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名。即引喻眉、目之关系以问答方式说明佛法,提示禅者应有之态度。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二八上):“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师曰:‘不相识。’僧云:‘为甚么不相识?’师曰:‘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则不分也。’师曰:‘眉且不是目,目且不是眉。’僧云:‘如何是目?’师曰:‘端的去。’僧云:‘如何是眉?’师曰:‘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师曰:‘若不疑即端的去也。’”此公案之旨趣,首先确立“本来我”与“平常我”之关系,分别以目、眉为譬喻。目、眉同在一处,然为不同之物;引申之,即本来我,非以推理而知,本来如此;平常我,为自我之意识,无意识时,则不知我在何处,故非实体,此即“疑”之意。 p4616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谓三界六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地方。...梵语 abhi-mā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术语)五种阿阇梨之一。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等之比丘称。又云教授师。受戒之时,三师之一、必定其人。受戒之仪式中,...(名数)忘一异等四句也。三论玄义曰:三假为俗,四忘为真,会彼四忘故有三乘贤圣。...【最胜寂静安住心】 p1156 显扬十八卷二页云:最胜寂静安住心,谓于想受灭解脱。...舍财宝等外物。即以慈悲而无贪吝之心,布施王位、福乐、财宝等身外之物予有德或贫困之人。此属菩萨所修习十种施舍行...唐代之清凉澄观推求佛教之根本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修法)密教以诃利帝母为本尊,欲祈出产而修之秘法,与鬼子母神之修法同。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一卷。诃利...又作境界处依止处。(一)佛陀游化之处称为境界住,例如十六大国等王城聚落之处;而佛陀居住之处则称为依止住,例如给...(物名)又作竹篦子,涅槃经谓之金錍,为点眼药之具。...全一卷。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唐代文谂、少康(?~805)共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印光大师校印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
观世音菩萨,现今极乐世界一生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但在《大悲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
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
一、禅定在佛教中的地位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离不开禅定的实践。禅定的实践又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具体...边是界限、范围、领域、阶段等的意思。从空间讲,这个讲堂是七千平方英尺,虽然很大,但仍限于此数,四面的墙壁门窗...
戒杀生 同是娑婆沦落人,历劫互结恩怨缘。 亦曾多生为怨怼,亦曾宿世受深恩。 路逢冤家宜回避,莫因小忿起怒瞋。 但...一个禅师在讲禅: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觐见优波崛多尊者,告知国王即将率众前去请法。尊者听到消息后思惟,如果阿育王浩浩荡荡...
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内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缘人,且所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
曹山眉目不识
【佛光大辞典】
上篇:曹山法身 | 下篇:曹山录 |
【不轻法师】 p0326 瑜伽八十四卷四页云:不轻法师者: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姓卑劣故。...
界趣
增上慢
教授阿阇梨
四忘
最胜寂静安住心
外舍
不分教五意
诃利帝母法
境界住依止住
竹篦
净土瑞应传
【大藏经】【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皆得解脱

佛法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

略谈禅的理论与实践
圣严法师《有边与无边》

劝持五戒诗
无明的产生

阿育王造塔供养胜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