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名言种子

【名言种子】 又作名言习气,三种习气之一,即指由名言所熏成的种子。为‘业种子’的对称。亦即将名言熏习于阿赖...

名寻思观

【名寻思观】 为唯识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种观法之一。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则知...

共中不共业

【共中不共业】 四变句之一。共中不共业者,如山河、大地的共变中,私人的田宅为个人独享,不与他人共用者,曰共...

共不共

【共不共】 为‘共’与‘不共’的并称。共,是共通的意思;不共,是指特殊而不共通的意思。就识的所依而言,为二...

共中共业

【共中共业】 四变句之一。共中共业者,如山河、大地等,由多人之识共同变现,称为共变;而己与一切人共同用之,...

共相

【共相】 为‘自相’的对称。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而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义相者。若为自身所仅有之...

共相不共相种子

【共相不共相种子】 阿赖耶识储藏万法种子,依其变现的事物来分,分为共相种子和不共相种子。一者共相种子,如日...

赖耶异名

【赖耶异名】 第八阿赖耶识,译曰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除此之外,此识还多种意义,故在许多经论中随其...

赖耶缘起

【赖耶缘起】 四种缘起之一。这是唯识宗对于宇宙万法生起的解说。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事实上所谓识者,即是功...

赖耶缘境

【赖耶缘境】 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为根身、器界、种子。即《唯识三十颂》颂文:‘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中...

随所生所系

【随所生所系】 此指第七末那识的系属而言。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识亦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

随眠

【随眠】 为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宝等内外财,施与众生,以身...

随惑

【随惑】 又称枝末惑,与本惑相对而言。亦称随烦恼,《成唯识论》谓随烦恼指六种根本烦恼外之二十种随烦恼,又分...

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心所】 是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

随说因

【随说因】 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

独行无明

【独行无明】 唯识宗所立四种无明中的不共无明之一。此指不与贪等俱起,而与第六意识相应,独行而起的无明。此复...

独散意识

【独散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空花、水月...

独影唯从见

【独影唯从见】 独影境的相分,是第六识见分虚妄分别变生出来的,它自己本身没有种子(不是实种子所生),只能从...

独影境

【独影境】 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

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 此又名不俱意识,就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而泛缘十八界的意识。此复有三种,称为独散意识,梦...

独觉乘种性

【独觉乘种性】 又作独觉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为唯识宗所立众生的五种种性之一。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

辨中边论

【辨中边论】 唯识宗‘一本十支’的十支论之一.又作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凡三卷。本论系注释弥...

辨中边论述记

【辨中边论述记】 又作《辨中边论疏》,唐代窥基著。本书为玄奘所译《辨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此论另一译本,...

静虑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静虑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

器世间

【器世间】 佛经中的二世间之一,与有情世间相对而言,即有情赖以生存的环境。器世间之器,即‘形而上者谓之道,...

择灭无为

【择灭无为】 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择为拣择,是能择之智;灭谓灭除,是所灭的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拣...

懈怠心所

【懈怠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成唯...

随念分别

【随念分别】 三分别之一。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自性...

焰慧地

【焰慧地】 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四位。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

亲胜

【亲胜】 梵名 Bandhucri。音译畔度室利、畔徒室利。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生平事迹不详,只在《成唯识...

窥基

【窥基】 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

声境

【声境】 又名声处,为五尘之一,是耳根所对之境,耳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声尘者,四大种所造之声,...

声闻乘

【声闻乘】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

声闻四果

【声闻四果】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

声闻乘种性

【声闻乘种性】 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参阅...

总相别相

【总相别相】 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

总苞众义支

【总苞众义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显扬圣教论》,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

总报别报

【总报别报】 总报与别报之并称。为唯识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

隐劣显胜识

【隐劣显胜识】 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为第四种观法。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

闇钝障

【闇钝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三种,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闻、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记。因...

湿生

【湿生】 四生之一。如蚊虫、蠓蚋,依湿气而生者。...

离言中道

【离言中道】 为‘言诠中道’的对称。唯识宗立二重中道,其中,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者,称为言诠中道,亦即于世俗...

离垢地

【离垢地】 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二位。此位菩萨,具清净戒,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染。如《解深密...

离僻彰中支

【离僻彰中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辨中边论》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参阅‘...

离痴乱行

【离痴乱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恒无散乱,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散乱...

转依

【转依】 是‘转其所依’的意思。转为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

转起

【转起】 转,即起之义。谓有为法依因缘而生起。《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谓︰转者,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

转识

【转识】 唯识宗以前七识为七转识。转是转变、转起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 瑜伽行学派及唯识宗认为,经过特定的修行,至证得佛果时,即可转有漏的八识为无漏,从而得到四种智...

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四分。这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

证成道理

【证成道理】 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所依的法则或道理,此可别为四种,即观待、作用、证成、法尔四种道理...

证得世俗谛

【证得世俗谛】 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

杂染

【杂染】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杂者,间杂、和杂之义;染者,是染污之法。唯言染,则限于恶性烦...

杂集论述记

【杂集论述记】 唐慈恩寺窥基撰。又作《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凡十卷。系玄奘所译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覆心所

【覆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成唯识论...

藏识三义

【藏识三义】 第八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

道理胜义谛

【道理胜义谛】 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

萨伽耶见

【萨伽耶见】 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

缘变

【缘变】 为‘生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之变诸法,分别为因能变(生变)和果能变(缘变)两种。果能变之变,为...

【识】 唯识学立论,以为一切法相(世间一切现象)唯识所变,此在唯识理论上称为‘识’。欲了解识变,必先了解什...

识支

【识支】 十二因缘的第三支。识指五蕴中的识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后来的大乘佛教,指的是第八阿...

识食

【识食】 四食之一,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见...

识蕴

【识蕴】 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唯识宗于‘五位百法’中,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识变

【识变】 识变,是唯识宗所世的独特法门,意谓一切诸法,皆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成唯识论》卷二曰:‘然依识...

识体四分

【识体四分】 为唯识宗所立的教义。唯识宗认为,构成我人认识作用的心识,其认识作用有四种分类(说到识,包括各...

愿波罗蜜多

【愿波罗蜜多】 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八即是愿波罗...

坏苦

【坏苦】 为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之一。又作变异苦,乐境变坏的苦。对所爱的人或物,因死亡破坏的变化所生起的...

痴心所

【痴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痴又称无明,以无明故,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成唯...

边见

【边见】 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首为身见——即我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

颠倒

【颠倒】 指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的妄见,这是产生烦恼的根本。对于颠倒妄见的...

类无别真如

【类无别真如】 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的真如。第五地证生死涅槃平等...

难陀

【难陀】 梵名 Nanda,意译欢喜,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与安慧、净月同时。《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梵云...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印度瑜伽行学派重要的著作,无著论师造,又称摄论,为摄论宗的根本要典,为‘十支论’中的‘广苞大...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为无著所造《摄大乘论》的注释书,无著之弟世亲论师造。汉土有三种译本,一为陈代真谛译,凡十二...

摄末归本识

【摄末归本识】 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为第三种观法。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

摄受因

【摄受因】 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三界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都为真实见所摄受,故称为摄受因。参阅‘十因’...

摄散归观支

【摄散归观支】 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分别瑜伽论》,此论中土未译。参阅‘十支论’条。...

摄论九识

【摄论九识】 真谛一系的摄论师,于八识之外,立第九阿摩罗识,成立九识义,与地论师及唯识宗之八识各不相同。此...

摄论宗

【摄论宗】 此为我国陈隋之际,真谛译出《摄大乘论》后,与其弟子所建立的一个宗派,为我国大小乘十三宗之一;此...

触支

【触支】 十二因缘的第六支,婴儿出生后,根、境接触而生认识作用,唯尚无强烈的分别心,只是以无分的‘赤子之心...

触心所

【触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成唯识论》卷三曰:‘...

触食

【触食】 四食之一,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的根、境...

触境

【触境】 又作触处,五境之一,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触尘者,亦四大所造,乃色...

护月

【护月】 梵名 Candra-gupta。 又称月藏。为中印度那烂陀寺之沙门,与护法论师同代。生平事迹不详...

护法

【护法】 梵名 Dhamapala,音译达摩波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六世纪中叶人,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至...

饶益行

【饶益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萨,修持戒行,不染五欲,并令一切众生亦能持戒,称饶益行...

饶益有情发心

【饶益有情发心】 有情即众生。谓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

灌顶住

【灌顶住】 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

欢喜行

【欢喜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修行布施,怜悯众生,令见者欢喜,称欢喜行。见成唯识...

欢喜地

【欢喜地】 又名极喜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一位。此位菩萨,初发真无漏,舍无始以来异生性,得圣...

显色

【显色】 指显然可见之色。为‘形色’的对称。于一切色法中,其相状显著,可使眼见而识别者,称为显色。为眼根所...

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 为‘十支论’中的总苞众义支。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凡二十卷。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

显境名言

【显境名言】 唯识宗之教义。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义理,称为表义名言;而七转识之心、心所能识别对象,正如...

显识

【显识】 此为《显识论》所立二种识之一,为阿赖耶识之异名,另一种识为分别识,即指意识(染污意,即末那识)。...

显识论

【显识论】 陈代真谛译,一卷,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谓识有二种,一曰显识,一曰分别识。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

变化

【变化】 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华经》曰:‘神通变化...

变化土

【变化土】 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变化土即佛以...

变化身

【变化身】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