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延历寺

位于日本京都滋贺县境比睿山。又作比睿山寺、比睿寺、比江寺、山门、北岭、台岭。为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桓武天皇延...

延历僧录

凡十卷。唐代僧思托着。日本天平胜宝六年(754),思托随同鉴真赴日本,于延历十年(791)撰辑日本自有佛教...

延宝传灯录

凡四十一卷。为日本临济宗僧师蛮(1626~1710)历三十余年所完成之禅宗史。系模仿我国景德传灯录而着。集...

佉吒网迦

梵语 Khatvāvga。据唐代不空译之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中所载,佉吒网迦乃成就物之一种。另据诸仪轨禀承录卷...

佉陀罗

梵语 khadira。又作佉陀啰、佉达罗、劫陀罗、劫地罗、朅达罗、珂地罗、朅地洛迦、佉提罗迦、呵黎罗、轲...

佉陀罗山

梵名 Khadiraka。又作竭地洛迦山、竭达洛迦山、佉提罗迦山、伽陀罗山、轲犁罗山、轲地罗山。意译檐木...

佉卢虱吒

(一)梵名 Kharostha 或 Kharostī。传说中印度古代之仙人。又作佉路瑟吒、佉卢虱底、佉卢吒...

佉罗帝耶山

佉罗帝耶,梵名 Kharādīya。地藏菩萨之净土。又作佉罗提耶山、佉罗陀山、伽罗陀山。意译骡林山。佛陀尝...

悉昙字 (kha)。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呿、渴、喀、吃。乃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喉声之第...

悉昙字 (hūj)。又作[合*牛]。为诸天之总种子。此字原出于牛、虎之吼声,乃古代吠陀仪式所用之真言,有疑...

吽字义

全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释、吽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章之一,三部书之一。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解说...

吽字观

即密教修法中以“吽”字作观之观法。(hūj,吽)为印度吠陀时代以来用于咒法之真言密语,于密教中,以此字含有...

吽吽

吽,原为牛、虎之叫声,一般多用于密教,表示摧破、恐怖之声;于禅林中,吽吽二字连用,即表示无法用文字言句诠释...

吽哈啰悉利

(1103~1165)南宋僧。北印度末光闼国人。栖止鸡足山,诵诸佛密语,有大神通。绍兴(1141~1148...

阿欧

梵语 au。又作阿沤、阿优、阿伛。a(阿),无之义;u(欧),有之义。外道于经典之首,必书此二字;对此,佛...

那利迦聚落

那利迦,梵名 Nādakantha,巴利名 ādika 或 ātika。又作那提揵聚落、那提迦聚落、那提摩...

那婆摩利

梵语 navamālikā。又作那缚忙里迦、新摩利迦。意译如次第华。学名 Jasminum sambac。...

那连提黎耶舍

(490~589)梵名 Narendraya?as。又作那连耶舍、那连提耶舍。略称耶舍。隋代僧。北印度乌场...

那提

梵名 Nadī。全称布如乌伐邪(梵 Punyopaja?),意译福生。七世纪中印度人(一说北天竺)。少出家...

那提迦叶

梵名 Nadī-kā?yapa,巴利名 Nadī-kassapa。又作难提迦叶、曩提迦叶、捺地迦叶波。略称...

那提国

为印度之古国名。据景德传灯录卷二载,天竺传法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其弟为刍尼(野鹊),当释迦在世时,刍尼之前...

那揭罗曷国

那揭罗曷,梵名 Nagarahāra。又作那干诃罗国、那伽罗曷国、那迦罗诃国、那竭国。印度古国名。据大唐西...

那罗延力执金刚

为密教大日经说会曼荼罗之内眷属,为十九执金刚中之第八位。此金刚能发勇猛之大悲以救济众生。那罗延,或谓乃帝释...

那罗延天

那罗延,梵名 Nārāyana,巴利名同。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又作那罗延那天、那罗野拏天。意译为坚固力士...

那罗延身愿

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愿。即使往生极乐之人皆得那罗延金刚坚固身之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

那罗遮

梵语 nārā?a。为密教法器之一。又作那剌遮、那辣遮、阑葛反。即指金刚椎或铁柄椎之武器。大日经卷三悉地出...

那烂陀寺

那烂陀,梵名 Nālandā。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 Nālandā-...

悉昙字 (li 或 l)。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又作力、[口*吕]、梨、卢、楼、鲁。入此字门,表一切法染不可得...

防罗

又作防逻、访罗。为地狱道中之巡逻。顺正理论卷五十四(大二九·六四三下):“欲贪及瞋,犹如狱卒,(中略)身见...

防护律仪

指受戒后,顺于戒体而能受持戒相。盖正摄受远离戒,是为摄受律仪,其后,依五根之增上力,远离思与种子俱行,而不...

邪气

邪恶之气。又作恶气。即能恼害人之邪恶鬼魅。密教及日本修验道,为退散此邪气乃举行邪气加持。又似此类邪气者有疫...

邪因邪果

指印度外道所倡非正之因果。为外道四执之一。外道谓万物之生起,悉归于大自在天,有情之苦乐,皆由大自在天喜怒之...

邪行

(一)全称欲邪行。又作邪淫。为十恶之一。于非境、非道、非处、非时行淫,概称为邪行。(参阅“十善十恶”468...

邪见

梵语 mithyā-drsti,巴利语 micchā-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

邪见稠林

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邪命

梵语 mithya-jīva,巴利语 micchā-jīva。八邪行之一。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

邪定

有二义,即:(一)错误之禅定。又作邪禅。据解脱道论卷二分别定品所载,定有二种:邪定、正定。所谓“邪定”,即...

邪定聚

梵语 mithyātva-niyata-rā?i,巴利语 micchatta-niyata-rāsi。一切...

邪正

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

邪执

指固执于不正之见解。邪执多指外道之恶见,其见皆由“我”而起,若离我见,则无一切邪执。又于佛法中,妄执诸法为...

邪淫

梵语 kāma-mithyācāra,巴利语 kāmesu micchācāra。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

乳中杀人

谓于乳中置毒,令人饮之,迨毒气一发,即能致人于死地。盖以“毒”比喻实相之理。此系天台宗取自涅槃经之譬喻。天...

乳木

即密教修护摩法时投入炉中焚烧以作供养物之柴薪。该木为涂有乳汁之生木,经轨中称之为乳汁湿柴、湿薪等。乳木乃象...

乳水

(一)以乳与水之相融比喻物之和合。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即以乳、水分别比喻众生心与佛心,谓众生之心如乳,为所缘之...

乳光佛经

全一卷。又称乳光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陀因风疾,命阿难至梵志摩耶利处乞取牛乳;梵...

乳海子

密教用以形容体得金刚界大日如来智德之人。盖金刚界大日如来之种子为 (vaj,鍐),象征智法身,在地、水、火...

乳经

指华严经。天台宗以“五时八教”判立佛陀一代之教说,而于五时之中,分别以乳、酪等五味配于华严、鹿苑等五时之经...

乳糜

(一)梵语 tarpana。音译怛钵那、叹波那。即以谷类磨成粉末所制成之食物。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自他利品及...

乳药

为涅槃经、摩诃止观所举之譬喻。谓医者以牛乳为治病之良药,然以牛所摄之食及放牧之条件有异,其乳或为甘露,或为...

梵语 artha。指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之现象。与平等门之“理”相对。僧肇之宝藏论(大四五...

事不厌细

禅林用语。即谓对各种事物皆不厌审慎,行事须细心严谨;以叮咛学者于修行中须时时警惕,不得稍有轻忽。从容录第八...

事火外道

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彼等祭祀供养火天(梵 Agni,巴 Aggi,阿耆尼)等神祇,并妄执此类作法为将来生天...

事事无碍

谓现象界事事物物之关联至为密切而交融无碍,具有一多相即、大小相融之殊妙义。乃华严宗显示现象即本体之用语。此...

事事无碍法界

为华严宗所立四法界之第四法界。谓诸法之体用虽各别缘起,各守其自性,然事事相望,多缘互应而成一缘,一缘亦普遍...

事事无碍观

又作事事无碍法界观。为华严宗所立四法界观之第四法界观。谓观现象界之一切事象,乃互相交融而无有障碍。此一世界...

事供养

又作事供。为“理供养”之对称。即于坛上置放涂香、花鬘等为供养物,依三密之加持力,一捻香、一轮花等得以周遍法...

事法界

为华严宗所立四法界之第一法界。指宇宙间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为“理法界”之对称。即宇宙各种事物皆各有其区别与界...

事度

即持守五戒、十善等法,以度脱恶道之苦。盖五戒、十善等皆属有为之事相,故谓之事;度者,谓度脱地狱、畜生、饿鬼...

事相

密宗对修行三密之作法,称为事相。即修行择地、造坛、护摩、灌顶、结印、诵咒等行轨作法,此系真言教理所依托之因...

事相隔历

谓现象界所有一切之存在互有差别,互不融合。现象界系由本体界所显现者,故现象界若摄于本体时,其一一之事相无有...

事师法

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与劳务。道宣律师所撰之教诫新学比丘护律仪中,列举事师法五十一项,如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事师法五十颂

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

事师法五十颂释

喇嘛教黄教开祖宗喀巴着。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成书于热振寺。书中阐明学僧对其轨范师应持之态度及所应遵循...

事密理密

又作事理俱密。事密,指如来身口意三密事相之法;理密,指阐明实相不二之理。日本台密谓华严、法华等诸大乘教,以...

事教

天台宗所立藏、通、别、圆等四教之中,为区分差别之事与真谛之理,乃谓藏教为界内之事教,通教为界内之理教;别教...

事理

又作理事。事,指事相、事法;理,指真理、理性。于佛教中,事、理之相对意义有二;(一)凡夫依迷情所见之事相,...

事理三千

天台宗将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合称为事理三千。又作两重三千、两种三千、理具三千事用三千、理造三千变造三千、理造...

事理不二

因缘生之有为法为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为理。事虽随缘而生,而不生不灭之理即寓乎其中;理虽为凝然不动、寂静无为...

事理双修

即事行与理观之修习同等重要。又作事理双行。通常精勤于事行作法者,每易忽略理观证悟;而重视理观证悟者,则易轻...

事造

为“理具”之对称。系天台宗之教义。天台宗谓真理(法性之理体)圆具三千诸法,此三千诸法以染净等之诸缘而有差别...

事与愿违

谓世间诸事无常,少有如愿者。自有情生命之所欲求者而言,一般皆祈望福禄寿考,然以佛教哲理观之,生老病死却丝毫...

事障

二障之一。指贪、瞋、慢、无明、见、疑等之烦恼;此等烦恼能令生死相续而障涅槃,故称事障。与“理障”相对称。理...

事论

为“理论”之对称。即阐论有关宇宙差别事相之论说。亦即探讨宇宙万法如何生起、差别现象如何显现之宇宙现象论。于...

事忏

为“理忏”之对称。又称事忏悔、随事分别忏悔。事,指事仪。即于事相上之作法中,如实忏悔罪恶;举凡身之礼拜瞻敬...

事护摩

又作外护摩。为密教修行法之一。即择地造坛,焚烧乳木、五谷等供物,以清净行者之三业,成就息灾、增益等事业。此...

事观理观

又作事理二观。自事、理二点而言,可分观法为事观、理观二种。事观,即谓观照森罗差别之事;理观,即谓观照无生平...

亚可比

(Jacobi, Hermann Georg; 1850~1937)为德国之印度学学者、语言学者。曾任明斯...

亚岁

即冬至。乃谓次于新年之意。初于魏晋之际,由该日起,朝廷即开始举行各类盛大之仪式,以庆贺即将来临之新岁。其后...

享堂

指禅林中安置祖师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飨堂。因系供祭享之用,故称为享堂。[禅林象器笺殿堂门] p3048...

京都大佛

日本京都市东山方广寺之本尊。天正年间(1573~1592),丰臣秀吉所立,系木刻金漆之卢舍那佛坐像,高约二...

梵语 sajni?raya。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二者系相对而立者。依赖、依凭者,称为能依;...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

受经阿阇梨

五种阿阇梨之一。略称受经阇梨。受持经典,称为受经。于授具足戒时,读经,并讲说经典义理,令受戒者受持经典之轨...

依止甚深

为五种甚深之一。谓如来所证悟之真如法体,乃无染无净,不变不迁,遍于一切法中,不即不离,不可思议,为一切万有...

依主释

梵语 tat-purusa。又作依士释、即士释、属主释。略称依主、依士。为解释梵语复合词的六种方法(六合释...

依他八喻

唯识宗为彰显诸法乃依于众缘和合而成,一切为假有,无有实体,故立八种譬喻,以示此“非有似有”之义。八喻即:(...

依他十喻

以十种譬喻表示人身乃依于众缘和合而成,而其本质无有实体(空),亦无恒常之性(无常)。十喻即:(一)如聚沫喻...

依他起性

梵 para-tantra-svabhā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

依正二报

即依报与正报。略称二报。正报,即指依过去善恶业因而感得之果报正体,如生于人间,则具备四肢五官,受人间之果报...

依伏

指对佛、法、僧三宝之诚心礼拜、绝对信奉。据大乘义章卷十载,依伏之义,如百姓归顺、敬伏君王,又如怯懦弱小者依...

依因

梵语 ni?raya。五因之一。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物生起之所依者。盖四大所造之色常追随于能造之大种,...

依地

(一)指身心依存之所。 (二)梵语 bhūmy-ā?rava。与“依身”相对。指有情众生生起智慧与善根或修...

依如六无为

为“识变六无为”之对称。六无为乃由一真如之义而立名,真如本非言诠所及,故依真如而立言诠之六无为即称依如六无...

依自起派

梵名 Svātantrika。为印度佛教中观派之分支。约于西元五、六世纪间,由中观论师众护(梵 Sajgh...

依身

指吾人之肉体。吾人之肉身为心及心之作用所依靠之处所,故称依身。“依”有积集、依止之义,亦即身为众生之依处及...

依怙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

依持

若有一法为一切法所依,能令一切法住持相续者,则该法为一切法之依持。此说为地论宗南北两道派诤论之焦点。南道派...

依草附木

禅林用语。又作依草附叶。本指人死后生缘未定之际,精灵无法独立自存,必须依附草木而住。禅宗转指学者为语言文字...

依教分宗

谓依本身所信仰之教派而判别教理。如华严宗依华严经将佛陀一代之教说判别为十宗。反之,若系依义理而判别教派,则...

依通

五种通力之一。即凭借药力、咒力等术法而显现神通之作用。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等任意无碍之神仙术。[临济录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