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1149)宋代临济宗僧。浙江四明人,俗姓姚。号牧庵。十九岁出家,精勤参修天台教旨,得悟一心三观之理。唯自觉未能泯迹,乃遍参名德,叩求禅法;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顿然开悟,以偈呈佛眼清远禅师,蒙其印可。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静坐,人皆奇之。宣和年间(1119~1125),湘潭大旱,师跃入龙渊呼雨,雨随至。未久迁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四众亦以伏虎称之。后住江西隆兴之黄龙山,于绍兴十九年示寂,世寿六十六。[五灯会元卷二十、大明高僧传卷五、新续高僧传卷十三、卷二十] p335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名数)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同于空不空之二真如。...【二种灭】 p0022 显扬八卷四页云: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蕴,积聚、类别之意,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余蕴,谓虽已脱离分段生死之五蕴身,而还残余变易五蕴之菩萨身。...位于广东潮阳县城。旧为千佛塘,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为道士赵汝篪所创,当时规模较小。明崇祯八年(1635)兴工...【所缘法】 p0736 品类足论六卷三页云:所缘法云何?谓一切法,是心心所法所缘,随其事。此复云何?谓眼识及相...(譬喻)喻强力也。是言金刚力士之力。...【执着】 p1031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于现在世所有六处,有耽染故;名执着。 二解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于自父母...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必至补处愿即为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二愿。又作令至补处愿、摄他国菩萨愿...(名数)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第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众生安立...【过去行】 p1221 瑜伽五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过去行云何?谓相已灭没,自性已舍。 二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八页云:云...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
地底的生命...
一、直接问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问病重的亲人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对于我们而言,虽然学佛了,问出这样的话,...
佛教是一个团体 佛教讲四众弟子,也讲七众弟子,范围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一样,分类不一样,分的粗细不一样。四众...1、吃素戒杀并回向冤亲债主 吃素是断杀戒杀的开始,从此不再制造新的冤亲债主,避免各种疾病灾难蔓延,建立一种全新...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生命本需要凝视与倾听,凝视朝来暮去,看兴亡多少事;倾听物语人声,思聚散岂无凭! 生命本需要宁静与淡泊,宁静时...
比丘可不是个简单的称呼,这修行人,要久住丛林,亲近有道德的,这庙里边住的人多,这里边就有修行人。 什么是参学...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时间,除了变成中国最大的宗教流派,也令历代不少信徒用石刻、泥塑、木雕等多种手段在...
法忠
【佛光大辞典】
上篇:法命 | 下篇:法念处 |
(术语)谓世间浅近之事相,皆有深妙之道理也。犹言即事而真。密家之事相门,盛谈此旨。...
二如来藏
二种灭
余蕴
文光塔
所缘法
金刚力
执着
必至补处愿
药师十二誓愿
过去行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佛学漫画】地底的生命

如何劝临终亲人发愿往生

居士如何护持正法
化解冤亲债的六个方法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匆忙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走遍天下寻知己,未识这个是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