratirū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

像法决疑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其内容叙述佛陀入灭一千年后,佛法衰变之相,并劝导修布施大悲行。佛陀...

像法转时

像,似之义;转,活动之义。此谓佛陀入灭后像法起行之时。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一四·四○四下):“令诸...

像教

(一)与“像化”同义。即指像法之教化。据贤劫经卷三、大乘三聚忏悔经等载,像法即于佛陀入灭经五百年正法后之教...

像想观

即观想佛像之观法。为十六观之第八。又称佛菩萨像观。略称像观。据观无量寿经载,行者修像想观时,可先安置阿弥陀...

梵语 nirvid。心所之名。为“欣”之对称。即嫌恶生存现象诸苦之无量过患而欲出离之善的精神作用。大毗婆沙...

厌世

谓厌恶世上之一切。又遁世一语乃形容中世纪隐遁者之生活态度,厌世则为一般所用,如厌世思想、厌世主义等。 p5...

厌世观

为一种认为人生并无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厌世主义、悲观哲学。亦即主张宇宙人生有苦而无乐,有恶而无善,或乐...

厌求

即厌苦求乐。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中):“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往生要集卷上本载(大八四·三三上)...

厌欣

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意。详称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又作欣厌、欣净厌秽、厌秽欣净、厌离欣愿。因三界六道为充满众苦之...

对治

梵语 pratipaksa。原意为否定、遮遣。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

对治助开

天台宗十乘观法之第七。即以助道对治障碍而开辟三解脱门。又作助道对治、善修助道法、对治助道修波罗蜜、对治诸波...

对治悉檀

四悉檀之一。又作断恶悉檀。指佛随应众生之心病,而以法药对治众生各自之烦恼恶业。亦即应病与药,如为破贪欲而说...

对治离

为“究竟离”之对称。以能治之净法与所治之妄执相对,而拂除人、法二执,此种离脱,称为对治离。反之,究竟离系泯...

对首

三种羯磨法之一。又作对手、对首忏、对首忏悔。首,即面。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代,僧团于每月二回之布萨会或雨...

对根起行法

全一卷。隋代信行(541~594)撰。为三阶教重要典籍之一。本书系依据“三阶”众生之性质及其能力之优劣,而...

对偏正

三论宗所立三正之一。指针对断见、常见等偏颇之见解,而显示正理。即对于大小二乘学人有断见与常见、空见与有见等...

对扬

(一)指在佛说法之会座上,对佛发起问答,以显扬佛意,而成办利益者。佛亦以此一对扬者为此会之代表,而为之说法...

对机

有二义:(一)对,对答之意;机,机根之意。指禅宗师家应对学人之机根而作答。(二)指对手之机根。对接化之师家...

对机说法

指相应受教者(机)之能力、根机,而施以各种说教。又作随机说法、随机散说、随宜说教、随机说、应机接物。主要指...

对碍

为色法之特性。指二种物质互相障碍,无法同时占有同一空间;又由心等对象之拘束,而无从自由活动。据俱舍论卷二载...

对触礼

即面面相对而行触礼。触礼,即展坐具,折四折,置于下,以额头触于坐具上之礼拜法,为一种略式之礼拜(略拜)。敕...

又称幔幕、帐帷。即缝合长布,作为装饰或区划空间之用者。竖缝而成者称为“幔”,横缝者称为“幕”。陀罗尼集经卷...

廓然无圣

禅宗公案名。为菩提达磨与梁武帝所作之问答。或称此一公案为圣谛第一义、达磨廓然。廓然,指大悟之境地;此大悟之...

廖帝聘

(1827~1893)清代民间宗教真空教之祖师。江西寻邬人。中年修道,研读罗祖之五部六册,于同治(1862...

彰所知论

凡二卷。元代发合思巴(藏 Hphags-pa, 1239~1280)着,沙罗巴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原...

睡眠

梵语 middha。略称眠。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由于心中本有之闇昧而于惫...

睡眠欲

五欲之一,又为欲界三欲之一。谓凡夫不图精进,怠惰放纵,唯耽睡眠,溺于乐着。[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 p55...

睡眠盖

梵语 styāna-middha-āvarana。五盖之一。又作惛沉睡眠盖、惛眠盖。盖,烦恼之异名。睡眠盖...

裸形外道

裸形,梵语 acelaka。又作露形外道、无衣外道。古代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尼乾子外道二分派之一,即空衣...

隙游尘

梵语 vātāyanacchidra-rajas。又作向游尘、日光尘。即浮游于日光之中,肉眼仅得辨认之尘。...

钵吒

梵语 patta 之音译。绢之大幅无条相者,称为钵吒,系用以裹身者。意译作缦条、缦衣。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三(...

钵位

指行钵之位。又作行钵位。即僧堂之中,粥、斋二时行钵之际,大众所排次之座位。下图为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所举之钵位...

钵刷

食后用以刷洗钵盂粘粒之薄板。宽约二公分,长约二十公分,一头圆形,加漆。[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禅林象器笺器物...

尘网

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系缚人,犹如罗网缚人一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 p5764...

尘说

谓即使小如草木国土之一微尘,亦恒说无上妙法。据华严经旨归所载,十方虚空界一一尘中,有刹有佛,常说华严经,谓...

尘缘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乃心之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三中):“妄认四...

尘点劫

尘,指微尘;劫,为极大之时限。尘点劫,为譬喻时间甚长久远之词。略称尘劫。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谓...

尘药

律宗所立四依之一。指人所舍弃,而为比丘所用之各类药材。此等药材,人皆弃之如尘芥,故称尘药。[释门归敬仪卷中...

梵语 visaya,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或 artha,意为对象;或 gocara,意为心之活动范围。又译...

境本定身

为天台宗所立之词,指释迦丈六之劣应身。境,所观之境;本,根本;定,必定;身,指丈六三十二相之应身。谓藏、通...

境行果

即境、行、果三者之并称。境,指观照、信或理解之对象;行,由观境而起信解之修行;果,指因其修行而得之证果。其...

境界住依止住

又作境界处依止处。(一)佛陀游化之处称为境界住,例如十六大国等王城聚落之处;而佛陀居住之处则称为依止住,例...

境界相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又作现相、境相、现识。依起信论之说,根本无明动摇无明时所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其相...

境界般若

般若,梵语 praja,慧之义。五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其中,境界般若...

境界极成

因明用语。因明四种极成之一。极成,至极成就之意,亦即因明对论中,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双方皆共同认...

境界逼迫障

乃修定三障之一。修定之障碍有三种,境界逼迫障,谓行者欲修禅定,然于身有逼迫之事,如身体病痛;或于境有逼迫之...

境唯识

五种唯识之一。法相宗将散见于诸经论中之唯识文义,总摄为五种,其中,境唯识即就所观之境界以阐明唯识之义者。如...

境教理行果

指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此系于四法宝(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之外,别加所观之“境”所成...

境智

境与智之并称。境即所观之境界,智即能观之智慧。境智合一即称境智冥合。四念处卷四(大四六·五七八上):“如是...

境智俱融

谓能观之智慧(智)与所观之对象(境),完全泯除主观客观之分别意识,而融合为一体。与“理智冥合”同义。 p5...

境观不二

谓所观之境与能观之心相融不二。天台宗认为圆教行者所观之境与能观之心大体上虽是相对差别,然二者之体皆为圆融无...

境观相资

天台宗用语。谓能观之一心三观,与所观之三谛圆融实相妙境,系主客相互资助而显现成立。盖因圆融之一心三观非藉由...

埋葬死者遗骸或火葬后放置遗骨之处所。亦有安置石塔及石碑之通例。古人强烈畏惧亡灵,惧其灵魂与尸体一起出而活动...

墓志

又作墓志。将死者生前事迹,刻于墓石上之文,称为墓志。金石学及考古学上,则指将死者事迹刻于金石之上,且与棺椁...

寿

梵语 āyus。与命(梵 jīvita)、命根同义,故又称寿命。即指由先前所作之行为(即业力)而生于此世直...

寿山寺

位于高雄市寿山公园内。为佛光山高雄分院。星云大师创建于1963年,翌年落成。1965年,创办寿山佛学院,招...

寿命无量愿

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三愿。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寿命无量愿乃愿其寿命无量,而...

寿者外道

为三十种外道之一。凡主张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者,称为寿者外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参阅“三十...

寿者相

梵语 jīvasajjā。亦即抱存“具有生命的个体(jīva)”之想法。盖一般认为,个体即灵魂或人格主体之...

寿尊

(1647~1729)清代广东潮州人。越南临济宗开祖。十九岁出家,后随商贾至越南弘传临济禅法。初抵越南时,...

寿量

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据俱舍论卷十一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西牛货洲人约五百岁,东...

寿量四土偈

法华经寿量品(大九·四三下):“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寿塔

为祝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通例于塔上刻字填朱,与其他之墓碑有所区别。初行于...

寿暖识

又作寿暖识。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三者之关系,据杂阿含经卷十、中阿含经卷五...

寿乐

即长寿与安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p5...

梵语 svapna,巴利语 supina。于睡眠中,心、心所(心之作用)对于对象(所缘之境)所呈现出之种种...

梦中问答集

凡三卷。日僧梦窗疏石撰。略称梦中问答、梦中集。光明天皇康永三年(1344)刊行。内容叙述参禅之要谛与修行之...

梦中说梦

梦中再作梦。譬喻虚无而不实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六(大七·一○八四中):“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

梦幻

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之说,于睡眠时,心与心所...

梦幻泡影

幻,指幻术家之变幻;泡,指水泡。“梦幻泡影”与“露电”,皆用以譬喻世间万法之虚妄不实、生灭无常。金刚经(大...

梦相

即梦中所现善恶之相。此处指大方等陀罗尼经(北凉法众译)卷一所说“十二梦王”之梦相。十二梦王又称十二神王、十...

梦虚

以梦中出现狼、虎、狮等各种幻像比喻虚妄不实之事。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大二四·七六○上):“眠时梦见山崩或飞...

梦感好相

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载,成就四安乐行之人,能于梦中感见五种好相,即:(一)梦见佛为众生说法。(二)梦见自己为众...

梦经

指佛典中有关梦之经文。小乘佛典与大乘佛典对梦之看法、解释,均有不同。前者非以梦之本身为对象,而系意图假托梦...

梦岩祖应

(?~1314)日本临济宗僧。出云岛根县人。早年师事潜溪虎谦,修习禅学,并通内外之学,住东福寺。著有诗文集...

梦叠

指佛世时,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梦见一[叠*毛]裂为十八片,佛陀记为其示寂之后,教团分十八派之征兆。[南海...

梦窗疏石

(1275~1351)日本临济宗僧。伊势人,俗姓源。字梦窗。为宇多天皇后裔。九岁,投平盐山寺空阿之室,学内...

夺衣婆

为传说中在葬头河边夺取死者衣服之鬼婆。又作脱衣婆、夺衣鬼、葬头河婆、悬衣妪。据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载,死...

夺精鬼

十王经所说三鬼之一。即人将死时,夺其精气之恶鬼。 p5782...

夺魂鬼

十王经所说三鬼之一。即人将死时,夺其魂之鬼。据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载,阎魔法王有阎魔卒,一名夺魂鬼,二名...

宁巴尔迦

(1062~1162)梵名 Nimbārka。印度宗教家。为印度教毗湿奴派(梵 Visnu)之支派宁巴尔迦...

宁巴尔迦派

印度教毗湿奴派(梵 Visnu)之支派。十二世纪时,由宁巴尔迦所开创。强调对罗达神(梵 Rādhā)热狂的...

真实不灭之义。含有永久、究极之意味。为“权”之对称。与“权”(方便权假之义)并称为“权实”。相关之用语有实...

实叉难陀

(652~710)梵名 ?iksānanda。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为唐代译经三藏。于阗(新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