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寂然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寂然界

即证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无性空,了达诸法即空之理而舍离部分法执之境界。乃三乘共行之菩萨所证悟之境界。以...

寂然护摩

寂然,梵语 ?āntika,音译扇底迦。五种修法之一。又作息灾护摩。密教行灌顶时,为诸弟子灭罪,而修息灾之...

寂传

(1664~1731)清代黄檗宗僧。福建福清人,俗姓陈。字道本。号茞亭。五十六岁时,受其师灵源海脉之召,康...

寂圆

(1207~1299)宋代曹洞宗僧。绍定元年(1228),因仰慕曹洞宗祖道元禅师而东渡日本,道元寂后,参谒...

寂业师子

又作释师子救世、释迦师子救世。乃释迦之别称。释迦之梵语 ?ākya,原意为“能仁”;然依字门之诠释,则 ?...

寂灭

梵语 vyupa?ama,巴利语 vūpasama。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

寂灭为乐

巴利语 vūpasama sukha。远离迷惑世界之境地。寂灭亦为涅槃(梵 nirvāna)之译语。此境地...

寂灭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二五·六六八中):“涅槃即是寂灭相。...

寂灭无二

涅槃乃远离一切差别之相,故称为寂灭无二。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五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p4505...

寂灭道场

又作阿兰若法菩提场。即指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为释尊成道之处。略称寂灭场、寂场。此菩...

寂照

(一)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止观。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又称寂照三摩地经、寂照神变经。本经相当于西藏译本三部中之初部。系佛...

寂照堂谷响集

凡十卷。日本泊如运敞撰。略称谷响集。解说有关佛教种种故事杂问。第一卷收录牛王宝印等六十项,第二卷有法身塔等...

寂种

指声闻、缘觉二乘欣乐趣入涅槃寂静之种性。辨显密二教论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上):“寂种之人,膏肓之病,医王拱...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

寂静行

即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习趣入涅槃寂静之行法。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大三五·二一一中):“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二乘...

寂静门

即指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本来皆无,是为寂静之性质,故称为寂静门。一切言说,则是寂静门显示寂静。大方广宝箧经卷...

寂静相应真言

指与寂静法(息灾法)相应之真言。据大日经疏卷七载,若真言中有纳么、莎缚诃等字,即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之真言。...

寂静音夜天

梵名 Pra?ānta-ruta-sāgaravatī。又作寂静海音。即指华严五十五善知识之第三十六位。尝...

寂静涅槃

指于 (va,仰)、(a,壤)、(na,拏)、 (na,曩)、(ma,莽)等五字上各加涅槃点 (ah,恶)...

寂静真言

寂静,梵语 ?āntika,音译扇底迦。与寂灾、寂然、息灾等同义。又作寂灾真言。大日经疏卷八解说寂然护摩时...

寂默外道

六种苦行外道之一。住尸林冢间,常默而不语,以修超现象界而静寂沉默禅定之外道。[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参阅“六...

宿心潜会

意即依宿昔之善根,得能相会而亲近参学。传法宝纪(大八五·一二九一下):“罕有知者,唯道昱、慧可,宿心潜会,...

宿世

梵语 pūrva,巴利语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

宿世因缘周

法华经所说三周之一。佛对下机者说宿世因缘,而诱令证悟之说法,化城喻品之说法即是。(参阅“三周说法”560)...

宿因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参阅“宿世”4509...

宿住随念智力

梵语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bala。又作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佛十力之一。...

宿住随念智证通

梵语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巴利语 pubbenivāsānussati-ān...

宿作外道

又作宿作论师。外道十一宗之一。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诸因宿作宗,即尼乾子外道之宿作因论。宿作外道即指主张一切众...

宿坊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宿房。原指日本高野山、比睿山参诣者所住之房舍,迄今仍沿用之。此外,僧侣自身之僧坊,及檀越...

宿呵多国

宿呵多,Swāt。北印度之古国。位于健驮罗国之西,乌仗那国之南。依法显传载,国中佛法鼎盛,尚存有佛于本生修...

宿命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

宿命智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宿命智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系叙述释尊对阿难说,若有众生闻此宿命智陀罗尼,受持...

宿食

指隔夜之食物。依戒律有比丘禁食宿食之戒,称为食残宿戒。十诵律卷四(大二三·二六下):“啖宿食、不受食、不受...

宿根

宿世之根性。今则泛指修行之根机。(参阅“宿世”4509) p4510...

宿殖

指于宿世植积善根。又作宿植。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大九·五七上):“宿殖德本,众人爱敬。”宿殖善、宿植善根...

宿煮

比丘于住处煮食,称为宿煮。戒律禁之,若犯则称宿煮罪。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二之一(大四○·二○二下):“食...

宿善

梵语 pūrva-ku?ala-mūla。前世、过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为限,从前迄今所作之善事亦称...

宿善往生

“念佛往生”之对称。谓由于宿世善根之开发,而能往生净土。安乐集卷上、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往生要集卷下末皆以为...

宿债

宿世所负之债。即在过去世所造恶业负有往后当须偿还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慧可章之注(大五一·二二一上):“了...

宿业

梵语 pūrva-karma,巴利语 pubba-kamma。过去世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作业。即指于现世...

宿德

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积修行之僧。[...

宿缘

即宿世因缘,指过去世所结之善恶因缘。兴起行经卷上孙陀利宿缘经、同骨节烦疼因缘经等,以宿世之恶缘为宿缘;新华...

宿曜

又作星宿。印度之天文法,星宿可分七曜、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或二十七宿)等。宿曜一词虽取自二十八宿七曜之...

宿曜经

凡二卷。唐朝不空译。全称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共分八品,内容系以...

宿曜仪轨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之初列举虚空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与宿曜有关之诸尊印明...

宿愿

即指于宿世(过去世、前生)、往昔所发之誓愿;广义而言,一般指世间、出世间之愿望。又称心愿、素愿。可就佛于因...

密牛宫

梵名 Brisa。音译毗梨沙。十二宫之一。又作牛密宫、金牛宫、牛宫。相当于黄道太阳四月之位置。于密教胎藏现...

密王

指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大日为心王,故称为密王。 p4473...

密付

又作密授、密附。即师家亲自秘密传付佛法予弟子。亦即禅宗之以心传心。又学人了悟自己本来之真面目,并由其师给予...

密立

即依循纯密教之法式所组织之法会仪式。为“显立”之对称。所谓显立系将显教法式用于密教;而密教之特有法会则称为...

密印

(一)根据密教之根本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一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显现种种相,是...

密印寺

位于湖南宁乡县西之大沩山中。唐代元和(806~820)年中,沩山灵祐(771~853)应裴休之请所开创。沩...

密印真传

(1625~1678)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叙州(四川省)人,俗姓李。号密印。灵隐印文之法嗣。自幼出家,闻一老...

密印禅师语录

凡十二卷。明末清初密印真传(1625~1678)撰。如暐等编。收于明藏中。十二卷之内容即:卷一至卷三为上堂...

密印灌顶

即不行具支灌顶之一切作法,而仅传授印契真言之灌顶。系特别针对机性较优之弟子而行者。或相当于印法灌顶,或以心...

密因

(一)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

密在汝边

禅林用语。意谓佛祖所传之法,并非秘密者,而系在自己之身边。无门关第二十三则(大四八·二九六上):“汝若返照...

密多罗

梵名 Mitra。意译朋友。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名。乃吠陀中之昼神,其威力、智慧与婆楼那(梵 Varun...

密字

指诸尊种子之字。以其理趣深密,故称为密字。例如瑜祇经一切如来内护摩金刚轨仪品(大一八·二六五下):“金刚语...

密成别益

乃天台宗为显示五时中般若时“淘汰之益”之用语。谓此时能于冥密间成就融通大小法门,拂却执着之利益。又称冥成别...

密成通益

天台宗为显示五时中方等时“弹诃之益”之用语。乃台宗九祖湛然所说。又作密成通人。天台之藏教二乘,于方等时虽遭...

密行

即微细护持戒行。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悉能持守无缺。一如罗睺罗即以持戒坚固而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

密行忍禅师语录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

密咒圆因往生集

全一卷。宋代智广、慧真编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收集金刚幢所译诸经之神验秘咒,包括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

密宗

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

密林山部

梵名 Sandāgārikā。音译沙那利迦、山拖伽梨柯。又作密林住部、密山住部、芿山部、六城部。小乘二十部...

密陀绘

为一种油画。即油中加入各种颜料,再加上干燥剂(称为密陀僧之一种氧化铅),以此种油画颜料所描绘而成者,即称为...

密室

(一)指四面关闭之室。摩诃止观卷七上(大四六·八九中):“定中观智,如密室中灯照物则了。”(二)比喻绝对之...

密家三藏

指密教之经、律、论三藏。又作密教三藏。即金刚、胎藏二部之大经为经藏,苏婆呼童子经及大小乘之律典为律藏,菩提...

密师白兔

禅宗公案名。唐代禅师密师(神山僧密)与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之对话间,显示临机应变、不拘泥于贵贱高下之灵活机法...

密庵沙盆

禅宗公案名。即宋代禅师密庵(密庵)咸杰于其师天童应庵昙华之座下获得印证之公案。五灯会元卷二十(卍续一三八·...

密教三三昧门

即密教之三解脱门,亦即行者于行法之初、中、后作此观。三三昧为吽字之三摩地,其吽字具有三解脱之德。据大日经疏...

密教五大

即相对于显教所诠释五大为有为无常之法;于密教则以五大为诸法之本体所立之法,系如来之三昧耶身。三昧耶,为本誓...

密教四波罗夷

一般比丘戒有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四波罗夷罪;于密教则就佛性三昧耶戒,别立四种重禁。即:(一)不舍正法戒...

密教四无量观

四无量观,又作四无量心观。即真言行者观想佛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跏趺坐,令身心端正,结弥陀定印而观之...

密教法器

所谓法器,乃佛教中修道或法会时之资具,包括供具与用具。西藏密乘特色之一,即为其特重繁复之仪轨与特定之法器。...

密教美术

密教特有之美术。密教向以本尊之修法为重点,在造像与绘画方面依据仪轨而有特殊之规定,故应修法之需要,于佛像、...

密教忏法

即密教所行忏悔礼佛法。有胎藏、金刚等二种法,胎藏界之忏法为九方便,金刚界之忏法为五悔。 胎藏界之九方便,系...

密庵和尚语录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密庵录。宋代僧密庵咸杰(1118~1186)撰,松源崇岳、笑庵了...

密云禅师语录

凡十三卷。明代密云圆悟(1566~1642)撰,山翁道忞编。明代刊行。内容即:卷一至卷四为上堂语,卷五为上...

密意

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

密义

指深奥秘密之义理。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密号

(一)即不能以表面文字通解所隐含之真义之语。如比喻山有净菩提心不动转之义,或比喻地有穿无明住地且去妄想心垢...

密语

(一)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佛陀真意自表面之理解而言,是隐藏的,称为密意。例如说如来已涅槃,系隐去...

密坛

秘密坛之略称。即指修行密法之坛。广义而言,大坛亦称为密坛;然一般系指相对于大坛,置于佛前之长方形的坛为密坛...

密机

即堪于受教以修秘密真言之根机。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五下):“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p4495...

密藏

(一)指秘密之教法。乃诸法直显法尔自然所示之教法;比教法超越肉身之佛(生身佛)所说之教法。二教论(大七七·...

密藏开禅师遗稿

凡二卷。明代密藏道开撰。卷上包括上慈圣皇太后、募刻大藏文、刻大藏愿文等共五十篇;卷下包括上本师和尚、与徐海...

密檐塔

为古代建筑宝塔形式之一种,佛塔亦采用之。为多砖之结构,一般呈八角形,亦有十二角形者。塔下有须弥座。底层塔身...

密严海会

指以身语意三密庄严之诸佛净土。海会,比喻众多。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八中):“由三蜜方便,自心澄净故,...

密严净土

指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又作密严国、密严佛土、密严佛国、密严世界、密严道...

密严华藏

即密严国与华藏世界之合称。前者为密严经所说,后者为华严经所说;皆为清净庄严之佛土。瑜祇经卷上(大一八·二五...

密严经

凡三卷。全称大乘密严经(梵名 Ghana-vyūha-sūtra)。译本有二,一为唐代日照(地婆诃罗)译,...

密严经疏

凡四卷。唐代法藏(643~712)撰。又作大乘密严经疏。收于卍续藏第三十四册。第一卷已散失。本书为地婆诃罗...

梵网经古迹记

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罗太贤集。又称梵网古迹记、梵网经古迹。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系梵网经之注释,分别为...

梵摩三钵罗

二十八部众之一。面如天女,头戴天冠,左手覆按于脐边,右手持白拂当胸,璎珞庄严如天人。(参阅“二十八部众”1...

尉迟乙僧

七世纪唐代画家。于阗人(一说吐火罗人)。尉迟为姓,乙僧系相对于其兄“甲僧”之称而言;并相对其父尉迟跋质那“...

专心

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所说之“专心禅思”、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