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āyusmat,巴利语 āyasmant。乃对佛弟子、阿罗汉等之尊称。又作贤者、圣者、尊者、净命、长老、慧命。音译阿瑜率满。指具足智慧与德行,得受尊敬之人。其后不限于佛弟子,凡祖师或先德,亦可称具寿。梵语 āyusmat,具有世间寿命及出世之法身慧命之义,故旧译慧命,系就其法身慧命而言;亦即谓比丘异于世俗者,除爱色身之恒寿外,更以智慧之命为宝。然就新、旧译之得失而言,荆溪湛然以“慧命”之译为胜,慈恩窥基则以“具寿”之译为妥。法华玄赞卷六(大三四·七七一上):“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愿双成,故言具寿。单言慧命,义便阙也。”又长老唤少年亦用具寿。[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 p3079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即佛之尊称。佛乃三界中之最尊贵者,具足智德,为三界独尊,四世导师,世所尊重。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大四五·一四五...(术语)睡眠也。使身不自在,使心昏昧,以障观者。唯识论七曰:眠谓睡眠,令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大乘义章二...【无明相】 p1046 瑜伽六十卷十六页云:问:何等为无明相?答:贪瞋慢相,是无明相。计我我所相,无惭无愧相,多放...(术语)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植物)其叶形恰如轮榈,干燥之可以刻文字,内外经典皆用之。其法以锥雕之后之墨汁者南方之书法。北方则以竹笔蘸墨...【烦恼相】 p1189 集论四卷九页云:何等相故?谓若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是烦恼相。...【有谄】 p0537 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术语)着空之思想。止观五下曰: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有学】 此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的戒、定、慧,及择灭之理的修行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杂名)译曰牛粪。出于演密钞一。...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夫修善福臻,为恶祸徵,明理晈然,而信寤者鲜。既共生此...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个家族八十余年的兴衰史,是一个名叫东来的朋友讲述的发生在他们邻村的事。事件中,1980年前的情...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玄理,更谈不上进入道的境界。有些人对《妙法莲华经》的一称...
【原文】: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剂。唯心识无始终形象方隅分剂。故曰觅心了不可得。心了不可...
昔日,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陀树下教化众生。当时城中有一位长者拥有无量财宝,不可称数。长者娶了一位名门望族的女...
在初转法 轮的时候,悉达多教导了我们四谛:苦谛(什么是苦),集谛(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苦),灭谛(无苦的状态),...
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称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 一、畏惧生活 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
【原文】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
具寿
【佛光大辞典】
上篇:具眼 | 下篇:具缘派 |
(一)(567~645)唐代僧。南阳白水(位于河南)人,俗姓张。少游儒林而厌其喧杂,遂立愿出家,奉戒自守。十九岁披剃...
三界独尊
眠
无明相
正因
烦恼所知二障
多罗叶
烦恼相
有谄
空想
有学
瞿摩
【大藏经】最上乘论
【大藏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大藏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一人荼毒,祸殃五代:人贩子的家族命运
禅门的修行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比丘顶上的宝珠缘

精进程度取决于对苦的了解程度

具足信愿的佛号,才有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功德
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