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宗睿

(809~884)日本真言宗僧。京都人。早年从学于比睿山义真、圆珍,后随禅林寺之真绍学密教。日本贞观四年(...

宗谧

(1639~1675)明末黄檗宗僧。泉州府(福建晋江)人。字西意。曾于泉州开元寺参学。清康熙十二年(167...

宗赜慈觉

宋代净土宗、云门宗僧。襄阳人,俗姓孙。谥号慈觉大师。生卒年不详。幼年丧父,由母鞠养。志节高迈,夙修儒业,博...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904~975)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

宗宝

元代僧。生卒年、生平皆不详。曾住韶州(广东曲江)风幡报恩光孝寺。至元二十八年(1291),校雠三种坛经异本...

宗鉴

宋代僧。少习儒业,善作文章。剃度后修天台三观之教。住良渚。著有释门正统八卷,系仿史记、汉书体例,分本纪、世...

宗鉴法林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广泛搜录历代诸师之古则、公案、拈颂,计二七二○条。其所...

宗显

宋代临济宗僧。潼川(四川三台)人,俗姓王。号正觉。生卒年不详。少为进士,颇有声名。因掬溪水为戏而悟无常,乃...

宗体

(一)即宗与体。宗,即显示经论等道理之宗旨;体,指以经论等为主体之教。二者合称为宗体。一般注释家在解释经、...

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

定力

梵语 samādhi-bala,巴利语同。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

定中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定中之第六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

定心别时念佛

为净土宗念佛行法之一。为发得三昧,于此世礼拜佛身,乃择定特别时期进入道场,并克期专心称名念佛,或一日二日,...

定心念佛

为“散心念佛”之对称。即止息散乱之心,安住于定心,以专注称念佛名。然依诸经之说,定心念佛之法各有不同,般舟...

定水

定,指禅定;比喻坐禅时心境湛然静寂,犹如止水。盖于澄净之止水中,可映现诸物之清晰相状;故以之比喻坐禅时若能...

定光如来

定光,梵名 Dīpajkara,巴利名同。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出现于过去世,曾为释尊授记之佛。又作锭光如...

定印

住于寂然不动三昧之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于密教中,五部各异:(一)佛部为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置于左...

定性

有情之种性共有五种分别,即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凡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

定果色

指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中之自在所生色。乃“业果色”之对称。即以前世之异熟因为因,所招感之果报色。亦即凡...

定林寺

(一)位于南京市钟山下之蒋陵里。系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慧觉所建。十年,昙摩蜜多驻锡于此,因性好静雅,...

定空

(729~808)越南灭喜禅派僧。北宁古法人,俗姓阮。原住天德禅众寺,村人敬称师为长老。唐贞元(785~8...

定者

指大法会行道之时,手执香炉,行于导师前之小僧之职称。又作定者沙弥、善财童子。又因其定座于导师之下,故又有“...

定门十六尊

指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中主定德之十六尊。与“慧门十六尊”相对。即四波罗蜜、内四供养、外四供养及四摄。包括金刚...

定相

(一)常住不变之相。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中除涅槃之相外,均无有定相者。 (二)指入定之相。 p3179...

定香

(一)五分香之一。密教以香比喻如来之法身,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种香。其中之定香,即比...

定根

梵语 samādhīndriya,巴利语 samādhindriya。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与二十二根中五根(...

定国寺

(一)位于河南彰德(安阳)。东魏时高欢为纪念战胜尔朱荣而创建。北齐时道慎、隋代之灵裕等师均曾住于此,灵裕并...

定异

梵语 pratiniyama。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百法之一。定,指决定;异,指差别。谓一切事物之...

定散

(一)定心与散心。又称定散二心。定,即禅定,指止息妄念杂虑,令心住于一境;散,指心恒驰攀缘六尘之境且暂住之...

定散二善

指定善与散善。略称定散。即往生净土之二种善。善导主张凝心摒除杂念者为定善,即以定心所修之善;而弃恶修善者为...

定无色

为“生无色”之对称。指修习所得之定。谓身在欲界散地等之下地,而已断下地之惑,心现无色界之定心。计有:空无边...

定无表

为“散无表”之对称。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精神状态。无表,为“无表色”之略称,指依于身、口发动之善恶二...

定琛

(1632~1689)明末黄檗宗僧。泉州永春人,俗姓张。又称道琛。字慈岳,初号无瑕明智。十五岁,投泉州之鹏...

定善

指定心修善。为“散善”之对称。即修行观佛三昧等。就观无量寿经所说之日观、地想观、真身观、中辈观、下辈观等十...

定量论

又作量决定论。为因明七论之一。印度法称著。共分三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本书阐述此三种量之...

定业不定业

即定业与不定业。谓善、恶之业所招感之果报有定与不定之别。分为招感结果之定与不定、招感结果之时的定与不定、时...

定业亦能转

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之别。定业,指必受异熟果之业,有善、恶之分,故恶之定业必招受苦果。然众生若能感念佛菩萨之厚...

定寿

谓人的寿命有一定之数。又作定命。人之寿命在增劫与减劫时有相当之不同,于增劫时,每百年增一岁,最长增至八万四...

定宾

唐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天资颖悟,强识过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就长安崇福寺之满意学律,尽得相部宗之所传,...

定慧寺

(一)位于浙江杭县。俗称虎跑寺。为唐代古刹。杭州西湖名泉甚多,其中最著名者,当推本寺之虎跑泉。传说唐时寺中...

定慧等持

谓等同任持禅定与智慧,双运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盖自性有体(定)、用(慧)之关系,体即用者,慧不离定;用即...

定盘星

又作定盘子。定盘,即秤;星,即秤之刻度,刻度之基点即称定盘星,一般以之比喻一事之准则。于禅宗,转指执著于有...

定静虑

为“生静虑”之对称。乃生静虑之因。此定寂静而有慧,能审虑,故称静虑。盖此定为发得之定,虽身于欲界散地等之下...

定额寺

日本佛教用语。日本朝廷为防止滥设私寺,乃限制一定数额之寺院为官寺,称为定额寺。自奈良朝以来成为一种寺格,颇...

定觉支

梵语 samādhi-sajbodhy-avga。乃七觉支之第六。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七觉支乃...

定钟

禅门于“初更五点”(午后十时)稍后,由“辰司”报告时刻,继由“堂行”在堂前敲板三通,“钟司”随即鸣钟十八声...

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禅林用语。此乃表里互用而相对称之二语。官不容针,原谓于公而言,必得森严整肃,即连细针一般之差错,亦丝毫不予...

官寺

政府封赐食禄,并加以管理之寺院。我国宋代所设之禅院五山十刹即属官寺。五山指兴圣万寿禅寺、景福灵隐寺、净慈寺...

官僧

指由朝廷颁给度牒,证明其出家身分之出家人。相对者为私度之出家人。或指被任命为僧正、僧都、律师等僧官之出家人...

宛陵录

全一卷。全称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又作断际禅师宛陵录。唐代裴休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辑录黄檗希运禅师...

尚理篇

凡一卷。明代景隆撰。正统五年(1440),应天府五圣庙道士缪尚诫曾绘制一幅黄龙禅师与吕洞宾之讲礼图,名为“...

尚贤

北宋僧。生卒年不详。四明(浙江鄞县)人。号广智。依四明知礼修习教观。闻讲净名经,顿悟性相之旨。历事既久,遂...

尚聪

朝鲜李朝初期之曹溪宗僧。现今韩国京畿道高阳郡神道面北汉里太古寺之圆证国师塔碑,载有太古普愚及其门人大禅师尚...

屈陀迦尼迦耶

巴利名 Khuddaka-nikāya。意译小部。或意音合译为小尼迦耶。乃南传巴利文五部经之第五。又作屈陀...

屈浪拏国

屈浪拏,梵名 Kurāna。为七世纪顷西域古王国。又作屈浪那国、俱兰国、俱兰弩国。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载,...

屈眴布

屈眴,梵语 kārpāsaka 译为第一布、第一好布,或大细布。系以木棉之花心纺织而成者。据释氏六帖卷二十...

屈露多国

屈露多,梵名 Kulūta。北印度古国。依大唐西域记卷四所载,此国周长三千余里,都城周长十四、五里,土壤肥...

居士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

居士分灯录

凡二卷。明代朱时恩辑。书成于崇祯五年(1632)。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此书仿效缁门之传灯录,辑录在家信众...

居士佛教

指佛教之在家信众,于世俗生活中所从事之信仰活动。于印度,自佛陀住世以来,佛教徒中,除比丘、比丘尼之出家教团...

居士传

凡五十六卷。清朝彭绍升(法名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集录后汉时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余位佛教外护居士...

居伦

梵名 ājāta-kaundinya,巴利名 Aa-kondaa。又作阿若憍陈如、阿若多憍陈如、阿惹憍陈如...

居讷

(1010~1071)宋代云门宗僧。梓州(四川三台)人,俗姓蹇。字中敏。年十一,依汉州(四川广汉)竹林寺之...

居顶

(?~1404)明初临济宗僧。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陈。号圆极,别号圆庵。十五岁,投乡里之净安寺为沙弥,...

居敬

明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字心渊。别号兰雪。学通内外典籍,善于为文,并精研律法。参礼金陵大报恩寺一雨和尚...

居箱

即置于座侧之置物箱。系长方形之木箱,多以金铂包装,或以图画为装饰。又称居筥、据函、接僧匣。因常放置三衣,故...

居简

(1164~1246)宋代临济宗僧。潼川府(四川三台)人,俗姓王(一说姓龙)。字敬叟。依同邑广福院圆澄得度...

岩山寺

位于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四十公里处,天岩山北麓天岩村。原名灵岩院。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元明清三代屡有...

岩户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端坐于岩窟之中。因蚖蛇、蝮蝎等毒虫多住于岩窟中;若念此观音力,可应时消散其毒气,故此观音之...

岩座

呈岩石状之佛菩萨像台座,象征安住不动之意。俗称磐石座。为密教菩萨部、明王部、天等部等特定诸尊之台座。如将马...

岫云寺

位于北平城西约二十五公里处之潭柘山前。俗称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赐金重修。行宫参差...

岳林寺

位于浙江奉化县。又作岳林寺。聪禅师开创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溪西,初称崇福院。唐会昌年间被毁,...

帕塔恰里亚

(Vidhushekhara Bhattacharya, 1878~1959)印度佛教学者。生于孟加拉邦玛...

怛钵那

梵语 tarpana,巴利语 tappana。又作叹波那。意译为饼、麨,或乳粥、乳糜。即由谷类磨成之粉末所...

帛法祚

魏晋时代僧。河内(河南沁阳)人,俗姓万。为沙门帛远之弟。少时即富声誉,曾婉辞博士官之高职。二十五岁出家,博...

帛远

魏晋时代僧。河内(河南沁阳)人,俗姓万。又作白远。字法祖,故亦称帛法祖。于少时发道心,启父出家,辞理切至,...

帑庾

指禅林中贮藏财货、米粮之处所。我国古来即以贮存货币之处,称为帑藏;纳藏谷物之无顶库房,称为庾,禅林遂沿用之...

庚申

指庚申会所祭之神灵。我国古来即以十干十二支记日,自甲子至癸亥,凡六十日为一循环,民间每逢庚申日所祭之神,即...

底下

一般以极其下贱,称为底下。于佛教中,为罪业深重、多障碍之意,如底下凡夫,指最下之凡夫,即十信位以下之凡夫,...

底沙佛

底沙,梵名 Tisya,巴利名 Tissa。释尊于过去世修百劫相好业时所遇之佛。又作底砂佛、帝沙佛、提沙佛...

底理

禅林用语。指道理之究竟。碧岩录普照序(大四八·一三九上):“剔抉渊源,剖析底理。” p3198...

垂迹

谓由佛菩萨之本体示现种种身以济度众生。此种思想系源于法华经之“本迹二门”,与大日经之“本地加持”说,如法华...

垂迹美术

以佛教“本地垂迹”说为基础之日本美术。日本原无偶像崇拜,然受佛教影响,神社亦渐供有神像。故自平安初期以来,...

宗派

凡教义之宣布、仪式、行事之内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属一宗派,如寺院、教会或其他宗教团体。又作宗门、宗旨。佛世时...

帛尸梨密多罗

梵名 ?rīmitra。又称尸梨密多罗。意译吉友。晋代西域僧。生卒年不详。原为龟兹国王子,后让位其弟而出家...

性

(1611~1684)清初僧。属日本黄檗宗。泉州府晋江(福建晋江)人,俗姓吴。字木庵。天资英敏,气貌雄伟,...

拂迹入玄

指拂拭所有垢净、迷梧、始终等之法执,而入于生佛平等、圆满究竟之法。盖诸法实相,如如平等,然若有所偏执,则处...

往世书

梵名 Purāna。又作富兰那圣典、古事记。系古代印度神话传说之总集。乃印度教主要经典之一,约于西元前一世...

往生

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

往生门

为“正觉门”之对称。正觉门,指弥陀之正觉;往生门,则指众生往生之因果。阿弥陀佛于过去世未成佛时,曾立誓言“...

往生拾因

全一卷。日本永观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谓称名念佛中有十种往生要素,且主张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要集

凡三卷,或以每卷各分本末,共计六卷。日僧源信(惠心僧部)撰(984~985)。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系辑录...

往生净土忏愿仪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往生集

凡三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九类:(一)沙门往生类,东晋慧...

往生传

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加以集录而成之传记。亦有杂载于高僧传、灵异记、佛教故事集者。此外尚有往生者之专集。唐即...

往生论

(一)全一卷。梵名 Sukhāvatī-vyūhopade?a。世亲(梵 Vasubandhu)造,北魏菩...

往生论注

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并注。又作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无量寿经优婆...

往生讲

于日本,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举行之讲习会。据私聚百因缘集卷八所述,此会为日人永观于十一世纪晚期所创设。历经...

往生礼赞偈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

往来八千返

全称往来娑婆八千返。即谓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佛,乃非今生之事,早于旷古之前已然成佛,现今仅为救度众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