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兴化语录、广济大师语录。唐末临济宗僧兴化存奖撰,明永乐初年(14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

兴世

指佛之出世。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随机示现生灭大法,拯救众生出离苦海,故谓兴世。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

兴皇寺

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初有西凉僧道猛,于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至京师,居东安寺。泰始(465~471)初年...

兴起行经

凡二卷。又作十缘经、严诫宿缘经。后汉康孟详译于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194~199)间。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

兴教寺

位于陕西长安城南约三十公里处。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载,唐麟德元年(664)二月...

兴莞

(1634~?)明末曹洞宗僧。准郡人,俗姓袁。世称古岩兴莞禅师。师初生时,闭口拒不食乳,母焚香拜祷许以素食...

兴渠

梵语 hivgu。为五辛之一。又作兴瞿、兴旧、兴宜、形虞、形具。产于新疆和阗、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

兴隆

明末曹洞宗僧。古田(福建)人,俗姓陈。世称遍照兴隆禅师。幼习儒业,年二十五出家,依恒涛大心深究心宗。后遍参...

兴慈

清末民初僧。浙江天台人。字观月,号天台观月。宗奉天台,教弘净土,其法缘普及沪、杭、甬一带。于上海兴建法藏寺...

兴圣寺

位于日本京都府宇治市。日本曹洞宗寺。山号佛德山。道元所开创,为日本最早之禅寺。本寺前身原为深草乡谷口之旧极...

兴圣万寿寺

位于浙江余杭西北约二十八公里处之径山山麓。又称径山寺、能仁兴圣万寿禅寺、万寿寺。唐代天宝三年(744),法...

兴彻

(一)(1635~?)明末曹洞宗僧。济南人,俗姓魏。世称义云兴彻禅师。年十六即有出尘之志,遂礼报恩寺嵩乳道...

兴福寺

位于日本奈良市法莲寺町。日本法相宗大本山。又称山阶寺、藤原寺、中臣寺、观世音寺。相对于元兴寺“南寺”之称而...

兴轮寺

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又称天镜林兴轮寺。新罗法兴王十四年(527),舍人朴厌髑与王咨议,假藉伏法就刑,显...

兴俦

(1639~1695)明末僧。日本曹洞宗寿昌派之祖。金华浦阳人,俗姓蒋。字心越,号东臬。十岁落发,后参谒翠...

兴禅护国论

凡三卷。日僧荣西(1141~1215)着。为日本最早之禅书。荣西系将临济宗黄龙派之禅宗自中国传至日本之第一...

萧子良

(460?~494)南齐武帝之次子,封竟陵王。字云英。少时即清廉高尚,交游天下才学之士;好学而善解,博通经...

萧寺

为寺院之异称。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多造立寺院,而冠以己姓,称为萧寺。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三下):“今...

萧长懋

字云乔。南朝齐武帝长子。生卒年不详。武帝即位,立为皇太子。与弟竟陵文宣王子良皆笃信佛法,俱归依高僧。精通涅...

萧统

(501~531)南朝梁武帝长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敏睿好学,五岁能通五经...

萧琛

(476~512)南朝齐、梁时代学者。一作萧璨。兰陵(山东)人。字彦瑜。谥号“平子”。雅爱音乐、诗书及醇酒...

融三世间十身

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又作融三世间十佛。华严宗谓圆教之菩萨以真实之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触目者,无论万有万法,皆...

融本末

“分诸乘”之对称。为华严宗判教之用语。华严宗将如来一代之圣教大别为三乘与一乘两种,更于一乘之中分判同别二教...

融事相入唯识

华严宗所立十重唯识之一。依事事无碍之相所成立。即理性圆融无碍,故依理所成之事,事法相入,事相别体,显了分明...

融通

融会通达而了无滞碍。与相即相入同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大四七·七七五下):“德山棒、临济喝,皆彻证无...

融通妄想

即想阴、想蕴。为五妄想之一。众生之色身为实质,念虑为虚情,虚实迥异,而能相使相应,系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虚...

融通念佛宗

为日本十三宗之一。全称融通大念佛宗。略称大念佛宗。宗祖为圣应大师良忍。良忍于永久五年(1117),倡十界一...

融通念佛缘起

凡二卷。日本南北朝时良镇撰。又作融通缘起、融通大念佛缘起。主要叙述融通念佛宗宗祖良忍之传记及宗义要领,兼有...

融通圆门章

全一卷。日本融通念佛宗第四十六代大通融观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叙述宗祖良忍开创融通念佛之因缘,并解释宗...

融熙

(1888~1959)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俗姓汤。字雪筠。又号九指头陀。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以能文...

融识

指通达事理之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四三·二二九上):“诞兹融识,秀迹传灯。” p6290...

衡山

位于湖南衡阳北方。又称南岳。为五岳之一。南朝陈代之慧思、唐代之怀让、希迁及明代之德清等历代高僧皆曾居此山,...

亲友

指正直有德之人,亦即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善知识。与善友、胜友同义。据观无量寿经所载,释迦如来称念佛行者为人...

亲友七法

又作善友七事。指成为正直有德者所应具足之七种善法。据释氏要览卷下所列举者,即:(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

亲光

梵名 Bandhu-prabha,或 Prabhā-mitra。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大乘佛教瑜伽...

亲因缘

即四缘中第一之“因缘”,为能生起有为诸法之直接、亲密之原因。于唯识宗称为亲因缘,意谓能亲生自果,辨生自体之...

亲里觉

八种恶觉之一。即常思忆亲戚乡里之念。据成实论卷十四恶(不善)觉品第一八二所说,出家人若忆念亲里,则生贪着,...

亲所缘缘

“疏所缘缘”之对称。唯识宗将四缘中之所缘缘分为亲、疏二种。与能缘之体不相离,而为见分(能认识客观之主体)等...

亲迷惑

于“见道”所断十惑中之疑与五见(边见、身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六惑,称为亲迷惑;以皆亲迷于四谛之理...

亲胜

梵名 Bandhu?ri。音译畔度室利、畔徒室利。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其事迹不详,传说与世亲为同时代人。尝...

亲缘

念佛行者所蒙受摄取之利益有三缘,亲缘即三者之一。即行者与弥陀间密切之关系。行者日常口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

谛殊罗施

梵名 Tejorā?i。为具有如来无见顶相功德之“五佛顶”之一。意译作火聚佛顶、光聚佛顶、放光佛顶、火光佛...

谛善巧

为三乘所修所观之法门“十善巧”之一。即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四谛,及世间、出世间之因果。[辩中边论卷中...

谛闲

(1858~1932)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黄岩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幼见沙门即喜。少时习医,二十...

谛察法忍

三种忍辱波罗蜜之一。又作察法忍、法思惟解忍、法思胜解忍、通达忍、观法忍、观察法忍。忍,谓忍耐违逆之境,而不...

谛缘度

合并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而称谛缘度。天台宗以此三者为三藏教中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观所修。[八宗纲要] p6...

谛听

梵语 ?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

谛观

(一)朝鲜高丽僧。生卒年不详。精通天台教观,道誉极盛,颇受高丽国王之礼遇。其时在我国,由于唐末五代之战乱,...

谛观全集

凡二十八册。演培着。为作者历年之著述,及其弘法之讲稿所汇集而成。作者号谛观,故命书名为谛观全集。全书采用语...

谚文

(An-mun)李朝世宗时代所制定之朝鲜文字。正式称为“训民正音”。谚文系对于汉字而自谦之称,现称 Han...

谏王经

梵名 Rājāvavādaka。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此经甚短,为平易之散文体。记述...

咨嗟

为感叹称赞之语。又作咨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诺矩罗

梵名 Nakula。又作诺矩那。为十六罗汉之第五。传说即阿罗汉具德经中之诺酤罗长者,彼与其眷属八百阿罗汉共...

诺健那

梵名 Mahā-nagna。全称摩诃诺健那。又作荼健那、诺伽那。意为露形身、露形神、露身。为裸身之大力神。...

诺瞿陀树

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nigoha。类似榕树之桑科植物。产于印度、锡兰。又称...

讽诵

讽咏谙诵之意。又作诵经、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

讽诵文

法会时用以赞叹三宝或追悼死者之文。多系古德所作之法语、发愿文、回向文,或偈颂。禅宗之心王铭、信心铭、参同契...

赖吒和罗

梵名 Rāstrapāla,巴利名 Ratthapāla。又作赖吒和罗、罗吒波罗、赖吒拔檀。意译为护国。又...

赖吒和罗经

(一)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罗汉赖吒和罗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记述赖吒和罗闻佛说法而立志出家,得证阿...

赖耶三位

由“因位”到“果位”,将第八阿赖耶识之变化分为三段以说明之,称为赖耶三位。此系唯识宗之说。即:(一)我爱执...

赖耶三相

即第八阿赖耶识所具之三种相。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之自体本具诸法之因与果,为显其体、义之差别,而立三相。即自相(...

赖耶三藏

第八阿赖耶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

赖耶四分

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五所举,第八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具有下列四分之义,即:(一)相分,相,即形相。相分...

赖耶缘起

为四种缘起之一。法相宗之唯识说,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又作阿赖耶缘起、唯识缘起。赖耶,阿赖耶之略,...

踊身七树

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载,释尊曾跃身空中,身放光明,以照人天,其高七倍于多罗树。净觉师碑铭:“开口万言,音和...

输罗印

输罗,梵语 ?ūla。即兵器中之戟。输罗印,即戟形之印相。[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九] p6316...

辨主问

为“偏僻问”之别称。汾阳十八问之一。主,指师家。学人为试验师家而提出质问,称为辨主问。宋代临济宗汾阳善昭禅...

辨长

(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号圣光房。又称二祖上人、镇西上人、筑紫上人。敕谥“大绍正宗国师”。为...

辨体

即辨明一经之指归。为天台智顗大师所立五重玄义之一。智顗为解释诸经,而立有五种义解法,即释名、辨体、明宗、论...

办事

禅寺中从事杂务者之总称。如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净头、化主、园主、磨主、水头、炭头、庄主、监收等皆称...

办事明王

又作辨事明王。于密教中,为如来执作诸务之明王,称为办事明王。大日经疏卷五载,不动明王为如来僮仆给使,执作诸...

办事真言

又作辨事真言、成办诸事真言。密教于成办事业,如筑坛场、辨供具、奉供物等诸法事时所诵之真言;此真言即办事明王...

办道

意指修行、成办道业、精进佛道等。又作辨道。唐代初期之禅宗未有“办道”一词,直至中唐,五家七宗之宗风形成后,...

遵式

(964~1032)宋代僧。台州临海(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天台义全出家,十八岁落发,二十岁于禅...

选友

为婆罗门种,乃悉达太子之师。佛祖统纪卷二载,太子七岁时,王令其学书,遂从国中之聪明婆罗门选友学习。太子曾问...

选佛

原指选出可成佛成祖之师,后引申为坐禅修行之意。碧岩录第四则(大四八·一四三下):“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

选佛图

又作十法界图、佛法双六、名目双六、净土双六。借佛教之名相,依转迷开悟之理所绘制之游戏图。图样有数种。明代,...

选择

分辨事物之好坏、优劣,而汰劣存优之意。据日僧源空之选择集载,“念佛”是阿弥陀佛所选易修之殊胜行,为阐明其故...

选择本愿

广义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或特指第十八愿。当阿弥陀佛犹在因位时,历经五劫之长时思虑,并参考诸佛所立誓愿,乃...

辽道宗

(1032~1101)辽第八代皇帝。姓耶律,名洪基。二十四岁即位,在位(1055~1100)时期,国内外虽...

遗形

指佛入灭后之遗骨。即佛舍利。长阿含卷四游行经(大一·二九下):“如来遗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但当分取,众咸称...

遗教

指佛、祖师等遗留予后世之教法;或特指佛临终时所说之教法。又作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佛教为释迦佛所说...

遗教经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遗经、佛临涅槃略诫经、略说教诫经、佛遗教经。收于大正藏第...

遗教经论

全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此论乃释论“遗教经”之书。分七科释之,以阐述...

钱弘俶

(929~988)五代杭州临安人,字文德。为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之第九子。又称钱俶。天性诚厚,心向佛法,年二...

钱谦益

(1582~1664)清代江苏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弘光年间(1645)为礼部尚书。学问渊博...

锡杖

梵语 khakkhara,或 khakharaka。音译为隙弃罗、吃弃罗。又作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

锡拉图召

位于绥远归绥城内之喇嘛寺。寺,蒙古语称作“召”或“招”。归绥一带,大、小之召甚多,而以锡拉图召为最著名。锡...

锡兰佛教

锡兰系位于印度半岛东南海外约三十二公里之岛国,梵名 Sijhala,音译僧伽罗,意译执师(狮)子、师子胤...

锡兰僧伽派

巴利名 Sinhala-savghanikāya。为缅甸早期上座部佛教教派。亦称锡兰宗派(巴 Sinhal...

录外经典

即指登载于一般经录以外之经典。依其内容,约可分为四类:(一)失译经典,指译者不明之经典。此乃因古时于所译经...

锦包特石

禅林用语。谓锦中包有大石,比喻外柔内坚;即指师家指导学人之机法,表面虽柔和,然内涵辛辣。从容录第十四则(大...

锦江禅灯

凡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临济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

阎牟那河

阎牟那,梵名 Yamunā。意译作缚河。乃印度恒河之支流,长约一三八五公里。印度自古视为阎摩天之妹阎美(梵...

阎浮提

梵名 Jambu-dvīpa,巴利名 Jambu-dīpa 之音译。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

阎浮树

阎浮,梵语 jambu,巴利语同。又作谵浮树、赡部树、剡浮树、染部树、潜谟树。略称阎浮。属于落叶乔木。学名...

阎浮檀金

梵语 jambū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ū)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

阎曼德迦仪轨

记载佛说大威德明王念诵法之仪轨。计有四本:(一)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全一卷,唐代不空译。(二...

阎婆度鸟

为地狱中令罪人受苦之鸟。又作阎婆鸟。居于十六眷属地狱中之阎婆度地狱(又作阎婆叵度地狱)。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

阎罗人

指在地狱中呵责罪人之狱卒。正法念处经卷六(大一七·二九下):“阎罗人苦切偈语责疏之言:‘汝邪见愚痴,痴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