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与智之并称。境即所观之境界,智即能观之智慧。境智合一即称境智冥合。四念处卷四(大四六·五七八上):“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法华经玄义卷二上、卷三上、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摩诃止观卷三上、天台四教仪] p5768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分位差别】 p0384 瑜伽一百卷十五页云:云何建立分位差别?谓苦分位,乐分位,不苦不乐分位。卽是能顺三受诸法。...位于浙江鄞县。原为漕使顾承徽之故宅,宋开宝五年(972),天台宗十六祖义通改建为佛寺,初名传教院。 太平兴国七年...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又于千手观音四...【微薄寂静苦】 p1250 集论四卷七页云:云何微薄寂静苦?谓诸有学。...比丘三衣之一。为僧伽梨之异名。此衣必待割截而制,故称重复衣。或以此衣乃于郁多罗僧(上衣)之上所著之服,故称重...(界名)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Yang Wenhui 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云何生苦?生谓彼彼诸有情类。即于彼彼有情聚中。诸生等生趣入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命根起。总名为生。何因缘故。...羯磨疏·忏六聚法篇:“清净布萨者,自行内清,见闻外净;忏本犯已,应成僧法;故得内外和合也。”(业疏记卷二二·...全一卷。宋朝法贤译。又作八大摩拏罗经、大乘八大曼拏罗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属于八大菩萨法,内容系观自在、慈...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有位福寿双全的老先生,少年时极其贫困,常常几天无米下锅。考中解元那年,街上一位推理算命很准确的算命先生,告诉...一天,佛陀开示定自在王:无量阿僧只劫以前,清净莲花目如来于世间弘法度众时,有一罗汉走在路上,遇到一位面容忧戚...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受是偈已,即便还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时虽复日日与三两肉,...曾看过一则感人的故事――数十年前,台北市的旧市区有一家小餐馆。一天,有位年轻人向老板询问:「不好意思,我可以...
像世间一般人,都以为乌鸦是不吉利的,以为听到乌鸦叫,就有不吉祥的事情,所以都很不爱乌鸦。 其实,乌鸦是非常吉...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菩萨戒本经》 ) 若菩萨包含在家...人生一切的苦难,大都是行为的错误而来的业报。反过来说,一切的幸福快乐,也是智慧的行为而来。所以智慧是一切幸福...
境智
【佛光大辞典】
上篇:境教理行果 | 下篇:境智俱融 |
(譬喻)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法华经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
分位差别
宝云寺
杨柳观音
微薄寂静苦
重复衣
罗刹天
杨文会(1837~1911)
生苦
清净布萨
八大曼拏罗经
大悲三念住
【大藏经】文殊菩萨心咒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行善易命,邪淫丢官,都是如此迅速
孝顺慈悲的光目
一偈治病并能身相具足
一碗白饭的恩情

像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我们也应随喜赞叹

修悟的下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