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色法之特性。指二种物质互相障碍,无法同时占有同一空间;又由心等对象之拘束,而无从自由活动。据俱舍论卷二载,前一情形为障碍有对,后一情形为境界有对及所缘有对。有对,意即有对碍之性质者;无此性质者,则称为无对。上述三种有对中,障碍有对如手碍手、石碍石,即指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质),均由极微(分子)所构成,彼此互碍而被碍。境界有对指六根、六识与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所缘有对指心(六识与意根)与伴此而起之心所,为各所缘之法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境界有对与所缘有对之区别,在于前者以感觉之认识为主,较为广泛;后者则以悟性之判断认识为主,故较为偏狭。 p5796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771~853)唐代僧。为沩仰宗初祖。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南)人,俗姓赵。法名灵祐。十五岁随建善寺法常(又称法恒...判别教相。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发心研究佛教者,较易探讨了解,名...(术语)Gāthā,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术语)五轮三昧之一。水有润渍生育与体性柔软之二德。了此三昧则定水润心,增长善根,身心柔软,高慢之心,随顺善...伏除二取者,谓伏除烦恼所知二障,能取所取也。烦恼所知,亦即我法二执,亦即谓伏除我法二执能取所取也。...(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术语)梵语之沙门,一翻乏道,乏于道也。自谦之称,如云贫道。三德指归一曰:沙门此翻乏道。...【善友具足】 p1141 瑜伽三十五卷十二页云: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比喻以宝珠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露珠,呈现相互辉映之情景。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三中):“各千幢幡,珠交露幔...【末那心所何地所系】 p0521 成唯识论五卷二页云: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谓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饶益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萨,修持戒行,不染五欲,并令一切众生亦能持戒,称饶益行。...无量义经...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五...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网络学习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体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 1、只学不修不证...
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飞禽走兽、海里生物、家养牲畜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被人类吃,不是这样的。出于慈悲心和孝顺心,我们应...
【 复次,普广! 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 这就是害病,那个病或者半身不遂,腿脚不能...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说,作为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么...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不加以讨论。菩萨的六度前五度是修福。净土法门的净业三福人天...
我们的习气应该怎么对治呢?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蕅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要有真信切愿,临终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我们修通途法门,要讲到怎么契入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心体去,那么对我们来说很难,因为我们的心,念念都是攀缘啊!...
对碍
【佛光大辞典】
上篇:对机说法 | 下篇:对触礼 |
(杂语)谓人人本具之心性。盖以家屋喻身体,主人公喻心性也。又谓参学同一师家之人。例如翠岩保福长庆三大老,同为...
沩山灵祐
判教
偈
水轮三昧
伏除二取
五智
乏道
善友具足
交露
末那心所何地所系
饶益行
【大藏经】【注音版】无量义经
【大藏经】永嘉证道歌
【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网络学佛的注意事项

吃素的原因来自两个最起码的认知

如何为病人临终之人造福回向

《法华经》开示面对事情的三个态度

悭贪的烦恼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

【推荐】为何越修行习气却越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