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莫正熹

(1899~1986)广东中山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皈依慈航法师,法名净晞。氏精通国学,信仰虔诚,常...

莫归乡偈

为唐代马祖道一(709~788)所作之偈。马祖得南岳怀让之法后,于江西一带弘扬禅旨,主张“平常心是道”、“...

莫诃衍碛

为“大漠”的梵汉并举之称。即戈壁大沙漠,旧称沙河。又称莫贺延碛。据高僧法显传及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载,此沙...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

菩提伽耶

梵名 Buddha-gayā。又称菩提道场(梵 Bodhi-manda)、佛陀伽耶、摩诃菩提(梵 Mahā...

菩提仙那

(704~760)梵名 Bodhisena。又作菩提仙那。意译作觉军。南天竺人。为婆罗门种,姓婆罗迟,神情...

菩提分

梵语 bodhyavga,巴利语 bodhipakkhiya。又作觉支、觉分。分,支分、因之义。菩提分广义...

菩提场经法

系根据菩提庄严陀罗尼经所说,为消灭罪障,成办悉地所修之法。又称菩提场陀罗尼法。即于道场内悬挂曼荼罗,以释迦...

菩提子

乃西藏语 bo-di-ci 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

菩提寺

(一)位于河南镇平县城北十三公里处杏花山东麓。建于唐代,宋、明屡经重修,至明代嘉靖年间殿宇多已倾圯,清代康...

菩提心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

菩提所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菩提寺、香华院。古称氏寺、坟寺。为安置历代祖先之牌位,祈其冥福所建立之寺院。在此作诵经、...

菩提树

(一)梵语 bodhi-druma, bodhi-taru, bodhi-vrksa,或单称 bodhi,...

菩提树神

菩提树之守护神。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

菩提流志

(562~727)梵名 Bodhiruci。意译作觉爱。初名达摩流支(梵 Dharmaruci),南天竺婆...

菩提流支

梵名 Bodhiruci。北魏僧。北天竺人。又作菩提留支。意译为道希。为大乘瑜伽系之学者,资性聪敏,遍通三...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

全一卷。南齐僧道备(后改名道欢)撰于齐武帝(482~493 在位)时。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五。...

菩提藏

即指一佛乘。意即令悟无上菩提佛果之经藏。菩提为佛果之名,一佛乘为佛因、佛果之法,阐说此法之教藏,称为菩提藏...

菩提行经

梵名 Bodhicaryāvatāra 或 Bodhisattva-caryāvatāra。凡四卷。龙树菩...

菩提达磨

(?~535)梵名 Bodhidharma。意译作道法。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 bodhi-sattva,巴利语 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

菩萨三事胜

谓菩萨生于兜率天,而有三事殊胜,即:(一)命胜,谓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然于兜率天托生之天数为寿命...

菩萨三修学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举出等觉菩萨之三种修学,即:(一)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谓等觉菩萨住于顶寂定...

菩萨乘

梵语 bodhisattva-yā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

菩萨二心

指大慈心与大悲心,为菩萨所具有之二心,即:(一)大慈心,慈,即爱念;亦即与乐之心。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随...

菩萨五智

指菩萨之五智,即:(一)通达智,即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二)随念智,即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三)安...

菩萨五种生

据菩萨地持经卷十毕竟方便处品举出,菩萨以愿力、自在力,而有下列五种受生,即:(一)息苦生,谓菩萨于饥馑之世...

菩萨五种相

据庄严经论举出之菩萨五种相,即,(一)怜愍相,谓菩萨以慈悲菩提之心愍念一切众生,广行方便,饶益摄受。(二)...

菩萨五种自在

据大宝积经卷六十八遍净天授记品载,菩萨悲智双运,万行具足,故得下列五种自在,即:(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

菩萨僧

(一)菩萨之总称。维摩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中):“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

菩萨十施

华严经卷二十一“十无尽藏品”举出,菩萨以慈悲心而行十施,即:(一)分减施,谓菩萨仁慈好行惠施,以美食先分与...

菩萨受斋经

全一卷。西晋聂道真译。又称菩萨受斋戒经、受斋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载述,于特定之斋日,为策励行道而...

菩萨善戒经

(一)凡九卷。刘宋求那跋摩(367~431)译。又作菩萨地善戒经、善戒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分三十品...

菩萨四事入法门

据大宝积经卷十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举出,菩萨为化导众生,必先入于禅思、智慧、总持、辩才等四事之法门,即:(一)...

菩萨四法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瑜伽处分品举出,修菩萨行者,应修习下列四法,即:(一)善修事业,谓行者广行于布施、持戒...

菩萨四法门

据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十七去来品举出菩萨度化众生之四种法门,即:(一)智门,菩萨以大智慧善知一切众生之根...

菩萨地

(一)泛指十地,即修行过程之十个阶位。一般多指“三乘共十地”之十地,或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之十地。三乘共十地,...

菩萨地持经

梵名 Bodhisattva-bhūmi。凡十卷(或八卷)。又称菩萨地经、地持经、菩萨戒经、菩萨地持论、地...

菩萨坐

即半跏趺坐。又称半坐、半跏、贤坐。安坐时,以一足跏坐于另一足上;此坐法通常为菩萨所采用,以之相对于如来之跏...

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

菩萨戒本

(一)指梵网经卷下偈颂以后所说之戒文。又称菩萨戒经。后秦鸠摩罗什(344~413)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菩萨戒经典

泛指收录有关菩萨所应受持戒律之经典。可分为四类:(一)北凉昙无谶所译之菩萨地持经,凡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

菩萨戒义疏

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

菩萨所观四智

系菩萨悟入唯识之理以前所成就之四智。唯识宗主张诸法皆由心识所变现,故否认心外有实法之说,为破除外道对“实我...

菩萨本业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华严经净行品、本业经、净行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中心而成立为...

菩萨本生鬘论

梵名 Jātakamālā。凡十六卷。印度圣勇(梵 ārya-?ūra)菩萨等造,北宋绍德、慧询等译。又称...

菩萨比丘

指内证菩萨而外现声闻比丘之形者。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七中):“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

菩萨璎珞本业经

凡二卷。竺佛念译于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376~378)。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

菩萨圣众

菩萨有未断惑者为凡夫菩萨,“初地”以上断几分惑者是菩萨圣众,又称圣众菩萨。 p5225...

菩萨听法五种想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举出,菩萨于听法时,应作五种想念,即:(一)宝想,即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

菩萨藏

梵语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

菩萨号

予高僧大德之最高尊号,称为菩萨号。如我国古代称竺法护为炖煌菩萨;称竺佛朔为天竺菩萨;称支谦为月支菩萨。[佛...

菩萨行有四难

据华严经疏卷六举出,修菩萨行者有四难,即:(一)背己利世难,谓行者仅为利益众生,而无一毫为己之念。(二)行...

菩萨解脱五义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即:(一)生死不能缚,谓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二)境相...

菩萨诃色欲法经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菩萨诃色欲经、菩萨呵色法经、呵色欲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谓女色为世间之枷...

菩萨道

梵语 bodhisattva-caryā。(一)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

菩萨部

佛像分类之一。指具有菩萨形之圣众。菩萨形乃在家之相,有头发,而非圆顶(僧形),多戴有宝冠,着天衣,颈、胸饰...

逐机末教

华严宗用语。指顺应机根而说的枝末教法,亦即枝末法轮。相对于“称法本教”。即佛隐藏自内证,而随逐机根所说之小...

逗机

与对手之机根相应。逗,投合之义。即师家之机与学人之机相契合,为大悟彻底、契合佛祖之要机。禅林多用“投机”一...

这个

禅林用语。这,此之义;个,为量词。又作这个。(一)即近代所谓之指示代名词。临济录上堂(大四七·四九六中):...

通乘

(1593~1638)明代临济宗僧。浙江金华人,俗姓朱。字石车,世称石车通乘禅师。年二十六,依天真海藏出家...

通佛教

不偏于一宗一派,而通达佛教全盘之教理。 p4797...

通别

指讨论某一问题时,有通、别之区分。义相上之一般共通,称为通;各各别异,称为别。又作通局。局,局限于某一部分...

通力

即神通或业通等不可思议之力用。佛菩萨及外道仙人所得称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别;鬼神、狐狸等所得为业通,由业力...

通受别受

受戒时,总括受之,称为通受;一一个别受之,则称别受。又作通授别授、总受别受。受三归时,初归依佛,次归依法,...

通问

(1604~165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俞。号箬庵,世称箬庵通问禅师。其父晚忧无子,遂于鹫...

通夜

原指由日没至日出彻夜未眠。与“彻夜”、“终夜”同义。可分为二种情况:(一)于寺院通宵达旦祈愿、说法。(二)...

通奇

(1595~1652)明代临济宗僧。合州(四川合川)人,俗姓蔡。字林野,世称林野通奇禅师。师生而澄静,不喜...

通容

(1593~1661)明末清初临济宗僧。福建福州人,俗姓何。号费隐。幼即英异绝伦,十四岁出家,博通经论。历...

通度寺

韩国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号称灵鹫山。位于韩国庆尚南道梁山郡下北面芝山里。慈藏开山创建。慈藏于新罗善德女王仁...

通微

(1594~1657)明代临济宗僧。浙江嘉兴人,俗姓张。字万如,世称万如通微禅师。年十九,于兴善寺出家受具...

通忍

(1604~1648)明代临济宗僧。常州(江苏)毗陵人,俗姓陈。号朝宗,世称朝宗通忍禅师。二十二岁,投于江...

通念佛

“别念佛”之对称。谓通广三世诸佛名号而称念之,系相对于仅称念一佛名号之别念佛。(参阅“念佛”3208) p...

通惑

“别惑”之对称。天台宗所立三惑中,见思惑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人所共通断除者,故称通惑。至于尘沙、无明...

通教

天台四教之一。即五时八教中化法四教之第二,以方等及般若二时所宣说之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为教旨。智顗于四教义卷...

通教四门

谓通教之学人所学虽同为诸法如幻、因缘即空之理,然观法有四门之别:(一)有门,又称实门。诸法如幻即空,故有即...

通明慧

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萨之定慧力而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证、天耳通证、...

通明禅

禅定之一种。阿罗汉等圣者于修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次第定时,观息、色、心三事之禅法。又作通明观禅、通...

通乐寺

位于山西大同。元魏成帝时,昙曜创建。寺在武周山中。帝初命就山崖凿龛立佛像,为先帝追福,后成数百龛,绵延二十...

通玄百问

全一卷。又作通玄问答集。青州一辩法嗣宋代僧通玄圆通问,万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于卍续藏...

通申别申

对全体作一叙述,称为通申;对特殊一事件申诉者,则称别申。将通于诸经教义集显之论,称为通申论;特别对一经教义...

通肩

全称通两肩。又作通披。搭袈裟时,右肩露外,称为偏袒右肩;两肩均为袈裟所覆之披法,则通称肩。前者系对佛及师僧...

通覆

谓陈述事情以表达志向而令人知。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四八·一一三一下):“汤药侍者,(中略)或暂缺侍者,客至...

通解十如是

又作总释十如是。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举出十项“如是”之语,称为十如是,然经中并无进一步之解说,历代诸师遂就此“...

通论家

摄论宗之异称。即指弘通无著所撰摄大乘论者。唐代道绰之安乐集卷上,及善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玄义分中皆曾提及通论...

通豫

(1588~1646)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江苏昆山人,俗姓陈。又称本豫。字林皋,世称林皋通豫禅师。二十岁礼尧...

通贤

(1593~1667)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浙江当湖人,俗姓赵。号浮石。十九岁背亲至普陀山礼谒绍宗剃发,由云栖...

通身是手眼

禅林用语。原意指全身都是手,全身都是眼;禅宗欲阐示忘却主客之对立,而臻一如境界之用语。碧岩录第八十九则(大...

通途

即一般、共通之义。“别途”之对称。一般佛教共通之义理教说,称为通途教义;若限于特定宗派,则称为别途教义。别...

通道观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五月,废佛道二教,为培养保存二教根本义之人士,遂置通道观。因二教已遭废毁,乃由还...

通达位

通达真如之位。又作见道位、见位、见地。乃唯识宗所说悟入“唯识真如”的五种修行阶位(唯识五位)之一。即菩萨证...

通达心

五相成身观之第一。又作通达本心。全称通达菩提心。指行者初蒙阿阇梨之开示而观察通达本有性德之菩提心,修心月轮...

通醉

(1610~1695)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四川内江人,俗姓李。字丈雪。礼古字山清然出家。读法华经(大九·九上...

通门

(1599~1671)明代临济宗僧。江苏常熟人,俗姓张。号牧云,世称牧云通门禅师。礼谒虞山兴福寺洞闻为师,...

通云

(1594~1663)明代临济宗僧。江苏人,俗姓徐。字石奇,世称石奇通云禅师。自幼多疾,乃至南广寺出家,学...

逝宫

(一)逝,意谓迁流无常。指梵天王之宫殿及人类之宫殿,以其变迁易逝,故有此称。俱舍论记卷十八(大四一·二八二...

逝瑟吒

梵名 Jyestha,巴利名 Jettha。又作誓瑟吒、[口*尔]瑟吒、际瑟吒。意译孟夏。为印度历第三月之...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

造像量度经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

造像铭

记有制造佛像之愿主(发愿者)、佛师(制作者)、由来、年代等之铭文。若系金铜佛,则将造像铭书于台座或光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