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当机众

指宿缘纯熟,一闻教法,即可得度者。听法之大众可分成四种类别,当机众即其中之一。[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

当头棒喝

禅林用语。意谓警醒人之迷妄。棒喝,缘于禅家宗匠接引学人之作法。棒,始于德山;喝,来自临济。棒、喝均为接引学...

当体即空

谓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观如此当体即空者...

当体即是

如波之当体即水,烦恼之当体即菩提,生死之当体即涅槃。为水为波,为菩提为烦恼,皆因实智与妄情所见之异。妄情之...

睦州掠虚汉

禅宗公案名。又作睦州掠虚、睦州掠虚头汉、睦州问僧甚处、睦州问僧。乃显示唐代睦州道明禅师(陈尊宿)门风严峻之...

睦州道明

(780~877)唐代僧。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又称道踪。江南人,俗姓陈。居睦州(浙江)龙兴寺,晦迹藏用。常...

睦州道明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陈尊宿语录。唐代僧道明(780~877)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六。收录上堂对机、...

碎身舍利

指荼毗后之遗骨;或指经荼毗后,将遗骨分置多处者。如释迦佛之舍利,为碎身舍利。另如多宝塔中之多宝佛舍利则为全...

禁五路印

密教修招魂作法时所结之印契。为延留临死病人之魂魄于现身,以求延命而结之印契。其结印之法,据秽迹金刚说神通大...

禁母缘

观经六缘之一。善导之观经疏序分义中,将观无量寿经兴起之因缘分为六,禁母缘为其第二,其内叙述阿阇世王幽闭其母...

禁戒

梵语 saj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

禁足

指九旬安居期间,严禁安居之众僧出于道场之外,此乃释尊所制定者。盖以雨期安居时,草木、虫类繁殖最多,恐外出时...

禁欲

压抑肉体与世间之欲望,以期达到精神上的理想境界之行为。禁欲之种类极多,或积极奖励肉体上之苦行,或否定肉体,...

禁语

即禁止自己说话。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禁语目的之一即为减...

万天懿

元魏译经居士。云中人,本姓拓跋。又称万俟氏,单称万氏。世居洛阳,故又为河南人。少曾出家,师事婆罗门。聪慧有...

万年寺

(一)位于四川西南峨嵋山腰。为峨嵋山六大古刹之一。始建于晋代,原名普贤寺,唐代慧通改名为白水寺,后屡遭火灾...

万行圆备嘉号

“阿弥陀佛”名号之美称。昔法藏菩萨,于“因位”时,代众生修一切万行,悉圆满具备,故得此名号。净土文类聚钞(...

万佛堂

位于辽宁义县西北约十公里处,大凌河对岸之凝灰岩崖壁。为北魏时所造之石窟寺院,乃东北地方最古之佛迹。石窟有六...

万佛禅寺

位于新竹市东山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妙义尼师率达果、达善二徒来此开山,初规模甚简,四十五年陆续增建...

万劫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p55...

万杉寺

位于江西星子县庆云峰下。始建于南朝梁代。至唐代,称为庆云院。宋景德年中(1004~1007),僧大超手植万...

万松行秀

(1166~1246)南宋曹洞宗僧。河内(河南沁阳)人,俗姓蔡。字报恩。早岁从邢州(河北邢台)净土寺赟允出...

万法

语同“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所亘即之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往生拾...

万法一心

一切法尽归入一心,称为万法一心。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二(大三九·五三七中):“诸经论俱说万法一...

万法一如

万法指一切诸法,即一切所有存在(者)之总称;“一”为不二之义;“如”为不异之义。一切诸法皆由因缘生起,故无...

万物有灵论

乃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提出之理论。主张原始人...

万恒

(1249~1319)高丽僧。熊津郡(忠清南道公州)人,俗姓朴。生于儒者世家,幼年即出家为僧。为曹溪山天英...

万指

意谓万人。林间录卷上(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王公复至寺,众横撞大钟,万指出迎。” p5544...

万回

(632~711)唐代僧。河南阌乡人,俗姓张。其兄从征远调安西,父母忧思,万回每朝往视之,暮持兄书返家,乡...

万善同归集

凡三卷(或作六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

万岁寺

位于福建福州九仙山。原为唐末天祐元年(904)琅玡王王审知所创建之七层塔,初称报恩定光塔,后梁开平(908...

万僧供养

即邀请万僧,以饮食等供养之。又称万僧供、万僧斋。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唐咸通十二年(871),懿宗于禁中设...

万寿寺

位于北平西直门外。为北平名刹之一,创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殿宇宏丽,门临大道,清康熙、乾隆皆曾重加修...

万福寺

(一)我国黄檗山万福寺。黄檗山位于福建福清县西南十七公里之处,以山多檗木,故有此称。其上有乳香岩,岩间有飞...

万灯会

即万灯供养。为忏悔与祈求灭罪,以万灯供养佛、菩萨之法会。与献花供养相同。燃灯供养之功德甚大,其说散见于诸经...

稠林

梵语 gahana。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

稠禅师

(480~560)北齐僧。昌黎人,俗姓孙。博通经史,二十八岁投僧寔法师出家,先后参访道房、跋陀三藏、道明禅...

窟内窟外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宗轮论述记等记载,摩揭陀国迦兰陀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北,有大石窟、如来入灭后,迦叶...

梵语 sūtra。音译作修多罗、素怛缆、苏怛罗。一般译为契经、正经、贯经。佛教圣典可总括为经、律、论三藏,...

经分别

巴利名 Sutta-vibhavga。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

经木

(一)读经时用以击打节拍之木。又作音木。 (二)以桧或杉木削成薄片,其长约三十八公分,宽约一公分,其上书写...

经木流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经流。于经木上写亡者之戒名、法名,放入水中流走,称为经木流。系为日本大阪四天王寺,于春秋...

经王

即诸经中之王。显、密教经典中,皆有自称经王者,亦有被赞叹为经王者。如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经本母

巴利名 Suttanta-mātikā。锡兰大寺派巴利七论中之法集论(Dhammasavgani),于卷首...

经瓦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瓦经。埋经之一种。即刻佛经文字于瓦面,为留传后世而埋置土中者,有令法久住之意。 p555...

经生圣者

指小乘圣者,彼等须经欲界、色界之生,方能臻至涅槃之境。此类圣者可分欲界经生、色界经生两种。(一)欲界经生,...

经行

梵语 cavkramana,巴利语 cav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

经夹

又作梵夹。刻经文于贝多罗叶,夹以厚板,以绳结之,故称为梵筴。夹,或为筴之误;筴,同策之义。 p5551...

经供养

书写经典送人,或书写经毕,欲置入经藏时所行之法会。又作开题供养、书写供养、一切经供养。又经属三宝中之法宝,...

经典

即佛陀所宣说教法,经阿难等结集之,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举凡文句、书籍,均称为经典。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

经卷

记载经文之卷帙,称为经卷。一般指经典,或佛典。法华经卷四所谓之“经卷”系指书籍而言,为梵语 pustaka...

经律异相

凡五十卷。宝唱撰。梁天监十五年(516)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之希有异相集录而...

经轨

指密教之经典及仪轨。密教中,师门相承,口耳相传,均须以之为依据,故称经轨。 p5553...

经冢

又作经冢。将书写完成之经典置于筒中埋在地下,称为经冢。此乃为保护经典使传诸永世之意,亦为自己祈愿或为祖先亡...

经家

指诵出佛陀所说教法,并将之结集成经典之佛弟子。在佛陀诸弟子中,阿难与迦叶等当其大任。一般而言,经典以最初“...

经师

(一)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之僧侣。四分律卷十三第二十九单提法条,解释...

经马

以般若心经与马图并印于纸上,而作为祈安会或盂兰盆会的供养之用(施于鬼神)。于唐代时,即流行以纸马添加酒脯等...

经堂

保存大藏经之殿堂,即经藏。乃收藏经典之府库。(参阅“经藏”5557) p5554...

经帷子

又称经衣、经帷衣、曳覆曼荼罗。为死者所穿之净衣。在衣上书写经文、陀罗尼或佛名,即连罪孽深重者,亦可以得到解...

经笥

盛经之箱,引伸为通达经典之人。释氏要览卷中(大五四·二九三上):“经笥、法将,并五印度学人,称奘法师。”大...

经筒

又作如法经筒。为安置经卷之容器,多以木刳成圆筒形、八角形,附上金银泥绘之花纹,若埋于地中者,为避免腐朽,每...

经量部

梵名 Sautrāntika。又作僧迦兰提迦(梵 Sajkrāntika)、修多罗论部、说度部、说转部、说...

经集

巴利名 Sutta-nipāta。属南方上座部经藏(小部)之巴利语经典。因其他各经分别有其独自之特征,故均...

经塔

(一)指收藏经书之塔。塔内所收之经文、偈颂、陀罗尼等,称为法舍利。 (二)即以经文书写成之塔形。又作经曼荼...

经道灭尽

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

经幢

刻有经文之石柱。又作石幢。一般多使用八角形之石柱,其上刻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风盛行于唐朝中期至五代辽金之...

经论释

指经、论、释三者。经为佛陀所说之教法;论为印度学者祖述(或解释)经所说者;释则阐释经论之深义,而由中国或日...

经头

禅林中掌管经卷图书之职称。又禅院中,为补修大藏经而至街坊诵读经典,向人募捐之僧,亦称经头;若所诵读者为般若...

经柜

贮经书、道具、众僧衣服之器。其在僧堂者,称为函柜;在众寮者,称为经柜。众寮是看经之所,故作经柜。[敕修百丈...

经藏

(一)指经、律、论三藏中之经藏。(参阅“经”5548) (二)又作经楼、经堂、经库、法藏、轮藏、转轮藏、藏...

经藏堂主

禅林中管理经藏之职称。堂主之上有藏主,然藏主不居藏殿,而由堂主守经,其职责与众僧之借阅书籍有直接之关系,故...

经题

即经典之标题。又作首题。一般而言,梵文佛典不论经、律、论,皆于卷首置归敬序,其次为本文,至末尾始揭示标题。...

经忏

诵经礼忏之略称。诵经有种种功德,礼忏可消除罪业,故为佛教徒常见之修行方式。今谓出家人专以替信徒诵经礼忏为业...

经变

全称佛经变相。为描绘经典所记述情景之图画。以唐代寺院壁画为主。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卷三之长安慈恩寺条:...

经体三尘

指声尘、色尘、法尘三者。(一)声,如于佛世时,闻金口之声而得道者,是以声尘为经。(二)色,于佛灭后,由经卷...

经赞

即赞叹经典之偈颂。现存之梵文经赞中,有法华经赞(梵 Saddharmapundarīka-stava)及赞...

置答

即置弃而不答。如外道问佛:“神魂是断?是常?”或问:“如来死后是有?是无?”等问题时,佛皆置而不答。(参阅...

违反道理,触犯禁条而招受苦报之恶行为,称为罪或咎。亦有称烦恼为“罪”者,然大抵以身体、言语、意志(即身、口...

罪人

梵语 pāpin。指造罪之人。佛教之因果观中,强调善恶必报,造恶众生,死堕地狱,受极大苦。地藏菩萨本愿经卷...

罪重大果

罪重,谓诸恶业中之最重罪,即破僧之虚诳语,为罪中之最大者。大果,谓诸世间善业中之最大果,即感非想非非想处之...

罪根

谓深植罪恶而不可拔者。或谓罪恶之行为乃招致罪报之根本,故称罪根。(参阅“罪”5563) p5564...

罪报

由于所造之罪业,于现世或未来世所受之果报。佛陀以其过去世之业,亦尝受苦报,此即大智度论卷九所谓之“九罪报”...

罪恶

佛教主张人类之心性本即清净(心性本净、本性清净),污染心性者为贪欲、憎恶、迷妄等三毒,古时称此三毒为罪(巴...

罪业

梵语 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载,一切众生所造之罪有二,一为轻,一为重...

罪福

罪与福之并称。五戒、十善等善业(善行)能招致乐报,称为福、福德。反之,五逆、十恶等恶业能招苦报之恶业者,则...

罪福无主

谓自诸法实相之理而言,罪与福皆无定实之主,均属平等空寂。观普贤菩萨经(大九·三九二下):“我心自空,罪福无...

罪障

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大二○·六四○下):“此比丘承此咒力,罪...

梵语 artha,巴利语 attha。音译阿他、阿陀。(一)意指:(一)意思,(二)道理,(三)意义、价值...

义尹寒岩

(1217~1300)日本曹洞宗僧。通称法皇长老。本为后鸟羽天皇皇子。最初学于比睿山,后参学于道元之处。曾...

义天

(一)全称第一义天、第一义净天。即住大涅槃之诸佛菩萨,或十住等之菩萨,皆称为义天。盖以善解诸法之义,故以喻...

义天目录

凡三卷。高丽义天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名“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系辑录流传于...

义心

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p5567...

义存

(822~908)唐代僧。泉州(福建)南安人,俗姓曾。号雪峰。九岁请出家未准,十二岁从父游蒲田玉润寺,拜庆...

义邑

北魏初期至隋唐之际,存在于江北地方,以在家佛教徒为中心而结成之信仰团体。又作法义、邑义、邑会、社邑、义社。...

义和

宋代僧。籍贯不详。住平江能仁寺,提倡华严圆融念佛法门。南宋乾道元年(1165),于临安府慧因院撰华严念佛三...

义忠

(一)唐代僧。襄垣(山西)人,俗姓尹。幼从淄州沼出家,初学涅槃经。年二十受具足戒,研究四分律。久之,沼公命...

义空

唐代禅僧。籍贯不详。师事盐官齐安,尽学南宗禅之奥旨,为其上首。其时,日本橘皇后闻唐有佛心宗,承和六年(83...

义青

(1032~1083)宋代僧。青社(山东)人,俗姓李。七岁,于妙相寺出家,习百法论。后转习华严,见“即心自...

义科

日本佛教用语。与“宗要”、“问要”相对称。谓定立科目,辨别义理之是非。即日本天台宗之论义论题中,就自他两宗...

义准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七过类。于论议之中,问难者不知“宗”(命题)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