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依然只在旧窠窟里

禅林用语。指修行尚未达到解脱自在,仍为原有之迷妄境界所困者。依然,又作依前。意在点醒学者,勿执着拘泥于常格...

依经解义

又作依文解义。指仅依据经典、语录等之所述,以理解佛法义理之修学方法。即谓一般学者拘泥于文字、言句之表面意义...

依诠谈旨

谓勉强以语言表达无法形容之义理内容。譬如真如为永离言诠、无实可名之妙谛,然为使学人了悟其体义,乃勉强立真如...

依样画猫儿

禅林用语。谓依照画本临摹虎之形相,然所画出之形相不似虎,却似猫;虎与猫虽外形相似,然二者实有极大之差距。故...

依学宗

指仅为依学经论学问之宗派,而非讲求信心修行之宗派。如俱舍宗、成实宗即是。 p3059...

依转极成

因明用语。极成,至极成就之意,即符合至实之理而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双方共同认可。如于因明对论中,提...

依变国土

禅宗以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乃因缘和合而生,故称为依变国土。临济录示众(大四七·四九九下):“尔向依变国...

侍者

梵语 ante-vāsin,巴利语同。为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据北本大...

侍者八法

指丛林中担任侍者之职者当具足之八种德行。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四十载:(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

侍者巡铺

禅宗公案名。系唐代赵州从谂禅师与文远侍者之机缘语句。一日,赵州与文远同行,赵州指一片土地而谓可造一巡铺(铺...

侍真

丛林中,常侍祖塔之图像者。又称侍真侍者。亦即塔主。真者,即祖师之图像。此外,掌理尊宿之葬仪者,亦称侍真侍者...

使

烦恼之异名。全称正使。因烦恼驱使吾人流转于迷之世界(生死),故称烦恼为使。与随眠同义。于十随眠中,属见性者...

使咒法经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欢喜天毗那夜迦之仪轨,包括一字咒、像法供养法、偈颂、...

使者

梵语 cetaka。音译作制吒迦。即传达佛菩萨之教命、慈悲予众生者。又梵语 cetī(制底)、dūta(度...

供米

指用以供养佛、法、僧三宝之米。然供奉于佛前者,须煮熟后另以容器盛之,称为供饭。又容置供米之袋子,称供米袋;...

供佛

以花果时馐等物列置佛前而供养之。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所载,凡诚心、欢喜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

供佛斋天

略称斋天。民间俗称拜天公。据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卍续一二九·一二一上):“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经,修忏时...

供具

又作供物。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饮食等诸物之总称。亦有特称盛装供物之器具为供具或供器者...

供奉僧

略称供僧。有二种,即:(一)为日本僧官名称。有职三纲之一。即于宫中司掌佛事之僧,如御斋会、御修法、法华八讲...

供帐

又作僧帐、僧籍。即僧尼之名籍。亦即记录僧尼之名称及出家得度等事项之簿册。佛祖统纪卷四十开元十七年条(大四九...

供华

又作供花。即以各类香花供养佛、菩萨。或指供于佛前、尊像前之花,故有称“佛花”者。亦有指盛置供物之台座。又各...

供养

梵语 pūjanā,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十二天报恩品。属于密教杂密经十二天法之经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经末题名“十二天...

供养法

为密教重要事相之一。亦为仪轨之一部分。为了修道、祈福、消灾、报恩等,而对三宝、诸天、父母、师长、亡者等,作...

供养祭

梵语 haviryaja。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动植物供奉天神与祖先之各种祭祀仪式之总称。共分七种:(一)...

供养云

又作供养云海。有三义:(一)比喻加持一供养物,即为加持无量之供养物。(二)比喻供物之数量无限,多如云海。大...

供养云海菩萨

供养云海,梵名 Pūjā megha sāgarah,音译布惹迷伽娑揭罗。系密教胎藏界现图曼荼罗释迦院外列...

供养会

(一)营办物资以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师长、亡者等之法会,称为供养会。 (二)为密教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

供养讽经

又称施斋讽经。乃为追荐亡者所行之诵经仪式。即于授戒会等仪式中,应施主之请,为超度亡者而行饮食供养,并讽诵经...

供头行者

又作供过行者。或略称供头、供司。为禅林行者之一,职司粥、斋之时,分配饭羹、茶果,及掌管僧堂内点灯、装香、打...

来世

意指死后将来之世。为三世之一。全称未来世。又作来生、后生、后世。据金刚经载,世尊于过去世得燃灯佛授记,并谓...

来果

(1881~1953)民国禅宗大德。湖北黄冈人,俗姓刘。号净如,法名妙树。幼即不食荤肉,聪慧善默书。七岁,...

来迎

谓发愿往生净土之人,临终时佛菩萨及圣众等前来接迎。又作来迎引接、圣众来迎。此系源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九...

来迎引接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九愿。即愿于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欲生极乐净土而临命终时,前来迎接其人往生弥陀净土...

来迎印

为表示阿弥陀佛前来迎接念佛行者之印相。据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说,由于行者机类之不同,故往生极乐净土亦有...

来迎柱

须弥坛背后之壁多绘阿弥陀佛来迎图,称为来迎壁,来迎壁两胁之柱即来迎柱。 p3050...

来迎美术

随净土宗之盛行,由净土变相逐渐演变成阿弥陀佛来迎引接之动态图画。于敦煌等地可见其遗品。于日本,奈良时代即描...

来复

(1319~1391)元代临济宗松源派禅僧。豫章丰城(位于江西)人,俗姓王。字见心,号蒲庵,世称豫章来复。...

来机

禅林用语。指来参学之学人。至师家门下参礼者,其根机有上、中、下等差异,而师家亦须依其根机,施以不同之接引教...

兔毛尘

梵语 ?a?a-rajas。谓可止住于兔毛尖之微尘。相当于羊毛尘的七分之一。微尘为组成物质之要素,极微尘则...

两刃相伤

禅林用语。原指相互对立之两方,彼此伤害而不相容;于禅林中,转指对立之双方竟能相互共鸣,向同一方向进行。碧岩...

两舌

梵语 pai?unya,巴利语 pisunā-vācā。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

两序

指东序与西序。又作两班。我国古来朝廷中,任职之官员有文武之分,上朝时即分列文武两班。禅林仿此制,于住持之下...

两足尊

梵名 Dvipadottama,巴利名 Dvipada-settha。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

两河

(一)指尼连禅河与跋提河。(一)尼连禅,梵名 Nairajanā,巴利名 Nerajarā。又称尼连禅江、...

两垢如如

即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如如乃真如之异名。有垢真如,指自性清净之体,伏藏于烦恼之垢染,即未离烦恼系缚之在缠真...

两界曼荼罗

指密教用于修法之金刚界、胎藏界两曼荼罗。又作两部曼荼罗、两界曼陀罗。略称两界。密教以一念一尘之无尽法界乃金...

两重公案

禅林用语。指对一公案重新诠释,亦即向学人再度提示某公案。然亦有作揶揄之语者,讥讽禅徒自己无创意,参究禅旨之...

两重关

指宗门中对迷悟、有无、因果、凡圣等二重见解。于此类对立之名相有所执着,主张迷悟、因果等皆两法个别而不相融摄...

两俱不成过

因明用语。两俱不成,梵语 ubhayāsiddha。为因明三十三过中,因(理由)十四过之四不成过之第一。指...

两个落草汉

禅林用语。落草,比喻亲切的下化众生。两个落草汉,即谓二人皆太过于老婆心切,已逾越自己之所能。此一用语,意在...

两展三拜

指二度展折坐具而礼拜三回。又作两展三礼。乃禅宗礼法之一。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游方参请条(大四八·一一四○中):...

两益

因明用语。又作二悟。指因明论证能发挥悟自、悟他两种功效。(参阅“八门两益”287) p3074...

两财

即内财与外财。众生因业缘而受生人间,其果报正体所具有之身体、手足等,是为内财;依于果报正体而有之金银、舍宅...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凡二卷。唐代海云记于太和八年(834)。又称两部付法次第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内容记录密教金刚界、胎藏...

两部不二

谓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一体不二、理智一双之法门。金刚界为智用,胎藏界为理体,理为智之体,智为理之用,理之外无...

两部合行灌顶

两部指密教金刚界与胎藏界二法门,依金刚界之法而修行,称金刚界灌顶;依胎藏界之法而修行,称胎藏界灌顶,合此两...

两会

丛林中,大鼓与殿钟等鸣打三会之际,其第一会(第一通)与第二会(第二通),合称两会。禅苑清规卷四浴主(卍续一...

两脚捎空

禅林用语。原谓两脚离地而立;于禅林中,用以指责学人未切实下心参究,以致定、慧等修行难以扎实贯通,所得所悟皆...

两忏

忏悔方式可大别为二:(一)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法分化教之忏悔与制教之忏悔。化教之忏悔又分为理忏与事忏...

两权

指声闻、缘觉二乘;此二乘之人,相对于菩萨乘之一实,称为两权。法华玄赞序(大三四·六五一上):“扬一实而包总...

具支灌顶

指密教中资格较深、能力较强之弟子得无尽福施之果,具足众缘支分而受洒水之灌顶。又作作业灌顶、事业灌顶、法事灌...

具生吉祥

(?~1381)梵名 Sahaja?rī。音译萨曷拶室哩。明初之印度禅僧。尊称为班的答(梵 Pandita...

具足

(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

具足戒

梵语 upasajpanna,或 upasajpadā,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

具疏

又作具书。唐代净土宗善导大师所撰五部九卷之著作中,除观经疏四卷外,其余之四部五卷皆称为具疏,即法事赞二卷、...

具眼

谓对事物具有特殊之见识,或指具有特殊见识之人。又作具眼睛。禅林中,对能透见宇宙之原则,及一切现象之实相者,...

具寿

梵语 āyusmat,巴利语 āyasmant。乃对佛弟子、阿罗汉等之尊称。又作贤者、圣者、尊者、净命、长...

具缘派

梵名 Prāsavgika。全称中观具缘派(梵 Mādhyamika-prāsavgika)。为印度佛教中...

具缚

梵语 sakala-bandhana。谓具足烦恼,指具足见修二惑者。缚,即烦恼之异名,烦恼(心之惑)能系缚...

其照自妙

表示诸佛如来与历来祖师境界不可思议之语。出自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觉(1091~1157)禅师之坐禅箴中。照,谓...

典客

指禅林中典掌迎待宾客之职称。乃西序六头首之一。又作知客、典宾。据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知客条载,典客之主要...

典座

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之职称。东序六知事之一。据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典座条载,典座职掌大众之斋粥,一切供养务...

典座教训

全一卷。日本曹洞宗宗祖道元禅师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永平清规卷首。道元曾遇来自阿育王山而职司典座之老僧,...

典座虫生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沩仰宗初祖沩山灵祐与石霜庆诸二禅师之机缘语句。石霜在沩山座下任典座时,一日沩山至其处,诫...

典丧

丛林中掌理葬仪之职称。执掌该类事宜之僧人,分为主丧、丧司二职。主丧又称丧主,为治丧事宜之总负责者,指挥一切...

典揽

指撮取经典之要义而说明之。典,指经典;揽,指撮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开入泥洹,教授典揽。...

函盖相应

函即盒。以盒与盖紧密相合,了无缝隙,引喻两物一致、无碍。又作函盖相称、函盖合。据大智度论卷二载,诸法无量,...

函柜

即盛置物品之柜。僧堂中,大众于该柜之上半部放置法服、蒲团等物,下半部放置寝具。在众寮中,则称经柜。禅苑清规...

刻舟人

禅林用语。原指冥顽不知变通之人;于禅林中,专用于形容学者冥顽愚痴,执著于迷妄而不自知,终究无法自由自在的应...

券门

为古代建筑样式之一,佛教建筑亦采用之。将墙上之门洞砌成半圆形或弧形,称为券门。若将桥洞砌成半圆形或弧形,称...

刺心

为大日经所说六十种妄心之第四十。指行善事后所生之追悔心,与犯恶行后所生之惭惧心。亦即不善性之追悔心,如人于...

刺地成榛

据法显传所载,西元四世纪顷,天竺祇洹精舍西北方约三公里处有一片榛林,称为得眼木。其缘起,系于佛世时,有五百...

刺血济饥

即世尊与憍陈如等五比丘过去世之因缘故事。昔时阎浮提有国王,名为弥佉罗拔罗,慈悲仁厚,常以十善教诲士庶,以至...

刺林地狱

指于刺林间惩治罪人之地狱。乃恶口、两舌、绮语、不义语、说经典之过、毁论议师等罪人所堕之处。据观佛三昧海经卷...

刺头入胶盆

禅林用语。比喻落入文字语言之陷阱而不得脱出。胶盆,系溶胶之器皿,若不知究里,一头栽入满盛胶液之盆中,则如身...

到彼忌

指人死后二七日(第二个七日)之忌辰。又作以访忌、总分忌。其亲眷于此日为之行追善供养,以祈冥福,并消除业障。...

到彼岸

梵语 pāramitā。音译作波罗蜜多、波罗蜜、波啰弭多。又作度无极、度、事究竟。指由生死之此岸到解脱涅槃...

到头

禅林用语。即到底。有彻底、结局、终极之意。引申为:佛教中虽有诸种说法,然以毕竟究极之义为正道、为终极。此外...

刮舌

即清洗舌面。比丘于洗面时,口中含水,以杨枝刮除舌面之污垢。刮舌之际有五事须注意,即:(一)刮洗三次,(二)...

刮骨之言

禅林用语。指师家所用来彻底打破学人之执着迷妄之精辟语句。祖堂集卷六洞山良价章:“师示众云:‘诸方虽有惊人之...

刮笃成家

禅林用语。谓以严谨笃实之精神为家风。即以笃实之态度处理日常诸事,行住坐卧亦中规中矩者,必能有所证悟而自成一...

制中

指结制修行之期间,即夏安居与冬安居之安居期中。夏安居之制中,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安居之制中,...

制吒迦童子

(一)制吒迦,梵名 Cetaka。又译作制擿加、制多加、势多迦、扇底迦。意译息灾、福德聚胜。为密教不动明王...

制多山部

梵名 Caitya-vādin,或 Caitika,巴利名 Cetiya-vādā。印度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

制多回处

即修行佛道之场所。制多,梵语 caitya,又作支提,意译灵庙、塔。据法华玄赞卷十载,有供养舍利者,称窣堵...

制旨寺

位于广州。东晋哀帝隆和(362)年间,由罽宾沙门所建。刘宋元嘉(424~453)年间,经海路自印度来广州之...

制戒十益

谓佛陀为弟子所制定之戒律,对僧众有十种利益。(一)摄僧(梵 savghasangrahāya),统御摄受,...

制门

如来摄受、调伏众生的法门之一。如来以智德制定戒律,制止诸恶、邪非等,教法严谨而毫无容赦,令众生趋善避恶,是...

制呾逻

梵名 Caitra 或 Citra,巴利名 Citta。印度历第一月之名称。又作制怛逻、祖怛罗、怛罗。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