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其于佛学中之含意与界说分述如下: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一切有部又主张,色法中之身业、语业(物质之本体)可分表(作、教)与无表(无作、无教)二种,称为表业、无表业。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者,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者,则称无表业。无表业又作无表色,其本体为色法之一种,起于强烈之善、恶业,但其业兼具身表业、语表业及定等三种性质。
无表业共分三种,即:律仪(由戒、定所起之俱为善)、不律仪(由习惯性所起之恶业,具有强烈之决断性)与非律仪非不律仪(即处中无表,随时应善、恶业而起)等三无表。律仪无表在舍戒或出定之间得以持续,其他二无表若非遇特殊障碍,则将持续一生。在此等无表之中,善无表有止恶之作用,恶无表有妨善之作用,人类后天之性格即因此而形成者。身、语二业各有表业、无表业,再加以意业,合称五业。
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之苦乐果报(异熟)。以有业因,故招感业果;非善非恶之无记业则无招果之力。关于业因与业果之关系,一切有部之看法如下:业乃涉及三世实有者,现在之业能成为牵引未来果报之决定因(取果);另一方面,业从过去予果以强烈之作用力,而招感现在之果报(与果)。于此,经量部主张,业乃瞬间消灭者,但其业已将招感果报之种子植于心识,再由此种子引生果报。此种种子思想颇类于一切有部之无表业说。
业有种种分类,但整体而言,吾人一生之果报完全由业来引导,即引业(牵引业、总报业、引因)具有强烈作用力,可支配吾人生于人界、畜生界或其他界等。至若形成人界等个体在诸根、形量、色力庄严等各个不同之区别,则由满业(圆满业、别报业)来牵引。引业之果报称总报,满业之果报称别报,以上二业合称总别二业。复次,一切有部主张,一引业生一回,更在其上由众多之满业来完成人生,故多业引一生或一业引多生,乃绝对不可能发生者。同时,业有共业、不共业两种。前者指共通之果报,如山河大地(器世间)、无数之生物等;而有关各个生物之身体,或各个生物特有之果报,则属不共业。
所谓三性业系指:因善心而起之善业(安稳业)、因恶心而起之不善业(恶业、不安稳业),以及因无记心所起之无记业。恶业为该罚之业,故称罚业(或罚),而有身、口、意三罚业之称(三罚)。中阿含经卷三十二说身口意三业中,以意业为最重,此可显示佛教以动机论为主之观点;反之,耆那教谓身罚为三罚之最,此乃陷于结果论之偏颇。此外,经过深思熟虑才决断之造业,称作故思业、故作业;反之,由非故意之错误所造成者,称作不故思业、不故作业。无记业与不故思业皆不引生果报。在故思业中,积极、强猛之业,称作增长业;而消极、微弱之故思业,则与不故思业合称不增长业。逐渐增强其势之业,称作增上业、增长业;反之则称造作业。又欲界众生所造之恶业,能招感眼耳鼻舌身五识受苦报,故此种业称身受业;至如色界(初禅天除外)、无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以第六意识能受乐报,故称心受业。以上两者,合称二受业。
复次,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等果报,系分别由欲界之恶业、欲界乃至色界第三禅天之善业、色界第四禅天以上的善业之作用所致,故以上诸业依序称为顺苦受业、顺乐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合称三受业。同时,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能带来幸福,又称福业;所造之恶业将导致不幸,故称非福业。色界、无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依其禅定之种类,所招感之果报决定不动,故亦称不动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等三者,合称三业,或三行。再者,恶业又作黑业,善业又作白业,以此配合好坏来说明。欲界之不善业,其性质不善,异熟果不佳,故称黑黑异熟业;色界、无色界之善业,其性质为善,异熟果佳,故称白白异熟业。至于欲界之善业,其性质与异熟果悉皆黑白相杂,故称黑白黑白异熟业。但永断烦恼之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之黑白,且异熟不招果报,故称非黑非白无异熟业。以上合称四业。在四业之中,前三者属有漏业,须至最后之无漏业方能完全断除。此外,因谄而起之业,称曲业;因瞋而起之业,称秽业;因贪而起之业,称浊业。以上三者,并称曲秽浊三业。又八圣道之第四支为正业,邪业为其相反义。
随受报时间之迟速,业又可分为四类。即:于现在作业现生受报者,称为顺现业、顺现法受业;于现生作业来生受报者,称为顺生业、顺次生受业;至第三生以后始报者,称为顺后业、顺后次受业。以上三时业之受报有特定之时期,故亦称定业;不确定何时才受报者,称为不定业、顺不定受业。不定业依其果报内容(定或不定),又有二种不同:确定果报而不确定何时受报者,称为异熟定时不定;果报与受报时间均不确定者,称为异熟时俱不定。三时业与不定二业合称五业。复次,三时业又各分时定异熟定、时定异熟不定,计有六种;与上记之二不定业,合称八业。
业所作用之依据,或有情招感苦乐果报之通路,称作业道(根本业道),此有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对此,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大乘唯识宗等,所说略有不同。
业为产生果报(异熟)之因,故又称业因,或因业。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另一方面,“业因”意指起业之原因(如烦恼等);“因业”则兼具因与业(主因与助缘)两层意义。牵引业果之力,称为业力。由业而感苦之果报,称为业苦;又并举业与其苦之果报,亦称业苦。恶业与烦恼并称业结、业恼。恶业所生之障碍,称作业障、业累。由业可招感报应,故亦称业感。过去世所造之业,称作宿业,或前业。宿业所报之寿命,称业寿、业受。因宿业而无法避免之重病,称作业病。宿业所引起之灾厄,称业厄。业能引生果报之道理,一如天道之必然,称为业天。又以业之如影随身,故亦称业影。业能将众生系缚于迷界,故作业系、业罥、业缚、业绳。业一如网,罩人于迷界,故称业网。恶业有如尘垢,能污及人身,故作业垢、业尘。复次,恶业之作用有人喻为火、魔、贼,故称业火、业魔(十魔之一)、业贼等。地狱里,烛照众生善恶业之镜,或秤、记录簿等,分别称为业镜、业秤、业簿。恶业之力如风之强猛,故有业风之称。或谓由恶业能招猛风(如地狱等),故作业风。由宿业所获得之神通力,称业通(报通)。能招感无间地狱(果报)之业,称为无间业。系缚有情众生于欲界等三界之业,称为三界系业。烦恼能起业,令有情生于各种世界(即润生),此种招感未来生之业,即称润业、润生业。此外,自己所造之业,必须由自己来承受其果报,称作自业自得。又于十二缘起中之第十支“有”,后世(阿毗达磨以之为“业”之意,故有“业有”之称。另据观无量寿经所载,施、戒、行三福系往生净土之正因,故有净业(清净业)之称。一般所谓念佛愿求往生净土之行法,即称为净业。[杂阿含经卷十三、卷三十七、卷四十九、中阿含经卷三、卷五十八、长阿含经卷十一、本事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四、唯识论同学钞卷一之八、佛法概论第七章(印顺)、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印顺)、佛学今诠上册第二章(张澄基)、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二篇第四章(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小乘佛教思想论第五篇第五章(木村泰贤着,演培译)](参阅“业道”5502) p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