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教主

一般指创教者、主持宗教教团者。佛教系由释迦牟尼佛所创说,故释迦牟尼佛为佛教教主,普通敬称为“大恩教主”。又...

教令轮

教令,指如来为教化利益众生所发出之教敕。轮,原为武器之一种,有摧破之作用。于密教,大日如来之教敕坚强,能摧...

教令轮身

三轮身之一。行教令轮之身。如来为济度逆恶难化之众生,现凶猛威怒形,令其遵奉如来之教令。此为随顺众生意相不同...

教外别传

(一)禅林用语。不依文字、语言,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即称为教外别传。又称单传。故禅宗又作别传宗,系教外别传...

教行

教与行之并称。教,佛之教法;行,众生依教起修。亦即依教得以有行,依行可显教之实益。据四明尊者教行录序(大四...

教行理

教、行、理三者之并称。教,随应机缘之教说;行,即可证果之因行;理,指名言所诠显之实理。法华玄义卷一下(大三...

教行证

教、行、证三者之并称。又作教行果。教,佛所说之教理;行,众生从教所为之修行;证,由行所得之证悟。大乘法苑义...

教亨

(1150~1219)金代僧。济州任城(山东济宁)人,俗姓王。字虚明。七岁,依济州崇觉院圆和尚出家,十三岁...

教相三意

又作三种教相。天台宗认为法华经与法华以前其他经典相异之处有三:(一)根性融不融相,法华经以外之教法,真实与...

教相分

一部著书中,叙述教义之部分称为教相分,叙述行法之部分则称行仪分。如善导大师于净土宗之五部著述中,讲说教义之...

教相判释

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略作教相、判教、教判、教摄。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

教苑清规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

教乘法数

凡四十卷。明代圆编。圆因感于藏乘法数、贤首法数等之缺轶甚多,乃基于天台之观点,将佛教经典乃至诸子百家中...

教祖

教派之创始者或信仰之指导者。释尊教示弟子们依从真理,弟子由于受其人格感化,而信奉佛法。如此,以弟子之立场言...

教起因缘

教起,即教法成立之理由。经文之始,必有一段文字阐述有关教法成立之因由,称为序分、序文。据华严经疏卷一载,如...

教院

又作教寺。“禅院”、“律院”之对称。即天台、华严、法相、净土等寺院之通称。中唐以后,随着禅宗之勃兴,不分教...

教理

又作教义。希腊语 dogma。为具有权威及决定性之教说。并非单指意见而言。具体言之,乃指哲学学派之始祖或宗...

教理行果

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别,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

教被十机

据华严经疏卷三载,教者,指华严一乘圆顿之法。即如来演说华严经,化被群机,通于十类,故称教被十机。即:(一)...

教义

(一)教与义之并称。教,能诠之声名句文;义,所诠之一切义理。大乘义章分教聚、义法聚二种。其中,教聚立三门,...

教顿机渐

即所教示之法,不依修行阶次,直接开示佛法奥妙处;然受者之根机为钝根,则须从渐次累积之修行方得证果。 p46...

教团

同一信仰者群聚一处所形成之团体。通常由讲说教义之教职与受教信徒所构成,佛教中自古称之为僧伽(梵 sajgh...

教网

(一)指佛之教化。即比喻众生为鱼,佛之教法为网。如经中所言,张开佛教网,亘法界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谓佛...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

教诫轮

乃三轮之一。即佛说法开导众生,令反邪归正、破除烦恼。又作说法轮、口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之三轮章载,教,即...

教禅二宗

即教宗与禅宗之合称。教宗,即根据佛陀所说之法而建立之宗派,如天台,华严等;禅宗,直接传承佛陀之心法,以教外...

教证

(一)指圣教在经论中所显示之证据;又作文证。而对理论上之证明则称为理证。 (二)为教行、证行,或教道、证道...

教证二道

教道与证道或教行与证行之并称。以言语宣说者,称为教;基于教说而实践者,称为教道或教行;而契合悟境真理之实践...

教镜

比喻经教如镜。即以教为镜,修行观照,犹如照镜。谓依经教修行观照,即能开发智慧,明白自心;犹如吾人照镜,能看...

教体

又作经体。即教法之体。于佛所说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识百法中,论定以何物为体者,称为教体。其说甚多,...

教观二门

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为天台宗就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方法而分判之二门。佛教圣典之各种...

教观纲宗

全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概说天台教义枢要之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

败根

又作败种、败种二乘、焦种。大乘弹呵声闻、缘觉二乘为小乘,谓此二乘如草木之种子已败坏,或根已腐败,比喻其永不...

败坏菩萨

“成就菩萨”之对称。指菩萨之败坏佛种者。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九载,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不遇...

启建祈雨疏

遇久旱,举行祈愿降雨法会时所诵唱之疏。在祈雨法会期间,每日二次粥饭时,讽诵七遍大悲咒以祈求降雨。而法会之首...

启建叹佛

指授戒会第一日所举行之赞佛仪式。系禺中(约上午十时左右)迎圣讽经终了,即由教授师劝请导师(启请师、启师)而...

启蒙书

三藏典籍中,能启发蒙昧,而生般若正智之书。经典中,诸如训示教徒所须引用的句集之法句经、聚集因缘谭之贤愚经、...

启请

梵语 adhyesanā, adhyesita。即讽经之前,奉请诸佛。如举行楞严会之际,当唱楞严会上佛菩萨...

启霜台

指设置戒坛。霜台,原为执掌法律之处,即为御史台之异称。禅苑清规卷九(卍续一一一·四六四上):“谢大戒词(万...

斛食

斛,本为量器名,古谓十斗,今容五斗。以四角形大木盘盛大量饭食以供养三界万灵,称为斛食。盂兰盆会即行斛食供养...

斛饭王

斛饭,梵名 Dronodana,音译途卢檀那。又作谷净王。约纪元前六世纪人。乃师子颊王(梵 Sijhaha...

族姓子

梵语 kula-putra。音译矩罗补怛罗。又作族姓男。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

晚参

“朝参”之对称。指晚间之住持开示法要、参禅或念诵。敕修百丈清规晚参条(大四八·一一一九中):“凡集众开示皆...

晚粥

即晚间用粥。或谓晡时(午后二至四时)之粥食。律法中虽有过午不食之戒,然佛教传入我国后,因应国情与时代之需,...

晤恩

(912~986)宋代僧。江苏常熟人,俗姓路。字修己。年十三闻诵弥陀经,遂出家,初学南山律,未久,随从钱塘...

晨夕参扣

即朝夕扣师门,以祈请教诲。碧岩录第九十六则(大四八·二一九上):“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达磨...

晨朝

梵语 pūrvāhna,巴利语 pubbanha。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

晦山

(1610~1672)明末僧。江苏太仓人,俗姓王。字愿云(一作愿云)。幼即受佛法之薰陶。明亡后,依三昧剃度...

晦堂木樨香

禅宗公案名。又作晦堂木犀香。系宋代太史黄庭坚参谒晦堂祖心禅师而悟道之因缘。晦堂以木樨之花香为缘,示黄庭坚佛...

晦御念诵

日本佛教用语。略称晦念诵。即于每月最后三日,在宫中真言院,为天皇御体安稳、宝祚绵延而修之念诵法。此法源于印...

曹山

(一)位于江西宜黄县北约二十公里处。旧称吉水、荷玉山、梅山。唐末,本寂禅师(840~901)住锡此山。本寂...

曹山三然灯

为唐末曹洞宗之曹山本寂禅师所说之三种修行境界。又作三然灯。然灯,指然灯佛,为过去佛之一,释尊于过去世之“因...

曹山三种堕

唐代曹山本寂禅师(840~901)开示学人之三种方法。堕,即自由无碍之意。(一)披毛戴角之沙门堕,又作类堕...

曹山五位君臣图颂并序

全一卷。唐代曹山本寂撰。君臣五位,系曹山基于其师洞山之偏正五位颂,配于君臣而成。即:(一)君,(二)臣,(...

曹山四禁

禅宗公案名。出自唐代曹山本寂禅师四禁颂之公案,系显示学人修道之理想方法。四禁即:莫行、不挂、何须、切忌四个...

曹山孝满

禅宗公案名。唐代曹山本寂禅师以居丧期满比喻悟道时,心身脱落之自在境界。从容录第七十三则(大四八·二七三上)...

曹山法身

禅宗公案名。又作曹山如井觑驴。唐代曹山本寂禅师说示法身妙用之譬喻。从容录第五十二则(大四八·二五九下):“...

曹山眉目不识

禅宗公案名。即引喻眉、目之关系以问答方式说明佛法,提示禅者应有之态度。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二八上)...

曹山录

(一)全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又称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一)全一卷。唐代僧曹山本寂撰。明代郭凝之、雪峤圆信...

曹思文

南朝梁武帝时东宫舍人。生卒年不详。因中书范缜不信鬼神、因果,作神灭论,谓形体、精神一体,形体灭,精神亦灭。...

曹洞宗

略称洞家。我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为宗祖。宗名曹洞之由来有二说:...

曹植

三国时代魏之文人,为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谥号“思”,故称陈思王。十岁能属文,以其文才横溢,为武...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痴绝道冲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辑录妙果寺...

曹溪

(一)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梁天监元年(...

曹溪一滴

凡九卷。明代僧一彻周理编。崇祯九年(1636)刊行。卷一之首有无学居士陶珙之序、戈允礼之引,内分“禅宗”、...

曹溪大师别传

全一卷。撰者不详,日本临济宗僧汉兴祖芳(1722~1806)校订。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刊行。收于卍续...

曹溪山

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顺天郡之西。山麓之双岩面竹鹤里有朝鲜三十一本山之一的新罗僧阿度开创之仙岩寺,及松光面新坪里...

曹溪正宗源流颂

全一卷。清代临济宗僧石源机云撰,行素校定。清代刊行。系详细记录自六祖慧能至石源机云历代禅师之法嗣传承,并以...

曹溪寺

位于韩国汉城钟路区。为大韩佛教曹溪宗之总本山,开创于一三九五年。韩国佛寺大多为曹溪宗之所属,曹溪之名,乃借...

曹溪宗

韩国之禅宗。系由高丽普照国师智讷(1158~1210)将朝鲜之九山禅门集大成之禅宗宗派,以禅教兼修为宗风。...

曹溪宝林传

凡十卷(七、九、十卷欠缺)。唐代智炬撰(或谓本书为惠炬、胜持共同编纂)。全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撰述...

望月佛教大辞典

为日文之佛教辞典,十六开本,凡十册。第一册至第七册为望月信亨主编,历时三十年,完成于一九三六年。八至十册为...

望寮

禅林职称。为候补副寮之职。辅佐寮主之职,称为副寮,即作点检寮内之扫除及道具之有无等事。副寮若缺,望寮一职即...

梁山吴处士画

禅宗公案名。即指宋代梁山缘观禅师与其法嗣大阳警玄藉吴处士之画所引发的一段问答。五灯会元卷十四(卍续一三八·...

梁武帝

(464~549)南朝兰陵(江苏武进)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原为南齐雍州刺史,以齐主残忍无道杀其兄懿,萧衍...

梁皇忏

凡十卷。又作梁武忏、粱皇宝忏。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场忏法。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载,后酷妒忌,...

梁启超

(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早年提倡变法,晚年不谈政治,专务著述讲学...

梁肃

(751?~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宽中。世居陆浑(河南嵩县东北)。以儒学著称,大历、贞元时之复兴...

梁楷

南宋书画家。东平(山东)人。字白梁。生卒年不详。性嗜酒,狂逸不羁,号称梁风子。嘉泰年间(1201~1204...

梵名 Brahman。音译梵摩、婆罗贺摩、勃[口*蓝]摩、跋滥摩。意译寂静、清净、离欲。(一)为印度正统婆...

梵天

梵名 Brahmā。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

梵天女

梵名 Brahmī。音译没罗歌弭、末罗呬弭、末罗弭。即梵天之妃。亦有列为七母天之一。又作梵天妃、梵天后。大...

梵天火罗九曜

梵名 Brahma-horanavagraha。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

梵天王

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弃,又称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

梵天寺

位于福建同安县东北之大轮山主峰下。建于隋代,初名兴国寺。为十方丛林,有庵七十二所。历代有高僧真如哲、丕、蔡...

梵天法

梵天宫所行之治罚方法。即别立一坛,若有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与之往来交语。[维摩经略疏卷一](参阅“梵...

梵天界

指色界之初禅天。略称梵界。系堵塞诸烦恼海之本源者,所生寂静梵天之世界。梵天界中,有梵众天(梵 Brahma...

梵天择地法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

梵天讲寺

位于浙江杭县凤凰山东麓。吴越王钱氏开创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初名南塔寺。治平年间(1064~1...

梵心

修梵行之心,称为梵心。梵行,清净之行为,即道俗二众修习四梵行或禅定,以离欲清净,故得生于色界、无色界。[观...

梵日

(810~889)新罗僧。朝鲜佛教禅门九山阇崛山派之祖。又称品日。俗姓金。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兴德...

梵世

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

梵本

又称梵夹、梵经、梵典。指以梵语书记于贝叶、桦皮、纸等之经典。印度自西元前六世纪左右开始使用梵语,举凡宗教、...

梵字

梵天所制作之文字之意。系古代印度所通行之文字。亦即由梵书(Brāhmī)字母发展而成之悉昙文字。依据印度之...

梵行

梵语 brahma-caryā,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

梵夹

指贝叶之经本,又模仿其形式之经典亦称梵夹。即于贝多罗叶上书写梵语经文,贝叶重叠,为避免散乱,遂用与树叶同形...

梵志

梵语 brā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

梵我一如

梵语 brahma-ātma-aikyam。为奥义书(梵 Upanisad)所代表印度正统婆罗门系统世界观...

梵典

泛指佛教之经典。以佛教经典多从梵土(印度)传来我国,故称梵典。又以梵文书写之书籍,亦称梵典。(参阅“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