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积聚、类别之意,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余蕴,谓虽已脱离分段生死之五蕴身,而还残余变易五蕴之菩萨身。或称最后身之二乘与菩萨。 p6370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乃三论宗用以比喻空观之语。谓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之中无人我(乃五蕴之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意...【大乘起信论】 全一卷。又称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译。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及菩萨...(术语)五种净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烧煮使熟后方食,谓之火净食。见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六,三藏法数二十四...(术语)律中明七灭诤之篇章也。出于四分律四十七卷。记灭比丘诤论之七种作法。...(术语)以忍心调伏瞋恚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以忍调行摄诸恚怒。...即在心、在缘与在决定。此乃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所说。谓若以我人一生犯恶重罪与临终十念念佛之效相比较,则念佛之效...幻想靠特定主观行动影响或支配客观事物之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出现之前,为现今所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型态之一。已具...北宋译经三藏。金陵(江苏江宁县南)人,俗姓李,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之甥。生卒年不详。七岁出家,十一岁诵法华...(杂语)请者受食也,折者弃其余也。日用清规曰:随量受食,不得请折。韵会曰:折毁弃也。...毗舍浮,梵名 Vi?vabhū 或 Vi?vabhuk。为过去七佛之第三佛。又作毗湿婆部佛、鞞恕婆附佛、毗舍婆佛、随叶佛。即一...(经名)二卷,东晋祇多蜜译。佛说无极宝三昧经之别译。...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姪。独佩...准提咒持诵仪轨...
何人可称善友?佛陀虽在《吉祥经》中未曾明言,但于《菩萨地持经》中为大众详述了善友标准: 善友所摄者有四事:一...
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
永信法师,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一 在家犹如大梦 在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大梦一场。谁曾能知道自身年于生死梦中。假使有一个人能够真...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他知道,但是做不到,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的基础就讲完了,后面的半卷广破余疑其实从这个观念发挥出来。...净土三经的高下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名扬几千年来的阿弥陀佛,以及佛教徒们爱念的《阿弥...
余蕴
【佛光大辞典】
上篇:余趣 | 下篇:尘尾 |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慈地众中得恶食者,多云,先力故业。又于日夜无清净心,天龙鬼神与作因缘,令其所得不如意故...
瓶中无水
大乘起信论
火净
灭诤犍度
忍调
三在
准宗教现象
惟净
请折
毗舍浮佛
宝如来三昧经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大藏经】【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佛陀开示的四种朋友

净土行人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

永信法师:不怕少林寺成网上寺庙

在家如大梦,出家犹如遇险得脱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寺院普佛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