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1641)明代临济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黄。世称一默宏成禅师。年二十三,投真如寺剃发出家,于云栖寺受沙弥戒,参谒云门圆澄(1561~1626)受具足戒。未久往参三峰汉月法藏,七年不得契悟;一日侍三峰,见僧请益,三峰以手拈红纸翻覆以示之,师顿悟玄旨,遂居首座。后出住于横山兜率庵。崇祯十四年示寂,世寿六十七。[正源略集卷五] p286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术语)有情之异名。犹言含识,怀抱灵识之义也。西域记序曰: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舍时】 p0972 瑜伽三十一卷九页云: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术语)法华经所说五种法师行之一。对文曰读。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也。...(术语)为招惑与业生死苦果之缘者,真如之水依此染缘之波而起生死之波也。...为“权智”与“实智”之并称。又作权实二慧。权智,谓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又作方便智;实智,谓了知一乘真实之法,又...(名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缘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干慧地,此为外凡之位,与...【思与虑】 p0851 发智论二卷十六页云:云何思?答:诸思、等思、增思、思性、思类、心行、意业、是谓思。云何...【证得世俗谛】 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证...梵语 sahā。(一)与娑婆同。为堪忍之义,故又译作忍土。此界之众生安忍诸烦恼,不肯出离,故称其土为娑呵。(参阅“...(术语)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曰:无漏根力觉道。...为寺院法会时所用金属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用于僧家与巫觋等之...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
很多学佛修行的人,初学佛的时候总是有所求的,或是希望家庭祥和、事业顺利,或是希望身体健康、诸事顺利,或是希望...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己。学佛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欢喜游方参访诸山长老,曾于南泉禅师那儿领悟了禅旨,继而...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潜下来的时候。而读书不静看到的字字珠玑也成浮躁。于是宁肯让...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
宏成
【佛光大辞典】
上篇:宋徽宗 | 下篇:宏船 |
亦名:车梯回转 资持记·释释相篇:“车梯回转者,论云,两边有聚,中间有道容车行来,若车轴两头到聚,不失衣;又...
怀灵
舍时
读经
染缘
权实二智
三乘共十地
思与虑
证得世俗谛
娑呵
根力
铙钹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学佛的三不退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沉默的美好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