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因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p5146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一、约缘显意)明说相,据理随师具学,何独此四?为缘起有过,且制四根本,若毁非用;余篇...(术语)道之异名。以能通达而趣于涅槃也。...(术语)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 一、贪 贪者,...不圆满者。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术语)尘者色等之六尘,即三界之诸法也,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云...(人名)南山律师亲授之弟子。随天台章安大师学天台宗,鉴真和尚授具足戒。唐则天武后证圣元年,与实叉难陀等共译华...日本佛教用语。即以摩多罗神为本尊所修之口传灌顶。中世纪时,日本天台宗所行口传祖师心要玄旨之秘法,后与学徒归命...行事钞·自恣宗要篇:“问:‘自恣竟,得说戒不?’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资...(术语)离一切系缚之人身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菩萨四事胜于二乘】 p1132 瑜伽三十五卷三页云: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
消灾治病有求必应 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将欲去世。须知人生百岁,亦有去日,切不可作无益之悲伤。但宜...
看了(祭奠亡人)这一幕情景,我们净土行人就得要想到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了,面对着十里山坟就能觉悟到,无论在世...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 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
焦芽败种
【佛光大辞典】
上篇:焦热地狱 | 下篇:焰 |
优婆塞(男居士)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是。...
受具戒竟为说四夷
通行
内凡
烦恼(二)
不圆满
无尘法界
弘景
玄旨归命坛
自恣即说戒
解脱藏
菩萨四事胜于二乘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病好的几则故事

临终注意事项

十里山坟,就是阎王的催命信
戒杀与吃素

放弃就会丧失积功累德的机会
在爱情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