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所缘缘”之对称。唯识宗将四缘中之所缘缘分为亲、疏二种。与能缘之体不相离,而为见分(能认识客观之主体)等内之所虑托,称为亲所缘缘。[成唯识论卷七](参阅“四缘”1832、“疏所缘缘”4740) p629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亦名:亡人物在白衣家分法、亡僧物在白衣家分法、亡五众物在白衣家分法、分白衣家僧物法、白衣家亡僧物分法 行事钞...为第八地以上之法身菩萨所得之三昧。与“报定”同义。即由第八地之果报自然所生者,故称报生三昧。入此三昧后,其心...梵语 paca-āvarabhāgīya-sajyojanā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全称五顺下分结。略...为禅林葬仪行事之一。秉持火炬行荼毗(火葬)之意。葬仪时,导师秉炬,以之象征火葬亡者。旧说秉炬与下火、下炬同义...(术语)法性深广,不可测量,譬之以海。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指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即理性如来;藏者,含摄之义。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赡部捺陀金所造之佛像。又作赡部光像。据有部尼陀那卷五载,释尊未与众相处时,众无威肃,故给孤独长者请愿作像,...(术语)警醒心之惛沈也。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宝箧印陀罗尼经曰:从佛身...(譬喻)以喻学佛道也。四十二章经曰: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犹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梵名 ārya-varman。新罗僧。生卒年不详。唐贞观(627~649)年间,为追求正教及亲礼释尊圣迹,乃远涉中印度,止于...【业报不应思议】 p1220 显扬十七卷九页云:论曰:于业报中,不应思议。修福行者、定往善趣;为恶行者,定往恶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百丈怀海是福州籍的著名高僧,长乐龙泉寺为其剃度出家祖庭。他创制了中国化的佛教戒律,史称百丈立清规。其中,丛林...
文中说到【以声闻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声闻。割爱辞亲。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出世之相故】。我这里还要给大家说...问: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呢。请一开示一下。 方海权答: 做为凡夫俗人,有时难免会有过失,能于悔过即是为善...有个心理学家以宽恕你的敌人为题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演讲完之后,他问在场的人有多少打算原谅自己的敌人,大约有一...
好,业力就讲到这个地方,就是善恶的问题、强弱的问题、相互激发的问题。接下来,讲果报的种类。 果报的种类有三种...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个觉悟是说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
俗世喧嚣,红尘扰攘,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让灵魂蒙尘。蒙尘的灵魂,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让你看不清自己,迷...
当我们不好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烦恼了。贪欲烦恼时,你压制这个贪欲的念,到现在又碰上不顺心的人,又来压制嗔...
亲所缘缘
【佛光大辞典】
上篇:亲里觉 | 下篇:亲迷惑 |
【清净鲜白】 p0959 瑜伽十二巻十七页云:清净心者:谓与舍念清净相应。超过下地诸灾患故。鲜白者:谓性是善。自地...
亡物在白衣家分法
报生三昧
五下分结
秉炬
法性海
二如来藏
赡部影像
警觉
食蜜
阿离耶跋摩
业报不应思议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度众生现出家相最好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
没有任何敌人

什么是异熟果?为什么要加个异熟

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自己内心生起的

为灵魂沐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