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主张世间为无因之见解。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前际(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有两大类,故又称二种无因生论、二无因生论。即:(一)先生于无想天,命终后又转生人间,此类人虽有宿世通,能忆知彼出于无想天及其后之情形,但却不能忆知彼生于无想天以前之所有情形,遂妄以为其本时乃无因而生,诸法亦无因而生。(二)自以捷疾智分别观察,虚妄推求,而以为世间无因,一切皆自然而有。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中,诸法无因宗之见解。[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中观论疏卷十末](参阅“六十二见”1241) p508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菩萨)胎藏界文殊院文殊菩萨右第二位之尊,密号曰庄严金刚主文殊菩萨庄严之德之使者也。为童子形,三髻黄色,左手...(人名)Vikramāditya,国王名。译曰超日王。西域记二曰:室罗伐悉底国,毗讫罗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成就善巧所得胜利】 p0667 集论三卷十一页云: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能善了知诸法增减。知增减故;于世兴衰...(术语)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之境界是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放逸心所】 心所有法中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放逸者,放荡纵逸,于染法不能防,于净法不肯修。《成唯识论》曰:‘云...【灭谛】 p1211 瑜伽六十四卷十页云:云何灭谛?所谓一切烦恼永断。又此永断、由八种相,如前应知。此中爱尽离欲者...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欺诳他人)、谄(谄媚逢迎)、恼(恼怒生气)、恨(怀恨于心)、害(陷害他人)、憍(憍慢...(经名)三卷或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之旧译也。由贤护菩萨之请而说佛立三昧之法。...(名数)谓金刚界之灌顶也。...【二种相应道】 p0030 显扬十九卷十九页云:论曰:于念住修位中,为断沉掉故;应修二种相应道。如比丘尼经,及...(一)位于河南彰德(安阳)。东魏时高欢为纪念战胜尔朱荣而创建。北齐时道慎、隋代之灵裕等师均曾住于此,灵裕并于此...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龙藏本)...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
《楞严经》里面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是说你这个发心不正的话,你的发心不是为了要了生脱死,如果没有彻彻底底...问: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如本法师答: 凡夫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
我今天把《净土》杂志去年的第五期找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我们本寺助念团助念的一个小女孩往生的公案。 这篇文章题...
我国是胃病大国,在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
我们在修行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往往会引发嗔恨的烦恼习气现前,面对瞋恨心你不能去对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对立...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一天来了夹山禅师,夹山禅师懂得很多,然后两人就对起机锋,对...问: 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如何对治? 大安法师答: 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烦恼习气,这...
无因生论
【佛光大辞典】
上篇:无因外道 | 下篇:无因相似过类 |
【俗谛教】 p0890 显扬六卷十二页云:七、俗谛教。谓诸所有言路显示,彼一切、皆名俗谛。又依名想言说增上所起...
宝冠菩萨
毗讫罗摩阿迭多
成就善巧所得胜利
人
放逸心所
灭谛
六垢法
般舟三昧经
五部灌顶
二种相应道
定国寺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别把般若妙法转为世间福报
修行人为什么一定要受戒

【推荐】花季在极乐绽放——肺癌少女往生故事

肠胃的「四敌五友」

如何对治烦恼习气的现前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