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烧香侍者

为五侍者之一。又称侍香。于禅林中,任此僧职者须于法会中持香盒司掌烧香行礼,及记录住持于上堂、小参、普说、念...

(一)梵语 dīpa。音译你播。即灯明。为六种供具之一。(参阅“灯明”6259) (二)比喻佛法如灯火之照...

灯王

即须弥灯王佛之略称。为东方须弥相世界之佛。据吴·支谦所译维摩诘经卷上不思议品载,此佛身长八万四千由延,其狮...

灯光城

梵名 Dīpavatī。音译提婆跋提城。为释迦佛前生从锭光佛受来世成道记莂之处。又作阿摩罗跋提城(梵 Am...

灯光梵志

又作焰光学志。为释尊过去世修梵行时之名。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四所载,灯光梵志于林薮间行吉祥愿,经四百二十...

灯来

(1614~1685)明末临济宗僧。四川垫江人,俗姓曾。字苇渡,号三山。十七岁,科举不第,乃耽味禅学,读聚...

灯明

梵语 dīpa,巴利语同。略称灯。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时所用之灯火。据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载...

灯指比丘

原为佛世时王舍城中一长者之子,初生之日,其手一指放出大光明,故取名灯指。家业极富,然以逸乐豪奢,复遭群匪劫...

灯指因缘经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王舍城长者之子“灯指”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之因缘。提示众生...

灯灭方盛

系佛陀于涅槃前对佛法终灭所作之预言。谓佛法将灭时,反呈蓬勃兴盛之相;犹如灯火将尽之时,更显光彩灿烂,然随即...

灯节佛供

西藏佛教于灯节(音译局阿曲巴)时所供养物之总称。包括酥油花与酥油灯两种。所谓酥油花系于木架或牌坊架上以各色...

灯录

又称传灯录。指记载禅宗历代传法机缘之著作。灯或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灯录之作,萌芽于南...

灯头

即禅林中司掌灯烛之职称。禅苑清规卷四街坊水头炭头华严头条(卍续一一一·四四八下):“菜街坊、酱街坊、水头、...

灯笼

安置灯火之笼状器具,可避免灯烛为风吹熄,或蚊、蛾等小虫进入而为火所伤。又作灯楼、灯炉、灯吕。其质料除竹、瓦...

燕坐

梵语 pratisajlayana,巴利语 patisallāna。又作宴坐。乃安禅、坐禅之异名。谓寂然安...

独一法界

谓一切诸法,平等真实,无妄无二,一法而融摄万法,万法即一法。系密教之语。显教如华严宗则称一真法界,亦即天台...

独一善

系佛陀所说大小乘经典所具七善之一。依法华文句卷三之解释,谓佛之说法纯一无杂,与二乘不共而独为菩萨说。于成实...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谓人之生死,但独自一身,无人可代,亦无有雷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

独行不共无明

法相宗所立四种无明中不共无明之一。谓不与贪等俱起,乃与第六意识相应,独行而起之无明。复分为二种:(一)主独...

独明珠

又作异同珠。为“顺明珠”(又作同异珠)之对称。释摩诃衍论卷二阐释真如、生灭二法二门时,共列举十名,其第九名...

独秉

即心念法。三种羯磨法之一。谓比丘忏悔作法之时,若事属极微,或界中无人可作忏悔对象,亦得独发心念境,自行口诵...

独空

又作一空。语出大品般若经。谓诸法随缘而皆无自性,如色、心、依、正,乃至圣、凡、因、果等法,虽千差万别,然其...

独股杵

为密教真言行者所持金刚杵(梵 vajra,音译跋折啰)之一。又称独钴杵、独股、独钴、一股杵、一股跋折啰。股...

独参

学人单独进入师家之室,呈上自己对公案之见解,称为独参。系临济宗提撕学人之重要方法。其法为学人应师之唤钟,一...

独眼龙

(一)一般指眇一目者;于禅林,则特指虽仅具一目而学德出类拔萃之人物。以龙古来即为我国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极为...

独菩萨教

指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第三别教。天台宗将佛陀一代教法判立为藏、通、别、圆四大类,称为化法四教,每一教皆依所...

独影境

法相宗所立三类境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现实我实法之相,此相非有实体,仅为意识之见分(能照知所缘对...

独乐寺

位于河北蓟县西门内,距北平东方约九十公里。寺不知创自何代,有一座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之观音阁,于辽...

独头无明

二种无明之一,五种无明之一。又称不共无明。无明,即痴之别名,指无法照了诸法事理之闇钝心。于贪、瞋、痴、慢、...

独头意识

法相宗所谓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之别,其中之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

独觉身

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十身之一。华严宗谓圆教之菩萨以真实之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触目者,无论万有万法,皆视为佛身,...

独觉舍悲障

谓独自修行,觉悟而离生死之人,徒能自度,难以生起大悲心,兼济一切众生,则无法臻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p6...

独觉菩提

又作缘觉菩提。乃三菩提之一。谓独觉之人自发菩提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此因缘,独得解...

独觉应

观音三十二应之一。谓观音菩萨应独觉人之机类,示现独觉身而教化之,令得解脱。(参阅“三十二应”511) p6...

卢至

(一)为佛世时舍卫城中之长者。又作卢遮。世称卢至长者、卢志长者或留志长者。原为悭贪之人,虽拥财万贯,依然着...

卢至长者经

全一卷。全称卢至长者因缘经。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记述悭贪之卢至长者得道之因缘。[开元释教录卷...

卢行者

即禅宗第六祖慧能禅师。俗姓卢,初在蕲州(湖北)黄梅凭茂山五祖弘忍门下修道,称为卢行者,或卢居士。行者,谓带...

卢舍那经

为江南敏法师所立二教之一,与释迦经相对。华严五教章卷一列举十种对佛陀一代言教之判释,第八项即敏法师之教判,...

卢景裕

(?~542)北魏人。字仲孺,小字白头。专攻经学,撰有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等之注疏。曾遭高欢(北魏...

卢达斯

(Lyders, Heinrich; 1869~1943)德国之东方学、印度学学者。生于卢比克(Lybec...

卢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又作毗卢遮那、卢舍那、流舍那、净满。各宗说法不一。如华严...

弥陀本愿

指阿弥陀佛所立之誓愿。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待成就是愿,方得成佛;此誓愿计有四...

弥陀利剑

谓弥陀之圣号犹如利剑,可以斩除众罪。盖因称念圣号,则心清净,不再造业,故有此说。般舟赞(大四七·四四八下)...

弥陀供

又称阿弥陀护摩。为追荐及回向而行供养阿弥陀佛之修法。 p6418...

弥陀头

化主之一。于禅林,多担任劝化读诵阿弥陀经之职。现今丛林已不存此职。禅苑清规卷四(卍续一一一·四四八下):“...

弥帝丽尸利

梵名 Mitra?rī。罽宾国人。被认为系贤劫出现之第七佛之圣者。又称弥妒路刀利、沙帝贝尸利、弥帝[(匕/...

弥迦

梵名 Mekā。为佛世时之牧牛女。佛陀初成道时,来献乳糜。大宝积经卷十一(大一一·六一中):“有弥迦女,名...

弥勒三尊

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像。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

弥勒下生成佛经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与鸠摩罗什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又作弥勒下生经...

弥勒下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

弥勒上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

弥勒上生经疏

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作观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收于大正...

弥勒大成佛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略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

弥勒六部经

又称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

弥勒寺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郡金马面。七世纪初,百济武王(600~640)所创建,又称王兴寺。一说始建于武王之父法...

弥勒来时经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之下生经(已佚)、鸠摩罗...

弥勒受决经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成佛经、下生成佛经、当下成佛经、弥勒当来成...

弥勒信仰

指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此信仰,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佛兴立品等,皆以...

弥勒净土

指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所生之处,当来下生弥勒佛即生于此,故以之为弥勒净土。弥勒上生经...

弥勒净土变

即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造之弥勒净土兜率天宫相之图画或雕刻。又称弥勒净土图、弥勒天宫观、兜率天曼荼罗。...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ya。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

弥勒论师

弥勒,梵名 Maitreya。意译作慈氏。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瑜伽大乘之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

弥曼差经

梵名 Mīmājsā-sūtra。为印度六派哲学弥曼差学派(梵 Mīmājsā)之根本圣典。传为耆米尼(梵...

弥曼差学派

弥曼差,梵名 Mīmājsā,考察研究之义。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即重视祭祀,主张声常住之声显论师。又作弥曼蹉...

弥梯罗城

弥梯罗,梵名Mithilā,巴利名同。又作弥萨罗城、弥絺罗城、弭痴啰城、弥夷城、无夷城。意译作量城、分侄城...

弥楼山

(一)位于印度王舍城北方。为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居住之所在。 (二)七金山之一。又称尼民陀罗山、持地山。此世界...

弥遮迦

付法藏第六祖。率有大仙八千,后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与诸仙共发菩提心,成为提多迦之弟子。得法后,游化...

弥卢

梵语 meru。意译高。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中):“如来口右辅上牙有大人相,名宝焰弥卢藏云。...

弥迟伽塔

弥迟伽,梵名 Mrttika。据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转妙法轮品第三十七载,佛陀初成道时,欲往波罗[木*奈]城...

弥兰陀王

弥兰陀,梵名 Milinda,巴利名同。意译作慈王。又称毕邻陀王、旻邻陀王、弥兰王。系指纪元前二世纪后半叶...

徽宗排佛

指北宋徽宗皇帝尊崇道教,而排斥佛教之事迹。徽宗宠信道士徐知常、徐守信、刘混康等,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建造玉清...

应人

谓应受人、天供养之人,即阿罗汉。亦称应供、应真。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五上):“次有弘法,应人结...

应土

二土之一,三土之一,四土之一。又作应化土。即佛应众生之机感所示现之佛土。为应身佛所居住之处,故亦称应身土。...

应化

又作应现、应化利生。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据大智度论卷九十四载,应化,谓诸...

应化佛菩提

又称方便菩提。就佛三身而言,可分为三种菩提,应化佛菩提为其中之一。谓于应当示现化导之处所,随即示现。如释尊...

应化法身

指自法身佛应现之佛、菩萨、人、天、鬼、畜生等无量身。又称他受用报身、应身、化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自初...

应化声闻

四种声闻之一。即佛菩萨为化导众生,暂现声闻身,以令众生进入大乘法门者。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声闻众。[法华文句...

应天寺

位于洛阳夹马营。营在纹城东郊,为宋太祖诞生处,真宗时敕立为寺,供奉太祖像,赐额应天禅寺。后改称发祥寺,俗称...

应夫

宋代云门宗僧。滁州(安徽滁县)清流人,俗姓蒋。生卒年不详。初入江宁府(江苏南京)保宁禅院承泰门下,出家并受...

应文

(1337~?)讳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后即位,年号建文。于燕王靖难之变时,剃发并改名应文,逃离京师。经...

应本

即应化身之根本。在天台宗,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中之别、圆二教即以中道为应本。[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参...

应用无边

与“应化无方”之义同。谓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应现化身之妙用,无碍自在,无时而不现,无处而不显,即应化之神力自...

应作

(一)应机而示现。与“应现”、“应化”同义。谓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权巧方便示现种种身相威仪等。法华文句卷...

应形

佛应众生之根机而示现教化,称为应形。义同于应身、应化等。金光明经卷二(大一六·三四四中):“佛真法身,犹如...

应身

梵语 nirmāna-kā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

应身记

“法身记”之对称。指应身佛之记莂。即将来八相成道其应身之相所示现之年数、国名、佛名等种种记莂。在天台宗所立...

应身与化身同异

谓于应身与化身之同异,诸经说法不同,如同性经、金光明经于应身之外立化身,则二身差别;大乘起信论于应身之外不...

应供

梵语 arhat 或 arhant,巴利语 arahat 或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为佛十号...

应受识

十一识之一。即尘识。尘识系由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转作之识,故称应受识。[显识论](参阅“十一识”3...

应和宗论

为日本佛教史上之著名法争,由我国历来性相二宗之冲突所引起。村上天皇应和三年(963)八月,于宫中开讲法华经...

应果

即阿罗汉果。阿罗汉,系梵语 arhat 之音译,意译则作应、应供,即谓断尽一切烦恼,具足应受人天供养之福德...

应法妙服

指僧众所披之袈裟。应法,谓与法相应而不悖于理。以袈裟之形、色、量三者皆相应于佛制,故称应法妙服。或以自在如...

应法沙弥

三沙弥之一。谓正合沙弥之位。沙弥,系受持出家十戒而尚未受具足戒之男子。凡十四岁至十九岁之男子,出家得度,依...

应客侍者

方丈六侍者之一。即代为招呼客人之侍者。禅林象器笺职位门六侍者条:“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二、应客,三、书...

应病与药

谓医师针对病症施药,比喻佛菩萨等善知识应所对之根机而说法。佛陀自古被称为医者之王,若视人间种种迷惑、束缚、...

应干

(1034~1096)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袁州(江西宜春)萍乡人,俗姓彭。出家受具足戒后,即遍参诸方尊宿。...

应理圆实宗

略称应理宗。为法相宗(唯识宗)之别名,系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说而立。以唐代慈恩窥基为初祖,立五位百法,判...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为金刚般若经中之名句。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

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凡十卷。又作应庵和尚语录。宋代应庵昙华撰,守诠等编,孝宗乾道二年(116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内...

应慈

(1873~1965)安徽歙县人,俗姓余。字显亲。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南京三圣庵出家。越四年,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