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无尽意菩萨

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

无尽灯

乃以灯火之无尽喻教化之无尽。谓以一人之,辗转开导百千人而无尽,犹如以一灯燃百千灯,光明终不尽,故称无尽灯。...

无尽藏

(一)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又作无尽藏海、无尽法藏。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参阅“无尽”51...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

无相好佛

简称无相佛。指身虽不具佛之三十二相好,而其德与佛同等者。如尊者优婆鞠多,于佛灭后百年出世,为付法藏之第五祖...

无相安乐行

为“有相安乐行”之对称。天台宗以理观为无相安乐行,事诵为有相安乐行。此乃天台宗基于普贤观经之说,及据南岳慧...

无相心地戒

全称无相金刚心地戒、无相戒。为大乘戒,以离一切定相坚固不坏之佛心为戒体。戒相有梵网经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为...

无相教

即无相空教。为判教之名。笈法师立三教,笈多立四教,而刘虬、慧观、波颇蜜多罗等各将如来一代圣教判立为五教,上...

无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菩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因此地之无相观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称无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

无相真实

又作真空妙有、无相真有、无相如常、情无理有。即指法相宗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

无相福田衣

为袈裟之美称。简称无相衣。因袈裟为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诸相,为生无漏福田之道衣,故称为无相福田衣。[四分律...

无相离念

谓理观之行,离名字、心念之相,即离一切之念虑思想,而达真如之境,故称无相离念。[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 p5...

无眼人

对无信仰者之贬称。见佛而不知佛之真义者,称无眼人;闻法而无法体会其真义者,称无耳人。世称无眼子、无耳子。往...

无瞋

梵语 apratigha。又作不瞋、不瞋恚。为“瞋”之对称。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逢违缘...

无知

梵语 ajāna。(一)谓内心昏闇,不明事理。小乘有部立有染污无知与不染污无知二种。(参阅“二无知”216...

无碍

(一)梵语 apratihata。又作无阂、无碍、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

无碍人

为佛之德号。诸佛如来证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智融通无碍,故称无碍人。[旧华严经卷六、赞阿弥陀...

无碍光

为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阿弥陀佛之光明有十二种,其中,无碍光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

无碍解道

巴利名 Patisambhidā-magga。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āya...

无禁捉蛇

禁,禁制之意。捉毒蛇应有制伏之方法,即以铁杖先压其头,次以手捉拿其顶。如不依此方法,随便捉蛇腰,则为蛇螫死...

无称佛

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阿弥陀佛之庄严功德,无量无数,一一皆微妙难思议,故有此称。赞阿弥陀偈(大四七·四二...

无等

梵语 asama。音译为阿娑磨、阿娑摩。为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

无等等

(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

无缘

(一)即无遇佛、闻法之机缘。系“有缘”之对称。无见佛闻法之机缘者难证菩提,故谓“无缘之众生难度”。后世转指...

无缘塔

(一)多人合葬之墓,称为无缘塔。 (二)指无人吊祭之坟塔。义同于无缘冢。 p5136...

无缘慈悲

慈悲分三种,无缘慈悲为其一。龙树之大智度论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

无罗叉

西晋译经僧。于阗人。又作无叉罗。与竺叔兰于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朱士行得自于阗之梵书佛经,即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无羞僧

四种僧之一。僧侣依其品位可分为四种僧,无羞僧指破戒而无惭之僧。又称无惭愧僧。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无羞僧即破戒...

无闻比丘

巴利语 assutavā-bhikkhu。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

无能胜明王

无能胜,梵名 Aparājitah,音译阿波罗尔多。又称无能胜菩萨。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位居于现图胎藏界...

无自性

梵语 asvabhāva, asvabhāvatva, asvabhāvya, nihsvabhāvatā...

无色界

梵语 ārūpya-dhātu,巴利语 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

无色界定

巴利语 arūpa-avacara-samādhi。又作无色定。无色界定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

无著

梵名 Asavga。音译为阿僧伽。生于西元四、五世纪顷。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又称无障碍。...

无著戒

为菩萨所持十戒之一。又作不住戒。谓菩萨受持戒时,不着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之戒,亦即不求于三界受生而住。[摩...

无著行

无著,无碍之意。为菩萨十行之第七。谓诸行圆融而无执着障碍。[旧华严经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参阅“十行”42...

无行

唐代入竺僧。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其梵名为 Prajādeva,音译作般若提婆,意译作慧天。曾师事三论宗...

无行般

梵语 anabhisajskāra-parinirvāyin。全称无行般涅槃。为声闻四果之第三,五种不还之...

无表色

梵语 avijapti-rūpa。又作无表业、无作色、假色。或单称无表、无作、无教。为“表色”、“表业”之...

无覆无记

梵语 anivrtāvyākrta。为“有覆无记”之对称。又作无覆、净无记。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

无见

(一)指断、常二见中之断见。系否定因果之理,主张无善恶之报,故称为无见。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大二七·一九八...

无见顶相

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为梵语 usnīsa?iraskatā(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

无觉少观定

梵语 avitarka-vicāramātra-samādhi,巴利语 avitakka-vicārama...

无觉无观定

梵语 avitarka-avicāra-samādhi,巴利语 avitakka-avicāra-samā...

无言通

(?~826)唐代越南禅宗无言通派初祖。原籍我国广州,俗姓郑。自幼慕道,稍长出家于浙江双林寺。以其性情恬静...

无记

梵语 avyā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

无记化化禅

指能于自然无碍之中,作无穷变化之禅定。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皆列举出九种大禅,其中之第六种...

无记往生

无记,非善非恶之义;往生,即往生净土。无记往生为四种往生之一。谓此人已于平生发得皈命信心,临终时虽由于过去...

无记根

以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三性来分别二十二根,其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男、女根及命根,其性质非善非...

无说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十。于因明对论中,敌者(问难者)假设立者(立论者)之...

无诤

梵语 aranā。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一)为能令诸有情不生贪瞋痴等烦恼之智,并具有止息...

无诤三昧

梵语 arana-samā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

无诤念王

系阿弥陀如来于因位为转轮圣王时之名。据悲华经卷二载,往昔善持劫时,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一大臣名宝海梵志,其...

无诤智

诤,烦恼之异名。无诤智,即能令诸有情不生贪瞋痴等烦恼之智。唯有阿罗汉及佛具有此智。[俱舍论卷二十七] p5...

无诸难功德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属于十七种国土庄严之一。即谓彼净土离身心之诸难,安乐相续之功德。天亲之净土论(大二...

无证

谓忘却证果,全然自由无碍。亦即修行得证果,又不执著于证果之谓。四十二章经指南(卍续五九·一七三下):“饭百...

无象静照

(1234~1306)日本临济宗僧。镰仓人。早年师事东福寺圆尔。建长四年(1252)来华,入径山(浙江)从...

无财饿鬼

饿鬼趣之众生常苦于饥饿,复因果报不同,而分无财、少财、多财等饿鬼。无财饿鬼全无食物,常陷于饥渴之苦恼,虽偶...

无贪

梵语 alobha。为心所之名。又作不贪、不贪欲。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系“贪”之对称。为于诸境...

无退堕法

指小乘声闻四果中最初之预流果;以此阶位之圣者不再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故称无退堕法。俱舍论卷二十...

无遮会

梵语 paca-vārsika maha。音译般遮于瑟会。无遮,宽容而无遮现之谓。不分贤圣道俗贵贱上下,平...

无边法界

梵语 ananta-dhātu。法界广大无边际之意。法界系成正觉者所见之世界。又无边法界乃妙有之世界、无尽...

无边际

梵语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六十华严经卷一(大九·三九七...

无边音声佛顶

无边音声,梵名 Ananta-svaraghosa,西藏名 Sgra-dbyavs mthah-yas-...

无量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法华义疏卷十(大三四·五九六中):“六情不能量,故...

无量光天

无量光,梵名 Apramānābha,巴利名 Appamānābha,音译为阿波摩那阿婆、[疒@盍]波摩那...

无量光菩萨

无量光,梵名 Amrta-prabha,音译为阿弭多钵罗婆野。又作甘露光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

无量四谛

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四种四谛之一。此系别教之说,认为三界之内与三界之外有恒沙无量之差别相,此无量法门,乃菩...

无量寿佛

(一)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梵 amitāyus)、无量光(梵 amitābha),故阿弥陀佛...

无量寿如来会

梵名 Sukhāvatī-vyūha。凡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全称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

无量寿经

梵名 Sukhāvatī-vyūha。凡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为...

无量寿经义疏

(一)凡二卷,或一卷。隋代慧远撰。又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凡三卷。新罗僧璟兴撰。又称无量寿经述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无量寿经二卷之注释...

无量寿经钞

凡七卷。日僧了慧道光撰。又称大经钞、望西钞、道抄。为无量寿经之注释书。内容分为大意、释题、解文等三门。初阐...

无量慧

(一)为诸佛之通称。诸佛如来具有甚深无量之智慧,故称无量慧。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四上):“十方三世无...

无量净天

无量净,梵名 Apramāna-?ubha,巴利名 Appamāna-subha,音译阿波摩羞、阿波摩首诃...

无量义

梵语 mahā-nirde?a 或 ananta-nirde?a。(一)谓一切诸法各具无量无数之义理,故称...

无量义经

梵名 Amitartha-sūtra。全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梵 Dharmagataya?as)译...

无量义处三昧

梵语 anantanirde?apratisthāna-samādhi。指佛陀欲说法华经时所入之三昧。无量...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凡二卷。宋代僧无门慧开(1183~1260)撰,普敬、普通等编,理宗淳祐九年(1249)刊行。又作佛眼禅师...

无门关

全一卷。宋代僧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全称禅宗无门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慧开抄录古来闻名之公案四十八则...

无间地狱

无间,梵名 Avī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

无间业

梵语 ānantarya-karman。指犯五逆罪者所作之业,导致受无间地狱苦果。盖犯五逆罪者,临命终之际...

无间道

梵语 ānantarya-mārga,巴利语 ānantarika-magga。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之烦恼,...

无关普门

(1212~1291)日本临济宗僧。信浓(长野县)保科人。早年出家,游诸方学显密,后参圆尔,并嗣其法,住越...

无限女神

无限,梵名 Aditi 或 āditya,音译阿底提、阿提致。印度最古女神之一。据梨俱吠陀载,无限女神能赐...

无云天

无云,梵名 Anabhraka,音译作阿那婆伽、阿那婆迦、阿那婆诃。又作无阴天、无挂碍天、无阴行天。色界十...

无余

梵语 nirava?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乃无余依之略称。依,即依止之意,...

无余修

为四修之一。四修,指四种修行方法与规范。俱舍论及往生礼赞所说四修皆含无余修,其义不同。(一)俱舍论卷二十七...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esa-nirvā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

无余还生

谓一度入于无余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发大菩提心而回向大乘。此为天台、华严等法性宗所说,唯识等法相宗之主张则异于...

焦山

为江苏镇江之东,孤峙在长江中之小岛屿,与南岸象山对峙。又称谯山、樵山、浮玉山、银岛。传焦山之名始自后汉处士...

焦山系

以焦山定慧寺为中心之曹洞宗系谱下之一派。定慧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时称普济寺;宋时有云门宗...

焦热地狱

焦热,梵名 Tapana,巴利名同。又作烧热地狱、烧炙地狱、炎热地狱、热恼地狱、热地狱。八热地狱之一。若烹...

焦芽败种

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因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

为涅槃之异称。又作炎。如来度众生之机缘既尽,即入于涅槃。故藉托薪尽火随灭,而称涅槃为炎。称涅槃经为炎经,称...

焰口

(一)饿鬼名。又称焰口、面然。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曾于阿难入定中显...

焰摩天

焰摩,梵名 Yama,西藏名 G?in-rje。护世八方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

焰摩天曼荼罗

以焰摩天为中心所建立之别尊曼荼罗。乃为祈冥福、延寿除灾而修焰摩天法时所用之曼荼罗。其图相有数种,据金刚顶瑜...

焰网庄严

又作焰网庄严。焰,火焰;网,指帝释天之网。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